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弗洛姆及其作品《爱的艺术》。
2、理清作者思路,了解作者的观点,感受不同阶段的爱。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筛选信息,区别父爱与母爱,重新审视爱。 2、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解读评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享受爱的同时,学会付出爱,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教学重点:
从理性的高度认识父爱、母爱的本质及其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联系实际,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会爱别人。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父爱与母爱的本质及部分关键语句。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营造情境,导入新课
岁月在不经意间从身边划过,在每个匆忙的身影背后,父亲关爱的目光越来越远,母亲熟悉的话语渐渐淡忘,在你身心疲惫的时候,驻足下来,读一读书中的温情故事,你会有感动的心跳。“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天下父母之爱,其实都在一针一线、一封家书、一件小事之中。母爱是温暖的外衣,时时关爱着你的身体;父爱是贴身的背心,刻刻包围着你的心。父爱母爱是你身上的两重衣,无时无刻不围绕着你的前后,无论你远隔千山万水,还是在天涯海角,父爱母爱都在你身上紧紧缠绕。而好父母除了提供给孩子一个遮风避雨的温暖巢穴,同时也给他们一双能够展翅高飞的羽翼。可见,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之爱的重要性。当然,这些只是我们对父母之爱的感性认识,那么,我们又如何理性的看待父母之爱在我们成长之路上的作用呢?请看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一文。(从最熟悉的感悟入手,营造情境,有助于学生很快入文学习)
二、简介作者,背景探寻。(多媒体展示)
弗罗姆,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主要作品《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他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只有学
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课前发放有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作者,为学习课文做准备)
三、速读课文,筛选信息。
在预习的基础上给学生5分钟时间整体把握全文,自己尝试编写全文结构提纲。文章旨在告诉我们“一个成熟的人最终会脱离对母亲的依赖和父亲的权威,他成为自己的父母”,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阐述这个问题的?(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找出关键语句;通过小组内部讨论交流,能达成共识的小组内部解决,解决不了的,向老师请教。后教师予以点拨)
明确如下:(多媒体展示)
第一部分(13:爱的能力的发展。 成长过程:被人爱——爱别人——创造爱
第二部分(47:爱的对象的发展。(母亲 父亲) 现象:先理解母爱,再认识父爱 原因:母爱无条件,父爱有条件
第三部分(810:总结全文:构建自己健康而成熟的灵魂。 (快速阅读,明确文章的思路,为下一步质疑做准备 四、深入研读,质疑探究。
1、文章标题为什么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而不是“父母对孩子之间的爱” 明确:这篇文章不是简单的对父爱与母爱的歌颂,而是把父爱、母爱上升到哲学高度来理性分析,即为了构建健康、成熟的灵魂而对父爱与母爱以及孩子的发展进行的剖析,让学生从理论高度,重新认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通过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提炼出了爱的价值,也唤起人们施与爱给别人,才能得到爱。
2、细读第一部分内容,从文本中筛选信息,认识成长过程中人对爱的情感变化情况。
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对爱情感变化特征表(多媒体显示) 年龄段
刚出生阶段(婴儿期) 8岁以下(幼儿期) 810岁(童年期) 少年时期(成长期)
特征
无爱的意识,不具备感受爱的能力 有被爱的意识,对被爱的反应是感谢和高兴 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通过努力去唤起爱(克服自我中心阶段)和学习爱别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爱别人,创造爱“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成熟时期(成熟期)


通过以上的阅读归纳,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爱不是与生俱来的!爱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
3、找出文章中你理解有困难的词句,请提出来,大家互相探究解决。 (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
4、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因势利导提出几个有意义的问题,共同探究。 (多媒体展示题目)
母爱与父爱各有哪些特点?二者有何区别?母爱与父爱有哪些积极性与消极性?(引导学生寻找关键句)
明确:特点与区别:
母爱:无条件。是祝福,是和平。不需努力,也无法赢得。代表自然世界。是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作用:)从身体上和心理上给孩子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父爱:有条件。需要努力,顺从是最大的道德。代表思想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纪律等事物的世界。(作用:)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
优缺点:
母爱:(优点:)伟大,为人所渴求。(缺点:)不需努力,无法赢得。
父爱:(优点:)需要努力,受自己控制和支配。(缺点:)必须努力获取,否则会失去。
②文章谈到两种爱的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寻找生活中自己曾经有过的这种感情经历。
明确:前者是一种不成熟、幼稚的爱,后者则是成熟的爱。“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实上也许更为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按照作者的观点,爱自己的价值在自我中是不能实现的,这得在他人和社会的存在中才能实现。成熟的爱,是能从爱他人中实现爱自己。(在课文中找到作者的观点并不难,难的是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践认识自己情感成熟的过程,从理性层面审视自己的情感。) 怎样理解“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
明确:一个成熟的人最终会在内心剥离父母的外部形象,而建立起有关他们的精神世界。他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 (设计这个问题还是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成熟的人会融合父母给自己的爱,从而建立起自己独立的精神世界,懂得爱父母,懂得回报社会
④作者认为:“母爱就其本质来说是无条件的”,而“父亲总是挑选他认为最合适的儿子当继承人,也就是与他最相像,因而也是最值得他欢心的那个儿子”,也就是说父爱是有条件的,这两个观点你同意吗?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见解。(这是个开放性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深入研读课文,旨在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的能力。) 五、拓展延伸,体会表达。
通过本课两种爱的对比,弗罗姆为我们指出了成熟的爱的标准,在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们该如何去实践这两种爱,又如何去成就完美人生呢?(此题设置主要是帮助学生如何健康地成长,并能从父母之爱延伸为他爱,由小爱向大爱升华。)
引导:结合个人经历说体验谈感受。可由刚入学时初次离开父母,想念父母,引出话题——这是一种幼稚的爱,因为需要父母(联系课文)——这篇文章学过之后,有什么启发,今后该怎么去做——父亲节刚过,让同学说说他们为父母所做的事——学会爱他人,学会珍惜。“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爱首先是给而不是得”“要想赢得别人的尊重,自己首先得付出。”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风风雨雨,大家已走过了十六七载了,在这中间,总有许多的爱包围着大家,有来自你们父母的,还有来自方方面面的。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享受这些爱的同时也试着去爱护和关心身边的人。当这个世界因为有了你的爱而无比温馨时,我相信:这个时候的你应该是最幸福的人了。送上一曲欧阳菲菲的《感恩的心》,让我们对所有关心和帮助我们的人大声地说声:“谢谢!”(《多媒体播放《感恩的心》)
2、弗罗姆教会我们爱的艺术,那么我们现在就学着去爱人,先从我们最亲的人开始:给亲爱的父母或家人写一封信,今晚就放在他(她)的床头,或者直接读給他们听。

附:板书设计: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爱的能力的发展:被人爱——爱别人——创造爱 爱的对象的发展。(母亲 父亲) 构建自己健康而成熟的灵魂。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db30cac15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ed.html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