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 全册

发布时间:2020-02-29 15:57:5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课题:玩具里的科学

年级

学科

科学

教师

单元课名

第一单元第一课

总序号

1

课型

新授课

第几课时

1

教学目标

1、会用感官感知玩具的外形特征,通过改进或设计新玩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体验玩玩具的乐趣。

3、知道各种玩具有大小、形状、颜色等不同特征,并会用合适的方式加以描述。

教学

知道各种玩具有大小、形状、颜色等不同特征,并会用合适的方式加以描述

教学难点

会用感官感知玩具的外形特征;通过改进或设计新玩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

玩具,表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上科学课,它将把我们带进科学的大门,去探索科学的奥秘。这节课我们先从玩玩具开始,探索玩具里的科学。

(二)学习新课:

1、玩玩具说特点:

(1)教师提出活动要求。

同学们可以先玩自己带来的玩具,然后把你的玩具跟同学们交换着玩,还可以上来挑选老师带来的玩具;可以自己玩,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玩。在玩的过程中,同学们要仔细观察这些玩具有什么特点,可以怎样玩,怎么玩有趣味性,怎么玩有创造性。在玩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和问题,请记录下来。

(2)学生玩玩具,教师巡视指导。

(3)引导学生介绍玩具的特点。

教师提问:

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的玩具有什么特点?可以怎么玩,有哪些

趣味玩法和创新玩法?

学生分小组回答。

教师评价:

同学们说得真好,这说明你们在玩玩具的同时学会了观察。

教师提问:

同学们在玩玩具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问题?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给大家说一说?

学生回答。

教师评价:

这么多“为什么”,怎么去解决呢?我想只要同学们认真学习,大胆实践,勤于研究,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定会得到解决。

2、设计或改进玩具。

提出活动要求:同学们发现了那么多问题,说明你们认真观察、勤于思考,一点儿也不比科学家差,老师真佩服你们!在研究过程中,你们对现在的玩具还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现在,就让你们当一回“小科学家”、“小设计师”,充分发挥你们的想像力、创造力,设计或改进一种玩具。可以把你们的想法说出来,也可以把它画出来,小组成员要团结协作,开动脑筋。看哪个小组设计或改进的玩具最具科学性,最新颖!

学生小组合作设计。

学生展示、介绍作品。

学生评价作品。

教师评价:

同学们的设计都很有创意,你们已经迈出了创造发明的第一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玩具店的橱窗里一定会摆上你们的作品。

3、课堂评价:

同学们,这节课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老师给每位同学准备了一张课堂评价表,这张表共有三项内容:我的兴趣、我的问题、我的设计。如果你对这节课非常感兴趣,提出的问题很多,对自己的设计非常满意,就在三颗星下面打上“√”,如果比较满意,就在两颗星下面打上“√”,如果一般就在一颗星下面打上“√”。

学生进行课堂评价。

4、拓展活动:

同学们40分钟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但是我们的科学研究才刚刚开始。课下,请同学们制作一些自己喜欢的玩具玩一玩,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1、玩具里的科学

玩玩具 提出问题 为什么 解决问题 走向创新

作业布置

设计或改进一件玩具,把相关问题记录下来

教学心得

会用感官感知玩具的外形特征,通过改进或设计新玩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体验玩玩具的乐趣。知道各种玩具有大小、形状、颜色等不同特征,并会用合适的方式加以描述

课题:我们周围的动植物

年级

学科

科学

教师

单元课名

第一单元第二课

总序号

2

课型

新授课

第几课时

1

教学目标

1.能用各种感官感知动物与植物的外部特征,并用语言或图画等方描述所观察的动植物的形态特征。

2.在对动植物的观察活动中,体验合作的愉快,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3.知道生活中常见动物、植物的名称,初步学习用不同标准对动植物进行分类。

教学重点

知道生活中常见动物、植物的名称,初步学习用不同标准对动植物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能用各种感官感知动物与植物的外部特征,并用语言或图画等方描述所观察的动植物的形态特征。

教学准备

动植物图片,常见动植物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课前通过观察动物,你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踊跃发言,有的说出小猫的外形特点,有的介绍电视上《动物世界》中狮子的食性,有的发现麻雀既能在天上飞,又能在树枝上站着,还能在地上跳着走,但对麻雀有几个脚趾说不清楚)。

教师小结:大家说得都很好,但课前观察还不够仔细,大家想不想直接与周围常见动物面对面,研究动物的秘密?(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观察动物

教师谈话:作为一名小科学家,我们观察动物时应注意什么?

学生讨论:有的提出看看动物

教师谈话: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真了不起,想不想知道更多的动物?下面让我们交流课前搜集的动物图片、文字资料以及观察记录吧!

继续交流:

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观察我们总结了很多研究动物的好方法。如看看外形、摸摸皮毛、量量长短高矮、喂喂食物等。观察动物要按一定顺序观察,要注意安全,要多做比较。因为我们周围常见的动物是丰富多彩,多种多种样的。

2、提出问题

教师谈话:每个动物身上都有许多秘密,比如壁虎为什么能在墙上爬?猫的胡子有什么作用?蚂蚁是怎样认路的?你还想知道有关动物的哪些秘密?看谁能从不同角度提出来,并进行大胆猜想。

学生提问并猜想: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进行大胆猜想。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选择部分问题进行猜想,不要面面俱到,教师要允许学生提反对意见,鼓励学生在争论中探求真知)

教师小结:有位科学家曾经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平时要多观察多研究动物,多提有价值的问题。现在能解决更好,现在解决不了,可以放到课下甚至将来解决。

3、给动物分类

教师谈话:同学们知道了那么多动物,从天空、海洋到陆地动物无所不有,为了更好地认识它们,我们来给动物分类吧!下面各小组比一比,看谁分得好!

学生分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讨论,教师在小组之间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根据动物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分,各小组学生可以给带来的动物分类,也可以给野生小动物分类,分完之后,本组学生要进行表达与交流,看谁的分类标准更加科学。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分法可真多,按一定标准给动物分类,是认识和研究动物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希望大家课下利用不同标准给动物分类。

4、自由活动

教师谈话:谁能说说动物和人类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热情发言,说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动物给人类提供了肉、蛋、奶、毛皮等。)

教师出示人类保护动物和伤害动物的画面,让学生谈看法。

小组讨论:你是怎样保护小动物的?遇到小动物受到伤害,你怎么办?我们应怎样保护小动物?教师鼓励学生从多个方面进行回答,如不伤害小动物、不乱捕动物、不掏鸟蛋、看到受伤的小动物要给它治伤,并放归大自然等。

汇报交流: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保护动物方面的设想及做法。如有的学生画动物宣传画,呼唤人类保护动物,有的学生写保护动物决心书,写出了自己的誓言,有的学生制作保护动物知识卡片等,教师指4—5生上台展示,师生共同评价。

教师小结:大家交流的很成功,我发现大家特别关爱动物生命、关心动物的生活环境,关注与保护动物有关的社会问题,希望大家从自我做起,做一个动物伙伴的宣传者和保护者。

5、自我评价

教师谈话:同学们,在这一课的学习中,你的兴趣怎么样?提的问题怎么样?学习的收获怎么样?让我们自我评价一下。

6、总结延伸

教师谈话:这节课,我们研究动物的兴趣很浓,提出了很多有趣的问题,收获也很大,课下你还想怎样研究动物?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大家的想法真奇妙,我还有个研究动物的好方法,那就是把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带到学校来,建个“动物乐园”,对它们进行长期饲养观察,把它们的生活习性记录下来,让它们和我们一起快乐地成长,好不好?下个月我们评选优秀观察记录,看谁又有新的发现?

作业设计:布置观察日记,连续观察家中一种动物或植物的变化,完成在科学记录本上,本单元测试时上交。

板书设计

我们周围的动植物

名称 特点 产生的问题 我的猜想

作业布置

长期观察一株植物或一个小动物,记录他的生长情况

教学心得

能用各种感官感知动物与植物的外部特征,并用语言或图画等方描述所观察的动植物的形态特征。在对动植物的观察活动中,体验合作的愉快,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知道生活中常见动物、植物的名称,初步学习用不同标准对动植物进行分类。

课题:科学在我们身边

年级

学科

科学

教师

单元课名

第一单元第三课

总序号

3

课型

新授课

第几课时

1

教学目标

1、经历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答问题的过程

2、认识到科技是不断发展的,喜欢大胆相信与未来科技有关的内容;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

3、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现象,理解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我们生活离不开科学的道理,提高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学重点

理解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科学

教学难点

学会观察生活现象

教学准备

杯子,塑料垫板,蜡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在玻璃杯口上放一个塑料垫板,塑料垫板肯定不会掉下来,如果在盛水的杯子上覆盖一个垫板,杯口朝下时,垫板会掉下来吗?

2、教师做实验演示

3、学生实验。

4、教师:这个小实验包含着比较深奥的科学道理。至于究竟怎么回事,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体验到。今天我们就从探究身边的科学开始。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我们来做小实验

1、不借助双手的力量,能站起来吗?

(1)学生做热身活动:起立、坐下、起立、坐下。

(2)讲解、演示实验方法与要求:让一名学生坐在椅子上,双脚着地往前放。教师把手指放在他的额头前,不让他的身子往前倾,试一试,这位同学能站起来吗?

(3)学生猜测并说出理由。

(4)分组实验。按照要求,两个同学一组实验。

(5)交流、分析实验结果:自由猜想坐在凳子上的同学无法站起来的原因。

(6)教师小结:这个简单的实验包含着比较深奥的科学道理。至于究竟怎么回事,大家猜想对不对,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解决这些问题。

2、“吹蜡烛”实验

(1)教师提出实验要求:同学们在实验桌上有蜡烛、火柴、漏斗、瓶子、木块。隔着形状不同的物体吹蜡烛,会把蜡烛吹灭吗?思考其中的道理。

(2)学生预测:隔着什么物体能吹灭蜡烛?

(3)分组实验。小组合作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实验情况,指导学生控制实验变量,进行对比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同时启发学生把身边的物体作为实验材料,逐一进行实验。

(4)讨论:

①为什么隔着漏斗、瓶子能吹灭蜡烛

②为什么隔着木块、文具盒、书本等吹不灭蜡烛。

活动二:交流生活中的科学

1、寻找生活中的科学

(1)教师讲述:试验中、游戏中有科学,我们身边的所有物品都关系着科学,我们的生活中那里还有科学呢?

(2)小组交流:生活中那里有科学?

(3)教师小结:看来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只要你是个有心人,我们身边的科学就不难发现。

2、交流资料,感悟科学

(1)师:课前大家已经搜集了一些有关科技方面的资料,下面咱们来交流一下。

(2)学生交流带来的资料,展示高科技产品,说明这些产品里面有科学。

(3)教师总结:同学们带来的资料很好,老师也带来了一些这方面的资料。

教师播放介绍当前比较先进的科技方面的录像资料。让学生了解一些尖端的高科技产品及科研新成果,感受科技在进步,增强学生学科学的信心,使学生感悟到身边处处有科学,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科学。

板书设计

科学就是提出问题,然后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作业布置

以身边的科学为主题进行一次调查活动

教学心得

经历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答问题的过程认识到科技是不断发展的,喜欢大胆相信与未来科技有关的内容;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现象,理解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我们生活离不开科学的道理,提高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课题:怎样认识物体

年级

学科

科学

教师

单元课名

第二单元第一课

总序号

4

课型

新授课

第几课时

1

教学目标

1、能从身边常见的物体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会用感官对物体进行观察,培养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初步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

2、通过交流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意识到科学技术可以改进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3、会根据物体的特征辨认物体;认识各种感官的作用。

教学重点

会根据物体的特征辨认物体;认识各种感官的作用

教学难点

能从身边常见的物体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会用感官对物体进行观察,培养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初步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

教学准备

石头、橡皮泥、易拉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游戏导入。用不蒙上眼睛,摸一摸,猜一猜是什么,你是怎样辨认的?

(游戏导入能很快把学生的精力集中到探究上来,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他们各有什么特点?怎么辨认?

1、说说身边常见物体的特点及辨认方法。

(1)谈话:同学们带来了一些我们身边常见的文具、水果等物体,谁能说说他们是什么?有什么特征?你是怎样认识它的?

