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老爱亲模范事迹材料7篇

发布时间:2020-05-28 04:35:2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孝老爱亲模范事迹材料7篇

【篇一】

建行xx支行xx十七年如一日,奔波在家庭和事业两个“战场”,艰难负重前行。服侍瘫痪的丈夫,照料读书的女儿,照顾年迈的公婆,用善良和大爱维系着一家三代人的希望;在单位和家庭,以“三个从不和四个担当”精神履行职责、定位好“小家”和“大家”中的角色,真诚感动客户,任劳任怨,默默奉献。xx年7月,xx的“员工故事”成为全省建行十大感动人物风采展示的亮点,xx年建行xx省分行“十大最具影响力员工故事”主人公,荣获xx年度全国银行业“学雷锋标兵”。

风雨无阻,大爱何惧劳碌奔波

1998年,xx的丈夫石军亮不幸发生车祸,造成颈部以下高位截瘫。面对这晴天霹雳,xx擦干泪水,勇敢的挑起了所有重担。在丈夫住院的日子里,她是医院、家里、工作单位三点一线。为了节约时间,她上下班都是小跑步,下班先到医院看望丈夫,然后才回家做饭。做好饭自己顾不上吃,再次赶到医院。为了陪护方便,晚上她就睡在医院。医院成了“第二个家”,就连三岁的女儿都跟着吃住在医院。医院里没有陪护的床位,她就拼两个凳子睡在上面,夜晚还不时起来给他翻身按摩,生怕丈夫压着或者不舒服。几个月的奔波劳碌,使她的体重急剧下降。但公婆年事已高、女儿年幼,她只能顽强的支撑着。经过医生的治疗和她精心的护理,丈夫的病情逐渐有了好转,半年后丈夫靠着被子能坐起来了。此时,住院治疗已没有太大的意义,丈夫在医生的叮嘱下回家休养。她结束了三点一线,两点一线的生活又开始了。

就这样,她开始了含辛茹苦的艰难生活,上班、做饭、洗衣……,繁重的生活重担全部压在了她的肩上。不仅如此,她每天还要抽出大量的时间照顾丈夫,给他按摩、擦身、洗头、洗脚。尽管丈夫高位瘫痪,17年来,xx的丈夫石军亮身上都非常干净,闻不到一点因长期卧床而产生的异味,房间也收拾的整洁明亮。由于丈夫是高位瘫痪,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吃、喝、拉、撒全靠她料理。她每天下班第一件事,就是先看丈夫尿湿了没有,要是湿了,就赶紧给他换上干净的褥垫,然后才洗手做饭。因脊椎受伤严重,丈夫手脚无力,无法拿筷子吃饭,每次她都给他喂饭。特别是冬天,喂过丈夫吃饭,饭菜早已冰凉,她总是把饭菜再热热,匆匆吃下去,一锅饭两种味道。之后洗锅刷碗,再把换下的褥垫和脏衣服洗了。丈夫因为卧床太久,患上大面积褥疮,腰和臀部都腐烂,她就从诊所买来纱布和褥疮膏,小心翼翼地用棉花将他腐烂的部位洗干净,再涂上褥疮膏包好。由于丈夫大小便无法自理,她每天总是准备一叠厚厚的棉垫放在床上备用,到了冬天,特别遇到连阴天,棉垫一时晒不干,每天晚上她就放在炉子上面烤,如此反复,她手上开的口子一道道、一条条。她自身患有关节炎,对天气变化比较敏感,以至于晚上躺在床上就知道第二天是阴天还是晴天。持续的忙碌,使她经常累的躺在床上爬不起来,但每天夜里还要坚持给丈夫翻三四次身子。

