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点击与评论排行榜研究

发布时间:2012-05-21 14:37:0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网络新闻点击与评论排行榜研究

 原题:能见度与活跃度——网络新闻点击与评论排行榜研究

  摘要:近年来,以网络新闻使用率的大幅提升为基础,互联网已成为中国社会各阶层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重要舆论渠道。网络新闻进入公众视野的程度,通过各新闻网站自身的计数系统“新闻排行榜”(通常包括“点击排行榜”和“评论跟帖排行榜”)能够体现。本文通过监测人民网、新浪和网易三网站的新闻排行榜,考察不同类型、涉及不同事件/话题的新闻报道在新闻能见度和话语活跃度上的差异,以及网络新闻进入网络舆论场的可能性和路径。

  关键词:新闻排行榜 点击排行 评论排行 新闻能见度 话语活跃度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2008年,中国网民的数量已经超过2.5亿人。近几年,互联网发展中一项突出的新变化表现在:网络新闻使用率大幅攀升,在网络应用中仅次于网络音乐使用率。 以网络新闻使用率的大幅提升为基础,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各阶层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重要舆论渠道。

  目前网民发表意见的三种主要载体有“新闻跟帖”、“网络论坛/BBS”和“博客/个人空间”。在网络论坛和博客空间两大载体之上,网民们倾向于主动设置议题而形成舆论,近几年来成为网络舆论研究的热点;而网络新闻跟帖,作为一种更加便捷并十分具有针对性的网络舆论渠道,也逐渐被网民所广泛接受,门户网站热门新闻后面,跟帖经常多达数万甚至数十万。笔者发现,对这一舆论平台的研究,学术界却鲜有深入的成果,缺乏相应的关注。

  网络新闻进入公众视野的程度,依照目前的技术水平,是可以通过各新闻网站自身的计数系统即“点击量”体现的。目前几大门户网站的新闻频道均设立了新闻排行榜栏目,以日、周为单位对受众点击阅读和评论新闻的情况进行记录和排序。我们选择新闻排行榜这一切入点进行考察,较为直观地了解到网络新闻进入网络舆论场的过程。本文希望通过对新闻排行榜的研究,描绘出具有较高能见度或较高话语活跃度的网络新闻在类别、所涉及事件/话题上的特征。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择新浪、网易和人民网三大网站,对其新闻频道每日排行榜(包括新闻点击排行和评论排行)进行一个月的监测,以这一时间段内所有上榜新闻作为研究对象,对容易引起网民点击、容易引发网民评论的新闻的特征进行大致勾勒。

  1、媒体选择与监测

  我们之所以选择这三家网站,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方面,这三个网站都是拥有高访问率的综合性网站,是中国互联网新闻发布的重要平台,很多网民将其作为上网浏览新闻的入口或首选,对这三个网站新闻关注度的分析,可以探知网民的主体取向。另一方面,这三个网站之间存在定位、新闻内容提供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也将反映在各自访问群体的特征,以及这种特征外显的排行榜上。

  具体的样本采集方法是:在2009326日至425日期间,每天固定时间对三大网站当日新闻排行榜予以记录,并按照我们所建构的类别维度进行分类。

  2、类别维度建构

  本研究使用的新闻分类标准,是在借鉴新闻学界已有的新闻内容分类的基础上,结合三个网站已有的新闻频道设置,和上榜新闻实际涉及的领域进行对照归纳。其中,对于某一条新闻可能同时涉及到多个领域的情况,以其核心事实或核心人物所涉及的领域为准进行归类。分类如下: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社会新闻:我国新闻界对此还没有统一的确定的概念,本文中取狭义的社会新闻,即指那些没有鲜明行业特征、又为受众所感兴趣的新闻,它与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等并列成为一种独立的新闻类型。主要划分为:

  (一)社会生活类,即与人们日常的衣食住用行等消费行为、生活方式等相关的社会现象、知识等。(二)社会现象类,即一段时间内,出现在某一群体或者某一地区领域的,引起普遍关注或仿效的事件或者动向。(三)社会事件类,主要是突发性事件或其他并非突发,但新近发生在有限个体身上,区别于社会现象的社会事实。(四)社会问题类,即有关持续存在的社会问题的报道,尤其是以专题或者话题形式出现的报道,如人口、住房、医疗等。

  另外还有经济新闻,体育新闻、科教文卫新闻、娱乐新闻、军事国防新闻、港澳台新闻、国际新闻等。

监测结果与统计分析

  一、新闻排行榜监测结果与类别分析

  1、总体统计概况

  笔者监测31天,三大网站新闻点击和排行榜上榜新闻总量分别为310条。我们将每天上榜的新闻按照一级标准予以分类,并对各类新闻的数量进行了统计,发现这些受到高关注的新闻在三个网站各自显示出不同的特点。

  表1:各网站各类型新闻所占的比例


  其中,新浪网点击量上榜次数最多的新闻集中在体育类,占到本月上榜新闻总量的三分之一,其次为政治、社会新闻。而评论榜上榜次数最多的则集中为社会新闻,占总量的37.4%;体育新闻仍占相当比例,经济新闻次之。

  网易排行上榜新闻的类别特点体现得更为集中。点击和评论排行榜上最突出的都是社会新闻,在评论排行中其比例更是高达63.5%;点击量上列第二的是娱乐新闻,占29.7%;其余类别上榜新闻的数量都很少。评论排行帮上以社会新闻为主。

  人民网新闻点击排行中,社会新闻(30.0%)、政治新闻(22.3%)、国际新闻(22.3%)和娱乐新闻(11.3%)四类共占近90%。其评论榜的新闻类型集中在社会新闻(45.2%)和政治新闻(34.2%)上。

  综上,对三大网站进行横向对照可以看出,社会新闻是各网站评论排行中最为热点的新闻类型,其他类别的新闻所占比例都相对较小,这是三大网站新闻榜最显著的共同点。同时,各网站又有自己比较突出的新闻类型。从点击率来看,体育新闻是新浪新闻中最突出的特色,,娱乐新闻则是网易新闻中除社会新闻外受到较多关注的类别。而对于人民网,政治新闻则占据了特殊地位,在点击和评论榜中均表现突出。

  2、对几大类新闻的进一步分类

  由于政治、社会这两大类新闻的内涵比较宽泛,我们制定了二级分类标准并予以统计。

  结果显示,政治新闻方面,三大网站受关注最多的领域集中在党政建设报道、中央政务工作报道、外事活动及外交动态、地方基层政务工作报道。其中在评论排行上,除人民网对“党政建设报道”更为关注之外,其他两网都以“中央政务工作”领域的政治新闻占最大比例。

  三大网站对社会新闻的关注领域非常集中。不论是点击或评论排行,社会事件类报道在都占据社会新闻四分之三以上,最高达100%。除此之外,人民网点击排行中社会生活类也占一定比例(15.1%),评论排行中社会问题类新闻占12.2%

  对社会事件类报道进一步分类统计得出,涉及党政部门及公职人员法制事件的报道在新浪和人民网排行中所占比例最高,网易评论排行中也以这一类别最受关注,但网易点击排行则以反映社会风气、社会百态的报道最为突出,见表2

  表2:各类社会事件类新闻占社会事件类新闻的比例

二、新闻排行榜热点事件/话题分析

  一个新闻事件可能涉及前前后后一系列的报道,受众的关注和评论也可能分散在不同报道中。为了更加深入地探讨网络新闻受到公众高度关注并引发舆论、形成话题的过程,笔者将同一事件/话题的报道的排行情况进行了归纳。

  我们在点击和评论榜中选取了出现与之相关的新闻达3条以上的话题,视之为“点击榜高关注话题”和“评论榜高关注话题”。本节笔者首先重点分析人民网新闻排行榜(包括点击榜和评论榜)中,几个主要类别新闻的特点,再将新浪和网易与之比较,勾勒三个网站新闻排行上体现出的网民关注和评论的重心所在。