(2)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介绍自己手中的各种球的大小、颜色、花纹等特点;各种水果的颜色、气味、味道等特点;常用的铅笔、直尺、橡皮等学习用品的特点。

(3)教师总结。

2、辨认物体,认识各种感官的作用。

学生说出物体的特点,交流辨认物体的特点,认识到各种感官的不同作用。

3、通过表达与交流,认识辨认物体的方法。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用不同感官所认识的物品、物品的特点及认识的方法。

用眼睛看(视觉):可以辨认物体的大小、形态、颜色和方位

用鼻子闻(嗅觉):可以识别物体的气味

用舌头尝(味觉):可以识别物体的味道,如:酸、甜、苦、辣、咸。

用手摸(触觉):可以识别物体的冷热、大小、形状、光滑与粗糙、质感等。

(2)教师小结:眼睛、耳朵、鼻子、舌头都是人的感觉器官。人的感觉器官可能帮助人们分辨出物体的不同特征。在所有的感官中,眼睛从周围世界获得的信息最多。

活动二:用我们的感官比较不同和相同。

1、用手分辨物体

在不透明的包内放入石头、橡皮泥、易拉罐等不同的物品,让学生依次上前只通过手的触摸来区别是什么物体。

2、运用综合感官分辨物体。

在桌面上分别摆上四杯颜色、数量相同的液体:水、糖、盐水、白醋;让学生采用头脑风暴的形式交流区分液体的方法。教师肯定学生合理、有效的方法,并进行补充和小结。

3、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与收获。

引导学生说出运用哪些感官方法,对表现好的同学给予鼓励、表扬。

拓展活动:

通过课课件依次展示图片:用听诊器助诊、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用望远镜观察星空等。动员要求学生课下继续查阅资料进行探究学习

板书设计

怎样认识物体

特点 辨认 感觉器官 眼睛、耳朵、鼻子、舌头、手

作业布置

用放大镜观察周围物体

教学心得

能从身边常见的物体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会用感官对物体进行观察,培养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初步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通过交流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意识到科学技术可以改进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会根据物体的特征辨认物体;认识各种感官的作用

课题:给文具分类

年级

学科

科学

教师

单元课

第二单元第二课

总序号

5

课型

新授课

第几课时

1

教学目标

1、能用不同标准对文具进行分类,能把探究过程中学到的分类方法运用于新的情境中,对事物进行分类。

2、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3、知道给事物分类要根据一定的标准。

教学重点

学会用不同的方法对文具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掌握分类的标准并会合理分类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课前我们对学校周围的文具店进行了调查,同学们收集了好多的相关信息。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先交流一下你们的调查情况。

(学生交流调查情况)

师:通过课前的调查,你有什么发现?能不能具体说一说?

学生说自己调查情况

师:谁还有补充?

学生补充。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

师:同学们调查得很仔细,获得的信息特别多,而且很有价值。这节课你想不想也当一回商店的老板,也来给文具分分类呢?

(板书课题:给文具分类)

二、给文具分类

1、自由分类

师:下面请各小组对带来的文具进行分类,看看能有几种方法,哪个小组分类的方法最多。

(学生动手分类,教师巡回指导)

2、汇报交流

师: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分的?用了多少种方法?

学生说自己分法

师:你们这是根据什么分的?

师:为什么这样分?

师:还有哪些分法?

生补充

师:你们重点把笔进行了分类。

3、方法梳理

师:刚才同学们说出了这么多种的分法,数没数具体有多少种?

师:分出的结果一样吗?

师:每一种分法的结果不一样,为什么?

师:那你认为分类时首先应该做什么?

师:对,也就是先要确定一个标准。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板书:确定标准)

4.总结提升

师:刚才同学们按照不同的标准给文具进行了分类,谁能说一说分类有什么好处?

师:你怎么知道的?

师:不错,你有看书的好习惯!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生活中处处有分类,它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三、科学与生活

1.列举分类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分类?

师:这样有什么好处吗?

师:还有哪些地方用到分类?

师:你的环保知识可真多!垃圾分类是避免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方法,我们都应该有这样的环保意识,还有哪些地方有分类?

师:图书馆的图书还有其他分法吗?

师:还有哪里用到分类?

师:谁来说说超市里的货物是怎样摆放的?

2.利用所学,解决问题

师:假如我们教室就是个超市,今天超市运进了很多商品,你敢不敢当一回超市员工,负责将商品分类摆放在货架上呢?

(教师分发学具袋,里面装有各式各样的物品图片)

师:下面各小组齐动手,将学具袋里的图片倒出来,分类摆好后贴在纸货架上。

(学生动手帖图)

师:下面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将你们的货架展示出来,贴在黑板上。

师:你们这些员工做得非常好。我还想选几名经理把这么多货架搬进超市各楼层。

(出示挂图:大家乐超市)

大家乐超市导购图五楼

四楼

三楼

二楼

一楼

师:要将10个货架放进各楼层,超市只有5层,怎么办呢?

生自己布置

师:这位同学的楼层布置得合理吗?

(学生讨论)

师:这样放好不好?

师:谁来调整一下?

(学生调整布局)

师:你们真了不起,祝贺你们当上各楼层经理!(给这五位同学挂上经理的牌子。)

师:我还想请大家试着给各楼层“起名字”。

(学生讨论)

师:说说你们给各楼层起的名字。

一楼副食类,二楼日用类,三楼文具类,四楼家用电器类,五楼服装类。

(板书)

四、课后拓展

师:生活中的分类简直太多了。假如生活中没有分类,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师:对,我们的生活不能没有分类。药店的药品有分类,食品店的食品有分类,服装店的服装也有分类,它们是怎么分类的,你注意过没有?课后再去调查,了解一下它们是怎么分类的,为什么那样分?

板书设计

给文具分类

科学研究 确定一定的标准 生活中应用 方便

作业布置

对自己的文具进行分类

教学心得

能用不同标准对文具进行分类,能把探究过程中学到的分类方法运用于新的情境中,对事物进行分类。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知道给事物分类要根据一定的标准

课题:哪杯水热

年级

学科

科学

教师

单元课

第二单元第三课

总序号

6

课型

新授课

第几课时

1

教学目标

1、通过用温度计进行测量,知道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能运用温度计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

2、通过测量活动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通过认识各种各样的温度计,意识到人们在不断的运用已有的科技知识改善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3、认识各种温度计;知道如何正确的使用温度计测量常见物体的温度,并作简单记录

教学重点

通过用温度计进行测量,知道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能运用温度计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

教学难点

认识各种温度计;知道如何正确的使用温度计测量常见物体的温度,并作简单记录

教学准备

温度计,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两幅你们生活中熟悉的画面,请大家观察一下,人们在干什么?(展示两幅图片:一幅是夏季人们在湖边游泳,一幅是冬季冬泳爱好者在破开冰的湖面上游泳)

师:这两幅画有什么不同?你发现了什么?

季节不同,一幅是夏季,一幅是冬季。

夏季人多,冬季人少。

师:为什么夏季人多,冬季人少呢?

因为夏季天气热,所以游泳的人多,冬天天气冷,游泳的人就少。

因为夏天湖里的水热,冬天湖里的水冷,所以夏天人多,冬天人少。

师:同学们说得真不错!确实是这样,夏季和冬季湖水的温度是不同的,有冷热之别,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水冷热的秘密。

(板书课题——哪杯水热)

二、感觉体验,初步判断

(实验桌上摆放两杯温差很小的温水(40—50℃

师:老师在每组的实验桌上提前放了两杯温水,下面请同学们仔细的观察,利用你的感官判断一下哪杯水热?

(学生活动,感觉判断水的冷热)

师:同学们,你是用什么办法来探究这两杯水的冷热的?结果怎样?

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师:刚才同学们用了各种方法来判断水的冷热,同学们认为哪种方法最好?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在感知水的温度的时候,要先用眼睛观察,看水面上是不是有很多的热气冒出来,如果有,就不要用手或者身体其他部位接触水,以免烫伤。不过,今天老师为你们准备的水是温水,不是很热,不会烫伤。

师:刚才有位同学提到了“温度”两个字,你们知道什么是温度吗?

师: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温度就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

(板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三、认识温度计,掌握使用方法

1.认识温度计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那么,到底哪个杯子里的水热呢?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自己的判断?

可以用温度计测量一下。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好,温度计就是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见过温度计吗?

(出示温度计——水温计)

师:这是一种红液水温计,下面请每组派一位同学到前面领取两只温度计,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温度计上有什么?它由哪几部分构成?

(学生观察温度计)

师:哪个小组先来交流一下你们的观察发现?

(出示温度计结构图)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温度计一般由玻璃管、玻璃泡、刻度三部分组成。刚才我们看到温度计上的“℃”是温度的单位,读作“摄氏度”,我们常用的温度计是摄氏温度计。

(板书要点)

2.学习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师:我们认识了温度计,你能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吗?

师:下面就用手中的水温计测量水的温度,并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测量)

师:交流一下我们的测量结果,有什么发现?

师:为什么测得的温度不相同?

师:有没有测量同一杯水而温度不相同的?

师: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读数?

可能温度计有误差。

师:不错,一般仪器都会有误差,你知道得真不少,从哪知道的?

师:还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可能与玻璃泡没全放到水里有关。

可能读数的时候看错了。

师:看来同学们是开动脑筋了,进行科学研究就要有这样的精神,要认真仔细的思考、分析实验要素,然后再下结论。

(课件展示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师: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测量物体的温度时,要根据被测物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温度计测量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测量范围,不同的温度计测量不同物体的温度。下面,按照刚才学习的测量方法,测量上课时用感官判断的两杯水,看到底哪杯水热?把测量结果写下来。

(学生测量,记录数据)

师:哪杯水更热呢?

1号杯的水更热。

师:比2号杯高几摄氏度?展示你们的测量结果。

学生展示

3.学习读写温度计

(教师将学生的记录书写到黑板上)

师:这个小组的同学读、写得都很正确,而且书写的也非常规范。下面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读得又快又好。规则:认读后马上写下来,最后看哪个同学认读正确率高。

(出示图片,学生认读、书写)

四、方法应用,自由测量

师:我们学会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并能正确的读写测得的温度,想不想自己利用温度计测量你感兴趣的物体?

师: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水温计、体温计、气温计、地温计等温度计,请同学们到前面来自己选择,小心请拿轻放,注意安全。

(学生自由测量活动,交流测量结果)

五、课堂小结,评价反馈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老师发现同学们个个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动脑,不愧是一个个小科学家。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吧!

(学生谈收获)

六、课后拓展

师:大家的收获真不少!课后请同学们继续留意观察,了解生活中温度计

板书设计

那杯水热?

温度 冷热程度 37°C 温度计

作业布置

了解各种温度计的使用

教学心得

通过用温度计进行测量,知道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能运用温度计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通过测量活动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通过认识各种各样的温度计,意识到人们在不断的运用已有的科技知识改善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认识各种温度计;知道如何正确的使用温度计测量常见物体的温度,并作简单记录

课题:水温的变化

年级

学科

科学

教师

单元课

第二单元第四

总序号

7

课型

新授课

第几课时

1

教学目标

1、能熟练使用温度计连续测量水的温度变化,并做简单记录;初步体会学会运用简单表格、图形等统计方法整理测量记录;知道猜想或推测与经科学探究证实的结论可能是不同的。

2、通过测量活动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

3、了解水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

通过测量活动了解水温的变化规律,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

教学难点

能熟练使用温度计连续测量水的温度变化,并做简单记录;初步体会学会运用简单表格、图形等统计方法整理测量记录

教学准备

水,烧杯,温度计,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教师手拿一杯热水)

师:同学们看,这是一杯水,你能猜出它是热水还是凉水吗?

学生猜想,并说出理由。

师:真是个富有智慧的孩子!在科学研究时就需要我们仔细观察,积极动脑,动手实践,这样你也会像科学家一样发现科学知识的。

(兴趣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原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学课首先要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上课一开始,通过让学生猜测一杯水是热水还是凉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马上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而且还潜移默化地教给了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

二、提出问题,大胆猜想。

师:把这杯热水放在这里,一段时间后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学生猜想。

师:水的温度会怎样降低?这个过程会有什么规律?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板书:水温的变化。请同学们根据生活经验和自己的想象,大胆猜测一下水温会怎样变化?

学生猜想水温变化。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法,怎样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呢?

学生说自己的方法,并进行简单介绍。

三、小组合作,实验验证。

师:我们就动手做实验吧。到底该怎样做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呢?小组同学可以借助老师准备的材料(烧杯、温度计、计时器),设计实验方案,把你们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各小组将设计好的实验方案进行全班交流。)

师:下面就根据同学们设计的实验方案,小组同学分工合作,持续观察一杯热水降温的过程,时间为20分钟,并做好记录。

(学生小组合作做实验。)

师:哪个小组先来展示你们的实验结果?

(学生展示自己小组的实验记录并进行说明)

师:通过刚才的演示,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谈自己的发现。

师:现在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到老师这里拿一份统计图底稿,把你们收集的水温变化数据绘制成统计图,再进行仔细观察,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绘制统计图)

师:仔细观察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说发现。

教师小结:同学们,你们很了不起啊,通过刚才的实验发现了热水的变化规律是:先快后慢,起初降温很快,而后速度逐渐降下来,越接近室温降得越慢。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科学课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本节课通过小组合

作,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验证猜想等环节,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并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地探究时间和空间,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四、课后延伸。

师:这节课我们探究了热水降温的规律,课后请同学们想想办法,怎样使热水的温度降得更快些?下节课我们再交流。

板书设计

热水变化的规律

作业布置

同学们想想办法,怎样使热水的温度降得更快些

教学心得

学生能熟练使用温度及连续测量水的温度变化,边做简单记录,初步学会使用表格记录实验结果,运用图形等统计方法整理测量记录,知道猜想或推测和经科学研究证实的结论可能是不同的,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有必要的。

课题:哪杯水多?

