中国真正的禅宗:马祖道一

发布时间:2018-10-08 11:41:1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国真正的禅宗:马祖道一

中国真正的禅宗:马祖道一

2012年04月05日 11:57

(以下是凤凰卫视《文化大观园》栏目2012年3月9日播出实录)

核心提示:他行为乖张,抬腿就踢、举手便打,却就此破除众生执迷。身为六祖徒孙,他青出于蓝胜于蓝。创丛林,续法脉,“中国最伟大教育家”马祖道一。

马祖道一牛行虎视

引子:是他给游荡已久的禅宗流浪汉,一个踏实的“安定”之所。

是他让踏破铁鞋觅佛不见的迷惑者,回归自性的家园寻得豁然开朗。

串场1:在禅宗发展史上,我们知道达摩、知道六祖惠能,但是有一个人物,他对禅宗的贡献绝不低于这两位高僧。这个人就是马祖道一!从辈分上算,他应该是六祖的徒孙。说起马祖道一,我先讲一个有关他接引弟子的故事:有人初次参见他,问他何为达摩祖师西来之意?马祖先是命前来求法的僧人到他膝下参拜,等对方跪下的时候,他出其不意一脚踢过去,僧人爬起来却开怀大笑,从此大彻大悟!他告诉僧众:自从吃了马祖这一脚,直到如今笑不止。对,这就是天马行空的马祖式禅悟。如果不是一个修行到一定境界的人,怎么敢如此不拘一格的接引弟子呢?想当年,六祖曾有一个预言:他告诉怀让“向后佛法从汝边去,马驹踏杀天下人。”没错,这匹马驹就是马祖道一。他创丛林,建道场、门下龙象辈出。他承载了一段佛教史上的传奇!

小片1:马祖道一,四川人,生于公元709年,即唐中宗景龙三年。他出身于贫寒之家,史书说马祖容貌奇异。

这个人是牛行虎视,跟人家不一样。至于说牛行虎视这个姿势是怎样,那每个人只有每个人自己去揣摩了,只是从这里可以看出他跟别人不一样,他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也就从这几个字体现出来

小片2:相对于他对佛教史上的贡献和地位,马祖留下的史料显得语焉不详。但是关于他师从六祖高足怀让禅师的故事则是细节丰富。青年马祖慕名前往南岳衡山求法,他不与人来往,终日独自在一块石头上坐禅,这引起了怀让的注意!

“年轻人,坐禅是为了什么呢?我是为了成佛,达到像佛一样的境界。”

可见,马祖当年还是依靠最传统的禅修方式,打下了自己的根基。怀让感慨马祖的刻苦、执着,心里非常欣喜,暗自决定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接引马祖。

王:那就觉得说这个人是很可造就的,想去开导他,引导他,那就经常拿着一块砖头在他案前去磨,久了以后,马祖道一就觉得很奇怪,就坐不住了,就上前去问他。问他说:你磨砖干什么?他说成镜。

“大德师父,你磨砖做什么?我想做个镜子,磨砖还能磨成镜子?磨砖不能做成镜子,坐禅怎么就一定能成佛呢?请师父指点”

孔:因为佛不是坐坐的东西,叫做佛,是吧,禅也不是你坐在那就会成为禅,所以他就问他,就好象现在有一辆牛车,这个牛车呢不动了,你是打牛呢还是打车呢,他说那当然打牛了,所以呢修佛呢,我们这个身与心就好象牛跟车的关系,能不能成佛在你的心,所以你要修你的心,而不是你呆坐在这里坐禅能够解决问题,

“若说坐禅,禅非坐卧,若说坐佛,佛非定相。于法无住,不应取舍,你怎么办呢?你若坐佛即是杀佛,你若执坐相,绝非解脱之路。你就是我的师父啊!”

