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句型大全

发布时间:2016-04-04 08:47:0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为动用法 使动用法

  动词的为动:为动用法的动词不是直接支配宾语,而是表示为(替)宾语或对宾语施行某一动作。动词的为动用法则是“为宾语怎么样”。包括“为了”、“因为”、“给(替)”、“对(向)”四个意思。

  【高考例题】(2013福建卷)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

  【译文】听到的人替他报告了县吏,(县吏)就派人把他从山上救下来。

  【高考例题】(2012重庆卷)是日将归,有物啸于山者,商惊祝曰:“为王公耶?果尔,当三啸止。”如其言。

  【译文】这天将要回家, 听见有异物在山中长叫, 木商惊骇地(祝:祷告)祷告说: “替王公叫的吗?果真如此,就长叫三声后停止。”(果然)如他所说。

  【高考例题】(2012天津卷)子不以人所共信者传先人。

  【高考例题】(2011安徽卷)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贿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

  【高考例题】(2010福建卷)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

  【高考例题】(2005全国卷Ⅱ)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

  【译文】你不用人们都相信的事来为过世的祖父作传。

  【译文】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逃跑,在路上死了,这个官员的孙子通过行贿请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的人物中,先生训斥并且赶走了他。

  【译文】所以为他做了传,以便留给后来修志的人(作参考)。

  【译文】马患肥胖症而死,(庄王)让群臣为它治丧,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

  动词的使动: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高考例题】[2014·浙江卷]性颇嗜诱进后生,推拔于寒 素中,唯恐不及。

  【高考例题】[2014·江西卷]曳而逐出之,已而竞还啄其粟。

  【译文】()生性很喜欢引导后辈进取,在家境贫寒、门第低微的人中推荐选拔(人才),生怕做不到。【分析】进:使…进步。

  【译文】(众鸡)拖拽()驱赶()使它出去,随后()争相回去啄食那些粟粒。【分析】“出”,使动用法,使……出,驱赶;

  【高考例题】(2012天津卷)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

  【高考例题】(2011年重庆卷)此辈迫饥寒为盗,抚之甚易,迫即走楚壤藉寇而。

  【高考例题】(2010上海秋季卷)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

  【译文】而唯独一瓢先生能用少许药物救活我,(这)就是我从内心折服而确实认为他是不朽之人的原因。

  【译文】这些人是为饥寒所迫沦为盗贼的,安抚他们很容易,如果威逼,就会使他们跑到楚地去依靠强盗了。【分析】此句中的“走”是古今异义,不能译为“走”,而应译为“跑”同时还是使动。

  【译文】陈尧咨暗示转运使让欧阳公离开,不让()留在州府。【分析】出:使他出去。

  【名词使动用法】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高考例题】(2009重庆卷)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高考例题】(2009重庆卷)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译文】况且作为国君,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的国家灭亡;作为臣子,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自身丧命。

  【译文】然而使自身陷于灾祸的,都是为了贪求财利,和那鱼鸟有什么区别呢?

  【形容词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

  【高考例题】(2014·山东卷)上读表,曰:“孰谓方氏无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乃赦之,不问。

  【高考例题】(2014·大纲全国卷)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

  【译文】皇帝读了奏表,说:“谁说方国珍没有人才呢?这就可以让他活命了。”于是赦免了方国珍,不再问罪。【分析】活:让他活命。

  【译文】近期职权较轻,所以任用你以加重这一官位,还是不要推辞吧!(5)【分析】重:使动用法,加重。毋:不要。

  【高考例题】(2007福建卷)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高考例题】(2004广东卷) 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译文】如果想治理天下(或“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还能有谁呢?

  【译文】从古至今,从无使他的臣民窘迫而自己能没有危险的。【分析】穷:使……窘迫”。

  双音双义 通假 固定格式

  【高考文言文翻译基础知识之双音双义】

  现代汉语词汇以双音节为主,而古代汉语词汇与此相反,以单音节为主。因此,在具体翻译文言文时,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要轻易地把古汉语的词汇当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去解释。

  【2014·安徽卷】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

  【2014·湖北卷】为吏者宜宣布德

  泽,为民除疾苦,宁少数匹驴耶?

  【译文】先生认为经学应以文字训诂为基础,(便)在安徽印刷发行许慎的《说文解字》来教育读书人。【分析】刊布:印刷发行。教士:教育读书人。

  【译文】做官的人应当宣扬传布恩德,为老百姓解除困苦,(国家)难道还缺少几头驴吗?【分析】宣布:宣扬传布。少数:缺少,几。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

  【2013四川卷】平居独处,终日俨然;至与物接,则盎然和怿。

  【2013江西卷】有华生者,世家江北,备谙村落者也。

  【译文】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贺。【分析】大庆:大:表示程度很深,庆:庆祝。

  【译文】平时单独居处,整天严肃庄重;至于和人交往,则(热情)洋溢和乐喜悦。【分析】和怿:和乐喜悦。

  【译文】有(一位)姓华的先生,世代居住在江北,是十分熟悉乡村的人。【分析】华生:姓华的先生,备谙:十分熟悉。

  【2013新课标卷】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

  【2013全国大纲卷】由是威惠沾洽,奸盗不起,乃至城门不夜闭,道不拾遗。

  【2011全国大纲卷】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

  【译文】在朝廷官员中最是年高德劭,皇上也诚心诚意任用他,诸位大臣没有人敢望其项背。【分析】班列: 朝班的行列。耆硕(qí shuò): 高年硕德者。

  【译文】从此声威恩泽及于全境,邪恶偷盗之事不再发生,以至城门夜不关闭,路不拾遗。【分析】沾洽:恩德遍及。

  【译文】熊鼎到任,奏请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个部门安定清平。【分析】奏罢:奏请罢免。列部:各个部门。