为了能够使丈夫早日康复,她四处求医,尝试用针灸、药物等多种办法给丈夫治疗,同时还买来几本专业按摩书籍进行学习。每天她都会照着书上的示范给丈夫做按摩。作为一个女人,17年来,她从顾不上给自己一点放松的时间,舍不得给自己买一件像样的衣服,就连自己病了也扛着,渴了饿了也忍着。有一次,她累病了,高烧39度,躺在床上起不来。三岁的女儿很懂事的给她拿药端水,她当时放声大哭,一个女人能有多大的精力啊,就连三岁的孩子都成了护理病人的帮手,站在板凳上帮妈妈做饭,这其间的辛苦只有她自己能够体会。

不离不弃,真爱撑起完美家庭

为了保证丈夫的营养,她每天变着花样做可口的饭菜,给丈夫煮牛奶。每次吃完饭后,她都端来一碗凉好的开水给丈夫漱口。她还经常把丈夫扶抱在轮椅上,推着他外出走走,逛逛街,晒晒太阳,使他变的开朗起来。为了给丈夫解闷,她在家里种植了许多花草,以增添一些生气。丈夫病倒已经有17年了,她17年如一日,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没有一点闲暇的时候。

就在丈夫病后的第二年,年迈的公婆也从乡下搬来与他们共同生活,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从此一家三代五口人共同生活。她是上管老的,下管小的,还要伺候病瘫的丈夫,家里家外一个人。有时候她也会感叹,为何同样是人,命运却如此不同……。17年的艰辛,对她来说的确是一种考验,服侍瘫痪的丈夫,抚养年幼的女儿,生活上节俭的不能再节俭了,可是这些她都挺过来了。

xx经常给丈夫念报纸、讲新闻,还把一条条温馨爱意的短信天天发到丈夫手机中。“因为有缘,所以结缘;困为有份,所以不分;因为有爱,所以依赖;因为有情,所以温馨;因为快乐,所以幸福。牵手人生风雨,永远不离不弃。”她就是用这样的方式鼓励丈夫树立信心、坚持锻炼。她总是对丈夫说:“有你在,我们就是一个完整的家,再苦再难我们都要坚持下去!”而不管有多苦,她从不对丈夫说,不愿意增添丈夫的心理负担。

xx17年如一日照顾瘫痪在床的丈夫的事迹,深深感染了周围的人。丈夫和她本人单位领导、同事以及亲朋好友纷纷伸出了援手。大家的支持和帮助,使xx更加坚定了照顾好丈夫的信心。经过她的努力,现在女儿已经考上了大学,丈夫的双手已经也能够轻微活动了,这就是对她17年努力最好的回报。xx年,xx省电视台“陇原好人”栏目播出了她的事迹,xx年7月推选为xx建行“员工故事”十大感动人物之一。

责任担当,恪遵不移忠诚奉献

虽然在生活上奔波劳碌、困难重重,但xx并没有因此影响自己的工作。在19年工作时间里,xx任劳任怨、尽心尽力,从一名记账员到出纳,再到现在的营业主管,这其中无不包含了她自己的努力。她通过自身的学习和领导及同事的教育帮助,提升了自己的技能和工作水平,保质保量的完成了自己从事过和正在从事的工作。19年来,xx带出的徒弟有20多位,有的已经成长为支行领导。由于她关爱同事,同事都亲切称呼她“杨姐”。

xx年10月岗位调整,她由一名普通员工成为一名营业主管,面对新的工作岗位,她也曾犹豫过、害怕过,她深知营业主管责任重、工作难度大,没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业务能力是很难完成这项工作的。面对工作和生活上的双重压力,xx选择迎难而上,她积极克服工作上的困难,不懂就问,不会就学,刻苦钻研。在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她就理清了工作思路,明确了工作职责,熟练掌握了业务操作流程。在同事们的鼓励和关心下,xx鼓足勇气、增强信心,不断锐意进取,认真完成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

