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毕业论文成功的物流公司案例和失败的物流公司案例

发布时间:2018-05-20 01:54:4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Zara 全程供应链管理-案例分析

销售管理

连锁店通常每周向总部发两次订单,产品也每周更新两次。订单必须在规定的时间之前下达:西班牙和南部欧洲的连锁店通常是每周三下午的300之前,每周六的下午600之前,其它地区是每周二的下午300之前和周五的下午600之前。如果连锁店错过了最晚的时间,那么只有等到下一次了,公司对这个时间限制的管理非常严格,订单必须准时。所有的产品在连锁店里的时间不会超过2个星期,公司在每个季节开始的时候只会生产最低数量的产品,这样可以把过度供给的风险控制在最低的水平,一旦出现新的需求,Zara可以通过其有效的供应链管理迅速组织生产。在存货方面,行业的通常做法是,季度末的时候一般会储存下个季度出货量的45%-60%,而Zara公司的该项指标最大不会超过20%,它的供应链依靠更加精确的预测和更多更即时的市场信息,反应速度比一般的公司要快得多。

    Zara的连锁店里如果有产品超过2-3周的时间还没销售出去的话,就会被送到所在国的其它的连锁店里,或者送回西班牙。通常,这样的产品数目被控制在总数的10%以下。在实际运作当中,通常只有不合常规的比例数的产品会被送回到西班牙。这样一来,连锁店的产品更新速度相当快,而且有些款式的衣服是不会有第二次进货的,顾客也就会受到刺激从而在现场就做出购买的决定,因为他们知道一旦错过之后就有可能再也买不到了。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Zara公司的每种款式的存货水平都比竞争对手低(如图4),并且季节末期的时候需要打折出售的产品也相对地少。而且,即使打折销售,行业的平均水平是6-7折,而Zara公司却能控制在8.5折以上。

Zara未来的发展趋势

目前,Zara公司在全球拥有近600家连锁店,而且公司计划每周增开2家新的连锁店。同时,该公司还计划扩大连锁店的店面规模,使得有更多的地方摆放展览的橱窗。该公司几乎90%的连锁店位于国外,但是Inditex集团却完全控制了大部分的连锁店,不过在规划中的新的连锁店将会有1/3的店引入风险投资或者实行特许加盟。而后一种做法在行业中是非常通用的,2001年的时候,行业中另一家供应链管理创新的先锋——Benetton集团,通过这种扩张的手段,在全球120个国家和地区管理着6500家连锁店。这种做法,有助于集团在海外的扩张,并有节约资金、降低运营风险等其它优点,还可以减轻总部对于地理位置很遥远的连锁店的日常管理。与Zara公司不同的是,Benetton公司对特许加盟店的存货不负责。

Zara持续的在全球开店的时候,是否采取相同的策略,它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如如何在内部转移定价与外部市场采购间取得平衡,这也是一个集团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它能否像现在这样紧紧地控制其供应链中的其它企业,也面临着冲击。但是,毫无疑问的是在时装行业,到目前为止Zara公司的商业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它的公司也可以借鉴Zara的成功经验,反思其商业模式的不足之处。

东方海外 思变中谋发展

OOCL物流公司设立于1979年,其营业活动已超越以往简单的货物拼箱等的运输,而是扩大到了结合包括仓库、配送服务在内的多种运输手段的综合的供应链管理的营运管理。

OOCL近年迅速扩大物流部门。在2007年国际间的物流业务飞速增加中,在国内的供应链部门也快速成长。尤其是在OOCL的传统市场亚洲/北美航线和亚洲/欧洲航线的业绩顺利提高。此外,在较新的亚洲市场,其业绩也提高很快。

OOCL明显扩大了国内的物流,在中国市场,仓库、集装箱中转站、集卡三部门都加强了业务活动,与亚洲/北美间和亚洲/欧洲间的航线建设相互结合,亚洲区域内航线的运输量也稳步增长。

