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中的问题思考与对策

发布时间:2015-03-09 20:13:2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农村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中的问题思考与对策

一位名人说过“细节决定成败”。这句高度概括成功经验的精辟论述给了我们许多的启迪。所谓细节,就是细小的环节或细小的情节,把细小的地方想到,把细小的事情做好,聚沙成塔,才能铸就伟业,而做好一件事情的每一个细节都要有一个好的习惯。

所谓习惯,就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

在农村小学我们注意观察到:有近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由于个人素质和家庭教育比较好,学生有着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学习主动,认真踏实,成绩优秀并能协助老师做好班级工作;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习惯表现一般,其特征是管理到位,他们的表现较好,成绩还能上升,一旦管理疏忽,表现就差,影响学习;还有三分之一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其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都很差,表现为不讲个人卫生,衣冠不整,上课不专心听讲,不积极思考,对学习持无所谓态度,校内校外屡犯错误,作业书写极不认真,校内作业要在老师的及时督促下才能勉强完成,课外作业从不主动完成甚至根本不做,学习成绩明显落后于整体平均水平,各项能力几乎谈不上,成了拖后腿的问题学生,为此课任老师和班主任伤透脑筋,为他们付出几倍于别人的心血。结合现状,思考原因,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与同行们交流。

一、农村家庭成员文化素养偏低

现在的家庭结构大多是“二一”结构,即2个老人,2个大人,2个小孩构成的家庭关系,4个大人围着个小孩转,必然使小孩处于家庭中心的地位,尤其男孩子,而且隔代溺爱,使年轻的爸爸妈妈对子女的正常教育也难以进行,更重要的是农村老人普遍缺乏文化知识,谈不上具有科学育人的观念,即使是年轻的父母,大多也只有初中或高中的文化水平,他们对现在的知识更新缺乏认识,由于工作和劳动的关系,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接受新时代的知识信息,去观察指导自己孩子的道德行为表现,学习态度方法等,这就造成了在家庭中对子女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出现了真空地带,无疑加重了学校教育的责任,也降低了学校教育的效果。大多家长都抱怨自己没有文化,不能指导自己子女的学习,对于孩子的某些行为也管不住,比如孩子回家以后书包一扔到外面游玩,甚至连吃晚饭都要家人到外面去找,其表现是野性十足,有的学生一进家门就看电视,喊也喊不住,这些实际状况都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所导致。

二、父母外出打工普遍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目前农村中不少年轻的父母出门打工挣钱,把孩子交给老人照管,有的父母尚且能早出晚归,对孩子还能起到一点督促的作用,而更多的父母都是长期在外,对孩子的管理是鞭长莫及,最多只能通过电话了解孩子的习惯表现和学习状况,而越是习惯不好的学生越是不说实话,明明是考试不及格,他也说成良好甚至优秀,一骗而过,对家中老人是一哄二蒙,明明是作业没完成,竟也说早已做完,有时还说老师没有布置作业,即使有的勉强做完,其书写也极不认真,而且正确率很低,到了第二天,老师检查后发现未做或做错的又要重来,这就形成了一个“头天作业次日补,作业马虎错误多”的恶性循环,如此往复,在习惯和成绩两方面都“债台高筑”,给课任老师和班主任的教育教学增加了很大的困难。

面对客观现实,针对困难与问题,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从培养习惯入手,端正态度,规范行为,注重德行,树立信心,引导学生积极进取。

一、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

孩子自上学前班开始就步入校园,在学校学习和生活占据了孩子大部分的时间和空间,毫无疑问,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无论是习惯养成还是文化学业,而学校教育的具体实施者——老师更是直接的责任人,老师的教育与管理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帮助和影响作用,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引导学生特别是习惯不好的学生转变观念,改变行为,学会做人,提高成绩,我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收到显著效果。

1 培养集体观念,学会合作作为个体的孩子来到学校成为学生,就好象一只小羊融入羊群,在大家庭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在集体活动中分享快乐,这是任何其他教育形式所起不到的作用,学生参与集体,大家的长处融合在一起,能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意无意中学会与同学们合作、交流,对于改善自身行为,养好习惯,克服独生子女的种种弊病,提高学习和生活的能力都能起到促进作用。

