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盲从,独立思考文章

发布时间:2016-01-27 16:33:4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指,如果学习书本知识而不思考,就会不辨真伪,更不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如果只是苦思冥想却不认真读书,就会孤陋寡闻,才疏学浅,更不能做到博见约取,标新立异。

孔子的这两句话阐明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学习与思考是人们在获取知识过程中,两个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思维活动。只学习不思考不行,只思考不学习也不行。只有将二者正确地结合起来,才算真正懂得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这里所说的学习,主要指从书本上汲取间接经验。古今中外,凡成大学问者,无一不是博览群书,读破万卷的。人非生而知之,只有不断学习前人的经验、成果,充实自己的头脑,才能进一步有所发现,有所创造。革命导师思为了完成资本论这一巨着,曾在大英博物馆潜心研究,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可见认真读书是成才所不可缺少的。要勤于学习,必须博览熟记,持之以恒。鲁迅先生说: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另外,学习还要持之以恒,要荒,戒无恒,戒躁急,戒泛杂,只有这样,才能学有所成。

然而,学习本身并非目的,学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才是真正的目的。为此,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积极、认真的思考,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以及知识的有机联系。如果学到的东西不经头脑加工,就好比吃下的食物未经口腔咀嚼、肠胃消化,即便是美味佳肴,也不会被身体吸取一样,非但无益,反而有害。法国作家伏尔泰对此有着十分精辟的论述,他说:书读得越多而不加思考,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而当你读书思考得越多的时候,你就会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还很少。可见善于思考是多么重要!

要善于思考,需要有蜜蜂酿蜜的精神。每一克甜美的蜂蜜不知凝聚了那小生命的多少的心血。思考也需要我们下苦功夫,以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探索精神去钻研,切不可不懂装懂,浅尝辄止。

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学习的升华。在学习的基础上思考,思考才能深入;在思考的前提下学习,学习才有效果。同时对所学的知识必须结合实际反复运用,知识才能巩固,技能才可纯熟,这就是我们掌握知识的必由之路。

愿我们大家都能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去勇敢地攀登科学知识之颠。

2

在生活中,我们或许早已习惯于以专家大师学术权威们的意见为自己的意见。诚然,专家大师之言在很多情况下是正确高明的。但是他们毕竟是凡人不是神明,他们不可能在任何事情上都是正确无错的。甚至可以说,专家大师们犯错,比普通人所犯的错误更难以纠正。因为在光环的笼罩下,少有人有质疑他们意见的勇气。

那么,我们怎么办?方法很简单:学会独立思考。早在几百年前,思想家康德就曾说过:要敢于运用自己的理智。只有我们拥有了自主甄别是非的意识,我们才不会被大师专家们头顶的光环蒙蔽了双眼,而陷入盲从之中。

一个人倘若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就会陷入盲从;一个社会倘若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就会陷入黑暗与停滞之中。(艾希曼的例子)明清时期的中国就是如此,明清时代,天不生仲尼,万古将如永夜。一类的荒唐谎言盛行于,人们将传统儒学信条奉若天道神律,即便是对其加以思考讨论,在当时人的眼中都是亵渎神明、大逆不道的,更遑论质疑、否定进而创新了。于是乎在这种顶礼膜拜中,中国在停滞的泥潭中越陷越深,直到鸦片烽火如同闪电般划破中华大地上方死寂的天空。中国才逐步走出迷信盲从,重新踏上前进之路。由此可见,独立思考是走向进步和成功不可缺少的因子。一味迷信盲从难免失败。

相反,倘若一个人将独立思考融入了自己的血液,那么他就会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和前行的动力,不断纠正错误,修正方向,最终胜利的抵达目的地。(丹麦人对于犹太人的态度)正是因为没有盲从权威,袁隆平才得以摆脱笼罩了世界植物界半个世纪的水稻谬的影响,从而开创出水稻杂交育种的崭新时代,让人类看到了彻底摆脱饥饿、实现丰衣足食的希望。地心说)由此可见,独立思考是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

独立思考需要勇气,一个人倘若没有足够的勇气,他就无法在权威的压力下抬起头,用自己的眼睛直视真理的天空。独立思考需要智慧,一个人倘若没有足够的智慧,他就无法透过表象看到实质,因此他看到的就不会是真正的真理,而是光怪陆离的扭曲图景。这两类人,前者是懦夫、是羔羊,只会助长错误的倾向。后者是疯子,是闯进珠宝店的野蛮人,只知否定与破坏,而不知如何提出正确的主张。这两类人,都不懂得真正的独立思考。所谓真正的独立思考,是指在尊重权威正确意见的同时,通过自己的思考而提出新意见。它在本质上是辩证否定的,因而,独立的思考,是发展的道路,是通向真理的道路,更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新的时代需要新的声音。让我们学会独立思考,为了时代的进步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新的时代需要有新思想的新人,让我们学会独立思考,为自己搭建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吧!