作为营业主管,xx在工作中做到了细致周到、万无一失,为了能够及时完成自己负责的工作,很多时候她主动利用休息日加班。xx年7月,xx的婆婆因为腿部骨折无法下床,身边必须有人照顾,同时,单位上又要迎接上级部门检查,各部门需要做好自查工作,必须加班加点的完成繁重的工作任务。即便如此,xx还是在家里为婆婆安顿好一切后,又赶到单位加班,按时完成了所有的准备工作。xx连年多次被xx建行授予先进个人和优秀营业主管称号。

面临如此不幸的生活遭遇和沉重的家庭负担,xx同志始终对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并多次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表彰和奖励,展示了“从不延误工作、从不违规出错、从不要特殊照顾,为事业担当、为客户担当、为团队担当、为家庭担当”的精神风貌。在工作生活中,xx19年来用顽强的毅力、乐观的心态处理工作、家庭和个人三者的关系,无怨无悔地扮演着“好员工、好妻子、好儿媳、好母亲”的角色,做到照顾家庭和做好工作两不误。尽管一人养家生活拮据,但她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从来没有要求任何特殊照顾,甚至婉拒了单位的济助,还积极帮助同事,向灾区人民捐款捐物。xx同志用超乎常人的坚韧,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将责任心、使命感化作了坚守的动力,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线员工的奉献与担当、建行员工的责任与使命、新时期建行女工的自尊自信与自立自强。

xx说,她能够在工作中取得突出的成绩,除了自己平时的努力,更离不开领导的关心和同事的帮助。xx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的工作更加出色,让自己的家人更加幸福。

xx听说台湾称男女成婚为“牵手”,她最喜欢陪着丈夫听《牵手》这首歌曲,每当听到“也许牵了手的手,前生不一定好走。也许有了伴的路,今生还要更忙碌。所以牵了手的手,来生还要一起走。所以有了伴的路,没有岁月可回头。”这几句歌词时,她就泪流满面。这首歌,真真切切的说出了她的内心感受。她相信,只要她永不放弃,一直坚持下去,总有一天她的丈夫会重新站起来。

大爱无声,xx用自己的具体行动,显示了自己超越平凡的勇气,也诠释了“牵手人生风雨、永远不离不弃”的婚姻真谛。xx说,不仅仅是她,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永不言弃就是胜利!

【篇二】

提起xx,不少xx人都知道他是个有名的孝子。他坚持8年照顾瘫痪母亲的故事被传为佳话,感动了不少xx人。xx年母亲去世后,热心肠的xx在其所在楼院散发余热。家住解放区民生街道枫华园社区的xx是一个有爱的人,并毫不吝惜地温暖着身边的人。他身上满满的正能量,皆缘于他“尊老爱幼、热心善良、勤劳勇敢”的好家风。xx年,xx被中央文明办评为“中国好人”。

楼院下水道堵塞,xx在清理砖块。

“母亲教会我们良好家风”

68岁的xx说,家风是母亲刘莲青教会的,“尊老爱幼、热心善良、勤劳勇敢”都是母亲身上具有的美好品德。

xx幼时在xx生活,父亲是工厂里的工人,刘莲青是个家庭主妇,两人养育了四个孩子,家庭美满和睦。然而好景不长,xx12岁那年,父亲因公致病离世,只剩下孤儿寡母5个人。

为谋生计,刘莲青带着几个孩子回了丈夫老家xx,却没想生活的困难正等着他们:老房子被霸占,经济断了……

刘莲青找到当时所在的街道办事处求助,工作人员了解刘莲青母子的困境后,帮助他们要回了房子,可房子过于简陋,漏雨漏风,无法正常住人,刘莲青托人找来工匠修缮房屋。

xx照顾母亲八年,写了八本护理日记。

xx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那是个下雨的夜晚,房子还没修好不能住人,他和母亲还有兄弟们就在大街上靠着一棵大树睡觉。“我们那时年幼,晚上都闹瞌睡。当时下着雨,母亲不知从哪里找来了一大块布,张开双臂遮在我们头顶。整整三个晚上,她没有睡一会,怕我们几个被风吹着、被雨淋着……”xx说着,眼泪夺眶而出:“是母亲为我们遮风挡雨,我们才能平安长大啊。”