小片3:马祖听了怀让的启示,醍醐灌顶,从此了悟正道,他跟随怀让整整十年。瓜熟蒂落,时机成熟,公元742年,他辞别师父,去寻找一条属于自己的成佛之路。后来,马祖来到了江西赣州,这是他一生最重要的弘法地。

在赣州东郊,佛日峰的宝兴禅寺有一个马祖岩,是当初马祖初来时的修行居所,这里也是历朝历代佛子膜拜马祖的圣地。

A:马祖道一禅师啊,在湖南南岳怀让座前悟道以后,得到他心法。因为当时怀让祖师座前有六大弟子,而唯一马祖道一禅师得到他心法,然后他离开南岳,也到了广东韶关,参拜当时六祖慧能禅师的肉身,然后离开广东韶关,然后沿着这个梅关古道来到我们赣州,到这个地方就寻找到这个地方,这一片山,当时的山林,树木非常之大,一片非常漂亮的山林,然后找到一个天然的岩洞,就是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当时这个(岩洞)他来的时候,这个岩洞不是这么小的一个面积,外面有延伸过来,一个可以居息的地方。

小片4:马祖以前的禅僧修行是依“托钵行脚”的印度传统,僧人们过着岩居穴处、或寄居律寺的居无定所式生活。但是中国的气候环境、民俗风情都与印度不同,靠乞食托钵非常困难。

因为印传佛教,释迦牟尼是不允许僧人去种田,不允许僧人耕地,因为他怕种田耕地的时候呢弄死了很多小虫子,这样的话呢,与他的教义不合,可是到了中国以后,中国的信仰跟印度不同,印度的僧人是托钵化缘,拿着一个钵盂,到舍卫城,到城里头去挨家挨户的去化缘,是这样供奉自己生活的。到了中国,你要拿着钵盂去挨家挨户化缘,中国人历来对这个不能自食其力,通过要饭这样的办法,中国的传统是不大习惯、不大舒服,对这种要饭的人,特别是好手好脚的人去要饭,中国人历来是看不起的,我们是个勤劳的民族,所以这些僧人们要通过托钵去化缘呢,在中国的市场就不像在印度,另一个呢在中国不能在树底下住个一宿,刚才讲结茅筑庵也好,打坐,在哪个洞里面,在那个树底下都是比较困难,所以呢它必须改革。

小片5:唐代经过武宗灭佛运动,好多宗派惨遭灭门之灾,佛教走向下坡路。而禅宗因为散居山林中的独特修行方式幸存下来,并成为这场法难之后唯一大有发展的宗派,马祖看到了其中的机缘。

他认为佛教不仅仅是我们个人的事情,还是牵扯到一个整体,我们佛教如何要得到正法久助,让正法眼藏如何来传扬,过去是靠衣钵来传扬,但是仅仅靠衣钵的话,那是在单独的一个秘密时期,让这个法要传下来,可是现在六祖的顿悟思想,已经传遍大江南北了,那么马祖就想了,既然已经传遍大江南北,那么我们现在就不需要一个一个的来教,我们可以群体共修,只有这样我们的力量才能集中在一起而且分工明确,比如说我们现在如果在山洞里打坐,你都很难避免我们生病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上出了毛病,我们没有办法自己照顾自己的情况下,这种情况下,那就我们很容易连身体都不保,所以马祖讲了大家在一起有一个互相照应的过程,另外的话呢,这里面有一个管理的问题,马祖讲要续佛慧命,必须要有一个团队,没有个团队,佛教这种佛法就无法传扬。

小片6:马祖雄才大略,但是他需要一个具足的因缘,才能完成“创丛林”这场改变禅宗历史的壮举。随着马祖座下门徒逐渐增多,他在赣州找到了一个实现自己愿望的宝地----龚公山。

龚公山是有一个隐士姓龚,在那里隐居,隐居的那个地方其实也挺出名的,那么马祖到了那里以后呢,他说他需要有点一柱香的那么大的一个面积的一座山,还有呢要有一袭袈裟那么大的一块田,让他去那里待下来,当时的这个主人就同意了,同意以后呢,马祖点了一支香,这个香就弥漫到了整个的一座山,太阳出来了,他把自己的袈裟丢到空中,正好把太阳光给挡住了,于是大片田地和那个一座山全给了他,其实这是一个文学上的传说,非常的美丽,但是我是这样想的,就是因为在唐朝中期,我们赣州这个地方还是没有多少开发,原始的原住人不是太多,这就意味着,越偏僻的这些山里头呢很多土地、山峦是没有主人的,那么没有主人,他在这里面,拥有一块土地,自给自足,自己耕作,他才有了这个得天独厚的条件。