年级

学科

科学

教师

单元课

第二单元第五课

总序号

8

课型

新授课

第几课时

1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比较液体的多少,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愿意合作与交流,通过测量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使用量筒测量比感官更准确、更有效,初步学会估测液体的多少。

教学重点

愿意合作与交流,通过测量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比较液体的多少,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知道使用量筒测量比感官更准确、更有效,初步学会估测液体的多少。

教学准备

杯子,量筒,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师:我听说咱们班的同学最喜欢做好事了。今天能不能帮老师一个忙?这里有三杯水(同样的杯子),老师看不出哪杯水多?谁上来帮老师解决一下?

学生说自己的方法。

(先设计了一个比较三个完全相同的瓶子里水的多少的练习,这一练习的设计,既让学生明白了比较水的多少最基本的条件,同时为下面比较三个不同杯子水的多少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运用已有的经验判断水的多少

师:谢谢这位同学帮老师解决了这个问题。看来这个问题太简单,那请同学们再来看这三杯水(不同形状杯子:1号、2号、3号杯子),谁能仿照老师刚才那样提出问题?

学生提问题。

(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一环节的处理,极大的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学生今后更好的学习科学打下基础)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真了不起。那我们就先来研究第1个问题“哪杯水多”(教师出示课题)。我们先来估测一下,哪杯水多?

学生估测。 

(这一活动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使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使知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师:看来同学们的看法都不一样,究竟哪杯水多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想想办法,看看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多。(学生设计方案,教师巡视,参与小组活动。)

师:哪位同学来交流一下你们小组讨论的方法?

小组说明自己的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想了这么多的办法,在你们每个小组也有三个标有1号、2号、3号的杯子,请你们选择一种喜欢的方法来比较出哪杯水多。

学生活动,老师指导。

汇报交流。(交流时,先交流哪杯水多,再演示小组的方法。)

师:看来就是2号杯子的水最多。同学们可真了不起,把第1个问题已经解决了,接下来我们再解决第2个问题“多多少”。

(让学生充分地交流、展示实验成果,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满足心理上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活动二:学习使用量筒测量水的多少。

师:请同学们想想办法怎样才能准确的知道“多多少”。看来这个问题难倒大家了。要想知道多多少,仅靠我们的眼睛是看不出来的,需要一种仪器来帮助我们。大家看(老师出示量筒)知道它叫什么吗?(板书;量筒)请大家观察量筒,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说自己的发现。

师:量筒上面的线叫刻度线,上面的数叫刻度。有刻度就要有单位,大家知道量筒的单位吗?(板书:量筒一般用“毫升”作单位,用字母“ml”表示。)这个量筒上面的每一小格表示1毫升。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量筒,大家会用吗?下面我将2号杯的水倒进量筒里,请每组来一位同学观察一下这杯水有多少毫升,并读出结果来。

学生观察并读数。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6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说自己的发现。

师:为什么同一杯水观察的结果不一样?

学生说理由。

师:到底怎样观察才正确呢?老师还请同学们帮个忙,帮老师判断一下(出示图),哪种做法是正确的?

生1:1号眼睛是正确的,因为它看的是水面的最高处。

生2:2号眼睛看的是正确的,因为它看的是水面的最低处,这样才准确。(其他同学附声表示同意。)

师:观察量筒时,量筒应放平,眼睛要平视水面的最低处。

(适时讲解量筒的正确使用方法,为学生下面正确的使用量筒打下基础)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量筒的使用方法,在你们的桌子上分别有一瓶水,一瓶奶,一瓶饮料。请同学们先估算一下它们分别是多少,并填在表格中。(学生小组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说一说你们小组估算的情况?

小组说自己的结果。

师:同学们估算的准确不准确呢?我们就用量筒来验证一下吧,并将测量的结果填在表格里。注意:在观察刻度时,每个同学都要观察量筒上的刻度。(学生进行活动,教师巡视)。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量筒的使用方法,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有许多测量液体多少的仪器,请同学们仔细想想有哪些?(可以从桌上找)

学生说生活中测量液体的仪器。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不少,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测量液体多少的仪器,只要我们留心观察,你会知道的更多。

(估算与实际测量相结合,使学生知道使用量筒观察比感官判断更有效、更准确)

(三)拓展应用,体验成功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想不想用自己制作的量筒来测量液体的体积?小组商量一下,制作量筒需要哪些材料,制作量筒的关键是什么?需要什么材料?

学生讨论并制作。

(将课堂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有利于训练学生活学活用课本知识的能力,让学生明白科学源于生活)

(四)自我反思

同学们这节课有收获吗?你们自己觉得表现得怎么样?

板书设计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估, 选, 没, 候, 稳, 留, 平, 记

作业布置

搜集不同种类的温度计或相关资料,整理成信息卡

教学心得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比较液体的多少,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愿意合作与交流,通过测量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知道使用量筒测量比感官更准确、更有效,初步学会估测液体的多少。

课题:有趣的不倒翁

年级

学科

科学

教师

单元课

第二单元第六课

总序号

9

课型

新授课

第几课时

1

教学目标

1、能在玩不倒翁的过程中发现、提出问题;能够运用“解暗箱”的方法研究不倒翁的秘密,经历“解暗箱”的探究活动,认识到“解暗箱”是研究事物的一种方法。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由各种不容易倒的物品,意识到科学技术与人们的生活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通过探究不倒翁的秘密,知道上轻下重的物体不容易倒;知道在从外观上无法找到问题答案的时候可以通过“解暗箱”的方法来解决。

教学重点

能在玩不倒翁的过程中发现、提出问题;能够运用“解暗箱”的方法研究不倒翁的秘密,经历“解暗箱”的探究活动,认识到“解暗箱”是研究事物的一种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探究不倒翁的秘密,知道上轻下重的物体不容易倒;知道在从外观上无法找到问题答案的时候可以通过“解暗箱”的方法来解决

教学准备

不倒翁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很高兴今天能和咱班的同学一起研究问题。我特意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份礼物,它就藏在老师的电脑当中,想知道是什么吗?(想)那得先猜一个谜语,如果能猜中,这个礼物就会出现在大家面前。大家听好:一个公公精神好,从早到晚不睡觉,身体虽小力气大,千人万人推不倒。(学生猜测)

是它们吗?(出示课件:一组摇摇摆摆的不倒翁)(是)你们是怎么猜出来的?(从早到晚不睡觉,千人万人推不倒。)大家说的都很在理,抓住了它的特点:推不倒,猜出是不倒翁的。这么可爱有趣的不倒翁,你们想不想玩?(想)在同学们的桌洞里就藏着

一个不倒翁,大家拿出来玩玩吧。(学生尽情地玩,每个同学都参与其中。)

同学们玩得都很开心,有的同学甚至把不倒翁的头部摁到了桌子上,可是一松手,不倒翁又摇摇晃晃地站起来了,推不倒。现在,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不倒翁为什么推不倒?)是啊,我也想知道这是为什么,我猜这里面一定藏着个小秘密,你们想不想揭开这

个秘密?(想)那好,这节课,我们就来揭开不倒翁推不倒的秘密。

板书:有趣的不倒翁

二、探究活动:

1、猜一猜:

这样吧,先让我们猜一猜不倒翁为什么推不倒?

(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如学生积极性不高时,鼓励:科学家在研究问题之前都要进行大胆地猜想,然后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看看哪个同学像个小科学家。还有谁来猜一猜这是为什么?(学生猜:底部是半球形、里面有东西等等)

这些都只是同学们的猜测,是对是错?谁也说不准,怎样做才能证明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打开看看、做实验)好主意,就按你们说的办法去做,看看哪个小组能找到证据证明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揭开不倒翁推不倒的秘密。

2、学生动手实验,老师参与其中。

3、学生交流,教师做参与者,适时给予点拨、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不倒翁推不倒的两个秘密:上轻下重、底部是半球形。

师:老师发现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实验,哪个小组能把你们的实验以及发现跟大家谈谈?

学生谈自己的发现。

师:同学们通过观察、实验,你们发现不倒翁推不倒的秘密是什么?

学生分析不倒翁的秘密。

师:这里有一个瓶,里面装了一些泥土,它的下面?(重)上面?(轻)谁来试试它能不能推倒?

(生上台试试,用力推,推倒了。)

师:为什么它也是上轻下重,却推倒了呢?

学生猜想。

(板书:半球形)

4、动手制作不倒翁。

师:同学们通过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像科学家一样发现了不倒翁推不倒的两个秘密,现在,你们想不想亲手制作一个不倒翁?(想)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材料,大家可以选择你认为合适的材料做一个不倒翁,待会儿我们要举行一个作品展示会,评选出最

佳作品和最有创意的作品。好,请每组派一名代表来材料中心领取材料。(学生动手制作,教师巡视,可加以适当的帮助。做好的作品放在讲台上。)

讲桌上已经摆上了大家亲手制作的不倒翁,怎么推也推不倒(师边说边推弄不倒翁)谁来评一评你认为哪件作品最好?为什么?哪一件最有创意?(学生评)

师:请最佳作品获得者上台和大家见面。(握手祝贺)请最有创意的作品获得者上台。祝贺你们!

师:这几个虽然推不倒,但是总往一边倒,是为什么?请小专家们帮助分析分析。

师生共同分析原因。

师:课后你们调整调整好吗?除了老师为大家准备的材料外,你认为还有什么可以制作不倒翁?(半个乒乓球、半个苹果、半个桃子等)如果大家有兴趣,课后还可以寻找你喜欢的材料试着再做一个不倒翁。

三、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同学们玩的都很开心,更重要的是大家能在玩中发现秘密,学到知识,能谈谈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学生谈收获)

师:生活中有很多物品是根据不倒翁的原理制作出来的,课后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哪些东西像不倒翁一样不容易倒?

师: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存在着小秘密,只要大家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实验,相信你会发现更多的奥秘,常此下去,你将有可能成为科学家,对自己有信心吗?(有)老师也相信你们。

板书设计

有趣的不倒翁

上轻下重 底部是半球形

解暗箱 :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作业布置

自己回家制作一个不倒翁

教学心得

能在玩不倒翁的过程中发现、提出问题;能够运用“解暗箱”的方法研究不倒翁的秘密,经历“解暗箱”的探究活动,认识到“解暗箱”是研究事物的一种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由各种不容易倒的物品,意识到科学技术与人们的生活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探究不倒翁的秘密,知道上轻下重的物体不容易倒;知道在从外观上无法找到问题答案的时候可以通过“解暗箱”的方法来解决

课题:认识水

年级

学科

科学

教师

单元课

第三单元第一课

总序号

10

课型

新授课

第几课时

1

教学目标

1、学会综合运用感官观察水的性质,并用语言或图画等方式描述所观察的水的特征。

2、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意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3、知道水的基本性质及水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教学重点

知道水的基本性质及水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意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学会综合运用感官观察水的性质,并用语言或图画等方式描述所观察的水的特征

教学准备

橡皮、木头、酱油、牛奶、冰块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水”字

师:对于水你了解多少呢?

学生谈自己对水的认识。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对,水是生命之源,人、动物、植物都离不开水,如果没有水,地球上将没有生命。可见水十分重要。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水”(板书)

2、自主学习,研究水的特性。

活动一:

师:出示一杯水、一杯酒、一杯雪碧。同学们看这是什么?

学生猜想,并说明理由。

师:回答的很好,板书:水是透明的、没有颜色的。

这个同学充分调动了我们的感官。在这里同学们要认识到我们的观察活动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正确的步骤是一看、二闻、三尝、四摸。

师:那有的同学为什么说不一定是水呢?

学生说理由。

师:很好,这个同学在平时的生活中肯定是个有心人,善于观察,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区分呢?(学生展开讨论)

让一学生实验,通过利用我们的感官,闻出其中一杯是酒、尝出其中一杯是雪碧。

师:教师应补充一点,在实验的过程中,应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才能品尝。

师:那么,水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让学生展开讨论)

师:很好,刚才同学们充分调动了我们的感官解决了这个问题,可见,在我们的科学实验中,实践非常重要,不要毫无根据的乱说。

活动二:

师:现在老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水有形状吗?

(托起一杯水)问:水是什么形状的?

(托起一个圆形的杯子)问:水是什么形状的?

(托起一个梯形杯子)问:水是什么形状的?

如果把这杯水倒在地上,水会变成什么形状的呢?