发展国际多式联运

OOCL在国际多式联运方面是运输路线领先的开拓者。该公司提供的无缝直达运输利用了两个不同的运输方式,即利用船舶、支线运输、驳船、卡车和集装箱转用列车等。

在中国:OOCL努力开发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多式联运网络。该公司从1994年起开展郑州往香港的多式联运。接着提供哈尔滨往成都和西安的铁路冷藏运输。19995月起开展成都往上海的铁路冷藏运输。OOCL的多式联运达到长江流域和珠江三角洲,多式联运驳船连接35个港口。专用的支线运输在中国北部、中部、南部沿海的13个港口挂靠。OOCL以高雄为枢纽港,向日本提供缝隙运输。此外,还以新加坡为枢纽,连接发展迅速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市场,实现了高速交通。

在日本:OOCL2002年秋起建立运用内陆集装箱堆场的海陆直达物流系统,并成功地正式营运。例如,在将进口集装箱转用于出口时,在郊外集装箱基地签发提单,在日本首次由班轮公司开展内陆集装箱堆场与港口间的运输。由此,利用合理搬运降低了成本,改善了环境。

在欧洲和美国:OOCL利用建立全欧洲的国际多式联运网络覆盖了40个主要港口,提供将西欧、斯堪的纳维亚(芬兰、波兰、俄罗斯)和伊比利亚(西班牙、葡萄牙)连接起来的3条欧洲区域内航线。在北美,该公司与主要铁路公司紧密合作,提供以北美中心地区为目的地的最快速最可靠的运输。

其他战略

开展冷藏运输 (略)取得AEO认证

东方海外(英国)公司)于20081210日取得AEO(认证经营者)认证。这是欧盟对在供应链安全上表现优秀的业者的确认,在大型集装箱船公司中,此前获此认证的只有赫伯罗特和马士基航运,OOCL是第三家。

改进经营战略

OOCL的母公司OOIL的经营战略近年出现了三个变化。

第一个变化是2007年出售在美国的主要码头,码头部门的营业收入大幅减少。在大型集装箱船公司加强进入码头的趋势中,OOCL国际有限公司以提高股份为主要目的卖掉码头。

第二个变化是接近印度。OOCL近年在印度设置的据点明显增加,据点设在杜蒂戈林、新德里、金奈、孟买、蒙德拉、加尔各答6个地方。这是预见到印度市场今后将繁荣的战略。

第三个变化是在越南采取与在印度同样的战略。OOCL200851日在越南中部的岘港开设分公司OOCL(越南)公司,总部设在胡志明市,在河内设有分部,将利用岘港扩大在越南的营业网络。

中创物流RFID仓储管理系统成功案例

 中创物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创物流),业务主要涵盖货运代理、场站服务、船舶代理、沿海运输、项目物流等领域,旨在建设网络覆盖中国沿海及内陆主要口岸的综合物流企业。中创物流拥有精通物流业务的IT研发团队,自行开发了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综合物流管理平台CML E-Platform.中创物流根据目前仓库管理的现状和对RFID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可行性研究,提出在WMS中实现RFID系统的应用,目的是为了提高物流管理的先进性与高效性。

上海实甲智能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实甲),结合现今的RFID技术并根据中创物流仓储管理的业务需求,提出了RFID技术应用在仓储管理的设备配置方案。本方案采用RFID电子标签对叉车、集装箱及托盘进行标识,并在WMS系统中融合了先进的RFID数据采集手段,实现了企业物流管理的信息化与现代化。以此,提高企业物流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降低企业管理成本。

 RFID技术在企业内物流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企业负责人逐渐意识到,通过RFID技术可以提高供应链物流管理的透明度和库存周转率,有效减少缺货损失,提高企业内的物流效率。RFID应用于企业内物流管理的功效体现在2点:1快,物流效率快,货品交接点数快,提高物流作业效率;2准,数据准,在物流管理的各个环节对货品的流通数据采集准确。

 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缩写RFID)俗称电子标签,广泛用于资产、人员、供应链及工器具管理等领域。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超高频RFID技术可远距离识别高速运动物体,且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

  

    基本的RFID应用系统由三部分组成:标签(Tag):由耦合元件及芯片组成,每个标签具有唯一的电子编码,附着在物体上标识目标对象;读写器(Reader):读取(有时还可以写入)标签信息的设备,可设计为手持式或固定式;中间件(MiddleWare):扮演RFID标签和应用系统之间的中介角色,是应用系统和读写器间数据流入和数据流出的软件。基本的RFID应用系统组成,