房子修缮好了,刘莲青手头的积蓄也基本上花完了,没有了经济,刘莲青只能找活儿干。那些年,她给人当过阿姨,帮人打过白铁,天不亮就起来卖红薯、卖茶叶蛋、卖煮玉米……

“后来母亲在早市上卖猪血,早上5点就要做好,那些年的冬天,母亲手上全都是血口子,就没好过……”xx抹了抹眼泪说,“那时我们兄弟几个说,一旦我们长大有了收入,一定不能让母亲再受罪。”

自己家过得紧紧巴巴,博爱县的亲戚每次来家里,刘莲青还要给亲戚打包些吃的。有一次xx问母亲,“咱都没得吃,为啥还给人家?”“人家来找咱,说明咱比他们过得好一点,咱就得帮他们,哪怕是咱不认识,咱也得帮。”

刘莲青在艰苦岁月依然保持的美好品德,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影响了xx兄弟,xx兄弟4人都长成了正直勇敢、有爱善良的人。

那些年,老师们的经典语录

xx年,87岁的刘莲青患上脑梗死并导致肢体瘫痪。xx兄弟四人都表示要照顾母亲。当时57岁的xx觉得,大哥年龄大了,没法照顾母亲,两个弟弟稍年轻一些,工作忙碌,不想耽误他们。

经过深思熟虑后,当时担任xx市某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的xx义无反顾地办理了停薪留职手续,搬到母亲家,承担起照顾母亲的义务。其他三个兄弟也是有力有力、有钱出钱,兄弟四人从未因为照顾母亲这件事吵过嘴。

用针管喂食营养餐、翻身、擦洗身体,每半个月换一次胃管……xx的生活比工作时候更劳累,但他甘之如饴。“因为有娘在,家就在,能多照顾一天我就幸福一天。”xx说,“对于母亲,我只有自己尽孝才安心。”

xx的爱人对此也很支持,儿子不仅孝顺奶奶,也孝顺父母,xx心里舒坦极了。

xx年,刘莲青去世了,热心肠的xx发挥自己的余热,时不时为邻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换灯泡、换插座,帮邻居老人安装烟囱……“有啥困难找老王。”在他住的楼院里,人人都知道这句话。

家风重在传承,xx时时刻刻都在言传身教的为自己的子女树立榜样,他的孝心、热心也无时无刻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篇三】

今年89岁的温县招贤乡护庄村村民xx,照顾两个瘫儿半个世纪,用弱小的身躯,撑起了一个风雨飘摇的家。

年近九旬的xx常常为自己两个儿子的将来担忧。

xx的两个瘫痪儿子,姬保山今年58岁,姬金山今年48岁。兄弟俩都是在八九岁时患上进行性肌肉营养不良,四肢僵硬无力,多方求医问药均无效果。随着年龄的增长,病情愈加严重,最后导致兄弟俩生活完全不能自理。1980年,与xx共同照顾两个瘫痪儿子的老伴因病去世。之后,xx就独自扛起了养家和照顾两个儿子的责任。

xx在帮助姬保山锻炼身体。

10月23日上午,来到xx家。xx家里虽不富有,但屋里屋外收拾得干净利落。体重只有40公斤的xx正在帮助二儿子姬保山锻炼身体。她一边帮儿子拉着绳锻炼,一边说着注意事项,直到姬保山头上微微出汗,老人才停下来。xx在椅子上稍微休息了一下,就赶快来到厨房包包子,面和菜是昨晚趁儿子睡觉后准备好的。

xx给儿子穿好衣服时,躺在母亲怀里的姬金山眼睛湿润了。

最难的是帮助两个儿子起床。年迈瘦弱的xx得先把身高1.7米、体重70公斤的姬保山的胳膊搭在自己的肩膀上,然后拼尽全力往上顶,才能将儿子扶起来。然后,她需要一手扶着儿子,一手摸索着给儿子穿衣、扣扣子、穿裤子、穿鞋。给姬保山穿好,将他推到客厅,然后又给姬金山穿,光帮助两个儿子起床就需要一个多小时。