师:那么同学们说水是什么形状的?(再次展开讨论)

师:很好。水有形状,只是水的形状不固定,它会随着容器的形状而变化。(板书)

活动三:

出示实物:橡皮、木头、酱油、牛奶、冰块让同学们比较它们与水的异同点。

让同学们充分讨论,并发表自己的意见,说出它们与水的异同点。从而让同学们得出水、酱油、牛奶能流动,橡皮、木头、冰块不能流动。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像水、酱油、牛奶这样能流动的物体叫液体,像木头、橡皮这样不能流动的物体叫固体。(板书)让学生举几个液体、固体的例子。

学生举例。

师:你懂得可真多,冰块也是水,它只是水的固态形式,其实水还有气态的,比如水蒸气,并且水的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个知识我们先做简单了解,课下同学们有兴趣可以继续研究。

师:通过刚才我们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水是液体。那么同学们说说水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总结。

师:现在我们对水已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同学们知道在自然界中哪里有水吗?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师:很好。在天上、地下、动植物体内都含有水分。在地球上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5%,故地

球又称水球。但是我们能直接饮用的淡水资源却严重匮乏,地球上水的总量约为14亿立方公里,其中淡水只占总水量的2.53%,且主要分布在南北两极的冰雪

中。目前人类可以直接利用的只有地下淡水、湖泊淡水和河床水,三者总和约占地球总水量的0.77%,除去不能开采的深层地下水,人类实际能够利用的水只占

地球上总水量的0.2%左右。因此我们应该节约用水,并且合理利用水资源。

师:好了,本节课我们主要在同学们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了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生谈自己的收获。

师:在本节课中同学们表现得都很棒。但是在这里老师还有个问题想让同学们帮忙,在上课的时候,有同学说苹果内含有水分,但是到底一个苹果内含有多少水分呢?应该怎样解决呢?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师:同学们想象力很丰富,那么课下同学们就继续研究,来解决老师的这个问题,老师相信每一个同学都能完成这个任务。

板书设计

地球水的含量75%

淡水只占总水量的2.53%

作业布置

调查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的现象

教学心得

本节课通过研究水的基本性质,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感官观察事物的能力,通过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欣赏自然界谁提的美丽,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

课题:有趣的浮沉现象

年级

学科

科学

教师

单元课

第三单元第二课

总序号

11

课型

新授课

第几课时

1

教学目标

1、能用实验的方法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能对物体的沉浮提出猜想和假设;能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

2、体会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培养细致观察的习惯。

3、知道水有浮力,了解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知道水有浮力,了解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能用实验的方法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能对物体的沉浮提出猜想和假设;能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

教学准备

橡皮,玻璃球,木块,橡皮泥,钉子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创设情景。

师:你能说一下你去的有名的旅游景点吗?

生介绍自己去的名景点(可请学生多介绍几个地方,依据时间而定)。

师:同学们共同来总结一下这些名景点的共同点?

生七嘴八舌的说。共同总结出一般是有山有水。

师:同学们可真聪明。归纳总结的能力真高。看到水里有什么吗?或者说想提出什么问题吗?

学生依据自己的情况提出问题。

师:总结引导。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本节课我们来研究一下多数同学关注的物体在水中的浮和沉。板书课题:有趣的浮沉现象。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认识浮和沉两种现象,更好地把知识和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归纳总结,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科学实验,探究新知

1.提出假设、猜想

(1)检查课前准备

师:课前同学们准备了一些材料,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介绍活动材料。

(2)学生猜想

师:我们把这些物体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

师:大家猜想一下,这些物体的沉浮和什么有关呢?

学生猜想。

师:先把我们的猜想结果用铅笔记下来,然后我们再把这些物体分别放入水中,用手按一下浮起来的物体有什么感觉?

2.学生实验

实验(一):它们在水中是浮还是沉?

师:刚才我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需要亲自试一试。实验时要把物体一个一个地轻轻放入水中,一边做一边把结果填在实验记录表中,实验完毕要把手中的材料分类。

学生实验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各自探究的记录谈发现,谈感受。并把实验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

学生小组讨论,提出新的问题。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生A:我认为轻的都浮在水面上,重的都沉下去了。

生B:书钉很轻为什么沉下去呢?

生C:会不会有什么力量在托着它?沉下去是因为这种力量托不住了呢?

生D:为什么泡沫塑料、木块等会浮在水中,石头、小刀等物体会沉到水底呢?

通过本实验,学生给自己准备的材料进行简单的归类,产生新的问题,然后结合各自的生活经验对产生的问题作出预测。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验记录提出各自的见解,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实验(二):研究浮力

1.浮在水面物体浮力的研究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非常好,下面我们每个小组想办法设计实验来研究这些问题。注意一边实验一边思考:你们小组是怎样实验的?发现了什么现象?又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分组实验

教师参与到学生小组活动中去

生A: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得出:浮在水面的物体用手向下压一压,手感觉到用力,是水中有一种向上托它的力,这就是水的浮力。)

生B:结合我们的感受,我想浮在水面上的物体肯定受到了水的浮力,也就是我们的手感受到的力量。

该设计能够引导学生亲历整个探究过程。自己选择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己得出结论。充分体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人。

2.下沉物体是否受浮力的研究

师:浮着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沉下去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我们把用皮筋吊着的钩码放在水中与拿出水面时比较皮筋的长度会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我们来做一做好吗?

学生实验。

生:通过做我们发现放在水中时皮筋的长度变短了,这说明钩码受到了一个向上托它的力,这应该是浮力。

先请同学们做评价,教师根据情况做出积极评价。

三、自由活动 实践应用

师:水的浮力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很广泛,与人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谁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水的浮力?

(学生举例)

师:课前老师搜集了一些应用水的浮力的资料,我们来研究一下。

(flash动画出示各种水的浮力应用的图片)。

这样设计能使学生由浮力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意识到知识改善自己和周围人们的生活,从而更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四、拓展活动延伸知识

潜水艇中的科学奥秘还有很多很多,请同学们到浩瀚的生活之海中慢慢学习了解吧。

这样的设计,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和习惯,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板书设计

有趣的沉浮现象

浮力 水向上托的力 所有的物体在水里都会受到浮力

作业布置

完成相关课后练习

教学心得

能用实验的方法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能对物体的沉浮提出猜想和假设;能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体会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培养细致观察的习惯。知道水有浮力,了解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题:改变浮和沉

年级

学科

科学

教师

单元课

第三单元第三课

总序号

12

课型

新授课

第几课时

1

教学目标

1、能对沉浮的转换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能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与假设。

2、体验到科学探究成功的快乐;体会到科学知识与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3、知道改变沉浮的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知道改变沉浮的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能对沉浮的转换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能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与假设。

教学准备

橡皮泥,玩具小鸭子,食盐,塑料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水中有浮力。今天老师再来和大家一起研究一下浮力问题,好吗?

师: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和水。这里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保护鸡蛋,它是生的。

师:物体放入水中会有浮有沉。我们来做一个游戏,看谁能“让浮着的物体沉下去,让沉在水底的物体浮上来”。老师还准备了一个礼物,要送给表现最好的小组。

【评析】本课以“游戏”为话题导入,贴近学生生活,激起了学生动手的欲望。同时,教师准备了较多的有结构、易于操作的实验材料,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二)探究活动一

1.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情况,探究使橡皮泥浮起来的方法。

师:首先我们把各种物体放入水中,看一下哪些浮在水面,哪些沉在水底,给它们分一下类。

生分组实验,把各种物体放入水中。

生汇报、交流。(沉、浮各有什么物体)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橡皮泥在水中是下沉的,你们能想办法让它浮起来吗?

生讨论、交流,试一试。

师:有些同学捏橡皮泥使它浮起来了。下面我们来比一比,看谁捏的橡皮泥上放的螺母多。

生分组实验、汇报。

师:为什么有的同学捏的橡皮泥装的螺母多呢?。

生比较、汇报(空间大的装螺母多)。

师:所以我们可以改变橡皮泥的形状让它浮起来。(板书:改变形状)

【评析】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怎样使沉在水里的橡皮泥浮起来。让学生有目的地“玩”,通过试一试、比一比,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敢于实践、勇于探索。

2、探究使小瓶浮起来的方法。

师:刚才实验时的一个小瓶,它也是沉的,我们能让它浮在水面上吗?

生分组实验(看哪一组最先完成)

生汇报:你们是怎么做的?为什么会这样?

师:我们改变瓶子重量可以使它浮起来(板书:改变重量)

【评析】教师又提出了“玩”的要求,学生再次动手实践,感受沉浮的变化。

3、死海探秘活动

师:刚才实验中的鸡蛋也是沉的,看老师这里的鸡蛋。

师出示浮的鸡蛋。

师: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猜想)

师:你们想让你们组的鸡蛋也浮起来吗?老师给大家准备了盐。看哪一组最先让鸡蛋浮起来。

生分组实验。

师:原来往水中加盐这么奇妙,能让生鸡蛋浮起来。(板书:改变水)

师:(出示死海图片)你听说过死海吗?介绍死海的情况。

【评析】学生由疑惑——猜想——实验验证——了解死海,体会到了大自然的无穷奥秘。当自己亲手让鸡蛋浮起来时,心里的喜悦和成功后的兴奋是“教科学知识”无法产生的心理体验。

(三)探究活动二

师:刚才我们通过实验研究了哪些问题?﹙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了﹚

师:同学们的表现非常棒,都能通过动手实践,让沉在水里的物体浮了起来。你们还能开动灵活的脑筋再想办法让它们沉下去吗?

生讨论、交流、分组实验。

【评析】在学生已能使下沉物体上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使沉在水底的物体浮上来的方法,又给学生提供了一次擦出创新火花的机会。

(四)自由活动

师:今天,大家通过动手实践,想办法改变了物体的浮和沉,你们认为哪一组的表现最好?

生相互评价

师:(出示并演示礼物——沉浮子)喜欢吗?相信你们自己也能制作一个在水中自由浮沉的玩具。

生讨论、交流、分组制作、展示。

师介绍潜水艇的工作原理。

(五)、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探究研究了哪些问题?(揭示课题)改变浮和沉

师:咱们中国有个“曹冲称象”的故事同学们一定不陌生,老师有个问题要问你们“为什么石头的重量就等于大象的重量呢?”希望同学们课下继续去研究一下。

板书设计

改变浮和沉

让物体沉下去的方法 让物体浮上来的方法

作业布置

制作潜水艇模型

教学心得

本课是在学习了水的浮力的基础上,探究如何改变物体的浮和沉,是学生对影响物体浮力大小的因素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病是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一些问题。

课题:水面的秘密

年级

学科

科学

教师

单元课

第三单元第四课

总序号

13

课型

新授课

第几课时

1

教学目标

1、能针对水面现象提出问题;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并作出合理的解释。

2、引领学生关注身边生活现象,并善于思考;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了解水的表面张力现象。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关注身边生活现象,并善于思考;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

能针对水面现象提出问题;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并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准备

注射器,大头针,曲别针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将利用桌子上的材料来做有关水的实验。

二、探究水的表面张力

1.往装满水的量筒里加水。

师:水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老师在每一组的桌上都放了一个装有水的量筒,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水的表面是什么样的?

学生观察,说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师:水面不是平的,有一个凹面。

(板书:凹)

师:(出示装满水的量筒)同学们请看,老师这有一只量筒,你认为这只量筒装满水了吗?

学生一般会说装满了。

师:真的满了吗?你怎么知道水满了呢?

生说原因。

师:如果老师用滴管往里滴水,你认为会怎么样?

学生猜想。

师:老师用滴管滴水看一看。

(学生惊奇地发现水并没有从量筒里溢出来)

师:还能滴吗?再滴一滴,还能滴吗?

(学生更加惊奇,教师继续滴水)

师:你认为还能滴多少滴水?

学生猜测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试一试,看到底能滴多少滴水?实验前,请先用烧杯往量筒内倒水,直到水面与量筒上口平了为止。

(学生将量筒装满水)

师:下面用滴管往量筒里继续加水,看能加多少滴水?水面有什么变化?变成什么样子了?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师:哪个小组先汇报你们的发现?

学生汇报,结果不同。

师:相同的量筒,为什么滴的水不一样?

学生猜测原因。

师:说得很好,这些原因都可能造成结果不一样。在滴水的过程中,你们发现水面有什么变化吗?

凸起来了。

师:观察得很仔细,水面变凸了。

(板书:凸)

2.往硬币上加水。

师:量筒能装水,五角钱的硬币能装水吗?

师:能装多少滴水?

学生猜测。

师:那就试试吧。

(学生分组实验,交流实验结果)

师:刚才两组实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是用滴管滴水,水的表面都变凸了。

师:为你们的发现鼓掌!

3.往水里放物体。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如果我们向量筒里放曲别针的话水会怎么样?