将射频识别技术与条码(Barcode)技术相互比较,射频识别拥有许多优点,如识别距离远、识别时不需要标签视觉可见、能够在恶劣环境中使用、内容可以更新、能够批量读取多个标签、可识别高速运动物品、信息量大、不容易仿制等。

射频识别技术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信息技术之一,就目前的技术发展来看,RFID领域处于物联网发展的最前端,也是实现物联网的基础技术之一。RFID技术应用领域广泛、自动化程度高,并逐渐国际化和普及化,如在人员出入管理、车辆管理、资产管理、生产过程管理、物流管理、货物追踪管理等等。其技术核心就是通过人为标识的方式--附加RFID标签,使无论是人员、车辆、涉密介质还是货物等成为可被系统识别的目标,通过对目标和与其相关的信息进行管理,达到高效、科学管理的目的。

根据中创物流WMSRFID管理需求,目标系统将由智能RFID手持机系统、智能RFID车载终端系统、智能RFID识别通道终端系统、中间件/接口系统三个子系统,和WiFi/LAN 网络共同构成RFID仓储终端管理系统。即智能RFID手持机系统、智能RFID车载终端系统、智能RFID识别通道终端系统、中间件/接口系统,通过WiFi /LAN 网络访问并操作WMS系统数据库,实现仓储管理所需数据的互通与共享。

巨人集团失败的财务分析

一、巨人集团的兴衰史



  19898月,在深圳大学软件科学管理系硕士毕业的史玉柱和三个伙伴,用借来的4000元钱承包了天津大学深圳科技工贸发展公司电脑部,并用手头仅有的4000元钱在《计算机世界》利用先打广告后付款的方式做了8400元的广告,将其开发的M—6401桌面排版印刷系统推向市场。广告打出后13天,史玉柱的银行账户第一次收到三笔汇款共15820元。巨人事业由此起步。到9月下旬,史玉柱将收到的款项全部再次投入广告。4个月后,M6401的销售额一举突破百万大关,从而奠定了巨人集团创业的基石。



  19914月,珠海巨人新技术公司注册成立,公司共15人,注册资金200万元,史玉柱任总经理。8月,史玉柱投资80万元,组织10多个专家开发出M6401汉卡上市。11月,公司员工增加到30人,M6401汉卡销售量跃居全国同类产品之首,获纯利达1000万元。



  19927月,巨人公司实行战略转移,将管理机构和开发基地由深圳迁往珠海。9月,巨人公司升为珠海巨人高科技集团公司,注册资金1.19亿元。史玉柱任总裁,公司员工发展到100人、12月底。巨人集团主推的M6401汉卡年销售量2.8万套,销售产值共1.6亿元,实现纯利3500万元。年发展速度达500%。



  19931月、巨人集团在北京、深圳、上海、成都、西安、武汉、沈阳、香港成立了8家全资子公司,员工增至190人。12月,巨人集团发展到290人,在全国各地成立了38家全资子公司。集团在一年之内推出中文手写电脑、中文笔记本电脑、巨人传真卡、巨人中文电子收款机、巨人钻石财务软件、巨人防病毒卡、巨人加密卡等产品。同年,巨人实现销售额3百亿元,利税4600万元,成为中国极具实力的计算机企业。



  由于国际电脑公司的进入,电脑业于1993年步入低谷,巨人集团也受到重创。19931994年,全国兴起房地产和生物保健品热,为寻找新的产业支柱,巨人集团开始迈向多元化经营之路一计算机、生物工程和房地产。在1993年开始的生物工程刚刚打开局面但尚未巩固的情况下,巨人集团毅然向房地产这一完全陌生的领域发起了进军。欲想在房地产业中大展宏图的巨人集团一改初衷,拟建的巨人科技大厦设计一变再变,楼层节节拔高,从最初的18层一直涨到70层,投资也从2亿元涨到12亿元,19942月破土动工,气魄越来越大。对于当时仅有1亿资产规模的巨人集团来说,单凭巨人集团的实力,根本无法承受这项浩大的工程。对此,史玉柱的想这是:1/3靠卖楼花,1/3靠贷款,1/3靠自有资金。但令人惊奇的是,大厦从19942月破土动工到19967用巨人集团未申请过一分钱的银行贷款,全凭自有资金和卖楼花的钱支撑。19943月,巨人集团推行体制改革,公司实行总裁负责制,而史玉柱出征集团董事长。19948月,史上往突然召开全体员工大会,提出巨人集团第二次创业的总体构想。其总目标是:跳出电脑产业,走产业多元化的扩张之路,以发展寻求解决矛盾的出路。