经常来串门、给xx搭把手为两个儿子穿衣服的街坊訾海棠说:“俺玉梅婶年纪大了,她这一辈子真是受累了。前两天,我来串门时,看见婶子在照顾保山起床,就想过来搭把手。没想到,肌肉无力的人跟咱健康人不一样,他根本不会配合用力。我又是拽又是扛,累得满头大汗,他却纹丝不动,最后还是俺婶子把他扶了起来。想想一个年近90岁的老人还这样伺候人,就觉得心酸。”

去年春节前,xx病倒了,可她说什么也不愿去医院看,还是她的大儿子姬怀龙从山西大同回来知道后,安排自己的媳妇和姐姐轮流照顾家里瘫痪的两兄弟,她才同意去医院。可她只输了6天液,就硬撑着回家了。

xx趁空儿给两个儿子和面包饺子。

“俺不怕日子穷,不怕出力气,就怕自己有病,就怕自己会老,老了就照顾不动俩儿子了。”xx老人说,“平时有个头疼脑热的,俺吃点药忍忍就过去了。前年冬天,扫雪滑了一跤,我一头栽在地上,趴在雪地上很长时间起不来,当时俺最害怕自己有个三长两短,这俩孩儿可咋办?”50年来,xx没有吃过一顿安生饭,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

xx说,现在党的政策好,给他们一家办了“五保”和低保,还让他们享受了医疗等帮扶政策,平时扶贫干部也经常上门看看他们有什么需要帮助的没有,前几天该县红十字会还给她送来了3000元慰问金。

两个儿子每天都要用家里的音响唱几遍《母亲》。

“别人家是娘养儿小、儿孝娘老,我们却无法尽孝,还拖累了老娘……”提起母亲几十年来的付出,姬金山潸然泪下。他们兄弟俩最爱唱的就是《母亲》这首歌。他说,正如歌中所唱的那样,正是因为有了母亲,他们才有了生命,有了一个家。

【篇四】

65岁本应该是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xx却从未逛过公园、商场,整日在家精心照顾着今年已经94岁的老母亲。10年前,xx的母亲葛秀梅患病瘫痪在床。寒来暑往的10年时光里,xx在床前尽孝,从没闲过一天。“有母亲在,我才心安。”xx说。xx年,xx被评为“中国好人”。

母亲是她的宝贝

9月28日上午,山阳区东方红街道广场社区xx家,微风吹进阵阵桂花香,葛秀梅老人在床上睡着。虽然今年已经94岁高龄,但葛秀梅老人面色红润、皮肤柔软,精神状态也很好。听闻有人前来,葛秀梅老人睁开眼瞄了一下,又继续小憩。

10时,xx在厨房为葛秀梅老人准备着当日的第二餐。排骨肉、小米、山药、雪梨等食材熬成粥,然后用料理机打成糊状。“娘,吃饭喽。我尝了尝,味道可美。”轻轻地叫醒葛秀梅老人,xx把熬好的粥抽进针管,一点点喂母亲吃饭。