学生猜测,意见不一致。

师:有不同的意见,到底谁的猜想是正确的呢?下面我们就来试一试。注意:放的时候曲别针不能离水面太高,应该是轻轻地、慢慢地放。

(教师演示,将一枚曲别针放到水里)

师:水有没有流出来?(没有)

师:说明能不能放曲别针?(能)

师:如果水溢出来,还能不能继续往里面放曲别针啊?(不能)

师:是的,当水溢出来,我们的实验就结束了。请同学们猜一猜,量筒里一共能放多少枚曲别针或者是钉书钉、大头针呢?

(学生猜测)

师:究竟谁的猜测正确呢?让我们在实验中找答案吧!除了曲别针以外,老师还为你们准备了大头针、装订针,每个小组选择一种物体进行实验。

(师给每组分实验记录单,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你们组放了多少枚?你们刚才猜对了吗?现在水的表面是什么样的?

(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4.师生小结:

师:预测的数字和实验的结果差别很大,而且同学们也发现水的表面都鼓起来了。这就是水的表面张力。

板书:表面张力

5.让一枚硬币浮在水面上。

师:(举起一枚一角的硬币)大家知道,它放入水中是浮还是沉?

学生猜测。

师:水的表面张力可以让它浮在水面上。大家信不信?

(学生怀疑)

师:看来大家不信,那就按照以下方法做一做,看看到底能不能让硬币浮在水面上。

(课件出示)

(1)用叉子将硬币放在水面上。

(2)用纸先将硬币托在水面上,然后让纸下沉。

(3)用镊子夹着硬币平放到水面上。

(4)用手指轻轻将硬币平放在水面上。

(学生活动)

三、生活中常见的水的表面张力。

师:刚才我们在实验中看到了水的表面张力,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表面张力的现象。请同学们看屏幕。(师出示课件放图片)

1.水黾在水面上行走而不沉入水中。

2.手背上抹完油后滴上一滴水的情景。:

3.叶子上的几滴露珠。

四、拓展活动

师:我们在实验中已经亲身感受到了水有表面张力,一滴牛奶滴落在盘上瞬间溅出很多小奶滴呈球状,为什么?把肥肉熬化后,盛入碗中,冷却后碗中央的大油会凹下去,这说明了什么?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到生活中去观察研究。

板书设计

水面的秘密

水面的张力: 水表面的水分子靠拢在一起,有一种相互吸引的力

作业布置

探索其他液体的张力

教学心得

能针对水面现象提出问题;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并作出合理的解释。引领学生关注身边生活现象,并善于思考;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了解水的表面张力现象

课题:水往高处走

年级

学科

科学

教师

单元课

第三单元第五课

总序号

14

课型

新授课

第几课时

1

教学目标

、能用简单的器材进行实验观察,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与同学交流研究过程的结果;能把探究过程中获取的知识、方法运用于新问题的探究中。

2、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探究的乐趣,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服务生活。

3、了解水的毛细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关注身边生活现象,并善于思考;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

能用简单的器材进行实验观察,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与同学交流研究过程的结果;能把探究过程中获取的知识、方法运用于新问题的探究中

教学准备

筷子,塑料棒,木条,烧杯,水槽

教学过程

一、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1.我们曾经多次认识和研究过水,谁能说说水有哪些性质?

(无色、无气味、透明的液体)

今天老师还要和大家一起来研究水的另一个有趣的现象。

2.出示图片,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看看谁的眼睛最厉害!

学生自由回答。

3.根据回答老师引导梳理有价值的问题。例如:墨水为什么能到粉笔上?毛巾没有完全没人水中,水是怎样上升到毛巾上的?

(从生活现象入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这是科学研究重要的一步。)

4.老师演示小实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师:把餐巾纸系在小棒上,将纸的一端放入玻璃杯的水中,(为便于学生观察,在水中滴人红墨水。)仔细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交流(浸入水的纸变红了,没浸入水的纸也变红了,水自己上去了)

师小结: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现在水却自己往高处走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让学生进行猜想。

二、实验探究

1.实验设计

老师已经给你们准备了实验材料,动手做之前要先动脑筋,和小组内的同学讨论讨论,想想准备怎样来设计实验?

生回答(将这些材料的下端放入水中进行观察)

师:方法有了,实验中还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师:考虑得真周全,再提个小建议:实验前小组长进行一个简单分工,谁操作、谁记录、谁观察,人人参与齐动手。

生分工。

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参与。

3.交流发现。

师:看大家研究得那么投入,一定有什么发现了,哪个小组先来交流一下你们的发现?

(学生汇报交流)

师小结:水能沿着玻璃管、布条等有孔隙的物体上升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通过实验进行研究,在实验的基础上分析找出规律,是非常重要的科学方法)

4.补充实验,加强学生对毛细现象的认识。

师:设疑,把玻璃放在水中,水不能沿玻璃上升,老师这里有两块玻璃片,你能想办法让水也能向上爬升吗?

(设计实验,分组进行)

汇报交流。(用线分别把两头捆在一起,创造孔隙。)

师小结(可以在此处提示学生观察发现捆的松的一面水上升的低,捆的紧的一面水上升的高,为拓展活动作铺垫)

5.现在你能解释酒精灯的酒精为什么能源源不断地到达灯芯了吗?

(从现象中发现问题,得出结论后再解释现象。)

三、自由活动,学以致用

师:通过实验我们大家一起认识了有趣的毛细现象,我们还可以让它来帮我们做事情呢!现在就要请同学们发挥你的聪明才智,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设计一个自动浇水器。

1.设计方案

2.小组合作动手制作。

3.作品展示说明,相互评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得到大家的赏识,肯定他的成绩。)

四、谈收获。

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认识了毛细现象,还能用它来解决生活的问题,学习了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一起来交流吧。

五、拓展活动。

在用玻璃做毛细现象实验的时候,有同学发现玻璃两头水上升的高低不一样,想知道为什么?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设计实验,去探究一下材料的孔隙大小与水爬升的高低有什么关系。

板书设计

14、水往高处走

水能沿着有空隙的材料上升,这种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作业布置

了解毛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心得

能用简单的器材进行实验观察,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与同学交流研究过程的结果;能把探究过程中获取的知识、方法运用于新问题的探究中。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探究的乐趣,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服务生活。

课题:天气与生活

年级

学科

科学

教师

单元课

第四单元第一课

总序号

15

课型

新授课

第几课时

1

教学目标

1、经历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能够对大量信息进行搜集、处理;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的重要性。

2、通过天气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实例,使学生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主动交流自己的资料和想法,体验合作的快乐。

3、认识到天气对人类工作及生活的影响;知道在哪些情况下人们最关心天气

教学重点

认识到天气对人类工作及生活的影响;知道在哪些情况下人们最关心天气。

教学难点

通过天气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实例,使学生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主动交流自己的资料和想法,体验合作的快乐。

教学准备

图片,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是个不错的天气,谁能试着给大家介绍一下今天的天气?

(学生自由发言,凭借自己以往描述天气的方法任意进行描述。)

师:你喜欢今天这样的天气吗?为什么?

(学生谈自己的想法,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师:同学们今天带来了很多自己喜欢的天气的图片,谁想来跟大家分想一下你的快乐啊?(学生将图片置于投影仪上展示,边向大家交流)

(二)探究活动

1、谈话:同学们搜集的资料真丰富,介绍的也很精彩。老师也搜集了一些图片,请大家来欣赏一下。

(老师用课件展示:碧空万里、阳光明媚、淅沥小雨、多姿冰凌、迷人的秋叶、炎炎烈日等,让学生看后,交流各种感受,并在此环节渗透对情感态度的教育)

2、引导学生再次交流:在这样的天气里,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表达各种感受)

3、师:天气时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天气的变化为我们呈现出一个多姿的大自然。你认为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观察,在小组内讨论。

5、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天气确实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老师在这里还有一些图片资料,真实地反映了天气与我们生活的关系,请大家一起来看看。

(教师播放课件:晴天收割、干旱不利于农作物生长;海啸、洪水吞没房屋……)

6、师:通过刚才看的资料,你有什么感受?

7、学生小组讨论?

8、小结:看来,天气变化对人们的生活确实有很大的影响,天气变化能引起人们生活的变化。

9、提出问题:我们应该怎样才能提前知道天气情况,预防不良的天气影响呢?(学生讨论)

10、师:电视台正在报道将要下雨的消息,提问:听到天气预报,你怎么想?你想做好哪些准备?你还想提醒谁也做好准备?

11、小结:天气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他对我们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如果能够预知近期的天气情况,就可以及早地做好各种准备,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避免和预防不利的天气。

(三)自由活动

师:课前同学们收集了一些有关天气的谚语,哪位同学愿意介绍给大家?(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可多准备一些谚语)

(四)拓展活动

师:天气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天气与疾病的发生息息相关,我们不仅应采取这种措施对付疾病,更应该努力研究疾病与气候之间的关系,积极预防疾病的发生。(学生讨论交流)

(五)小结

课后请同学们调查了解天气与疾病的关系,让我们做好准备,保证自己有个健康的身体。

板书设计

天气与生活

充分利用有用的天气 避免不利的天气

天气谚语

作业布置

观察今天的天气

教学心得

经历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能够对大量信息进行搜集、处理;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的重要性。通过天气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实例,使学生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主动交流自己的资料和想法,体验合作的快乐。认识到天气对人类工作及生活的影响;知道在哪些情况下人们最关心天气

课题:今天的天气

年级

学科

科学

教师

单元课

今天的天气

总序号

16

课型

新授课

第几课时

1

教学目标

1.会观察、测量、记录天气数据的方法,会用简单工具观测天气的情况,能利用表格等形式记录观测结果。

2.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如温度、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来描述;会运用天气术语描述一天的天气情况。

3.体验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学习态度。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认识到天气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上,通过对一天天气情况的研究,并在此过程中认识到: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如温度、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

教学重点

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如温度、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

教学难点

能用简单的工具观察天气情况,能够亲身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

教学准备

风级歌的课件或图片、天气预报的录像、天气符号的图片或课件、电风扇等。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师:课前,同学们有没有对今天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模仿气象预报员到前面汇报。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将学生汇报中的关键词板书在黑板上,如:气温、风向、风力等。

师:同学们观察、记录的真不错。今天的天气到底怎样呢?请大家看一看气象员是怎样对今天的天气情况进行预报的。

教师播放气象员预报天气的录像。

师:观察天气,还应观测哪些内容?老师将天气的其他内容板书在黑板上(如降水、云量、空气湿度等)。

2.探究获知天气情况的方法。

(1)知道了解天气情况的方法与途径。师: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了解天气情况呢?小组内同学可以先讨论讨论,也可以进行实践体验,看看能找到多少种获知天气情况的方法。我们还要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的方法多。

师:同学们知道的方法还真不少。现在,请大家看一段录像,想想获得天气情况的方法有哪些。

播放录像,学生观看录像。录像内容中至少有如下方法:利用仪器进行测量,看云识天气,根据月相识天气,根据谚语判断天气,目测风向、风力,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节目。看完录像,教师提问:了解天气情况的方法有哪些呢?学生回答。

师:要想了解天气情况,我们既可以用仪器来测量,也可以用目测的方法来测量,还可以通过收听、收看气象预报得知。我们已经知道通过目测获得天气情况。关于目测人们还总结出了许多经验,你知道有哪一些呢?

学生汇报。

师:我们先来看看《风级歌》。利用课件或图片出示风级歌,供学生学习。

(2)模拟实验,帮助学生理解《风级歌》。

模拟实验:目测风级。

实验方法:教师利用电风扇和纸屑、盆栽木本植物等物体创设情景,让学生目测风级,并体验不同风级的风。

实验完毕,教师谈话:其实,目测还可以得知很多天气情况,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观察中有很多丰富的经验,大家课后可以想办法了解并亲自试一试。

师:观测完毕,还要实事求是地将观测结果记录下来才能够进行分析,估测、记录时,用文字是比较麻烦的,你有没有简单的方法?学生汇报。

师:你知道哪些表示天气的符号?学生交流,并让学生将知道的符号板书的黑板上。师:还有一些天气情况,你准备利用什么样的符号来表示呢?学生自行设计天气符号。

师小结:同学们真聪明。现在请看一组天气预报中使用的天气符号。课件出示,也可以用录像、图片等方式出示。

三、总结全课

师:根据以上的分析与研究,你认为应从哪些方面描述天气情况呢?小组同学讨论讨论。学生讨论。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学生对汇报的结果再汇总,得出结论。应让学生自行总结出天气情况,可从气温、降水、风向、风力、云量等方面进行描述。

本课活动评价: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2.在这节课中,你表现最好的是哪些方面?