  19952月,巨人集团隆重召开表彰大会,对在巨人脑黄金战役第一阶段作出重大贡献的一批销售功臣予以重奖。518日,巨人集团在全国发动促销电脑、保健品、药品的二大战役。霎时间,巨人集团以集中轰炸的方式,一次性推出电脑、保健品、药品三大系列的30个产品。巨人产品广告同时以整版篇幅跃然于全国各大报。不到半年,巨人集团的子公司就从38个发展到228个,人员也从200人发展到2000人。



  多元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巨人集团自身的弊端一下于暴露无遗。1995711日,史玉柱在提出第二次创业的一年后,不得不再次宣布进行整顿,在集团内部进行了一次干部大换血。8月,集团向各大销售区派驻财务和监察审计总监,财务总路和监察审计总监直接对总部负责,同时,两者又各自独立,相互监控。但是,整顿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局面。19959月,巨人的发展形势急转直下,步入低潮。伴随着10月发动的秋季战役的黯然落幕,1995年底,巨人集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



  1996年初,史玉柱为挽回局面,将公司重点转向减肥食品巨不肥3月份,巨不肥营销计划顺利展开,销售大幅上升,公司情况有所好转。可是,一种产品销售得不错并不代表公司整体状况好转,公司旧的制度弊端、管理缺陷并没有得到解决。相反巨不肥带来的利润还被一些人私分了。集团公司内各种违规违纪、挪用贪污事件层出不穷。其属下的全资子公司康元公司,由于公司财务管理混乱,集团公司也未派出财务总监对其进行监督,导致公司浪费严重,债台高筑。至1996年底,康元公司累计债务已达1亿元,且大量债务存在水分,相当一部分是由公司内部人员侵吞造成的,公司的资产流失严重。而此时更让史玉柱焦急的是预计投资问亿元的巨人大厦。他决定将生物工程的流动资金抽出投入大厦的建设,而不是停工。进入7月份,全国保健品市场普遍下滑,巨人保健品的销量也急剧下滑,维持生物工程正常运作的基本费用和广告费用不足,生物产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按原合同,大厦施工三年盖到20层,1996年底兑现,但由于施工不顺利而没有完工。大厦动工时为了筹措资金巨人集团在香港卖楼花拿到了6000万港币,国内卖了4000万元,其中在国内签订的楼花买卖协议规定,三年大楼一期工程(盖20层)完工后履约,如未能如期完工,应退还定金并给予经济补偿。而当1996年底大楼一期工程未能完成时,建大厦时卖给国内的4000万楼花就成了导致巨人集团财务危机的导火索。巨人集团终因财务状况不良而陷入了破产的危机之中。



  二、巨人集团失败的原因

1 多角化战略与市场覆盖的矛盾

巨人的发展显然想走混合型多样化的道路,但它忽视了混合化经营的基本要求:资金充足并且每个事业达到行业的平均利润。从生物工程的部分可以看出,尽管巨人在生物保健方面异军突起,但整个生物工程却是亏损的。实行多角化战略并不意味着每个产业的细分市场都要进入,应该按照企业的特长和现有资源进行取舍。它想做市场的全覆盖,但忽视了生物工程行业的特殊性:资金要求巨大。该产业的亏损就是没有做到细分市场的取舍,没有做到每个细分市场达到行业平均利润。



2 多角化战略与巨人大厦的矛盾

与上面的矛盾相似,多角化战略需要强大、充裕的资金做后盾。巨人大厦的巨额支出显然是与战略不相符的。一个行业的发展往往要经过问号---明星---金牛---瘦狗的过程,建造巨人大厦的资金抽自生物保健业,显然在这个决策做出之前管理成没有理智的判定生物保健的所处阶段,导致了连锁效应。