2、爱心感化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今天,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主体个性日渐成为教学过程中落实的新理念,面对表现不好的学困生,老师应该更多地给予关心呵护,体贴入微,而不是歧视,丢弃不管。2009学年初,我任教四年级数学,第一天我就发现一位叫秦凡的学生,其面貌特征活脱脱一个少年“济公”,头发竖在头上像刺猬身上的刺,脸上黑漆漆的像正在上班的锅炉工,衣冠不整说不上是旧还是破,一双小手像是刚从垃圾堆里抽回来的一样脏兮兮,走起路来脚上的鞋像是要掉下来,看着这副摸样,我很诧异,文明时代的今天,怎么还会有这样的人?他一定是没有了父亲或没有了母亲,无人照料,心里对他的数学期初成绩33.5分也就不难理解了,经过了解,他的妈妈原来是外省女子,不识字,父亲成天在外忙得团团转根本照顾不了他,再不就是逮着打一顿。晚上我就打电话到他家,要求家长把秦凡整理干净,包括衣服和身体,他妈妈向我诉苦,不是不给他整理,而是他自己不讲卫生,怎么跟他讲他也改不掉,第二天我找他谈心,向他提出要求:一是从头到脚要讲卫生,保持干净,二是不许到垃圾堆里找东西,老师天天检查。见我态度坚决他只好转变态度,与我配合,每天以干净整洁的形象出现在同学们面前,过了几天我还买了一双鞋给他,以次为起点,开始了对他的习惯培养和学习辅导。

3、诚心帮助教师的职业道德决定了老师对学生的帮助是真诚和无私的。比如说秦凡,他没有学习用具,甚至连草稿纸也没有,不是家长不给他买,而是他自己用不到两天就坏了没用了,我在短时间内给他配齐了学习用品,教他好好使用,好好保管,但是他做不到,一页纸歪歪扭扭写不到几个字就没了,更多的是需要订正错误,一学期下来我硬是给他一个人准备了8本草稿纸,他终于懂得打好草稿的重要性了。有一次检查他的数学练习册,竟发现他一直没做,所以没有批改,我就把他带到我家里,他做一点我给他改一点,不对的重来,同时打电话通知家长,告知情况,晚上就在我家吃晚饭,他竟吃了一大碗,说自己在家从来没吃过这么多,第二天他到学校告诉同学们说,“还是到老师家做作业好,下次还要去”。我真是哭笑不得,但我也觉察到,他的行为习惯是能够转变的,好的学习习惯是能够养成的,只是要坚持再坚持。

4、耐心辅导 一个人的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坏习惯也是长期积累而成,要改掉坏习惯培养好习惯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用极大的耐心指导着秦凡一样的同学,首先是教给他们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哪些行为是可取的,哪些是不应该去做的,其实也就是“守则”和“小学生德育纲要”上的内容,关键是明白是非;其次是跟踪督促,这比讲多少遍还重要,因为这些同学确实没有毅力坚持下去,比如:课堂作业的问题,由于上课不专心听讲,没心思思考教学内容,再加上基础薄弱,旧的知识点不会,他们的作业很难及时准确地完成,如果我不清点数量,是很难发现秦凡和其他的一些同学经常把课堂作业本放在书包里带回家,有时一连几天都不交,这就要求我每天在放学之前要核对本数,及时发现,及时纠正,问题的中心立即就转到辅导旧的知识点,融入新知,帮助他们完成作业,达到要求。