四、拓展活动:

师:希望同学们课后按照描述天气情况的内容继续观察并做好记录,看谁记录的认真、仔细。

板书设计

16 今天的天气

作业布置

《体验与探究》练习题

教学心得

教师在对学生课前的准备活动进行鼓励性评价,让学生将自己可前所观察了解到的有关信息进行交流,重在让学生参与交流过程。教学中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并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有利于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课题: 我的雨量器

年级

学科

科学

教师

单元课

我的雨量器

总序号

17

课型

新授课

第几课时

1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活动了解雨量器的结构原理和使用方法,并能改良设计出自己的雨量器。

2、理解降雨量的概念,会使用区分降雨强度的雨量分级表。

3、意识到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是一种良好的科学习惯。

教学重点

会制作简单的雨量器,并能利用雨量器进行测量降水量

教学难点

制作简单雨量器的过程以及降雨量的分类

教学准备

雨量器、计划表格、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四种天气符号——小雨、中雨、大雨、暴雨让学生进行辨认,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详细描述每种天气情况下的情景,目的是让学生对雨量分级有一个大致的感性认识,为后面进一步学习作好铺垫。(课件出示符号及天气情景)

二、讨论探究

(一)认识降雨量。

课件创设情景:雨后,一个小朋友想:“雨下得真大呀!我们怎样才能准确知道下了多少雨呢?”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要想准确的知道下了多少雨必须把所有的雨水收集起来量一量,这种想法虽然是正确的,但一定会因为难以操作而被其他学生否决。

师:其实我们想知道“下了多少雨”其实就是想知道“降雨量”是多少,什么叫“:降雨量”呢?“在一定时间内,从云中降落到水平地面上的液态水,在无渗透、无蒸发、无流失的情况下聚积起来的水的深度,称为该地区该时段的降水量。”

课件继续:小男孩突然发现了屋檐下的一坛子雨水,就想到用尺子量一量坛子里的水深,就知道降雨量了。

让学生说说对他这种做法的意见:1、坛子里的水有一部分来自屋檐上流下来的雨水,会量不准的。2、坛子上下细,中间粗,用这样的容器量雨不合适。3坛子没放平,一边高一边低也会量不准。

师:对于发现的这些问题,大家有什么解决方法?

学生讨论寻找解决方法:1、选择一种上下一样粗的容器来接雨。2、把容器放到开阔不受碍物影响的地方。3、放得时候使它保持水平。

师:大家觉得他用尺子来量降雨量是不是选对了工具?

生发表见解:不对,应该用量筒量水的体积。对了,量深度应当用长度单位,所以应当用尺子。

师:那么我们用什么长度单位最合适呢?

生发表见解:用毫米,因为这样得出来的数才最准。

师:集体的力量真是大啊,竟然从小男孩的研究方法中发现并解决了这么多的问题。虽然他错误很多,但同学们应该感谢他,正是他的多思好问我们才有了这样一次深入研究学习的机会,其实很多科学发明都是从一个“为什么,怎么办”开始的,大家要学习他这种多提问多思考的好习惯哪!

(二)降雨量的分类

前边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体验描述了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的情景,这些其实是人们根据降雨量的多少划分的降雨等级。其实除了这些等级之外,还有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两个等级。国家所气象部分为了更明确的分清不同的降雨等级,特制定了“降雨量标准”,作为分辨降雨等级的依据。课件出示:

降雨量标准(单位:毫米)

种类

24小时内降雨量 12小时内降雨量

小雨 小于10.0 小于5.0

中雨 10.0-24.9 5.0-14.9

大雨 25.0-49.9 15.0-29.9

暴雨 50.0-99.9 30.0-69.9

大暴雨 100.0-249.0 70.0-139.9

特大暴雨 250.0以上 140.0以上

(三)认识雨量器

其实早在公元1247年,南宋当时州郡均规定用“天池盆”来测降雨量,现在我们把测量一段时间内累积降雨量的仪器称为“雨量器”。“天池盆”是世界最早的雨量器,我国也是发明和使用雨量器最早的国家。我们来认识一下现在广泛应用于气象观测中的雨量器吧。

把雨量器器拆开放到讲台上让学生观察,说一说它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1、最上一节是个筒形漏斗。

2、下节是和上节一样粗的铁筒。

3、最下面是铁架。

师:你觉得各部分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发现:

1、漏斗可以防止雨水溅出来。

2、下节铁筒用来盛雨水。

3、铁架可以使铁筒保持稳固水平。

师:有了这些我们可以测降雨量了吗?

引导学生讨论:“我可以用尺子在筒里量出水深。”“这样做太麻烦,我们需要更方便使用的量具。”

师:想一想这种量具应当是什么样的?

生:和量筒一样粗的;有刻度的;刻度是以毫米单位的;透明的等等。

师:大家说得有理有据,看来同学们对雨量器已经很了解了,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雨量器?

(四)设计雨量器

师:课本上给大家提供了一种制作雨量器的方法,你们观察一下,说一说制作一个他这样的雨量器都需要哪些材料和工具?

师:你们想得很周全,你觉得他做的雨量器有缺点吗?

生:可乐瓶的底部不是像瓶身一样的圆柱形。

师:那他是如何解决这个难题的?

生:先在瓶内装水,使水位到达瓶身部位,然后把尺子的“0”刻度对齐水面。

师:你们还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吗?

生:使用平底的玻璃杯做筒;把可乐的瓶底用蜡填满,就不必每次都提前加水了等等。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奇妙,想不想把自己的奇妙想法变成现实呢?那么就好好来计划一下吧!

雨量器制作计划

我要用的材料和工具:

我设想的制作步骤:

三、交流汇报

组织学生小组内讨论:

这节课我有哪些收获?

这节课我提出了哪些问题?

这节课我解决了哪些问题?

我对雨量器进行了哪些改进设计?

我还想弄明白哪些问题?

师:大家课后可以选择一两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一下研究。下节课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设计带好材米和工具,我们一同做一个自己的雨量器。

板书设计

17 我的雨量器

作业布置

《体验与探究》练习题

教学心得

科学课注重实践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对自己的作品级同学的作品有一定的认识,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评价,能够找到自己作品的优缺点,提出改进自己作品的方法,指出其他同学需要学习的地方,让评价在和谐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体现师生融洽、相互信赖的情感。

课题:18   我的风向仪

年级

学科

科学

教师

单元课

我的风向仪

总序号

18

课型

新授课

第几课时

1

教学目标

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创造性的制作简易的风向仪。

2、养学生动手动脑和创造能力。

3、使用自己的风向仪观测风向。

教学重点

在教师的指导下创造性的制作风向仪

教学难点

在教师的指导下创造性的制作风向仪

教学准备

细木条两根,卡纸一张,剪刀,小木块,钉子一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上一节课进行了天气的观测和记录,但有的同学的观测纪录不够准确。如果我们能够借助一些仪器的帮助,那我们的结果就会精确许多。今天,我们就先来认识一种气象仪器——风向仪。

2、出示风向仪,说一说:风向仪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各部分都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自由发言。

3、说一说,风向仪式怎样测风向的?

学生自由发言

4、讨论:如果让我们来制造一个风向仪,我们要怎样来做?

分组讨论

5、集体交流讨论结果。

每组推选一名同学交流

6、教师简单评价后,指导学生制作风向仪。

学生自由制作,同位可以协作。

7、风向仪做好了,我们把它拿到操场上去测一测风向吧。

学生各自到操场测风向。

8、说一说,自己制作的风向仪怎样?有怎样的优缺点?

学生先分组交流,再推荐有代表性的几个同学发言。

9、教师作简单的指导性总结。

填写好评价卡。

板书设计

18   我的风向仪

作业布置

自己制作一个风向仪,并向家长展示成果

教学心得

本课与我的雨量器都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是让学生在学会观察天气方法的基础上,禽兽制作观察工具,并用自己制作的观察工具记录天气情况。目的是让学生在制作和使用自己制作的工具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并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体验成功的乐趣。

课题:19 一周的天气

年级

学科

科学

教师

单元课

19 一周的天气

总序号

19

课型

新授课

第几课时

1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一周天气情况有关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学会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主动、善于与人合作的积极情感,知道搞科学必须尊重事实。

3、体会长期的测量和记录天气情况是非常艰苦的,但却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教学重点

整理分析一周的天气情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解读数据

教学准备

观察天气情况的记录表。各种统计表格的投影片或课件,天气预报的录像。

教学过程

(一)检查导入:

谈话:关于天气情况大家已经做了近一个月的记录了。你们记录了哪些方面的内容?你们是怎样记录的?

学生汇报,并展示记录表.给予学生充足的汇报时间。

讲述:像我们这样的记录,如果拿给别人看,别人会有什么感觉?

把我们的记录整理整理,画成表格或其他形式,将这个月的情况记录整理在一张纸上,别人看起来就方便多了.

(针对学生的记录,让学生自己发现记录表的杂乱,引起学生的思考,使学生主动提出整理资料的问题,便于学生在下面的活动中主动探索,有目的的进行活动。)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讨论整理方案。

1、讨论整理资料的方法。

提出问题:该如何整理我们的记录呢?小组同学讨论讨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整理的方法,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的讨论,对资料整理方法进行提示、指导,如可以将气温、风力、风向、降水、云量等进行分类,利用表格、曲线图等方法进行整理。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会创新性地解决处理问题。)

谈话:同学们来交流一下,你们制定了什么样的方案?如何利用你们的方案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学生交流。尽量让学生将他们所讨论的方案都讲出来,要引导学生重点讲清楚本组方案的使用方法及优点.便于学生比较、选择和使用。

小结:同学们的整理方案很丰富,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小组之间可以互相借鉴。我们在整理时,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比如我们整理风向时,可以以表格的形式(出示例子),整理气温可以采取曲线图的形式(出示例子),整理降雨量、云量、风力等可以采取图表式(出示例子),等等。

(教师边讲边出示准备好的各种图表,以加深或规范学生的方案),

例一:风向可以用表格的形式整理:

风向 日期

西风

西北风

南风

……

例二:气温可以采取曲线图的形式整理。例三:降雨量可采取图表式整理。

教师提示,在制作图表时,一定要在表的上面或下方注明整理的时间和整理人,便于以后查找和使用。

2、学生整理资料。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展示整理的资料,小组之间进行评价,教师恰当进行评价。

3、学生对整理后的资料进行数据分析。教师参与学生的分析。

学生交流分析数据后所获得的结论,尽量让每个小组都上台展示交流,尽量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发言的机会。教师将学生整理的天气情况表有针对性的展示于黑板上。

(通过让学生自己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使学生获得整理、分析信息的方法,并从中获得一周的天气情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探究的能力。)

活动二:总结一周的天气情况。

小结:大家对一周的天气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分析、讲解。你们发现一周的天气情况在各方面分别有什么特点?小组同学讨论讨论。学生讨论、思考,进行综合性的分析。

提问:谁愿意象电视中的天气预报员那样,把上一周的天气情况向大家做一个总结汇报?

学生结合自制图表到讲台前进行交流。

小结:我们再看看本周天气预报是怎样的?

播放一周的天气情况录像。

(模仿气象员进行天气预报,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恰当描述综合现象的能力。待学生描述之后再播放录像,不限制学生的思维,同时也让学生对自己的分析进行自我评价。)

提问:我们将一周的天气情况做这样的整理有什么用?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表达自己的看法。

讲述:同学们说的对.整理前一段时间的天气资料,既帮助我们记录、分析本阶段的天气情况,又可以根据这些资料预测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帮助人们总结天气变化的规律.所以,整理天气资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三)自由活动:

谈话:根据我们对天气的研究,我们能不能象科学家那样预测天气呢?(学生回答)要预测天气情况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把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同一时期的天气记录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才能作出初步的猜测。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同学们就先来预测一下:下一周的天气情况会是怎样的?我校要在11月份举行冬季越野赛,希望同学们能预测出11月份的天气情况,通知学校做好准备。

学生预测,教师让学生自主发言,尽量不否定学生的预测。

(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测,充分发挥学生的推理想象能力。)

活动评价,教师提出以下几个评价主题:

1、认为哪个小组的整理资料的方法合理?为什么?

2、你对自己的表现最满意?不满意的有那些方面?

3、这节课你有哪些发现?

学生对自己进行评价。

(四)拓展活动:

讲述:今天,我们只是将一周的天气情况做了一个统计。实际上同学们已经坚持观察记录了一个月的天气情况,希望同学们继续坚持,同时每个周或每个月做一次表格形式的统计,相信你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事情!

板书设计

19 一周的天气

作业布置

《体验与探究》练习题

教学心得

本课是在学生学会观测记录今天的天气情况的基础上,对一周的天气情况尽享整理分析,培养学生整理资料、分析数据的能力。课前需要学生进行一周天气的跟踪,是每一位同学能为课上汇总做好充分的准备,需要师生共同的配合。

课题: 空气在哪里

年级

学科

科学

教师

单元课

第五单元第一课

总序号

20

课型

新授课

第几课时

1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体会探究空气无处不在的乐趣,并意识到科学探究的无限魅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大胆地进行猜测,并引导学生利用提供的材料进行实验设计,能正确地操作,能根据事实进行分析、推导、探索、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3、科学知识:通过寻找空气,并利用多种感官来感知空气无处不在。

教学重点

用简单的器材进行空气存在的验证试验

教学难点

对空气提出想知道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归纳分类

教学准备

粉笔、砖块、风车、试剂瓶、塑料瓶、塑料袋、脸盆、气球、水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猜谜: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我们大家离不了。

2、配乐朗诵。(录音):"如果没有你,风车怎能轻盈地转动,如果没有你,皮球怎能高高地弹起……"让学生猜猜诗中的你是谁?

