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0-04-15 10:42:4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青春五四

———读《五四运动:现代中国思想革命》有感

“在中国近代史上,再没有任何的主要事件像“五四运动”这样惹起各种的争论,这样广泛地被讨论了。“在该书的英文初版自序中,作者这样讲到。的确,五四运动究竟是怎样定义的呢?在距离五四运动发生已92周年的今天回望五四,我们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当我坐在五四兴起的北京大学里翻阅周策纵先生写的《五四运动:现代中国思想革命》时,仿若又听到了北大的热血青年振臂高呼: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不可以断送!”

“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不可以低头!

作者以客观公允的态度对五四运动做了全方位的剖析,拨开笼罩在五四运动之上的层层光环,会发现五四不仅仅是一场“打倒孔家店“的学生运动,也不仅仅是宣传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廉价舞台,五四是青年学生的觉醒,是对濒临亡国灭种的中国的救赎。

191954日,3000余名北京市各高校的学生走上街头,抗议巴黎和会的不公正裁决,五四运动兴起。

“为什么学生干预政治的现象会在中国发生呢?“作者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应该说,在中国历史上,由学生带头批评,干涉政治的例子数见不鲜。在西汉莫哀帝元寿二年时,一千多太学的学生在博士弟子王咸的领导下,抗议政府惩处一位刚正的官吏司隶鲍宣,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太学学生直接干涉内政的事件。在此后的历史中,又发生过很多次类似的事件。然而,五四运动发生在中国知识精英们迷茫、疑惑,甚至绝望的时代,学生作为先锋登上五四的舞台,这一现象就有了其不同于以往的意义。

学生作为先锋发起五四运动,与当时的经济、社会、政治的背景密切相关。

从政治上来看,一战期间,民族主义,民主思想兴起,并在亚洲得到广泛传播;许多国家爆发革命,显示出借由人民的力量改变大局的可能性,尤其是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为中国人带来了希望的曙光;共产国际的成立加强了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国内在军阀集团的统治下,民不聊生,阶级矛盾极其尖锐。从经济上看,传统的农业社会逐渐遭到瓦解,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并在一战期间迎来“黄金时期“;但区域发展不平衡,结构不合理,工业基础薄弱,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依赖性强,资本主义经济仍没有力量全盘代替农业经济。从社会变迁来看,皇室和军事集团,地主和士大夫集团,这一传统社会势力的均势联盟失去平衡;新兴都市快速发展,新式商人,工业家和城市工人增加;农民和失业者滋养了军阀主义;具有现代西方学识的新知识分子出现。这一时期,中国正如戴着手铐脚镣的苦行者,试图拨开重重迷雾,找寻自我救赎的光明。

中国学生成长在这样的环境中,深感社会积弊之重,前途无望,在君主政体下没有真正的立法机构,或一种群众代议制度,少数受过教育的人设法表达自己也许是无可避免的事。“;在学校教育中,又被教与“你们是民族的救星和希望“这样的观念,蔡元培对学校教育的改革使很多学生接触和吸收了西方的新思想,青年学生自然希望通过努力使社会有所改变。新文化运动更引起了广大学生的共鸣,“它的出现像是一阵雷鸣,把我们从骚扰不宁的梦中惊醒了。“”加之中国人的生活里流行的不是个人主义,而是集体、合作的态度“,在爱国心的驱使下,很容易就爆发了五四运动这样群体性的学生游行示威活动。

正如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一期的发刊词里写到的:“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青年人的力量是强大的,三千学子闹京华,”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口号响彻中国。6月,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以响应学生活动,国民政府释放被捕学生,并免除曹汝霖,陆宗祥,章宗舆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合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五四的时代,热血澎湃。我不禁想到我们今天的学生,倘若回到1919,我们是否还有热情,还有勇气去撑起行将坍塌的民族大厦?扪心自问,我也不确定自己可以做到。当前中国大学教育存在着明显的功利化倾向,过分强调大学教育的社会功能,过分强调教育的物化标准。大学生为绩点、实习经验奔忙不已,为装点简历参加各种社团,为出国考托福雅思,为增加竞争筹码考会计资格证,计算机证……昔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慷慨气度哪去了?昔日”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的精神追求哪去了?