“每天必须保证俺娘吃些肉和水果,肉可以补铁、补血,水果润肠通便。她每天少食多餐,不会造成肠胃负担。”xx笑着说。

xx家是一栋老式居民楼的一楼,家里陈设简陋,上档次的物件全是为葛秀梅老人准备的,一台全自动专业护理床、一台专用吸氧机和一台吸痰器,这些都是xx近年来陆续为母亲购买的,只为母亲生活能舒适一些。

xx是市电缆厂的一名退休工人,前些年,她相继送走了公公、婆婆和老父亲后,又担起照料瘫痪老母亲的重任。

葛秀梅老人的护理床边还摆着一张床,是xx的。葛秀梅老人现在吃喝拉撒都离不开人,全靠xx照顾。

采访间,xx习惯性地摸了摸葛秀梅老人身下的棉垫,发现棉垫湿了,就手脚麻利地帮老人换下,又从屋外收了晒干的棉垫换上,一系列动作很是娴熟。“长时间用尿不湿的话,娘会不舒服,还是棉垫舒服,尿湿了立马换掉,这样娘身上不会有异味。”xx一边为母亲掖被角,一边笑着说,“照顾老人要像照顾小孩一样,千万不能敷衍。”

因为清洗尿布太过频繁,xx家已经用坏4台洗衣机了。

孝心一代代传承

葛秀梅老人虽卧床10年,但意识清醒,皮肤红润有弹性,身上也从未得过褥疮。一位医生见此状况后说:“这么大年龄而且是瘫痪老人,身体和精神状态这么好,十分难得,说明老人营养跟得上,家属照顾也很精细。”

xx照顾母亲的10年里,从没睡过一个囫囵觉。长年操劳导致身体损耗严重,xx患上了糖尿病、高血压,还得了腱鞘炎。医生建议xx多锻炼身体,虽然家里距市人民公园非常近,她却从未逛过公园,每天唯一的活动就是在家门口晾晒尿布。

哪怕自己受点委屈,也不能让老人不舒坦。如今,孝顺已经成了xx家的家风,不仅她和老伴孝顺母亲,女儿薛俊美也把照顾姥姥当成自己的责任。

葛秀梅老人卧床10年,xx照顾老人累得一身病,薛俊美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葛秀梅老人每天需要吃很多种药,xx眼睛又不好,薛俊美怕母亲给姥姥喂错药,准备了10个蓝、红色的药瓶,一次装好5天的药,方便xx给葛秀梅喂药。另外,薛俊美每隔两天都要来照顾姥姥,让xx歇一歇。葛秀梅使用的胃管都是薛俊美进行更换,每次操作她都小心翼翼,生怕让姥姥难受。“从母亲身上我真正体会出,孝亲爱老贵在传承、重在持恒。”薛俊美说。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照顾好母亲是我唯一的‘信仰’。”xx说。

【篇五】

xx,男,汉族,1954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xx市人大退休干部。

他是从偏僻贫困农村—xx县北郭乡武庄村走出来的一位国家干部。历任村长、乡长、副县长、市人大农工委主任等职。退休后,他先后获得

“感动xx人物”、xx“乡村十大孝贤”、“中国好人”、“全国最美敬老志愿者”,其家庭xx年被全国妇联评为“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和“全国最美家庭”、还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全国文明家庭”,xx年12月12日其本人受到习近平 __等 __的亲切接见。

xx年为酬老娘的美好心愿,他筹资50余万元,建成了一个1300余平米的孝道文化广场,并安装了24件健身器材,供村民们休闲、健身、娱乐。还为村民建了连通村中主干道的一座石桥,又在本村小学门前修筑了200余米的下水管道。他将自家的旧房翻新建成了孝道文化大院,墙上贴有“先贤二十四孝国画”、孝悌忠信礼仪廉耻“八德解要”等瓷砖壁画80余幅;还建成能容纳200人听课的道德讲堂,坚持每周六回老家为村民讲授孝道文化已四年有余。

他多次慰问孤寡老人,带头为农村孤儿捐款。xx年起,每逢母亲节、重阳节,他都举办“义诊义演千人饺子宴”敬老活动,已办五次,就餐老人和志愿者最多的一次达1700余人,场面及其壮观。他还自费带本村评选出的十位“孝老爱亲标兵”、"十佳孝心少年"、六位"五好媳妇"先后到北京、北戴河等地参观学习。

