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迪顾问-城市信息化“十二五”规划重点研究

发布时间:2014-09-12 15:36:1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城市信息化“十二五”规划

重点研究

赛迪顾问信息化咨询中心


第一章 城市信息化“十一五”发展回眸

“十一五”期间,围绕国家和各地方的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发展总体要求,各大城市信息化发展均有长足进步,初步构建起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信息产业发展为支撑和带动,以信息化应用为最终落脚点的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信息化总体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1.1 信息基础设施取得重大进展

通信基础设施铺设快速延展。“十一五”期间,城市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进展迅猛,光纤总长高速增长,城市间长途光缆干线基本完成。交换机容量迅速扩张,本地网和接入网高速增长。城市市区光纤网络在主次干道基本达到全覆盖。部分城市启动光纤入户改造,进展顺利,一部分改造工程已经落实。农村光缆覆盖率提升,部分地区已经实现了“村村通光缆”的建设目标。青岛、深圳、广西、郑州等城市或省份自治区已对现有的单向电视网进行了网络改造2G基站数量稳升,3G基站数量高速增长,3G网络覆盖率迅速攀升。

信息传输网络业务高速发展电话普及率稳步提高,移动电话用户保持高速增长,基本可以达到全覆盖,为通信业务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互联网业务稳步增长互联网出口带宽大幅增长,用户规模持续增加,已进入快速普及阶段,为电信增值业务快速增加奠定坚实基础。有线电视覆盖率增长,逾百个城市完成或正在进行电视数字化改造,有线电视正在向数字化的综合信息网络方向发展。“三网融合”工作在“十一五”末开始起步,北京、上海等12个城市纷纷启动了“三网融合”试点工程。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初具规模自然人口数据、企业法人数据、空间地理数据和宏观经济运行数据库建设初见成效,实现各类数据资源的初步汇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和应用逐步开展,连入平台的政府部门稳步增长,依托信息资源管理平台,将信息资源整合利用,部分已经应用于交通管理、流动人口管理、城市应急指挥等领域,推动实现跨部门业务协同。部分业务关联紧密的部门之间形成相对稳固的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关系,初步实现资源共享,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常规机制正在形成。

信息安全保障能力稳步提升。政府部门和涉密企业基本实现内外网物理隔离,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信息安全测评、密钥管理和CA认证等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密钥管理已在税务、食品药品监管、政府采购和上网实名制等领域广泛应用。部分城市已经实现网上纳税申报、公安网络监管、财政电子化、政府采购、组织机构代码年检、社保网上业务申报、药监网上行政审批等诸多电子政务领域的CA认证。信息安全体系建设逐步加强。

1.2 经济信息化成效显著

农业信息化成绩显著涉农数据库建设初具规模,中央及各地建成的大型涉农数据库已超百个,约占世界农业信息数据库总数的10%农村信息化建设网络平台逐步建立“三电合一”(电脑、电话、电视)增加信息服务渠道,逐步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向农村逐步延伸,移动农网覆盖终端不断扩大。农村管理信息化体系基本成型,搭建了农村管理基础数据采集和网络信息系统,农业信息网站发展迅速以市场信息、科学教育和政策与管理为主的涉农网站建立起并投入运转;初步形成了市、县有信息服务中心,区域、乡镇有信息服务站,合作社和村组有信息服务点(员)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并逐步延伸到龙头企业、农村中介组织、农民经纪人、农业生产经营大户12316三农热线系统、农业综合管理服务系统、农产品及农业技术展示推广交易平台建设在各地开展,大大提升了农业信息服务能力。深化利用党建信息化平台和党训教室,通过教育、宣传和培训,提高了农村党员的信息化技能。

信息技术有效提升工业竞争力。制造业企业研发、生产、管理、产品和销售等环境与信息技术结合日益紧密,通过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等一系列专项的实施具有带动力、辐射力的两化融合示范体系,信息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制造业综合竞争力以及自主创新能力获得提升。建设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制造业信息化综合平台、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科普传播综合平台、专利预警信息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

