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有效性判断是评课的基本依据汇总

发布时间:2019-02-11 14:00:5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教学有效性判断是评课的基本依据

一、 以“最近发展去”区域大小判断教学有效性的高低

“最近发展区”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有两个发展水平,第一个是现有的或叫今天发展的水平,是由已经完成的发展程序的结果而形成的学生心理机能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能独立地、自如地完老师提出的智力任务。第二个是潜在的或叫明天的发展水平,是那种尚处于形成状态,刚刚在成熟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须在教师的帮助下,在集体的活动中,通过模仿和自己的努力才能完成智力任务。这两个水平之见的间距称为“最近发展区”。

但是,我们认为在新课程的推进背景下,“最近发展区”是否应该有两个方面的发展:

1. 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发展区域不是一维的,而是多维的。不仅存在知识、能力的最近发展区,而且存在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最近发展区。

2. 学生“最近发展区”不是静态的,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发展体系。对学生进行指导的途径、方法的不同可以直接影响到这个“三维”发展区域的大小,即教师创造性劳动程度的大小,教学有效性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最近发展区域”的大小。

因此,是教学有效性的高低影响了最近发展区的大小。反之,最近发展区域的大小,是教学有效性高低的判断,也是评价一堂课质量高低的基本依据。这就是我们对评课总的思想基础。鉴于这个思想基础,通过观看862节课,对其中的两个主要问题提出我们的看法。

二、 评课中为什么要定“过程与方法”发展区域的判断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对与第一维目标“知识、能力”和第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两个维度的发展区域一般来说不容质疑。因为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实际上已经在关注知识和落实以及能力的培养,也已经充分地认识到教书是在育人,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问题。但是,在第二维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上我认为可能就存在不同的看法。综观862节课,绝大多数教师已经关注了“过程与方法”目标,也关注这一维目标的达成。但是,有些教师还不是十分明确为什么要制定“过程与方法”这维目标。甚至有个别课,我认为教师把学生应该达成的“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误认为教师的教育过程。我认为,这两者是有区别的。教师必然有教学过程,但是与是否达成了一个学生的发展目标是两回事。这里,我们从这么几个方面来加以阐述:

第一点:“过程与方法”也是一种知识,是我们新课程的一个发展,这是一种默会知识。我们过去的认知,往往把知识局限与一种显性知识。而现在我们认为“过程与方法”本身就是一种知识。

第二点:能力培养和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完全密切相关。

假设教师让学生记十个单词,可以让他们抄三遍背出来,有的人背不出,再叫他抄三遍,他可能也就背出来了。但是,这种背出来的记忆是很脆弱的,一会儿就忘了。也有的教学是创设情景,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过程和方法的达成度,例如教一个单词APPLE,教师让学生尝一尝苹果,看一看形状,设计一个小的对话,学生也就把这个单词记住了。通过这种方法记住的这个单词与前面的死记硬背效果完全不一样,再比如中文识字,有的教师没有好的方法去帮助学生记忆生字,只能让他们抄写三五遍来记住。但同样的识字教学我们也观看到这样的课,教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教一个字“甜”让学生自己想象,舌头舔甘蔗,舌加甘就是甜。小学一年级有这种充分的想象力,那么这种教学就充分关注了学生第二维目标“方法与过程”的达成度。这个和抄出来的记忆不一样的,记忆的程度不一样,兴趣的培养也不一样。

第三点:“过程与方法”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密切相关。这里我举一个几年前发生在静安区的一所中学里的真实故事。一堂数学课,一位教师在班沙锅内当着大家的面批评了一位女生,因为她这次测验的成绩实在太差。批评之后,这位教师还到办公室找班主任抱怨了一番。接下来是一位历史教师上课,这位历史教师像刚才那件事没有发生过一样进了班级上课,课上到一半的时候,就请这位挨批评的女生回答问题,这位女生回答得非常流畅、正确。教师又说你能不能在黑板上把刚才所讲的主要内容再写一下。这件事情过了三年以后,就是这位挨批评的女生考入了中师并升入大专,她在文汇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文章的题目叫《我的第一支粉笔》,表达了对这位历史教师的敬意。我们暂且不去详细分析这个案例,但是至少说明,这位历史教师在学生的这种过程与方法的达成度上是动了脑筋,收到了效果。也就是说,我们的三维目标是有关联的。我们要充分认识第二维目标在整个三维目标的落实中的重要作用。这种达成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起点,也就是要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达到我们最好的效果。

三、 评课中如何看待“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1. 合作学习所要达成的目标远远不止是在社会学的层面

合作学习是这次评课中明确提出的一个方向问题,也是在上海二期课改中积极提倡的课改形式。但是,推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现状是合作学习在862节课中的表现形式大多数为小组讨论,其他形式很少。我们认为,从这些现象看,很多教师可能对合作学习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社会学的层面上。他们认为之所以强调合作学习是因为社会的发展方向,以后的社会不但要强调竞争也要强调合作,要学会与人交往,所以他教师设计也常常处于社会学的层面。教师处在社会学的层面来理解合作学习,我们认为不够。合作学习所要达成的目标还远远不止是在社会学的层面,它还有在认识的层面怎么来理解、学习。

2. 通过讨论产生冲突,解决学生“相异构思”问题

我们认为:学生在学习某一项知识之前,头脑里并非一片空白。他们通过日常生活的各种经历,形成了对事物的形形色色的看法,养成了一套独有的思维方式。他们的这种看法及思维方式与正确的概念及思维方法往往大相径庭,教学上称这种学生的想法为“相异构思”。