3 短期利润与长期稳定的矛盾

战略的宗旨就是长期生存稳定发展,发展应建立在稳定的前提下。

巨人进入房地产行业,本身就是一种很偶然的行为,并不是出于战略的考虑,通过对房地产行业的研究而制定出的战略计划的一部分。回顾巨人大厦的建设,从目的,到楼层都一改再改,然而就是在这种目标不清晰的情况下,投入的资金却越来越多,对于上亿元这么庞大的预算,巨人对资金的保障显得过分自信,不够谨慎。

进入生物工程领域也是同样的道理。巨人以做电脑软件发家,后来又进入房地产,生物工程,每一次扩张的唯一理由都是短期的高利润,而忽视了高利润往往意味着高风险,并且一个产业的高利润不可能保持很长时间,只要该产业没有很高的壁垒,竞争者必然蜂拥而入,而巨人又缺乏在该产业的基本专业知识技能,没有长期的规划,产品研发;脑黄金的成功只是一个好主意加上成功营销的战术上的胜利,巨人对这一胜利明显感到无所适从,管理层,营销网络,生产系统都没有做好准备,就这样脑黄金的成功其实是替巨人揭开了疮疤。脑黄金虽然火爆了一把,但究其根本,这只是一个很短期化的投资活动,不是一个在企业远景框架下,基于市场需求树立顾客心中位置的战略扩张。巨人在生物工程领域,把一切都寄托于一个产品,(与案例不符,案例中提到已开发系列产品)

没有长远的诉求,过把瘾就死,更难以协调各经营产业间的资源竞争,最终导致资源配置的失控。这种什么赚就做什么缺乏大局观的做法无疑是以企业的资本作为赌注的冒险行为。

柯达

柯达的英雄末路,可以说并不出乎人们的意料。前段时间《福布斯》杂志公布了2015年最可能消失的品牌调查结果,柯达位居首位,并称没有人对这一排位感到吃惊,因为这家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很差劲,没有任何前景并且没有采取任何改变措施

  不过,柯达将要破产的消息一出,还是立刻成为关注焦点,不少人为此扼腕叹息。遍布大街小巷的黄色柯达店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作为全球影像和冲印行业的领导者,柯达曾是摄影领域的代名词,1997年市值达到顶峰,约300亿美元。然而,眼下这家有着132年历史的公司市值只有1.45亿美元。由于股价连续30天低于1美元,处于困境中的柯达日前表示,如果未来6个月内该公司无法提高股价,则有可能从纽约证交所退市。

  柯达的衰败可以说是时代变迁的一个缩影,也可以说是一家企业战略失败的经典案例。当摄影拍照技术从胶卷时代大踏步进入数字时代之际,柯达舍不得放弃传统胶片领域的帝王地位,面对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反应迟钝。其实,并不是柯达不具备数字影像方面的技术和能力,相反柯达早在1976年就开发出了数字相机技术,并将数字影像技术用于航天领域,其在1991年就有了130万像素的数字相机。但是,倚重传统影像业务的柯达高层不仅没有重视数字技术,反而把关注的重点不恰当地放在了防止胶卷销量受到不利影响上,导致该公司未能大力发展数字业务。结果就是舍不得自杀,只能他杀2002年柯达的产品数字化率只有25%左右,而竞争对手富士胶片已达到了60%。随着胶卷的失宠,以及更后来的智能手机的出现,柯达走向了末路。

柯达失败的原因

产业技术换代加快,各种技术路线和产业链之间在基础研究、标准制定、市场应用等各个层面激烈竞争,企业要基业常青,就需要把握产业技术竞争演变的态势,随机应变,在技术驱动扮演重要角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尤其如此。柯达曾经是美国高技术产业的骄傲,但忽视了数码技术兴起对摄影领域带来的颠覆性创新的机遇,一旦失之交臂,终无力回天。

美国雷曼公司失败的案例分析

雷曼兄弟破产的内在原因:股东财富最大化

股东财富最大化是通过财务上的合理经营,为股东带来最多的财富。当雷曼兄弟公司选择股东财富最大化为其财务管理目标之后,公司迅速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店发展成闻名于世界的华尔街金融巨头,但同时,由于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利益主体单一(仅强调了股东的利益)、适用范围狭窄(仅适用于上市公司)、目标导向错位(仅关注现实的股价)等原因,雷曼兄弟最终也无法在此次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中幸免于难。股东财富最大化对于雷曼兄弟公司来说,颇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意味。