爱因斯坦的独立思考(节选)                                                   著名的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的许多部门中都有重大贡献,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了相对论学说,揭示了空间、时间的辩证关系,加深了人们对物质和运动的认识。无论在科学上,还是在哲学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这位被人们称为有“超级”智慧的科学家,是如何思考问题的呢?     1922年,爱因斯坦到美国时,有许多好奇的美国人,向他提出了许多问题:你可记得声音的速度是多少?你如何记才能记下许多东西?你把所有的东西都记在笔记本上,并且把它随身携带吗?     爱因斯坦回答说:“我从来不带笔记本,我常常使自己的头脑轻松,把全部精力集中到我所要研究的问题上。至于你们问我,声音的速度是多少?现在我很难确切地回答你们,必须查一下辞典才能回答。因为我从来不记在辞典上已经印有的东西,我的记忆力是用来记忆书本上还没有的东西。”     爱因斯坦的回答,使那些美国人感到很惊奇。今天读来,也使我们受到很大启发。爱因斯坦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不但有非凡的独立思考能力,并且非常重视这种能力的培养。他在《论教育》一文中写道:“学校的教育目标应当是培养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            在具有批判性思考的习惯的地方,人们的行为更为善良和正直(节选)                                    

     江东晛(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阿伦特在《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一书中这样论述。1960511日,一向富有传奇色彩的以色列特工组织“摩萨德”在阿根廷逮捕了一个叫艾希曼的德国人——当时,他已经是阿根廷的公民。此人于1906年出生于德国,1932年加入纳粹党,随后加入了海因里希·希姆莱的党卫军。从此以后,他一直参与希特勒对犹太人迫害的核心工作1942年,希特勒在“万湖会议”上确定了对犹太人的“最终解决方案”,之后,艾希曼就被任命去协调和管理将犹太人押往死亡营的后勤工作。1946年二战结束后,他逃离了美军的追捕,在阿根廷最终定居下来,直到1960年以色列将其捉拿归案,并于次年在以色列被判处绞刑。对于犯下屠杀了600万犹太人的滔天大罪的纳粹战犯,也许任何人都会认为他是内心邪恶、怙恶不悛的。然而,阿伦特却将自己思考艾希曼的文章命名为“关于平庸的邪恶的报道”A report on the banality of evil)。据阿伦特的观察,艾希曼具备任何普通人所具有的人格,不存在任何心理的缺陷和对于作恶的渴望。他自称是一个非常负责人的人,其一切行为都是在认真执行元首的命令,从来都是要做“自己该做的事”。这样的人,缺少的到底是什么呢?     阿伦特考察了艾希曼的基本履历。她发现,在1932年的时候,他的一名当时已经是纳粹成员的朋友劝他加入纳粹组织。艾希曼并没有丝毫的犹豫,只是说了一句“为什么不呢”,就加入了纳粹党。这样一来我们就发现了艾希曼所缺少的东西:他从来没有思考过,自己当下所执行的任务是不是正确的,是不是应该而且值得去做的。他之所以没有良心,不是因为本质上的邪恶,而是因为缺乏个人的思考和判断——他是一个从来不问为什么的人。由是,阿伦特就在“良心”与“思考”之间建立了联系:在具有批判性思考的习惯的地方,人们的行为更为善良和正直。     丹麦和罗马尼亚在被德国占领之后对犹太人的不同态度证明了阿伦特的假设:沦陷区的丹麦人民拒绝停止自由的思考和行动。他们拒绝执行德国关于犹太人的政策,非犹太人的丹麦人热情接纳犹太人在自己的家中避难,并且组织船只将5919名犹太人运往瑞典。丹麦人的所作所为使德国占领方面开始怀疑自己的政策,一些政府部门甚至背离了来自柏林的命令。然而,罗马尼亚的情况正相反,当地人并没有对人性的反思,这导致了他们将犹太人“去人类化”,并开展了对犹太人的自发的大屠杀。甚至德国党卫军都要出面进行干涉,以使得这样一种大屠杀能够像在德国那样进行得更加“文明”。德国和罗马尼亚的例子充分表明,一个丧失了理性思考的民族将会做出多么邪恶的事情,然而反过来说,他们做出这样邪恶的事情,仅仅是因为他们没有进行思考。这就是“平庸的邪恶”的含义。     如果一个人明知道善恶的概念还要故意作恶,这样的人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一个人并不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不是符合道德。