他几十年如一日,服侍老娘精心、细心、耐心。xx年初老人住院的60多天里,夜夜都陪伴在老人身边,洗脸擦身、喂汤喂药、端屎端尿,隔三差五给老人洗澡按摩,还为老娘掏大便,让人们从内心佩服。老母亲住院六年半没拉到床单上一次大小便,身上没生过一处褥疮,兄妹五人从没因母亲的各种费用发生过争议。老母亲康复后,他利用春节、国庆等假日,每年带老娘外出旅游两次。他先后登过五台山等名山大川;游览了北京等大都市;还在内蒙古大草原、九华山上为老母亲过生日。他的前妻患病八年,不离不弃,挽着她跑遍xx各大医院和xx、北京相关医院,还背着她到哈尔滨医科大学寻医问诊,被大家誉为“模范丈夫”。

他还动员诸多爱心企业家慷慨解囊,支持社会贤达举办各种类型的优秀传统文化论坛、培训班及《弟子规》夏令营26场次,受教育听众8万多人次。他多次组织爱心人士向贫困老人捐款捐物。他还多次与在校大学生一起到敬老院、烈士陵园参加义务活动,培育学生们的爱心、孝心、善心,鼓励他们励志成才。

他把“帮天下子女尽孝,替世上父母解难,为党和政府分忧”当做自己的责任,他以《传承孝道是我们的责任》劝世文章倡导社会承传传统美德。正如xx市精神文明建设志愿者于留安在全市道德总堂时所说:“在我们xx,‘xx’这三个字已成为一个标志,一个符号,影响了一代人,温暖着一座城。”

【篇六】

xx,女,汉族,1964年4月出生,汤阴县伏道镇西水磨湾村村民。

46年xx尝尽了人生酸甜苦辣,她孝老爱亲的模范事迹在汤阴县伏道镇家喻户晓。xx的祖籍是四川省,1990年的冬天,20岁的xx来到汤阴县伏道镇西水磨湾村,丈夫张守学驼背耳聋,家里一贫如洗。老公张守学兄弟三个,他是老二,大哥张守军是光棍,老三张守贤20岁。家里唯一的五间瓦房已经破旧不堪了,面对这样的家庭,xx痛苦、绝望,以绝食相逼。她一病不起,发烧、昏迷,病了23天。在此期间,家人为她请来医生,丈夫悉心照料,公公婆婆给她做好吃的,并让邻居姐妹过来陪她聊天,劝她开导她。就这样,一个月后,她恢复了健康。

将心比心,经历了这次生死劫,婆家人的善良、淳朴打动了她,她决定留下来,照顾这个贫困的家庭。她更加热爱生命,甚至想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改变贫困落后的现状,就这样,渐渐平复了抵触情绪,从此开始了新的生活。

xx自学了裁缝技术,1993年公公突发脑溢血偏瘫,xx和73岁高龄的婆婆承担起照顾公公的责任。1994年婆婆也患病瘫痪,看着这个本来就清贫的家,加上两个老人昂贵的医疗费用,让xx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打击的她连哭的力气都没有。这时村里有人劝她说:xx,你走吧,趁着没孩子,离开这个家吧,老两口这样拖累你,你啥时候能熬到头啊?她听了,苦笑着,她想再苦再累,困难总要过去的,她毅然决然地留下来,照顾两位偏瘫的老人。就这样,每天她既要照顾婆婆,也要照顾公公,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生父母,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吃喝拉撒睡,无微不至照顾他们。

命运总是那么的捉弄人,xx年婆家大哥患上了脑梗,办住院手续、找医生、抓药、喂饭等一切事情都由xx亲自来办,大哥住院期间,xx夫妇俩白天在医院照顾,晚上回家照顾女儿和侄女。xx教会了侄女小慧做饭、洗衣、料理家务,并嘱咐她在课外时间照顾好家里。有人说xx很坚强,也有人说她很傻,她 __为了感恩,为了与命运抗争,她25年没与家人联系,执着地爱着这个家,即使辛苦,她也心甘情愿。