当然,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浮躁和急功近利的思想笼罩中国社会,直接影响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功利化,从而使许多学生认为读大学只是通向美好生活的敲门砖。那我们是不是就有理由沉沦在这样物化的世界里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当代大学生在追求自我价值的同时,更应去实现社会价值。我们应该增强自己的现实感,积极地关注现实,关心社会的发展,去了解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集群智群力促成问题的解决。国家和政府也必须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为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年人参政议政开辟更广的渠道。青年人应该像《敬告青年》里描述的一样,“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我们在予以学生在五四运动中的表现高度赞扬的同时,别忘了这个精彩故事的灰暗一面。

“突见学生千余人,破门逾墙而进,蜂拥入内,遇物即毁,逢人肆殴。汝霖生父就养京寓,半身不遂,亦被殴击。”这是55日曹汝霖在给总统的辞呈里对他的房子被捣毁和章宗祥被殴事件的记叙。我在看电影《建党伟业》的时候,对学生在曹宅类似于“打砸抢烧“的行为印象极其深刻。这是一群受过文明教育的学生应该有的举动吗?为什么出于国愤的游行示威会演变成不可控制的骚乱和暴力?

这让我想起以前看到的“五四“前后的梁实秋。清华学生梁实秋也跟着同学去前门外珠市口演讲,聚集的民众阻碍了交通,有汽车按喇叭,激怒的民众捣毁了一部车子。梁实秋反思道:”我当时感觉到大家只是一股愤怒不知向谁发泄,恨政府无能,恨官吏卖国,这股恨只能在街上如醉如狂地发泄了。在这股洪流中没有人能保持冷静。“处在当时内忧外患的历史条件下,人们裹挟在学生运动、民众运动的大潮中,不论是积极主动地参与,还是被动地为局势所迫,很少有人能够置身事外。五四的舞台就难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我们不能苛求难以通过合法手段改变现状的学生放弃使用暴力,关键是尝到暴力带来的权力滋味的学生们该如何自处?梁实秋回忆道:“我深深感觉群众心理是可怕的,组织的力量如果滥用也是很可怕的。“清华学生在短短时期内驱逐了三位校长。”学生会每逢到了五六月的时候,总要闹罢课的勾当,如果有人提出罢课的主张,不管理由是否充分,只要慷慨激昂一番,总会通过。“反思我们自己,是不是也常常失去冷静审慎,放弃独立思考,混杂在人流中人云亦云,亦步亦趋?

我认为,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应该努力使自己保持独立的人格,坚持独立思考,学会理智判断。《论语》里就有“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的说法,强调求诸己,反对求诸人,即是在修养自己独立的个性,追求自己独立的人格。大学生正处在人格快速发展并逐渐成熟的时期,也是形成独立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关键时期。然而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削弱了大学生的独立能力。学校的应试教育,家长的过度保护,社会经历的缺乏,使得大学生出现依赖性强,心理极度脆弱,独立人格缺失的现象。中国现代学者对独立人格的诠释,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种内涵:一是意志自由,能够自主判断,自主决定;二是责任能力,能够对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三是良心自觉,自我反思与超越的能力。我们应该时常问问自己:自制了吗?自立了吗?自主了吗?作为北大学生,努力培养和塑造自己独立的人格更是不可或缺的。当我们面对双学位,出国,保研,工作等种种选择时,当我们面对现实需要与个人理想的冲突时,你思考了吗?

当我合上这本书的时候,眼前浮现的是《建党伟业》里冯远征扮演的陈独秀在北大校园里慷慨激昂演说的场景,青春、激情、奋斗和献身,这些读来让人充满希望的词语成了五四永不褪色的标签。我们在90余年之后,仍会感叹,我们的国家虽屡遭侵略,人民苦难深重,却又何其幸运,在1919的那一天,一群青年学生奋起抗击,为民族殚精竭虑,披荆斩棘。“ 五四是活的历史。因为它的精神还活着,它所提出的目标还没有完全达到,还有更年轻的人志愿为它而推动。自由,民主,人道,科学,都是永远不完的事业。“周先生在香港再版自序中如是说。

《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一书可谓鸿篇巨制, 我没有能力对每个方面做出评析,以上仅是我对青年学生的一些思考。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96d02e252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4a.html

《-五四运动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