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与非理性的区别

发布时间:2011-09-30 09:56:4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理性与非理性的区别

“理性与非理性”通常会被人们作为分辨投资行为对错的评判标准,可是很多时候它更像道德标尺——意见不一,但没有人会认为自己是“非理性”一方,好比大多数人都更习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去俯视对方,而自己究竟站在何地却不着力去充分实证或反思。

为什么会出现这一场景呢?

社会科学对于“理性”定义存在一个默认前提——“一致性”——面对完全相同的选项,必定给予完全相同的选择。问题是:“我们会在出现不同点的地方发现相似之处,在有相似之处的地方发现不同点。”不同的人,对于客观条件的“一致性”会有不同认知。

比如上世纪30年代的金融危机与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存在哪些相同点或不同点?有人认为,它们是“不同的”,所以最后结局也会不同;有人认为,它们是“相同的”,所以最后结局会相同。谁又是“理性”,谁又是“非理性”呢?

“不同的人会以不同的方式评估同样必然不完整的信息,同一个人也可能会在不同的时刻以不同的方式评估同样的信息。我们的行为取决于我们接收信息和做出决定所处的社会背景。“毫无疑问,无论怎样做,行为本身都是理性的,经得起推敲,且与所处视角得到证据相吻合的。

只有“看“到的条件存在”一致性“,那么结论才会存在”唯一性“。

既然存在“认知差异“,为什么我们会认为历史上一些事件是“非理性“造成的并能够达成社会共识,比如投机泡沫。值得注意的是,社会背景的变化。随着时间推移,当我们脱离了社会背景的“一致性“(与那个时代的人拥有同一时空),判断”非理性“会非常容易。因为”一致性“已经不同且取得共识。

这一思考在提示我们两点:

其一,能够达成共识的“非理性“只存在于社会背景变迁之后。任何同一时空下的行为都是”理性“的。

其二,“一致性“与结论的”正确性、可实现性“毫无关联。

从直白的话来说:所有“理性“认知都是主观、狭隘的。因为,其前提永远无法充分满足——完整的“一致性”根本不存在。这或许就是保罗·萨缪尔的驳斥:它们连错误都算不上。

以开放的视角来看,所有人类行为都经过思考、条件分析的过程,行为本身一定存在“必要动机”,根本不存在所谓“非理性”行为。所谓“非理性”只是不同的人的“一致性”条件不同而已。

当然,更重要的是,所谓“理性”只是道德符号,和论点的“正确性、可实现性”毫无关联。

或许,用一句俗话来描述更为合理:“永远不要把别人当傻子。”

下面这篇文章《一致性=理性?》是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约翰凯所写,由于中英文化差异,在论述方面略感生硬,但要说明、所思考的观点与本文大致相同。我正是看到了这篇文章才有感而发,写下此文。两相对照,相信对于这一观点的认知或更为真切。

 

一致性=理性?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 约翰

一致性是美女第一特征。这是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约翰考克瑞恩在尖锐回应保罗克鲁格曼对现代经济学的评论时提出的论点。这一观点可能稍稍有些过分。当我们看到泰姬陵或蒙娜丽莎时,让我们惊叹的并非一致性。

但考克瑞恩教授正确地将一致性确定为经济推理中最为珍贵的美德。如果我面对同样的选项,我总是会做出同一选择。这是各种理性选择模型所基于的前提。这些模型不仅仅主宰着经济学,也被广泛用于社会科学。

一致性并非理性的普通含义。如果我每天在花园尽头与仙女密谈,我的行为是一致的,但很难算得上理性。不过,一致性就算不是理性的充分条件,它至少是必要条件吧?

我不那么确定。我们并不经常面对完全一样的选择。但有时这种情况似乎会出现。我们连续几晚去同一家餐厅吃饭,服务员递上的是同样的菜单。如果选择一盘不同的菜,那是不理性的行为吗?

理性选择理论的维护者很容易避开这一悖论。我们的行为符合一些较为高级的偏好,或许我们偏好多样性。但这种解释是糟糕的。我们做的任何一件事都必须反映出我们的真实偏好,否则,我们就不会去做。这种解释一切的论点实际上什么都没解释。

然而,类似的论点被广泛应用。可在某种令人费解的意义上,很多声称解释愚蠢行为(例如变 成瘾君子或以超出实际价值许多倍的价格购买网络股)的文章和论文却是理性的。第一个将一致性假设置于经济辩论核心的伟大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用科学界最严厉的侮辱,正确地对这些做法进行驳斥:它们连错误都算不上。

但真正的难题更为深刻,就像罗曼弗莱德曼和迈克尔戈德博格在最近合著的一本书中所阐述的那样。如果知识不完善,就没有客观的方法来确定两种情况是否一样(或是不一样)。如果我在周三想吃牛肉,周四吃羊肉,这是因为我不一致或两个场合在某种意义上不同吗?

我们的知识不完善意味着,我们会在出现不同点的地方发现相似之处,在有相似之处的地方发现不同点。安东尼艾登认为,1938年英国在对希特勒(Hitler)采取绥靖政策时所面临的选择,与纳塞尔在1956年接管苏伊士运河后给英国带来的选择具有相似之处。“这可不是郁金香(荷兰的郁金香泡沫——译者注),”热情的支持者在网络泡沫时期曾这样说道;但或许事实正是如此。

不同的人会以不同的方式评估同样必然不完整的信息,同一个人也可能会在不同的时刻以不同的方式评估同样的信息。我们的行为取决于我们接收信息和做出决定所处的社会背景。根据字典中对理性的解释,这些行为并无不理性之处;它们经得起推理,且与可以获得的证据相符。只有当证据完全(也许这还不够)时,这一证据才会指向单一的答案。

真正的不理性在于未能领悟这种对社会背景的敏感性。时任英国首相的安东尼·艾登(Anthony Eden)未能意识到,从1938年至1956年,世界发生了多么巨大的变化;在1999年吹大网络泡沫、认为“这次不一样”的人们结果发现,尽管确实不一样,但从他们的本意上说,网络泡沫与历史上其它泡沫并无不同。

我不变,你顽固;我灵活,你教条;我有原则,你有意识形态;我务实,你机会主义。一致性的命令是用来斥责我们的,而不是帮助我们生存的。或许,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的观点要比考克瑞恩更合理:“愚蠢的一致性是头脑狭隘人士的心魔。”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b07a51f59eef8c75fbfb36d.html

《理性与非理性的区别.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