  1)人民网

  对于政治新闻,高关注度和高卷入度的内容是高度一致的,依次是党和政府自身建设报道、中央政务报道、各地方基层政务报道,这三类内容占进入点击、评论排行榜的政治新闻的90%以上。

  对于社会新闻,人民网点击率较高的是社会事件类和社会生活类新闻,评论较多的集中在社会事件新闻和社会问题上。而社会事件新闻中,高关注和高评论都集中在监督性报道、一般违法犯罪新闻和反映社会风气社会百态的新闻上。涉及党政部门及其人员的违规做法、违法犯罪行为,往往既能引起高度关注,也能引起热评,形成舆论热点。后两者中,能引起较高关注的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当事人或涉事人的身份具有特殊性,如“19岁女村长”;二是事件影响范围大或者影响恶劣,“ 40暴徒强攻广州世界大观,持大刀追砍保安”;最后,事件本身较为稀奇,甚至有耸人听闻之效,如“两90后女生怀上同一男子小孩”。而同时兼具上述特点的新闻事件,如“19岁女村长配助理解闷、禁止村民采访时说坏话”、“北川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自杀身亡”则能同时进入点击和评论排行榜。

  2)新浪

  从整体来看,新浪网的特点是对新闻关注的集中度比较高,且在榜上持续时间长,因此容易随时间和事件进程形成特定的议题。此外,每天点击和评论榜上高关注的新闻均有不少重合。但这种关注的集中程度,在不同类型新闻之间也是有差别的。新浪网的受众不仅最喜欢点击浏览体育新闻,也常常对其跟帖评论,但由于体育新闻资讯性强,评论虽多但也难以形成特定的议题。政治新闻和社会新闻也都是受众浏览较多的新闻类型,但与社会新闻不同,而政治新闻多是高点击低评论。社会新闻中,受众的关注点几乎全都集中在社会事件类,其中又以涉及党政、公职人员的法制报道最受关注,且随事件发展关注也在持续,十分容易形成话题。

  3)网易

  尽管网易与新浪同属于商业门户网站,但研究发现,两大网站受众对新闻报道的关注点和关注方式存在明显差异。首先,网易受众对新闻的关注,因新闻类别的不同而差异很大,尤其体现在政治新闻、社会新闻、经济新闻这一大的分类上;其次,由于关注的新闻十分零散,大多数新闻最多只连续上榜两天,关注点转换较快,难以形成持续的高关注话题。

  网易的受众最感兴趣的是社会新闻,对其他大类新闻的关注明显较低。在这其中,又以反映社会风气社会百态的报道最易被点击浏览,这类新闻与针对党政部门公职人员的舆论报道一起共同构成了网民评论的主要对象。此外,在新浪网中并没有受到高关注的娱乐新闻,在网易的点击排行中却有很高的上榜率,不过对此类新闻跟帖评论的积极性并不高。网易受众对政治新闻的兴趣也不高,有限的关注点体现在中央政务工作和外事外交动态方面。

   

  关于新闻能见度与话语活跃度

  每天发布在网站的海量新闻,并非都能受到网民的同等关注。新闻点击量,是衡量新闻阅读率的一个重要指标,能够体现出受众在多大程度上对特定的新闻感兴趣,以及新闻信息到达受众的程度,我们且称之为“新闻能见度”。新闻的跟帖(评论)量则是新闻引起受众话语表达欲望的一种体现,能够反映新闻事件或新闻报道的社会影响力,我们把它称为“话语活跃度”。如果网民不仅点击浏览某一条新闻,还倾向于用回帖的方式积极参与讨论,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网民对该新闻报道是一种“高度卷入”,换言之,该新闻报道对受众产生了更深层的作用。评论或新闻跟帖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社会意见的分布及走势,特别是在重大事件或社会问题发生时,它是网络舆论形成的一种重要渠道,是网络舆情的一种体现。新闻排行榜是对网站统计数据的直观显示,使这些数据成为网络阅读环境中可直接感知的因素,有时反过来也会对受众的阅读取向产生影响。