3、讨论:虽然到处都有你,却为何找不到你的足迹"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随机揭示课题:看不见的空气)

4、谈话:虽然到处都有空气,可我们却看不到它。要想认识空气,首先要做什么事?(寻找空气)

二、 学习新课:

1、看一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哪些材料?

2、猜一猜。(板书:空气在哪里)

(1)桌上的材料中哪一些存在着空气?

(2)我们的周围哪些地方有空气存在?

(3)大自然中呢?

(学生利用自己的经验进行大胆的猜测,教师随机板书,猜一猜:粉笔、瓶中、教室里、砖块……)

3、谈话:同学们大胆地猜测了空气可能存在的地方,说明了我们生活在空气的世界里。猜测只是一种假想,不能让人确信,那么怎样才能证明你的猜测是否正确呢?(实验)

4、讨论并汇报:做实验时要注意什么?

5、谈话:做实验时除了注意安全、有序、认真、仔细观察外,最重要的是怎样设计实验方案,并预测可能出现的现象。下面各小组先讨论一下,利用桌上的材料怎样才能让大家看到、听到、摸到、感觉到空气存在哪里,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分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6、汇报讨论结果(估计学生可能会有以下方法:分别把砖块、粉笔、放入水中有气泡冒出,把瓶口放入水中:直放没有气泡,斜放有气泡。把塑料袋向空中甩一甩就把空气装入袋中,然后可以捏、可以挤、可以拍……风车的转动也能感受到周围空气的存在……学生汇报时,教师有意识地分成看到、摸到、听到、感受到的几个层次让学生汇报。并板书范例如下有助于学生学会记录:

粉笔      放入水中    有气泡冒出     粉笔中有空气)

7、实验:每个小组根据你们的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并注意观察记录。

8、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汇报时注意与预测的现象比较是否相符合,以培养学生大胆猜测的学习方法,同时注意特别的实验可以让学生到讲台上,边汇报边演示,以便其他小组也受到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9、讨论:以上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10、小结:通过以上实验说明了空气无处不在。(板书:空气无处不在)。

1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三、 课外延伸:

1、"风车有了空气就能轻盈地转动"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2、"瓶口直立放入水中没有气泡冒出"你认为这是为什么?你能设计实验来证明吗?

3、诗中的"如果没有你,皮球怎能高高地弹起",你又如何去探究这里面的奥秘呢

板书设计

20 空气在哪里

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透明气体。

作业布置

《体验与探究》练习题

教学心得

学生大胆地进行猜测,并引导学生利用提供的材料进行实验设计,能正确地操作,能根据事实进行分析、推导、探索、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课题: 空气的成分

年级

学科

科学

教师

单元课

第五单元第二课

总序号

21

课型

新授课

第几课时

1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了解空气主要是由氮气、氧气等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知识。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培养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果的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具有实事求是、严谨踏实、与人合作、乐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了解空气主要是由氮气、氧气等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知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培养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果的能力。

教学准备

1)蜡烛、火柴、水槽、玻璃杯、玻璃片、水(红水)、彩笔等等。

2)空气成分的投影片、图片。

教学过程

1.演示实验材料--大玻璃杯、蜡烛、火柴。

 2.分组实验材料--水槽、玻璃片、蜡烛、玻璃杯、红色的水、火柴。

教学过程

(一) 教学引入

情景激趣

1)谈话:让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我们用自己的方法,告诉大家,空气是什么样?"

2)活动:看着空气,提出新的问题"它是一种单一的气体?还是由多种气体混合成的"(教师记下同学提出的问题)

(二) 学习新课

1、看问题:关于空气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有“空气是否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它是一种单一的气体?它是由几种气体组成的”等等。

2、全班选择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如,是一种单一的气体?还是由多种气体混合成的)

实验二

1)提出问题:学生在实验一的分析中又提出新的问题或新的猜想。“杯中剩下的气体还能支持燃烧吗?”等。

2)观察实验:学生将玻璃杯托出水面,放好,点燃火柴并放入玻璃杯中,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3)记录现象:将发生的实验现象记录在记录本中。

4)讨论:这个实验使我们知道了什么;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板书设计

21 空气的成分

作业布置

《体验与探究》练习题

教学心得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到空气是气体,空气占空间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空气的组成,再次让学生经历和体验较为完整的探究空气的过程,引导学生用观察实验思考的方法分析空气的组成成分,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愉快。

课题: 我们需要清新的空气

年级

学科

科学

教师

单元课

第五单元第三课

总序号

22

课型

新授课

第几课时

1

教学目标

1.考察当地空气污染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2.认识人类的生产、生活会造成空气污染,向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使学生关心自己赖以生存的空气环境,并能提出净化空气、保护空气的建议。

3.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的原因、危害及防治空气污染、净化空气的方法,知道我们需要清新的空气。

教学重点

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对空气造成的影响

教学难点

是学生关心自己赖以生存的空气环境

教学准备

表格,PPT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方法一

提问

1.空气是有哪些气体组成的?氧气占多少?氮气占多少?其他气体占多少?

2.空气与我们有什么关系?

板书课题

(二)   探究活动

1.复习回顾空气成分的组成,结合实际让学生说说生命与生命的关系.

2.提出假设,让学生猜想:假如空气中混入了很多对人体有害的成分,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3.我们知道清洁的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因此,每个人都有保护空气不受污染的责任,每个人都要关心周围的空气是否受了污染,为此,我们应该对咱们这个地区的空气是否受到污染进行实地考察

4.学生调查我们周围的空气污染情况

(1)交代调查要求、注意事项

(2)让学生准备好笔、记录表,到室外调查,并做好记录

(3)调查时还结合当地情况,调查当地附近有无工厂排出废气,排放时间长,一天排放多少次;农田里、花园里使用了哪些杀虫剂。喷洒面积是多少,时间有多长;居室内,有哪些家用电器,每天工作时间多长,会造成什么污染。

5.第二课时交流回报调查情况。教师可适时展示课件,以引起学生共鸣,加深学生的认识。

6.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谈谈空气污染对人体有哪些危害。

(三)自由活动

1.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清洁的空气是人类生存的重要条件,空气污染危害很大,必须设法防治。我们能为净化空气做些什么呢?

2.向学生进行保护空气的教育

(四)拓展活动

课后调查人类的那些活动影响了空气的质量,并做好记录

板书设计

22 我们需要清新的空气

作业布置

《体验与探究》练习题

教学心得

通过学习,学生知道空气的组成成分,为了人类的生存,会更加自觉地爱护周围的环境,保护净化空气,是学生非常必要学习的一课,对于环境保护有很大的意义。

课题:科学复习

年级

学科

科学

教师

单元课

我们身边的科学

总序号

23

课型

复习课

第几课时

1

教学目标

理清科学基础知识点

教学重点

每一课的重点知识

教学难点

科学实验的操作方法和过程

教学准备

PPT

教学过程

1. 爱因斯坦说过什么?有什么意义?答: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意义是:对观察过的问题提出(为什么)是我们(解决问题,走向创新)的起点。

2. 牛顿说过什么?有什么意义?答: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意义是:对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能帮助我们明确探究的(目标)(方向)

3. 什么是科学?科学就是(提出问题)然后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4. 科学家为了弄明白一个事物的真相和原理,就要不断地做实验,直到弄清楚为止。

5. 科学研究有什么意义?举例说明。答:有了(科学研究),才会有(发明创造),我们的生活才会不断改善。例如:汽车的发明是交通非常方便。

6. 为什么汽车轮子上有花纹呢?答:为了增大汽车轮子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

7. 写出六种科技产品:摄像机,笔记本电脑,克隆羊,磁悬浮列车,天文望远镜。

8. 写出你观察过的植物和动物的名称,并各写出它们的三个特点。

答:柳树:树皮裂开,树枝很软,叶子细长。小白兔:耳朵长,尾巴短,三瓣嘴。

9. 蚂蚁是怎样认路的?答:蚂蚁是利用触角通过辨别信息追踪素来认路的。

10. 我最喜欢的动物是(猫),它喜欢的生活环境是是(沙发上),它喜欢吃的食物是(小鱼) 我提出的问题是(小猫的胡子实干什么用的?)

11. 猫的胡子有什么用?答:猫用胡子测量一下洞口是不是能过去,防止碰到头。

12. 举例说明,怎样保护我们周围的动物?

答:(1)不掏鸟蛋、不毁鸟巢(2)看到有人任意捕杀动物要加以制止,自觉宣传保护动物的法律常识(3)看到受伤的小动物,要给它治伤,治好后放归大自然。

13. 我们的感觉器官有哪些?有什么作用?

(眼睛、耳朵、鼻子、舌头)都是我们的(感觉器官)。感觉器官能帮助我们分辨出物体的不同特征,如颜色、大小、气味、冷热、轻重等。在所有的感觉器官中,(眼睛)从周围的世界中获得的信息最多。

14. 怎样用感觉器官辨别不同的液体?答:一看,二闻,三尝。

15. 每个感觉器官各有什么作用?答:眼睛能辨颜色、大小,耳朵能辨声音,鼻子能辨气味,舌头能辨味道。手感知冷热、粗糙程度。

16. 下面的仪器是哪个器官的延伸?答:显微镜、望远镜、近视镜、放大镜是眼的延伸。电子鼻是鼻子的延伸。听诊器、助听器是耳的延伸。都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观察物体。

17. 怎样把茶水、白开水、白糖水、和白醋分开?

答:一看,褐色的是茶水,二闻,有酸味的是白醋。三尝,甜的是白糖水,剩下的是白开水。

18. 分类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19. 怎样给物体分类?答:分类时首先要确定标准,再分类。如给文具分类,可以按“用途”分,也可以按“大小”分。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分类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如给服装分类,给食品分类,给玩具分类等。

20. 分类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分类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例如把图书分好类,我们很容易找到,节省了我们宝贵的时间。

21. 请你给自己的衣服分类。我的标准是:穿的季节。我的分类:春装,夏装,秋装,冬装。

22. 什么是温度?答: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叫(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要根据被测物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23. 我们常用的温度计是什么温度计?答:我们常用的温度计是(摄氏温度计)它的单位是(摄氏度), 来表示。

24. 0℃读作(零摄氏度)。﹣12读作:(零下十二摄氏度)。二十六摄氏度写作: 26

25. 温度计由哪几部分组成?答:由玻璃泡,刻度,玻璃管组成。

26. 怎样正确使用温度计?

:1.用手拿着温度计的上部2.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在水中,不要接触容器壁。3.等温度计液柱静止后读温度。4.读数时,温度计不能拿出水面,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顶端相平

27. 热水温度下降的规律是是什么?

答:热水温度下降的规律是(先快后慢)。

28. 两份不同的热水,哪一份温度降得快?答:两份不同的热水,温度高的降得快,数量少的降得快,器具大的降得快。

29. 怎样使温度降的快一些?答:吹气,搅拌,扇风。

30. 量筒是干什么用的?答:量筒是测量(液体体积)工具,一般用(毫升)作单位,用 ml 来表示。

31. 怎样使用量筒?

答:1、把量筒放平。2、读数时,视线要与液体底部凹面相平

32. 列举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量筒、量杯、烧杯。

33. 说出几种常见容器的容积?答:一瓶墨水大约是60ml;一瓶矿泉水大约是600毫升。

34. 不倒翁为什么不倒?答:因为不倒翁上轻下重,底面是半球形。

35. 研究不倒翁我们采用了什么方法?答:研究不倒翁我们采用了(解暗箱)的方法。

36. 生活中哪些物体像不倒翁那样不容易倒?答:(花瓶)(地球仪)(电话)(台灯)不容易倒,因为它(上轻下重)

37. 什么叫液体?答:像牛奶,水、酱油这样能流动的物体叫做液体

38. 水是一种怎样的物体?