小片7:马祖建丛林的同时,提出了反“托钵乞食”传统的新思路:农禅并重。他主张寺院应该自耕自食!至此,马祖道一实现了禅宗史上最伟大的改革。

纯一:马祖的丛林制度建立以后,对我们佛教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可以说马祖是印度佛教中国化的第一位大师,他是真正中国化的一位大师,没有马祖,我们的共修的这种方式可能还要延后多少年,正是因为有了马祖,超越的把印度佛教进行了继承,那么才完成了他创造性的转化,为我们中国的佛教的慧命、传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思想,提供了思想的渊源,那么做出了积极的探索,所以说马祖也是一位实践家,是一位思想家,是一位佛教慧命的承载者。

真正的中国禅宗不在慧能,而在马祖道一

串场2:现代学者胡适指出:真正的中国禅宗不在慧能,而在马祖道一。如果说他创建丛林相当于搭建了一个个学堂,那么他还给这些学堂提出了一些绝对是高瞻远瞩的校训。马祖提出:平常心即道。这句话今天看起来不稀奇,但这思想若是拿回唐代来看,算是绝对的后现代派!除此之外,这位高僧肯定就不是学堂中的“老夫子”了,他一定是极具人格魅力的大师。有这样一个小故事:马祖在江西弘法,一个官吏初入道,问马祖:弟子是饮酒吃肉对呢,还是不吃?马祖回答说:如果饮酒吃肉,那是你应得的俸禄;如果不吃呢,那就是你的福分了。总之,他会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让人茅塞顿开。

小片8:马祖被后人尊称为最伟大的教育家,最为人称道的是:他会针对每个人的根器,实施最有个性的教导方式。

“这是什么声音?这是野鸭的叫声。

刚才的声音哪儿去了?

飞过去了!唉约

哪里何曾飞过去了?”

禅定并不是在打坐的时候,仅仅在打坐的时候,才有禅定,而是在生活的每一个时空都是有禅有定的,六祖讲了,外离相名禅,内心不乱为定,就是外要离一切相,内心还不能乱,这个才叫做禅定,那么你外这个相,野鸭子一飞过去,你都着了相了,唉,鸭子,是,过去了,好,你的心跑过去了,那你这个心就没有这个定力,没有定力的话呢,那么我们经常就会跟着外界的事物,把我们日常的这种欲望啊,我们的嗔恨啊,我们的这种种种的悔恨啊,等等啊,就让你不得回援,所以马祖说我们的心一定要守住,在那个地方,在我们原来那个本来的、那个清静之心不要失去了。

所以他都可能是通过这么一些点拨,一些故事,甚至一些批评啊,一些甚至是严厉的辱骂之类的东西,他反正一举手一投足都可以使人成佛,他认为,这个佛的东西,在禅宗那里啊,它并不认为是一个高深莫测、难以企及的东西,佛其实是一种智慧,是我们达到能够看透我们芸芸众生,受到负累,受到思想约束的一种解脱,让你的智慧变得很高,能够看穿大家看不穿的东西,放下,所以如何让芸芸众生放下呢,当然马祖做了很多的功德,他在理论上提出即心即佛,你的心就是佛,同时呢,平常心是道,佛是什么,就是吃饭穿衣,大家平常的生活,其实认为,他认为那样是最好,应该是最好的修行的方法。

小片9:马祖的思想最直指人心的就是“平常心是道”,这个思想其实就是今天“人间佛教”的基础。除此之外,马祖的另外一个思想体系也仍对中国佛教有深远影响。那就是听起来有些绕口的“即心即佛、非心非佛”。