在利润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指引之下,雷曼兄弟公司开始转型经营美国当时最有利可图的大宗商品期货交易,其后,公司又开始涉足股票承销、证券交易、金融投资等业务。1899年至1906年的七年间,雷曼兄弟公司从一个金融门外汉成长为纽约当时最有影响力的股票承销商之一。其每一次业务转型都是资本追逐利润的结果,然而,由于公司在过度追求利润的同时忽视了对经营风险的控制,从而最终为其破产埋下了伏笔。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的原因,从表面上看是美国过度的金融创新和乏力的金融监管所导致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但从实质上看,则是由于公司一味地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而忽视了对经营风险进行有效控制的结果。对合成CDO(担保债务凭证)和CDS(信用违约互换)市场的深度参与,而忽视了CDS市场相当于4倍美国GDP的巨大风险,是雷曼轰然倒塌的直接原因。

股东财富最大化认为,股东是企业的所有者,其创办企业的目的是扩大财富,因此企业的发展理所当然应该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在股份制经济条件下,股东财富由其所拥有的股票数量和股票市场价格两方面决定,而在股票数量一定的前提下,股东财富最大化就表现为股票价格最高化,即当股票价格达到最高时,股东财富达到最大。为了使本公司的股票在一个比较高的价位上运行,雷曼兄弟公司自2000年始连续七年将公司税后利润的92%用于购买自己的股票,此举虽然对抬高公司的股价有所帮助,但同时也减少了公司的现金持有量,降低了其应对风险的能力。另外,将税后利润的92%全部用于购买自己公司而不是其他公司的股票,无疑是选择了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投资决策,不利于分散公司的投资风险;过多关注公司股价短期的涨和跌,也必将使公司在实务经营上的精力投入不足,经营重心发生偏移,使股价失去高位运行的经济基础。因此,因股东财富最大化过多关注股价而使公司偏离了经营重心是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的推进剂。

股东财富最大化仅强调股东的利益而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是雷曼兄弟破产的内在原因雷曼兄弟自1984年上市以来,公司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实现了分离,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形成委托代理关系。同时,在公司中形成了股东阶层(所有者)与职业经理阶层(经营者)。股东委托职业经理人代为经营企业,其财务管理目标是为达到股东财富最大化,并通过会计报表获取相关信息,了解受托者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以及理财目标的实现程度。上市之后的雷曼兄弟公司,实现了14年连续盈利的显著经营业绩和10年间高达1103%的股东回报率。然而,现代企业是多种契约关系的集合体,不仅包括股东,还包括债权人、经理层、职工、顾客、政府等利益主体。股东财富最大化片面强调了股东利益的至上性,而忽视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导致雷曼兄弟公司内部各利益主体的矛盾冲突频繁爆发,公司员工的积极性不高,虽然其员工持股比例高达37%,但主人翁意识淡薄。另外,雷曼兄弟公司选择股东财富最大化,导致公司过多关注股东利益,而忽视了一些公司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加剧了其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也是雷曼兄弟破产的原因之一。

股东财富最大化仅适用于上市公司是雷曼兄弟破产的又一原因了提高集团公司的整体竞争力,1993年,雷曼兄弟公司进行了战略重组,改革了管理体制。和中国大多企业上市一样,雷曼兄弟的母公司(美国运通公司)为了支持其上市,将有盈利能力的优质资产剥离后注入到上市公司,而将大量不良资产甚至可以说是包袱留给了集团公司,在业务上实行核心业务和非核心业务分开,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分立运行。这种上市方式注定了其上市之后无论是在内部公司治理,还是外部市场运作,都无法彻底地与集团公司保持独立。因此,在考核和评价其业绩时,必须站在整个集团公司的高度,而不能仅从上市公司这一个子公司甚至是孙公司的角度来分析和评价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由于只有上市公司才有股价,因此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只适用于上市公司,而集团公司中的母公司及其他子公司并没有上市,因而,股东财富最大化财务管理目标也无法引导整个集团公司进行正确的财务决策,还可能导致集团公司中非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目标缺失,财务管理活动混乱等事件。因此,股东财富最大化仅适用于上市公司是雷曼兄弟破产的又一原因。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1546d96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53.html

《完整版毕业论文成功的物流公司案例和失败的物流公司案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