5、持之以恒水滴石穿,并非力量大,而是功夫深,目标专一,只要有毅力和恒心坚持下来,奇迹就会出现。比如:全班48名学生中像秦凡一样的就有10名左右,每人的特点不尽相同,稍有疏忽他们就会溜之大吉而不管学习成绩是怎样的落后,我只好提出统一要求:每天放学要经过我的同意才能离校。留下少部分人把作业错误重新订正,把练习册的遗漏补上,没有听懂的内容再讲一遍,不会做的习题再解释一番,为此,我每天要延长近一个小时的时间才能回家。天道酬勤,现在,全班同学都能够及时完成课内作业并且认真规范,秦凡等同学的课外作业也基本上按时做完,到上学期期末全镇统一检测时,全班不及格的学生由原来的6名减少到2名,秦凡同学终于从33.5分上升到64分,全班整体水平由原来的第八上升到第四位。事实胜于雄辩,孩子的可塑性很强,习惯在于坚持培养,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二、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互协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学校教育只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一部分,把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力量组织起来就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搞好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协调,有利于优化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有利于学校家庭社会相互促进,相互依靠,有利于推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提高学生素质。

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协调的方式很多,家长教师相互访问、家长会、家长委员会等都能起到交流、沟通、共同研究的作用,也能达到学校对家庭教育指导的目的。

在一次家长会上,我向四年级学生家长提出了“三多三少”,即表扬激励多一点,责怪批评少一点;陪孩子的机会多一点,放纵的时间少一点;来学校沟通交流的次数多一点,埋怨牢骚的情绪少一点。在与家长的多次交流过程中,不少家长流露出“恨铁不成钢”的思想观点,责怪学生这样不好,那样不行,在家表现差等等,我引导他们正确评价自己的孩子,不能以某一方面的好坏或者考试成绩的高低来作为唯一标准去衡量学生的各个方面,以偏盖全,其实不少学生的智力因素是很不错的,只是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使得学习成绩和其他方面的表现没有达到理想的状况,致力于纠正的同时要多加表扬和鼓励,过多的指责只能挫伤孩子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效果反而不好。

由于孩子只有一个,尤其是晚上做作业,没有交流的氛围,没有竞争的态势,小学生很难有自始至终、善始善终的心理素质,往往是敷衍了事,匆匆行事,这就要求家长要挤出时间来多陪孩子,即使无力辅导也还能坐在孩子身边陪孩子坚持做完该做的事情,不至于半途而废,增加第二天的学习负担。

家长到学校里来一方面可以听到有关教育方面的政策信息,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矛盾,更重要的是可以了解学校和老师的做法和想法,同时可以向老师表达自己的愿望,比如:学生的习惯表现,对于每一个学生的表现,老师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家长只要到老师面前了解,就会一清二楚,以此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还比如:收费问题。由于收费政策的调整,学生回家又不容易说清楚,只晓得交钱交钱,交的是什么钱,为什么要交,学生有问无答,只有老师能够解释得清楚,大家相互沟通,工作也就不难做了。甚至还有的学生借着老师的名义向家长要钱买这买那,说是老师让交的,给老师背上黑锅。我还在学年初把全班同学的联系电话和老师的电话号码制成了通讯录,印给学生,结果我家的电话成了热线电话,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困难就能够及时向老师求教,家长还能通过电话及时化解心中的疑惑,老师更能及时准确地掌握“重点”学生的动向,指导文化知识学习的同时还能巩固已经养成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促使他们用纪律约束自己,遵守必要规则,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协调配合,一是要主动争取左邻右舍的各个组织、团体、单位对学校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聘请这些单位的负责人组成学校的“顾问委员会”,定期开展工作;二是充分发挥社会环境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向社会学习,如走访先进生产者、英雄模范和各界知名人士,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三是聘请校外辅导员,发挥校外教育力量的作用。

作者:杨昆,19824月出生,男,回族,小学一级教师,云南省玉溪市易门县六街镇人士,20068月工作于云南省玉溪市易门县六街镇白龙小学,2009年毕业于云南大学思想政治专业(函数),自参加工作以来主要担任五、六年级数学的教学及班主任工作,所撰写的论文多次获省级一、二等奖。

通讯地址:云南省玉溪市易门县六街镇白龙小学

联系电话:139********

电子邮箱:344190857@qq.com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a1bd65a2af90242a895e588.html

《农村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中的问题思考与对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