这个马祖啊,他提出了一句很重要的话,他的命题,他讲了,即心即佛,就是说你离开这个心就没有别的佛可找了,所以也叫做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此心即佛心,那么他当时讲了一段这个时候呢,很多人都开悟了,因为让我们不要到外面去找嘛,你自己家里的宝藏,你都不认识,你到外面去,流浪,奔找,到处去找啊,是吧,不知道春天就在我们的心里,佛心,佛性就在我们的心中,佛就是我们自身,离开自身,再去找佛,那都是离佛十分遥远啊,所以人家讲的“春在枝头已十分”啊,他说你天天觅春春不见,芒鞋踏破陇头云,你到处去,山头的云都踏破了,可是春天在哪里还不知道。结果回过头哎呦,回过头来一看,发现看到梅花开的时候,啊,春天已经在这里了,就在这个开放的嫩芽里面,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离此心无别佛。。

小片10:在提出“即心即佛”之后,马祖又很有思辨性地提出一句“非心非佛”。如何理解马祖这句话背后的禅机呢?

但是讲完了这段东西以后,有很多人又执着了,哎呀,心就是佛嘛,反正我们这个心也不用到外面去找嘛,我们可以天天可以玩嘛,也不用那么执着嘛,也不用那么去认真嘛!反正佛就是我的心,我的心就是佛,但是我们的心往往就是妄想,不是佛,我们没有跟佛,没有认识到我们那个跟佛一样的佛性,所以呢我们的乌云,烦恼,还是不断的,不断的遮盖了我们的本性,让它不能够虔敬独禄,那么这个马祖在这个时候呢,就讲了:非心非佛,。就是你不要执着,你不要执着你这个心就一定是佛,所以还是非心非佛,那么这很多、徒弟又找不到北了,哎呀,刚才这个老人家说了即心即佛,怎么现在又讲非心非佛呢,难道这个心不是佛吗,他又开始反思,反思,慢慢、慢慢就觉得你不要执着,你一执着这个心,是佛的时候,那你认为我这个大妄想,我这个做坏事,我也是这个佛,那这个就不行了,所以不能执着,马祖是让我们从崇高拉回到简单,但是我们不能认为就是这么简单,因为我们还有很多的烦恼,妄想,没有去掉,有很多杂质,马祖就讲,非心非佛,这是马祖思想的第二个里程碑。

串场3:当年达摩祖师西来东土时曾经说过“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而踏杀天下人的马祖果然应验了祖师预言。马祖一生在江西建了四十八个道场,其中有迹可查的就有二十多个。他继承发扬了六祖顿悟的禅宗修行方法,提出的“平常心是道”、“即心即佛、非心非佛”思想,至今仍对世人起着重要的影响。

小片11:公元788年,近80高龄的马祖在一片山林中,看见一处平坦之地,他对身边的侍者说:我的这把老骨头下个月就要来这了。不久,他果然病倒。临终前,有人问:和尚身体如何?马祖回答:日面佛,月面佛。次日,他沐浴跏趺而逝。马祖临终前的最后一句偈语有何深意呢?

纯一:

这个日面佛,月面佛,不管是日月,还是星辰,我们的四季是有变化的,我们的白天,我们也不一定能做得了主,我们的晚上在梦中也不一定能做得了主,我们生命的主人在哪里,有的人,我们在白天可能会清醒一点,到了晚上他就会妄想,或者梦境中,甚至于有恶梦,我们就是如何能够在昼三时,夜三时,昼夜三时都能够见到佛,都能够吉祥,这才是我们平常心所要面对的,如果没有保持这种无造作、无断常、无取舍、无市侩,你没有这四个无,没有这种四个无的层面的超越,我们不可能得到这种真正的,见到我们不管是日面,还是月面,我们的佛都离我甚远,所以说要保持平常心,在24小时之内,我们秒秒都安详,我们分分都吉祥,我们每时每刻在任何一个时空里面,我们都能够见到自己的佛,而不是说白天是一个样子,晚上是一个样子,这是我们从字面上来讲,就是说我们要超越,超越时空,超越我们一切景象对我们内心的干扰,这样的话呢我们的心,才始终保持这种清澈,保持这种本怀,才能够得到真正的解脱。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1d4284a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d1.html

《中国真正的禅宗:马祖道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