独立思考 储劲松     曾读过一篇国内教育行政官员考察美国教育归来写的一篇文章。文章指出:“美国人特别是美国学校和教授认为,独立思考、质疑一切和创造创新精神,是美国教育的灵魂。”读《美国语文》,再反思那篇文章,尤其是文章中所提到的关于美国教育灵魂的三个关键词——“独立思考”、“质疑一切”和“创造创新精神”,我以为那位官员着实看出了点门道。     《美国语文》是美国当代中学语文教程,适用对象是美国12至18岁的中学生。书分上下册,中英文对照。编者的用意不言自明,即让读者读出在美国文化大背景下,美国人的人文理念、思想理念和教育理念,有兴趣的读者则可将中美两国的中学语文课本加以对照,从中读出异同,比较出各自的优劣、得失。     读书,一般从读目录开始。一般的书籍,目录的作用仅仅用于分类和导读。但对于非美国读者而言,《美国语文》的目录值得品咂和深究,它是体现美国教育“三大灵魂”的珠链,也是我们了解美国文化的经线。该目录显示《美国语文》凡5大部分,即《文明的交会》《国家的诞生》《国家的发展》《分裂、和解与扩展》《不满、觉醒与反抗》,这表明课本是以美国的历史发展为线索选编的。而各部分下所选的文章,有航海日志、传说、故事、宪章、宣言、名人传记、演讲词、信件、历史、自然、文学作品等等,琳琅满目,就像一座小小百花园。与中国课本相比,《美国语文》内容更丰富、更开放、更厚重、更多元,是美国教育“三大灵魂”的体现。从目录还可以看出,美国的语文教学与中国形式差不多,书前设有阅读指导,书后有作业。未翻书前,我想,美国语文的作业,也不外乎是提炼中心思想,阐释语句、段落意义,给生字生词注音、造句之类。但翻开书,才发现其作业的内容五花八门,让我倍感新鲜、意外,甚至离奇。     如《瓦尔登湖》一文的作业,大大小小提出了数十个问题,并布置了不少其他另类作业。这些问题有的在我们看来是常规性的,如“梭罗在想象中做了什么事情?”更多的则体现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一切和创造创新精神的用意,如“梭罗可能对今天快节奏的社会有什么看法?”“你认为梭罗有可能在今天的社会里进行他的试验吗?”“梭罗暗示谁应该对墨西哥战争负责任?”另类作业如建议学生到今天的瓦尔登湖收集照片、观察这个湖发生了什么变化、给报纸编辑写一封信宣传人们应该简化自己的生活的观点等。     有些文章后面的作业更加古怪。如《葛底斯堡演说》文后,要求学生从图书馆里或因特网上找到关于底斯堡战役的照片或图画的复印件,用文字把它们结合在一起制成一幅拼贴画。还要求学生做出制作一个因特网页的计划,提供与美国内战相关的信息和图片。     如果说目录是“三大灵魂”的纲目性体现,那么这些作业则是“三大灵魂”细微处的具体呈现。其作业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培养个性、独立思考能力、怀疑和创新精神,有很强的启发意义。并且,这种启发是在趣味性、现实性、实验性中进行的。     该书的编者说:“《美国语文》既是语文教程,也是历史人文教程、思想实践教程。”通读全书,我以为此言不谬。 作者:专栏作家,新锐书评人,在国内外报刊发表文学作品400余万字,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合肥等地20余家报刊开设散文、随笔、书评和文学评论专栏。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a4a789fcf84b9d529ea7a22.html

《不盲从,独立思考文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