信息化与服务业高效融合。信息化在现代金融、商贸、物流、旅游、会展等方面广泛应用,商贸物流信息化成效显著,部分有条件的大型厂商、商品集散中心等通过信息化手段或网络渠道提高业务效率,拓展销售渠道,物流配送系统和仓储系统的建设和应用范围扩大,整体提升了物流企业的业务运营水准;旅游数据库不断丰富,建设了旅游查询、统计和发布系统,景区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同时,服务业与信息化融合不断创新业务模式,衍生了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信息产业持续稳步发展信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价值链层次大幅度提升,基本形成以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为主体、电子信息制造业为支撑的产业结构。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稳步扩大,部分城市积极发展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业,在显示器件、电子元器件、仪器仪表、网络通信、安全产品等领域形成了一批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蓬勃发展,自主研发能力增强,对城市经济带动作用愈加明显。互联网产业、内容服务和电子商务兴起,涌现出一批高成长性企业,云计算、物联网产业初具潜力,部分地区开始规划或初步实施产业培育、引进工程。

1.3 社会信息化效果明显

社会保障信息化效果突出。丰富了社会保障和用工单位数据库等业务信息资源,“五保合一”的社保信息系统推行进程顺利,建设了一批劳动保障案件监察处理、培训管理等信息系统,保障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合法权益。一部分地域已经实现了人力资源网络与社保网络系统的整合。信息资源查询平台建设取得成效,为社会保障和劳动保障信息查询提供一体化、综合性渠道。

教育信息化稳步发展。各地教育区域网建设基本完善,市区学校“校校通”工程完成情况良好。部分城市校园网建设已经延伸到农村地区,实现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在农村学校的全覆盖。建设和丰富了教育资源数据库,通过教育综合门户网站、网络阅卷系统、中小学信息管理系统和学生卡管理系统等一系列教育应用系统,向管理者、教师和学生提供服务。

医疗卫生信息化初具规模。大部分城市医院建立并应用了医院信息系统(HIS),并广泛使用财务管理系统,检验、影像、病案信息管理、统计信息管理等信息系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在全国推行,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参合农民在线补偿结算,简化了就诊报销流程,强化了基金安全监管。一系列公共卫生管理系统投入建设,部分应用救援系统取得改善,一些先进地区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设开始起步。

文化与科技信息化积极推进。文化网和科技网的门户网站体系初步建立,为广大市民提供了文化和科技信息获取、查询渠道,加强行政区域内网络监管建成科技人才数据库和科技项目数据库,一定程度上实现科技管理在线服务,为区域内企事业单位提供方便快捷的在线服务平台。

社区信息化服务成效明显。北京、上海、重庆等城市已经开始了智能社区建设。“一卡通”在市政交通、公用电话领域应用效果显著,在固网支付、社保等领域应用进展顺利。重点人群信息能力大幅提高,数字化生活方式逐步普及,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

1.4 城市运行管理信息化取得突破进展

电子政务成为构建服务型政府重要手段。网络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搭建了政务内网、外网和无线政务网,上联上级平台,下联街道乡镇的政务网络体系基本形成。政府门户网站功能不断丰富,信息公布和服务提供渠道不断拓宽,初步实现了政务信息统一发布和公众咨询统一办理,在线办事功能建设取得初步进展。多地区开始建设和完善统一认证和单点登录的内网门户,面向公务员提供业务所需信息。重要电子政务业务系统建设成效显著,各地跨部门的网上审批系统和网上监察系统,各部门系统内业务信息系统建设开展顺利,为业务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手段。

城市管理信息化特色明显。各地纷纷建立地上和地下管线的业务管理系统,部分城市开始了管道管件的智能化改造,提高了城市建设和运行管理效率。各区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组织和管理制度,建设跨部门协调的数字城管系统,实现市政基础设施管理和城市秩序维护等多项功能,一些地方的建设已经取得良好效果。公安、消防、卫生、安监等领域的应急系统建设取得成就,部分城市已经开展了综合性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完成不同领域系统功能整合,为城市重大事件、灾害应急等提供技术支撑。交通信息化建设初步取得成效,信息系统在调节交通秩序,治理拥堵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1.5 信息化环境日趋完善