  通过此次研究我们发现:首先,除了新闻报道本身的价值因素之外,社会新闻是网民普遍非常感兴趣的网络新闻类型,尤其是对于涉及人物身份较为特殊的新闻,如党政部门及公职人员法制报道,网民更是给予了高度且持续的关注,并乐于评论,从而形成舆论热点。其次,社会治安、社会百态类新闻也能引起网民较大的兴趣。政治新闻特别是中央和地方政务新闻、外交外事动态等报道的新闻能见度也较高,但多是出于了解政治信息的初衷,从跟帖来看,其引发的话语活跃度不是很高。当然,在人民网这类政治性较强的专业新闻网站上,政治新闻的地位仍十分突出。

新闻能见度向话语活跃度的延伸:

  高的新闻能见度,是高话语活跃度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一些新闻事件/话题能赢得高的点击率,但未能引发网民深入持续的评论,这固然与事件/新闻本身的价值属性(如是否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或切身利益等)有关,与网民所掌握的评论所必需的知识储备有关,也与网站本身对新闻报道的处理方式有关。

  从排行榜的新闻报道,尤其是热点事件/话题报道的文本本身,我们可以察知新闻网站在做新闻报道时,自觉地使新闻不仅保持高的能见度,而且还向高的话语活跃度延伸。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人民网评论排行榜上的新闻报道上:往往由一核心事件不断深入转化为相关的一个话题,且话题不断推进,持续地被评论,最终形成一个热点话题。比如“年轻干部培养选拔”这一居人民网评论排行榜首位的事件/话题,就是以两个核心政治事件为起点,引出一系列评论性文章,此外,还有一些直接收集网民观点、征集网民意见的文章或者页面设计。正是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才使得最初的一个事件性的硬新闻,能扩充为一个话题,并在三周的时间里,持续地被关注和讨论。

  其实,这一特征是人民网在处理这一类重大新闻、热点新闻时自觉操作的结果。对这类新闻,人民网要求首先以迅速和权威的报道赢得高关注;其次是正确判断热点,判断话题的价值和意义,判断是否需要制作专题来汇集报道、思想和意见;第三是引导热点,调用评论、嘉宾访谈、博客热议辩论等其他报道手段有效引导舆论。由此达到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形成对热点的立体报道和有效引导。这也是人民网上的热点新闻报道不仅引起高关注,而且往往能引起持续热议的原因。

  当然,新闻排行榜在一定意义上是网民阅读趣味与取向的一种外在表现,但是又不能简单将它等同于网民对社会事物的价值取向。在社会性阅读环境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实际上可能会加重非理性的成分。因此,绝不能以点击和跟帖量作为新闻报道质量的唯一评价标准,否则就会陷入误区。

    注释:

1.参见 祝华新、单学刚等:2008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 2008
2.任路:《人民网新闻特色解读》,载《新闻战线》, 2007年第2, P56—57

  参考文献

1.祝华新、单学刚等:《2008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2008
2.彭兰:《网络新闻传播效果评估的作用及方法》,载《中国编辑》,20086
3.易前良、奚流:《新浪、网易网络新闻比较分析》,载《新闻界》,20071
4.马小燕、刘海英:《网络新闻比较研究——以新浪网与人民网为例》,载《机电兵船档案》,2006年第5
5.任路:《人民网新闻特色解读》,载《新闻战线》,2007年第2
6.何加正、唐维红:《人民网如何强化核心竞争力》,载《中国记者》,20056
7.李蕾等:《人民网:权威媒体 大众网站——本刊专访人民网总裁何加正》,载《新闻与写作》,20071
8.何加正、唐维红:《人民网如何强化核心竞争力》,载《中国记者》,20056
9.官建文、廖玒、陈智霞:《利用网络实现快捷有效的舆论监督——人民网对网上批评的探索》,载《新闻战线》,20021

  (作者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af86317cc7931b765ce1582.html

《网络新闻点击与评论排行榜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