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铁卢之战》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2-11-13 14:55:2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滑铁卢之战》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理解并积累生字生词,了解滑铁卢之战的历史背景及其过程;体会新闻特写的语言特点。

2、广泛搜集有关滑铁卢战役的文字和影视资料,领会文章主旨。

3、领会文章主旨,学习本文工笔细描和大笔勾勒相结合的写法。

4、认识战争给人类发展带来的影响,培养热爱和谐社会的情感。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世界战争史上,英雄人物层出不穷,但在困难面前不屈服、一生几起几落的人物并不多见,拿破仑就是其中一位。1815年的那一天,如果老天爷肯帮忙,滑铁卢战役的胜利者非他莫属。

俗话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赵孝文王选择赵括,四十万赵军命丧黄泉;诸葛孔明选择马谡,军事要塞街亭付敌国;拿破仑选择格鲁希,滑铁卢兵败,政治生涯结束。格鲁希是怎样使拿破仑失去这场战争的呢?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滑铁卢”是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南边的一个小村子的名字。18156月,重新执政的拿破仑率12万法军在此与威灵顿率领的22万英普联军决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滑铁卢战役。题目交代了文章的内容。

2、作者: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茨威格在诗、短评、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写作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见长。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感觉的混乱》、《人的命运转折点》等,传记《三位大师》、《同精灵的斗争》、《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等。

3、背景资料:拿破仑战争期间,欧洲第七次反法联盟军队同法军于18156月在布鲁塞尔以南滑铁卢地区进行了决定性会战。18153月初,拿破仑在法国南部登陆,一路聚集旧部,进入巴黎,再登帝位。英、俄、普、奥等国组成反法联盟,决心彻底打败拿破仑。拿破仑于615率军进入比利时境内,次日发起利尼之战,打败布吕歇尔统帅的普军并分兵追击,主力转向英荷联军。18日,英国元帅威灵顿将军率军在滑铁卢以南占领阵地,阻击法军。激烈交战之后,法军因援军未到而全线溃败,拿破仑逃离战场。

4、学习生字:

马(pìn 忽(shū) 不堪(bèi 无忧无lǜ) nìng

shì) 子(shǎi 黑魆xū) kuì) 杂(cáo

qíng 岿然不动(huī) 艰难(lǚ) 叫(hǒu xiū)

软(tān 运(è) xuàn nuò) 忐忑tǎn tè)

5、理解生词。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课文节选部分由六个小标题组成六个部分,每一部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1、“滑铁卢的上午”:写战前拿破仑进行了壮观热烈的检阅及初战时双方首领等待援兵的焦急心情,其中还插入了对“滑铁卢之战”的评述。

2、“格鲁希德错误”:写在决定世界历史的关键时刻,惟命是从的格鲁希死抱纸上条文,不听副司令及众将等“向开炮方向前进”的建议。

3、“决定世界历史的一瞬间”:评议指出格鲁希做出错误决定的一瞬间是决定世界历史的关键时刻,并写了已感到不安的格鲁希未能随机应变地及时去增援皇帝。

4、“滑铁卢的下午”:写拿破仑命令格鲁希不惜一切代价赶紧与自己靠拢,鲁莽勇敢的内伊决心与威灵顿决一死战,但格鲁希的援兵仍未到。

5、“决战”:写战场上双方部队都已精疲力竭,拿破仑误把布吕歇尔的普军当成格鲁希的援兵,集中最后的全部兵力向威灵顿的主阵地发起攻击,结果溃不成军。

6、“尾声”:直至普军获胜的第二天,格鲁希还一直死抱着那道追击普军的命令,在漫无目的地行军,错过了那关键的一瞬间,导致了拿破仑的败局。

四、教师小结:

本文叙述了世界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战役——滑铁卢战役的经过,着重分析了格鲁希的惟命是从、缺乏胆识,未能随机应变地及时增援皇帝,导致了拿破仑的败局。

四、 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谁敢比皇帝高:拿破仑身高不足1.7米,最怕人说他矮。有一天,他想取书架上的一本书。因那书放得太高,他够不着,便叫人搬凳子来给他。此时,一位刚好在那里的将军说:“陛下,不用抬凳子了,让我给您取吧,因为我比您高。”“您是想说您比我长吗?”拿破仑当即予以纠正。

二、细读品味:

新闻讲究真实性,这篇报告文学依据史料,真实再现滑铁卢战役的过程,充分展示重大历史事件的丰富内涵及深远意义。同时报告文学不仅要事实确凿,还要富有文学性的特征,即通过适当的联想、剪裁、描写,使之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这篇报告文学的文学性极强,作者以生动的文笔,高超的剪裁技巧,细腻的心理描摹,将读者带入那硝烟弥漫的战场;再加以恰当的评论,深刻地揭示作者对战争胜负原因的分析,颇有见地,对读者也有启发。

结合练习一分析本文全场景的勾勒与关键细部的刻画相结合的特点。

1、问:全场景勾勒的部分有哪些,关键细部的刻画的部分有哪些?