法律法规逐步完善。随着《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信息化法规出台,地方性政策发布体系不断成熟,信息化促进条例、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项目资金管理办法、项目验收管理办法、两化融合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进一步规范了信息化建设,保障城市信息化建设的稳步、健康发展。

组织机构进一步健全。各省市地方基本上都建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了对行政区域内信息化工作的领导,明确了信息化工作的管理职能。各领域业务主管部门也成立了信息中心等组织专管信息化工作,总体上基本形成了决策、行政管理和执行的三层体系结构。

人才培育不断加强信息化人才培育不断完善。基本形成了以普通高等院校、高等职业院校、中等职业学校为主,社会培训机构为辅的信息化人才培养格局。形成了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及技能教育为主,覆盖信息技术各领域的多层次、开放型、综合性的信息技术教育与培养体系。公务员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培训活动持续开展

服务支撑体系日益完善。建设了一批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的公共平台,实现了远程设计、快速成型等高层次的制造业信息化,传播先进技术,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地域级的专业力量聚集优势逐渐形成,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聚集区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逐渐形成了一个新型的“官、产、学、研”相结合的、各具特色互为补充的工业信息化技术服务体系。

安全保障机制初步建立。各政府部门,各行业出台了相应的信息安全管理规范,建立了信息安全保障机制,加强日常网络安全防范工作,定期组织检查指导,网络安全管理机制逐步完善,网络安全预警和网络监察系统逐步建立。


第二章 城市信息化发展亟需破解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中国城市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果,共同促成了国家信息化发展的繁荣局面,但纵观整个发展历程和发展结果,仍然存在许多不足:

2.1 信息资源整合共享程度低,信息鸿沟依然存在

四大基础数据库建设远未完善,公共基础信息资源共享还未实现,各部门普遍存在信息资源垄断问题,信息烟囱和信息孤岛较为普遍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存在困难。公共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社会力量参与不够,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相对滞后,面向政府、行业的信息资源分析、开发利用难以开展,目前仅仅停留在满足基本业务需求的阶段,还不能为决策提供服务;未实施面向公众的可公开信息资源的二次开发工作,公众所获取信息资源的价值含量小,效用偏低难以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新需求。公共信息服务覆盖面不够广泛,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存在“数字鸿沟”,尚未实现普遍化、均衡化服务。

2.2 信息化应用深度广度不足,应用系统急需整合

电子政务与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融合不够,资源整合、业务协同难度大;行业应用还缺乏一些核心技术和产品,多数行业处于单项应用向集成应用过渡阶段;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重大民生应用相对滞后,公众对于信息化应用带来的便利性感触不深城市管理各项业务缺乏信息化手段的支撑,城市应急水平较低,信息化在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收效有限

2.3 产业与信息化融合力度不够,深度融合尚需推进

信息化与产业“两张皮”脱节的状况仍然存在,在技术开发、产品制造、标准制定、知识产权保护、政府采购、市场准入等环节上协同配合还需进一步加强某些地区的企业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提升工业技术和产品水平的能力不强,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内生性动力和效果还未充分发挥一些城市的信息产业企业规模偏小,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对“两化融合”的支撑作用还不明显

2.4 信息化管理体制不健全,难以形成推进合力

信息化管理体制不健全,信息化建设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现象仍然存在,资源协调整合力量不足,信息化主管部门缺乏统筹监管手段,信息化建设和推进相对分散,重复无序建设现象严重。尚未形成主管部门统筹、有关部门协同的格局,无法形成推进合力,难以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

2.5 信息化保障机制不完善,统筹规划水平尚待提高

信息化建设投资缺乏统筹,重建设轻维护,稳定性和持续性不足,建设效果难以显现;项目长效投资机制仍不完善,“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急需完善和推广,投融资渠道还需进一步拓宽;规划政策和标准规范工作相对滞后,信息资源共享、信息安全等标准规范仍然缺失;信息化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缺乏,人才资源结构性矛盾突出;信息安全保障水平整体不高,一些部门、单位信息安全管理较弱。