“相异构思”是从物理教学中产生的,现在实际上各个学科都有这个问题,所以我们可以广义地理解。它可以是错误的,也可以是不全面的,也可以是正确的,但思考方法是不同的。我们应该通过讨论对话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冲突,对“相异构思”进行休整或者拓展、完善。这样的学习,称之为有意义的学习,进行的就是启发式教学。

旅美学者杨振宁博士曾经说过:他在西南联大就读时,条件很差,晚上连灯都没有。没事可做时往往一群学生围坐在一起讨论问题,但恰恰就是这样的讨论对他的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他甚至说:物理上的理解一半是在课堂上解决的,一半是在讨论中解决的。杨振宁博士尚且如此,那么教师面对那么多的学生,讨论和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讨论要有正确与错误的冲突,一定要有不同的方法之间的冲突,才能真正掌握知识。理论和时间都重要,如果仅仅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的,学生脑海中本身错误的“相异构思”没有形成冲突,就没有得到纠正,然后就会把错误的东西再次反映出来。

在不同的知识点上,学生的“相异构思“是不同的。有人对比较典型的物理学中分子运动论学习作过研究,学生”相异构思“数有46种以上。所以,可以广泛应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要以学生和学生的讨论,作为我们教师和学生讨论的另一种形式,来解决更多在学生头脑中固有的“相异构思”。这里不仅有学生与学生的合作,还应该有教师与学生的合作。

3. 问题应该提在“最近发展区”

其实,有的“相异构思”并不一定是产生在你所执教的那门学科中。我再举一个例子:最近听了一躺两年级的课,教师在课堂上问了一个问题:闰月的最后一天,它后一天是几号呢?一个学生回答了市三号。那么呢怎么回的出三号呢?教师也没有加以解决。下课后我就问这个学生为什么会得出三号?他回答:我认为后一天是后提哦按的后面一天。说他根本不是对闰月的29天或者是28 有疑问,而是由于有另外的错误想发才造成了错误的结论。如果教师不去解决,这个问题还将存在。所以必要有这种学生之间的思想冲突,否则无法彻底解决着类问题。着就是我们不但要从社会学层面来解决我摸恩为什么要合作学习,还要从认识的角度来解决。如果从这个角度来思考,我看862节可中的很多讨论都还不充分,因为没有达成第二个目标。讨论是不是能够有效,最关键的是教师的问题设计。问题反映出教师对学生原由基础了解,也反映出教师对学生原有的基础理解也反映出教师对学科本身的理解。如果一个教师提了一个问题以后,差不多全班学生马上都举手,我认为原则上这个提问是无效提问。因为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是不加思考差不多都能回答的,那么这个问题就无效的。如果提一个问题,全班都不能回答的,也是无效的。问题应该提在“最近发展区”里,才是有效的,才能组织起有效的合作学习,这躺课才能达到最高的课堂效率。处于这种思考,我们也发现在很多可上,大部分的教师如果有有学生回答得争取,他就有衷地高兴了,特别是公开可,似乎是学生不肯配合。其实学生讲错很正常,特别是一些比较难的知识教下去的时候,错的可能比对的可能肯定要多,这就是学生的“相异构想”。如果这种问题不解决,是没有办法收到效果的。

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1. 教师经历不同,评价也不同

2. 我们虽然讲了评课最主要的依据是以三维目标为导向,判断这堂课教学的有效性。效益越高,这堂课就越好,“最近发展区域”就越大。但是不是这些 最基本的要素大家统一以后,我们就会得出对 一堂课统一的结论呢?也未必。教师的经历不同,他就会设计出不同的课,评课者的经历不同,他也可能有不同的评价。有一堂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课,课文题目是《家乡的桥》有一位教师就这篇课文上叻一堂课,获得过全国的一等奖。对于这堂课我们请三位不同经历的教师加以评论,得出的 是不一样的结论。第一位教师是一直在重点中学任教的著名特级教师,他认为如果说还有遗憾的话,是不是这堂课还应该有些拓展?这个拓展就顶为在中国的桥文化上.第二位是长期从事高三毕业班的把关教师,他看了这个录象以后认为拓展有问题,因为题目叫<家乡的桥>,应该竟口主题,就是将家乡,高三的考试如果离题,肯定不能的分.地三位是以为小学的校验员,长期从事小学教学,他认为由于学生可能根本从来还没有离开过上海,家乡的概念在逐步减弱,那么是不是可以拓展在我们的学生怎么在桥上玩耍?着个问题可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符合学生的年龄的特点.由此看来,对一节获得全国一等奖的这么优秀的课,不同经历的教师都会给出不同的品家,何况是对862节课惊醒关平,更是可能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昌盛.正式这种白家证明,百花齐放,直接推进了我们的课该法展和我们教师的专业话化成长.

3. 2不存在完美无缺的课

4. 另外,如果是一堂,没有问题是不可能的,况且我们这些课的定位是在探索课.那么,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完全有可能产生.即使是一堂全国的优秀课也有这样那样的遗憾.只要是真实的就一定有缺点,因为上课不是演戏,教学是不能可龙的.所以,在蔗62节课当中反映出歌鸲对课程改革的探索,相当好,有的可甚至相当精彩,但并非没有缺点,这是正常的.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7a232eb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33.html

《教学有效性判断是评课的基本依据汇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