【篇七】

xx年11月25日,xx省xx市xx县八仙镇的xx突发急性脑溢血,被儿子儿媳妇送进医院紧急救治。经过检查,医生告诉他们,患者需要立即动手术,而手术可能产生两个结果:一个是手术失败,患者会永远离开他们;另一个是手术成功,患者将成为植物人。

一些亲戚朋友见xx年龄又大、病情又十分严重,加之术后恢复的可能性很小,便纷纷劝王友珍:“老人年纪大,病情突然,你家又这么困难,放弃吧……”

“不行!有妈在,就有家在。立即给妈做手术!”经过短暂的思考,这位80后的农村儿媳妇斩钉截铁地说。听了她的这句话,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动了。

做手术需要大笔医药费,王友珍二话不说,把家里全部的积蓄拿了出来。手术很成功,但和医生当初预料的一样,婆婆成了“植物人”,脆弱的生命只能靠几根管子维系。为了给婆婆治病,王友珍已经背上了一大笔债务,术后护理还需要源源不断的费用。等婆婆病情稍微稳定后,经过反复权衡,并向医生详细咨询了在家护理病人的各种注意事项,王友珍一咬牙将婆婆接回了家。“只要我尽心尽力照顾,我相信妈妈会好起来的。”王友珍说。

为了照顾婆婆,王友珍与丈夫维持生计的小饭店暂时关门了,家庭收入顿时减少了一大半。吃,不敢铺张浪费;用,也要缩手缩脚,每天的支出仍然像流水一样,入不敷出。面对这些困难,王友珍无怨无悔。但是,真要照顾好一个没有知觉的“植物人”谈何容易啊!

回到家后,为方便照顾婆婆,王友珍夜里和婆婆睡在一起,每晚起来给婆婆喂两三次水,还要按时换尿片。“植物人”有便秘的毛病,她从不嫌弃,每隔两三天就用手帮婆婆把大便抠出来。为了让昏睡中的母亲更好地增强营养,她把蔬菜、水果、肉食、米饭全都打成流食状,一点点地慢慢喂。饭凉了,她就重新热,到了冬天,就需要反复热好几遍。一顿饭下来,常常要折腾一个多小时,累得她筋疲力尽。

为了早点唤醒婆婆,王友珍想尽办法,每天都伏在婆婆的床边,一声声地低声呼唤着:“妈妈,你醒来看看我们嘛!”她还把婆婆熟悉的事情一遍遍拿出来讲,希望老人早日恢复意识。

那段时间她几乎每天寸步不离,守护在老人床前。累了、困了,就以婆婆的轮椅为床,眯一会儿,打个盹儿。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努力,婆婆在术后第34天终于睁开了眼;4个月时,婆婆渐渐恢复了点儿意识;半年后,婆婆在搀扶下能勉强坐起来了。现在,老人虽然生活不能自理,但是能用简单的手势和语言与家人交流……

自从婆婆生病后,给婆婆洗脚、按摩、接大小便、两小时翻一次身、擦洗一次……都是王友珍一个人。婆婆时不时还像小孩子一样,大哭大闹,怎么哄都不听,但她从不生气,也从不放弃,再苦再难她都笑对婆婆。“从我母亲生病到现在,已有近三年时间了,她从没有离开过我的母亲,也从没有回过娘家。母亲很依赖她,一会不见就急得哇哇大叫。如果没有我媳妇的细心照顾,恐怕我的母亲早就不在了。”丈夫李登动情地说。

现在,他们歇业的小饭店又重新开起来了,慕名而来的客人们一边品尝她们做的美食,一边倾听王友珍孝老爱亲的感人故事。

内容仅供参考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fd9c1c7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d8.html

《孝老爱亲模范事迹材料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