第三章 城市信息化形势分析

3.1 信息技术突破酝酿新的发展机遇

云计算、物联网、3G等新型技术成为计算机科学和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新产物,也是引领未来信息产业创新的关键战略性技术和手段。工业发展由投资拉动为主向创新驱动转变,技术进步路径由引进技术为主向自主创新转变,创新资源配置由政府为主向企业为主转变。信息技术日益成为是支撑经济长周期增长的主导因素,无论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发展中国家都把信息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业。随着信息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进程加快,信息产业正朝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转型,信息技术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并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集成电路进入纳米和系统集成时代,软件与服务对各行业高度渗透,新型电子元器件的片式化、微型化、复合化、高精度、集成化、智能化和环保节能发展,计算机持续向高性能、网络化和智能化方向演进,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广播电视技术的融合,显示技术的大屏幕、高清晰和平板化发展趋势,绿色制造技术的广泛应用等领域都成为了技术领域新的突破。信息技术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不断创新、不断融合,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为城市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3.2 “感知中国”战略带来城市信息化建设高潮

全球智慧城市建设加快,美国芝加哥、英国伦敦、新加坡、韩国仁川等,正在开展交通、能源、公用设施、医疗、水资源管理、公共安全、政府服务和教育等方面的智慧实践。200987,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江苏省无锡市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考察时,提出了“感知中国”战略。中国许多城市纷纷作出积极响应,目前已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深圳、南京等多个大、中城市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以产业推动“感知城市”建设,并已取得了成效。而“感知城市”的行动正成为“感知”从理念到实际落地的现实举措。在中国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加速进程中,“感知城市”旨在打造符合中国特色的城市信息化样本,通过关键领域、重点项目的建设来探索未来中国城市发展方向,加快经济建设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感知城市”成为继“信息高速”、“数字城市”、“无线城市”等之后的又一次城市信息化建设高潮。

3.3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成为经济增长推动力

国正在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结构、转方式”,要求摒弃粗放型、资源浪费型的发展方式,加快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党中央明确了“加速发展信息产业,大力推进信息化”的战略任务和“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要求通过信息化促进社会资源配置的优化,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城市工业化水平、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加速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切实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两化融合促使中国加速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积极扩大内需,培育国内的消费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必将带动工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重工业化、高度加工化、高新科技产业化成为中国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有利推动工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加速中国现代化产业融合进程。产业融合突出表现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和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具体表现在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战略的融合,信息资源与材料、能源等工业资源的融合,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的融合,IT设备与工业装备的融合等多个方面。融合化还表现在工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生产性服务业蓬勃兴起。为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高国民经济的信息化程度,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也将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将为城市工业进一步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带来新的强劲动力。

3.4 信息技术应用成为解决城市问题的必然选择

截至2008年底,中国城镇人口已突破6亿,城镇化率达到45.7%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型城市逼近120个。在人口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安全问题、交通拥堵、食品安全、资源紧张、环境污染、就业压力等城市问题进一步凸显。当城市化速度加快的时候,信息化将成为有效解决各种问题、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建设低碳、人文、宜居城市,这就要求加快城市管理和运行创新,全国各主要城市正在通过打造光速、无线、融合、泛在信息通讯网络设施,积极推动网络升级换代,推进通讯网、互联网、广电网“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的进展;通过加强建设政务内外网、四大基础库、“金字工程”等项目,大力发展移动电子政务和资源共享,实现政府管理的智能化和网络化,促进政府部门的政务公开,提高政府管理工作效率;通过建设感知医疗、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建筑等,提升信息技术在城市精细管理、节能减排治污、弘扬城市文化、构建公共服务体系等领域的应用。城市管理和运行创新,要求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构筑科学、高效、智能化的城市运行管理体系。

欲了解更多信息,请联系赛迪顾问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85bb1680b4c2e3f572763a7.html

《赛迪顾问-城市信息化“十二五”规划重点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