答:在常温常压下,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

39. 你是怎样探究水的性质的?答:看一看没有颜色,闻一闻没有气味,尝一尝没有味道。

40. 什么叫固体?答:像木块、橡皮这样不能流动的物体叫做固体。

41. 水有哪三种形态?答:水有气态、固态、液态。

42. 自然界里哪里有水?答:大海,河流,云彩,冰川、泉水。

43. 自然界的水分布在哪里?答:自然界的水分布在地表、地下、和空中

44. 地球上的水是怎样分布的?答:海洋和咸水湖中的咸水占97%。淡水占3%,咸水多,淡水少

45. 什么叫浮力?答:物体在水中受到水向上托起的力叫做浮力。

46. 请你举出应用浮力的三个具体实例。答:轮船、潜水艇、救生圈都是应用了水的浮力。

47. 游泳时,身体有什么感觉?这是为什么?答:向上托的感觉。因为人在水中受到了水的浮力

48. 什么样的物体会下沉或上浮:答: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会(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会上浮

49. 改变浮沉的方法有有哪几种

;1.改变物体的形状2.附着浮或沉的物体3.改变液体。

50. 为什么潜水艇能在水中自由沉浮?答:因为潜水艇有进水、排水系统,进水时潜水艇变重下沉,排水时潜水艇变轻上浮。

51. 怎样让浮着的木块沉入水底?答:绑上足够重的铁,或石头或砖头

52. 一粒土豆沉入水底,请你使用三种方法使它浮起来。答:①把土豆挖空,口朝上轻轻放入水中。②绑上泡沫塑料③水里放上足够的盐。

53. 怎样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答:把橡皮泥做成船形,口朝上轻轻放入水中。

54. 怎样让沉入水底的鸡蛋浮起来?答:在水中加入足够的盐,沉入水底的鸡蛋就会浮起来。

55. 说出死海不死的道理。答:因为死海水中溶有大量的盐,比同体积的淡水重。人在其中会受到很大的浮力,不会游泳的人也不会被淹死。

56. 沉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请你设计实验解答。

答:实验材料:勾码,橡皮筋,刻度尺,水,水槽。

实验过程:1、把勾码挂在橡皮筋上提起来,量出橡皮筋的长度。2、再把勾码浸入水中,再量出橡皮筋的长度。

实验现象:橡皮筋变短了。

实验结论:沉入水中的物体同样受到了水的浮力。

57. 水是由什么组成的?答:水是由许许多多的(水分子)组成的。

58. 什么叫水的表面张力?答:水表面的水分子紧紧靠拢在一起,有一种相互吸引的力,这就是水的表面张力。

59. 举出生活中表面张力的实例答:例如:把硬币轻轻放在水面上不下沉;露珠是圆形的,能在荷叶上滚动。都是因为水有表面张力的缘故。

60. 请你设计实验,证明水具有表面张力。答:玻璃杯里倒满水,用滴管往玻璃杯里滴水,水面鼓起来了。证明水具有表面张力。

61. 实验题:我的问题:酱油有表面张力吗?我的猜想:酱油有表面张力。我的实验:用滴管往盛满酱油的杯子里滴酱油,表面鼓起来了。我的结论:酱油有表面张力。

板书设计

爱因斯坦

牛顿

认识物体的过程

作业布置

体验与探究

教学心得

学生基本能掌握所学重点知识,效果好

课题:科学复习

年级

学科

科学

教师

单元课

我们身边的水,天气,空气

总序号

24

课型

复习课

第几课时

1

教学目标

理清科学基础知识点

教学重点

每一课的重点知识

教学难点

科学实验的操作方法和过程

教学准备

PPT

教学过程

62. 什么叫毛细现象?

63. 答:水能沿着有空隙的材料上升,这种现象叫毛细现象。

64. 列举并解释生活中的毛细现象。答:用粉笔能吸滴在纸上的墨水。用卫生纸吸滴在衣服上的油。酒精能源源不断地到达灯芯顶端。因为粉笔、卫生纸、灯芯等有许多孔隙,能发生毛细现象。

65. 请你设计一个可以自动为花浇水的装置。答:取一盆水,把毛巾的一头放在水盆里,一头放在花盆里。水盆里的水就会源源不断被吸到花盆里。

66. 毛细现象中,孔隙的大小与水爬升的高低有什么关系?答:空隙越小,水爬升得越高。空隙越大,水爬升得越低。

67. 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答:天气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它对我们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

68. 天气对我有利和有害的方面各举三例。答:有利的例子:晴天可以收割庄稼;晴天可以晒衣服;下雨可以解除旱情。有害的例子:狂风吹倒庄稼;大雾使飞机停飞。冰雹砸毁庄稼。

69. 说出关于天气的谚语。

70. 答: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早晨下雨当日晴,晚上下雨到天明。/南风暖,北风寒,东风潮湿西风干。/天上乌云盖,大雨来得快;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

71. 我们一般从哪几个方面描述天气?答:我们一般从(气温)(降水)(风向)(风力)(云量)五个方面来描述一天的。

72. 你会用图标表示天气吗?

73. 怎样利用风级歌估计风力的大小?

74. 答:零级风烟直上,一级风烟稍斜,二级风树叶响,三级风旗飘动,四级风灰尘起,五级风水起波,六级风大树摇,七级风步行难,八级风树枝断,九级风烟囱毁,十级风树根拔,十一级风陆罕见,十二级风浪滔天。

75. 什么叫雨量器?答:测量降水量的仪器叫(雨量器)。 用毫米作单位。

76. 怎样正确使用雨量器?答:1、雨量器应放在相对开阔,不受障碍物影响的的地方,并保持水平。2、并准确记录降水开始和结束的时间。3、降水结束后,应及时读出并记录降水量。

77. 什么叫风向仪?答:预测风向的仪器叫(风向仪)。

78. 风向仪有哪些部分组成?答:由箭头、箭尾、支架、风向杆组成。

79. 什么是风向?答: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80. 你有哪些测风向的好方法:答:1.在开阔的地方往空中撒纸屑。2.在木棍上系上布条举起来。

81. 人们是从哪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的?答:东、西、南、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

82. 怎样标出八个方位?答: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标。

83. 在气温、降水、风向三个方面,冬天和夏天有什么不同?答:气温夏高冬;降水夏多冬少,夏雨冬雪;风向夏多南风,冬多北风;云量夏多冬少。

84. 你生活的地区,冬天怎样?请描述一下。答:我生活的地区,冬天气温很低,降水以雪为主,冬天下几场雪,经常刮北风,有时风力很大。

85. 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面了解明天的天气?答:我们可以通过广播、电视、上网了解明天的天气。

86. 一周的天气预报是指几天的天气?答:一周的天气预报是指(七天的天气)

87. 什么叫气体?

88. 答:像空气这样能在空中向四面八方流动的物体叫做气体。

89. 你用哪些方法找到了空气?

90. 答:把粉笔放入水中,有气泡冒出这说明固体中有空气;用书本扇一扇,风就是流动的空气;塑料袋在空中一兜,里面充满了空气。

91. 空气有哪些气体组成?各占空气体积得多少?答:氧气大约占(78%)氮气大约占(21%)二氧化碳、水蒸汽等大约占(1%)

我的问题:空气有重量吗?

我的猜想:空气没有重量。

我的实验:先用天平称出空气球的重量,充满气后,再放到天平上,重量变大了。

我的结论:空气有重量。

92. 你是怎样研究空气的?答:用眼看一看空气没有颜色。用鼻子闻一闻空气没有气味。用舌舔一舔空气没有气味。用眼睛看一看空气是透明的。

93. 空气是一种什么样的气体?

94. 答: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

95. 我的问题:空气占据空间吗?

96. 我的猜想:空气不占据空间。

97. 我的实验:把注射器的针头拔下,往后拉注射器拉活塞,用手指堵住注射器的小孔,另一手不管怎样用力推也推不倒底。

98. 我的结论:空气占据空间。

99. 空气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吗?答: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它是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

100. 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气体是什么?答: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气体是氧气。占21%

101. 空气中最多的气体是什么?答:空气中最多的气体是氮气,占78%

102. 气焊、炼钢,甚至火箭燃烧的燃料,都需要用到氧气,这是为什么?答:因为氧气能支持燃烧,特别是物体在纯氧中燃烧能产生很高的温度。

103. 氧气有什么用途?答:1.氧气能支持燃烧,气焊时火箭上都用2.氧气能供人和动物呼吸,病人吸氧,潜水员水下利用氧气呼吸。消防员烟火中利用氧气呼吸。

104. 炼钢时为什么把氧气吹进炼钢炉?答:氧气能支持燃烧,把氧气吹进炼钢炉,能很快地提高炉内的温度,使钢炼的又快又好。

105. 我的问题:氧气是动物存活不可缺少的气体吗?我的猜想:氧气是动物存活不可缺少的气体。我的实验:把小白鼠放在一个较大的玻璃瓶里,放上足够的食物和水,温度也要适宜,把口密封,过几天小白鼠死啦。我的结论:氧气是动物存活不可缺少的气体。

106. 举出造成空气污染的5个方面。答: ⑴工厂烟囱,⑵汽车尾气⑶路面扬尘⑷燃放爆竹⑸生活炉灶。

107. 举出人类利用氧气的五个方面。答:工业上炼钢时,航天方面火箭上用,医疗上病人吸氧,上下作业潜水员潜水时,消防上消防员进入火场时。

108. 我们能为净化空气做些什么?答:1.先洒水后扫地;2.房间经常开窗通气;3.植树造林净化空气;4.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5.劝父母少开私家车,多坐公共汽车。

109. 怎样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实验材料:水槽(内装水,水面没过杯子)、1个玻璃杯、几张干燥的废纸、1块毛巾。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真切感受到空气无处不在。

实验过程:(1)取一个杯子,将纸团成一团,放入杯子底部,塞紧。

2)将杯子口部向下,竖直放入水中,直至水没过杯底。

3)将杯子从水中竖直提出来,用毛巾擦掉杯口的水。

(4)将纸从杯中取出,观察。发现:纸并没有湿。

实验结论:说明空气占据空间。

110. 空气有重量吗?

实验材料:气球两个、天平

实验方法:(1)向两个气球中吹气,使两个气球同样大小,并扎紧。

2)把气球分别放到天平两端,使天平保持平衡。

3)将其中一个放气,发现天平不再平衡。

实验结论:空气有重量。

板书设计

空气在哪里

空气的成分

作业布置

体验与探究

教学心得

学生基本能掌握所学重点知识和实验过程,效果好

三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计划

一、学情分析:

三到六年级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课学习,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科学有种担忧敢,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难度值增加,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

二、指导思想: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在落实知识点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的培养。转变原来“掌握多少科学知识”的复习教学观念为“收获多少信息与方法”教学观念,并以是否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为评价复习效率的指标。

三、复习内容:

三年级科学上册安排了5个单元,分别是《科学在我们身边》、《我们怎么知道》、《水的科学》、《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我们周围的空气》。

四、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理解课本上的科学知识。

2、通过复习与练习,使学生融会贯通知识点,学会用科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

3、查缺补漏,同时学会做题方法。

4、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做科学实验的良好习惯。

五、复习重点:

1、掌握科学的知识,梳理科学的概念。

2、回忆、熟练、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3、熟悉科学试卷的题型。

六、复习方法

1、端正学习态度,确定学习目标。课前检查前节课的作业,有问题及时 纠正;课后交流,课堂复习的要点消化的怎样,进行抽题检查;平时提醒,碰 到该生及时了解复习情况和作业完成的情况,及时提醒不要忘记作业。

2、选择“小老师”,让他们在集体的合作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3、给以更多的展示机会,以呵护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复习时,一些简单的题目,请他回答,让他找回自信。积极采取激励措施,只要待转学生有点滴进步,就要予以鼓励,使他们在成功的喜悦中去争取下一次的进步。

七、 复习计划表

复习内容

复习重点

时间安排

复习措施

科学在我们身边

1、了解植物和动物的基本生存需要。2、理解植物和动物会经历生长、发育和死亡的过程。

3、知道植物和动物的相同点。

4、感受动物的多样性,培养对不同动物的研究兴趣

5.认识身边的科学

0.5课时

进行实验复习,请学生讲解,然后做练习进行巩固。

我们怎么知道

1、 认识物体的顺序

2、 认识物体的方法,分类

3、 借助一起认识物体:温度计、量筒

4、 认识特殊的物体:不倒翁

0.5课时

先对课本基础知识进行复习理解,然后做练习进行巩固。

水的科学

1、认识水的特点,无色无味透明

2、物体的浮沉现象以及怎样改变物体的浮沉

3、将学习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

4.水的表面张力和水的毛细现象

0.5课时

进行实验复习,请学生讲解,然后做练习进行巩固。

天气与我们的生活

1、 描述天气的几个维度

2、 雨量器的使用和制作

3、 风向仪的使用和制作

4、 收集一周的天气状况

0.5课时

进行实验复习,请学生讲解,然后做练习进行巩固。

我们周围的空气

1、 物质分为固态、液态、气态。固体有固定的形状和一定的体积;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2、 空气确实存在于我们周围,能被我们的感官感知;空气能占据空间,空气有重量。

3、 量筒是一种标准工具,可以测量液体的体积多少。

4、 识别并通过观察比较认识水、空气和其他液体的特征。

5、 对液体、固体和气体进行系统的比较观察。

0.5课时

进行实验复习,请学生讲解,然后做练习进行巩固。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80d738ea42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47.html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 全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