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文化

发布时间:2019-06-25 22:38:4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古都文化

中国古都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中国古都资源的学术研究是植根于中国古都学会原会长史念海先生等同仁的坚实的学术研究之上,尽管相关问题还有待深入,但由于这种文化的特殊性,在现实应用上更需要进行较为深入的理论思考与研究。笔者认为,中国古都文化的展示与利用,是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其本身得以光大的关键所在。

一、中国古都资源的三大特性

(一)数量多:中国所特有的古都群体

中国古都资源的学术界定,在史念海《中国古都和文化》一书中有专门的标准,其一是旧史所说的统一王朝和政权的都城;其二是旧史所说割据分裂时期诸政权的都城;其三是两大王朝交替之际称雄诸国的都城;其四是农民及流民建立的政权的都城;其五是周边各族所建立的政权的都城。依据以上标准,古都资源可分作两种类型。一种是内地的都城。可以确定为由古都积年千年以上至十五年的都城共有53 处,分属于172 个王朝或政权,还有古都积年不足百年的都城79 处,分属于90 个政权,以及未知古都积年的都城2处,涉及4个政权。因此,在周边各族政权之外所涉及的内地都城总量为147处,涉及266 个王朝与政权;另一种是周边的都城。据文献可证确切的古都年代的都城47 处。

(二)分布广:中国所特有的古都网络

古都从地理分布而言,其单个表现为点,但是由于历史的丰厚与复杂性,中国古都呈现分布广的特点。一方面仅周边各族所建立政权的47处都城,便涉及当今10个省区38个市县,如新疆达17处;另一方面,在对古都资源进行针对性研究后所确定的重要的古都为65处,这些在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重要古都亦分布在全国的27个省市区,其中河南8处,新疆7处,几乎除江西之外均有涉及。因此,中国古都资源分布的广泛性,是以中国历史的丰富多彩和中国国土的广袤为基础的。它们都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地理背景,也决定了它们最具有代表性。

(三)集约性:中国所特有的古都轴线

中国古都资源虽然具备了数量多与分布广两个特点,但是中国古都资源是有重点的。中国古都资源的核心是大古都,是最能体现中国古都文化典型性和重要性的古都,是中国古都资源的精华,也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载体。

中国古都资源的集约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古都中的重量级古都积年数量可以达到数以百年甚至上千年,如西安历时达1077年,北京达903年,洛阳885 年,南京455年,开封366年,安阳351年,大古都中累积建都年代最短的杭州,也有210年。而新近加入大古都行列的郑州,古都积年也达355年。古都累积积年较长的这些古都,既是中国历史上的大王朝的都城,也是当时甚至是一定时期的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是中华民族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二是大古都排列呈轴线型,如中国大古都位移基本上形成了自西向东、自南向北的方向,并以东南轴线(南京、杭州)为补充。因此,从古都展示与利用的角度来考察,东西轴线的西安、洛阳、郑州、开封序列与南北轴线的郑州、安阳、北京序列的交叉点在郑州,并可形成一个与旅游相关联的线路组合。

二、中国古都文化展示与利用应更新三大理念

(一)保护利用古都资源不能只停留在宣传上进入新世纪以来,各地的经济水平和实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文化对地方社会发展的作用已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在对古都资源的挖掘利用上,最先加强了研究,着手组织机构和人员进行专门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有利于地方的与古都和名人相关的观点,这些研究成果也得到了中国古都学会及其他学术组织的学术确认。而且在学术确认的基础上,地方加强了宣传的力度,不过仅此而已,这使得古都文化的链条由此而中断,实际上,古都文化的展示与利用的链条还要更长。研究与宣传的投入是值得高兴的,但如果仅此而已,则不仅达不到宣传的目的,而且使这种特殊资源的利用的最终效能大打折扣。

(二)保护利用古都资源不能只停留在保护上

古都资源除了无形的历史文献所反映的信息外,还有更多的物质的遗存,并成为古都记忆的永久的符号。在一个古都或大古都中,类似的符号,如古老的名人故居、传统街区、历史的公用建筑等古迹的保护,是体现古都的最具代表性的城市痕迹,加大保护力度是所有工作,如保存———利用———传承的前提。但是从古都文化展示的链条看,如果仅仅停留在保护上,显然是不够的。保护是古都文化存留的手段,而不应该成为最终目的,最终的目的应该是将这种历史的积淀形成一种时尚、风格、文脉,形成一个古都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底气,并在城市的物质形体上与城市居民的精神气质上体现出来的大度与风格。因此保护是前提与必需,但保护与利用的有机结合,才会更加完美,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永恒目标。