明确:“滑铁卢的上午”和“滑铁卢的下午”两个部分属于全场景式的勾勒,“格鲁希的错误”、“决定世界历史的一瞬间”、属于关键细部的特写镜头,“决战”、“尾声”则属于这两种写法的交替使用。

2、分析全场景式的勾勒部分。

明确:“滑铁卢的上午”中大场景描写较多,其中对拿破仑检阅的大场景描写尤为出色,在“滑铁卢的下午”中拿破仑军队向威灵顿的高地发起冲锋的场景描写也较为出色。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两部分。

3、分析关键细部的特写镜头。

明确:“尾声”部分“上午试点中,总参谋部的一个军官……………用军刀支撑着自己的身体。”军官需要“扶”才能下马,格鲁希用刀支撑颤抖的身体,刻画败军败将入木三分。

4、请学生谈谈自己最欣赏哪一部分的描写,结合文字谈谈理由。

明确:没有标准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应该给予鼓励。

三、合作探究:

1、滑铁卢战役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明确:拿破仑不甘心失败,1815226日,他率部挺进巴黎,319日,重登王位。英、俄、普、奥、荷、比等国结成第七次反法联盟,佣兵70万,准备彻底打败拿破仑,双方在滑铁卢展开生死对决。

2、滑铁卢战役对法国、欧洲和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明确:滑铁卢战役失败之后,法国丧失了欧洲霸主的地位,拿破仑再次退位,被放逐到大西洋中的圣赫勒拿岛。法国削弱保持欧洲大陆若干大国之间的基本均势,并开创了谈判会议处理国家事务的先河。

3、拿破仑失败的因素有哪些?

明确:(1)、格鲁希的失职和怯懦导致法军失败;(2)、恶劣的天气(暴雨)丧失战机;(3)、双方兵力悬殊,法军不到20万人,联军却有70万人。

4、作者认为:“格鲁希考虑的这一秒钟却决定了他自己的命运、拿破仑的命运和世界的命运。”这一秒钟真的能决定“世界的命运”吗?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作者认为“格鲁希考虑的这一秒钟却决定了他自己的命运、拿破仑的命运和世界的命运。”这种认为偶然性决定战争胜负的看法不尽全面,滑铁卢一仗固然对拿破仑的失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绝不是原因的全部。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拿破仑的政治生命终结于滑铁卢,而其决定点,则是在莫斯科的失败。”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看法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即过分夸大偶然性的作用。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偶然性”在人物和事件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格鲁希考虑的一秒钟及其做出的错误决策,显然加速了拿破仑的败局,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改变世界历史走向的作用。

四、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整体感知作品的特点:

引导学生从线索、构思组材、剪裁技巧等三方面了解作品谋篇布局的特点。

1、叙事线索明晰:时间和人物两条线索交织;

2、构思组材上,关键人物(格鲁希)突出,双方首领急切盼望援军,侧面烘托,引出格鲁希,格鲁希错误决策以及坚持错误直接导致战争的失败的直接描写,充分表达了主题。

3、剪裁技巧上切入点准确:以决定性的一秒钟为突破口,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宏大的战争场面跃然纸上。

五、教师小结: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善于把握机会的人,到处是机会;不善于把握机会的人,即使再好的机会来了也会错过。机会是在人生原野上驰骋的烈马,你把握住了它,就能在未来的开拓中留下延伸的脚印;你没把握住它,那就只能对着远去的机会独自品尝错过的苦涩。

生活中、学习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进退两难的境地,当处于这种矛盾状态时,应权衡利弊,迅速作出判断。因为,往往犹豫的一刹那,说不定将错过一道亮丽的风景。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七、板书设计:

19、滑铁卢之战

拿破仑——检阅军队、心情焦急、判断失误、彻底失败。

格鲁希——不听建议、死抱命令、怯懦犹豫、导致失败。

————拿破仑英雄一世,格鲁希墨守成规。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851568aa0116c175f0e4896.html

《《滑铁卢之战》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