(三)保护利用古都资源不能只停留在古代层面上

古都的气质最直观的体现为历史的厚重。古都的风貌与气质上的这种表现,只是古都文化的最直接的体现。但从更深层次的分析来看,古都的居民,所表达的最为浓重的人文传统以及相关信息,古都建筑风貌对当代城市建筑文化的影响,这些都是古都文化展示和利用的最为直接的表现形式,这种形式应该体现的是古代与现代的融合,传统与当代理念的融合。因此,古都的风貌应该是在对古代传承的基础上,古代先进风尚对当代城市先进文化的最深刻的体现,这也应该是古都文化现代化所无法回避的问题之一。

三、中国古都文化展示与利用的三大核心问题

(一)加大对古都中现存文物古迹的保护,形成古都文化展示中的亮点

中国古都文化的核心依存是文物古迹。古都中的文物古迹是古都物质表现的最直接的形式。在北京,故宫、长城、颐和园、北海、天坛等,是人们对古都体验的首选目标。西安的钟楼、大雁塔、小雁塔、碑林等;郑州的商城遗址、城隍庙;开封的龙亭、铁塔、禹王台、相国寺、繁塔等;洛阳的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南京的中山陵、明孝陵、总统府、夫子庙等,均可以作为古都的符号,也可以成为古都的亮点。古都所存留的文物遗存,是古都历史悠久的见证,必须下大力气进行保护并在保护的基础上形成古都风貌的展示。

古都的文物古迹在古都的展示与利用上,其重要性表现为两点:其一,古都的文物古迹是古都历史丰厚的体现,也是古都文化的活化石。因此,保护好这些文物遗存,实际上是保护了古都的文脉,而这些古都文脉的有效保护,实际上也为展示与利用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其二,古都的文物古迹,实际上有可能也应该可以成为古都的标志性景观。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北京的天安门、英国的大本钟等,这些古都的文物遗存,实际上也成了古都的象征,成为特定古都的代名词,也是古都有形的物质的代表。

(二)加大对现存古都风貌的保护,形成古都文化展示的氛围

古都的氛围形成,是与古都内在的历史传统街区的成片保留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但是,历史街区肯定是古都风貌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惟一的内容。古都风貌,包括古都所在的地理的文化特点,也即与古都选址相关的风水形胜、构成成片历史街区的数量较多的各式典型的建筑群落,与古都同样悠久的古树名木等古都的物质体现;古都的地名的保留,相关的传说,特定的文化活动以及人文气质,构成了古都的精神体现。

古都风貌的保护,是为了构造相关的文化氛围,没有这种氛围,大气的古都将显得苍白无力。古都风貌保护的前提是古都文物古迹的保护,但古都风貌的保护难度更大,因此从中国古都文化的整体架构的展示而言,一方面要加大对单个古老建筑的古都风貌的保护,形成最能体现古都特色的成片街区,以及与这种街区相适宜的人群的特定的文化活动,从而为旅游者提供一种古都的文化体验与心灵震撼;另一方面,如有可能要实施对具备条件的古都的整体保护,古都整体保护的前提是要实现新城与古都的区分,实现新城向旧城的战略转移,就当前八大古都而言,开封最具备这种条件。因此,古都的整体展示,从古都文化而言更具有震撼力和轰动性,我们期待着古都文化展示大手笔的出现。

(三)加强对古都人文积淀的挖掘与传承,形成古都文化展示的灵魂

文化是有灵魂的,古都文化的灵魂主要体现在古都的人文气质上。古都的人文积淀一方面体现在特定的文化活动为载体的文化传承上,这些文化活动可以包含特别的文艺活动、民俗风情、饮食习惯。如老北京的庙会、特殊的叫卖、冰糖葫芦等,老开封的斗鸡表演,老南京的夫子庙会等,都构成了古都特有的文化活动和文化称号。至于古都的人文气质,则是古都居民长期形成并积淀在较深层次的人们的价值导向、习惯爱好,由此可以上升为古都所特有的精神气质。在当代,这种文化上的趋同,在某些方面淡化了城市的精神气质,因此有意识地挖掘与传承古都的优秀人文传统,也是塑造城市个性的关键所在。

总之,中国古都文化的展示与利用,不仅深层次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科技文化的对接,也是再造以古都为代表的中国城市风格,培育中国城市精神的关键所在。要以先进的古都文化展示中国城市的魅力,并以此扩展与影响世界,形成新世纪的中国城市文化圈。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a818de1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71.html

《古都文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