  【2011辽宁卷】然好兴功役,多所改更,议者颇嗤其不切事也。

  【2011江苏卷】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

  【2011湖北卷】孝文皇帝去坟,以俭安神,可以为则。

  【2011年山东卷】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

  【译文】然而喜爱大兴工程劳役,又多有变动,评论的人都讥笑他不切合实情。【分析】功役:工程劳役。

  【译文】(陈公弼)亲自处在队伍的前列,命令士兵把弓箭拉满但不要射出。【分析】前行:队伍前面。持满:把它拉满。

  【译文】孝文皇帝放弃了筑坟的礼节而简单地埋葬,用节俭安定神明,可以把这作为准则。【分析】可以:可以把。

  【译文】国君你想要称霸诸侯成就大事吗,那么就一定要从它根本的事情做起。【分析】本事:根本的事情。

  【高考文言文翻译基础知识之通假】

  【2014·辽宁卷】以书趣光世会兵者五,光世讫不行。

  【2011福建卷】 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其为人矣。

  【2010全国卷Ⅱ】贷公钱数十万劳军,没后,亲吏鬻器玩以偿。

  【2008天津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

  【译文】五次用书信催促()光世聚集军队,光世最终没有执行。【分析】趣:通“促”,催促。讫:最终。

  【译文】(我)体察李维肃给新亭命名的用意,也能据(此)约略看出他的为人了。【分析】少:通“稍”大概。

  【译文】借了公家的数十万钱款犒劳军队,死后,亲属和部下卖掉器物珍玩来偿还。【分析】贷,借;劳,犒劳;“没”通“殁”,死亡;鬻,卖;以,目的连词,来。

  【译文】等到一年,朝廷的臣子饿的面有黑黄色。这是什么缘故呢?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子能这样做。

  【高考文言文翻译基础知识之固定格式】

  【2014江苏卷】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

  【2014浙江卷】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

  【2013湖南卷】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

  【高考例题】(2013天津卷)朋友之丧而若此,无乃过欤?

  【译文】至于老师的名称,正被浮薄的世人所嘲笑谩骂,我懦弱胆怯,更是不足以承担了。【分析】若乃:至于,用在句子开头,表示另提一事。

  【译文】这是你们家的宝贝啊,为什么要如此担心呢!【分析】奈何:为什么。

  【译文】如今都比不上(曹操),而且将军的部众不过几千人,凭借这些对付敌人,恐怕不是办法吧! 【分析】得无:副词。莫非;该不会。恐怕。

  【译文】朋友去世(你)竟然(悲伤)成这样,恐怕有些过分吧?【分析】无乃:莫非;恐怕;岂不是。

  【2012安徽卷】虽然,以君之施设与夫世之贵显而为足有为者较焉,岂其有歉于彼邪?

  【2012四川卷】既而从游者甚众,磨砻淬厉,成其器业。

  【2011湖南卷】 则余亦迂甚矣哉!

  【2011浙江卷】若子才,无流不可,焉用赠?

  【译文】即使这样,把许曾裕的施政(功绩)与当世那些地位显赫、凭其权利足以有所作为的官员相比,(许曾裕的)难道比他们少吗?

  【译文】不久,跟随他学习的人很多,磨练激励,成就他们的才能学识。【分析】既而:不久。从:跟随。器业:才能学识。磨砻(lóng):磨炼。

  【译文】那么我也太迂腐啦!【分析】甚矣哉:……太”。

  【译文】至于你的才华,没有什么不能干好的,哪里需用赠物(的方式来警策)? 【分析】焉用……:哪里需用……

  【2011四川卷】治中策蹇驴,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曰:“得非吕徽之乎?”

  【2008北京卷】颍川由是以为俗民多怨仇。

  【2008天津卷】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高考例题】(2004湖北卷)今之朝臣无以易薛季昶。

  【译文】陈治中骑着跛驴,当时还是平民,看到吕先生风采神韵高洁简淡,就问道:“莫不是吕先生吧?” 【分析】得非……乎:恐怕……吧”“莫不是……吧?

  【译文】颍川人从此相互告发成风,百姓间多仇恨【分析】是以:因此

  【译文】这样有什么困难呢?只不过是君王不用这样的方法施政而士人不用这样的方法行事的缘故。【分析】何……之有:有什么……呢?

  【译文】如今的朝臣当中,没有能够取代薛季昶的。【分析】 无以……:没有用来……的

  【高考常见固定格式】

  【表示疑问】

  1.奈何:怎么办、怎么、为什么

  2.何如: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3.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

  4.何所……?:所…的是什么?

  5.奈…何、若…何、如…何:对…怎么办、拿…怎么样

  6.孰与……,与……孰。:跟……比较,哪一个……

  7.何故: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

  【表示反问】

  1.何……哉(也):怎么能……呢?

  2.何……为?: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

  3.何……之有?:有什么……呢、怎么能……呢?

  4.如之何……?:怎么能……呢?

  5.岂(其)……哉(乎,耶,邪)?: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

  6.安……哉(乎)?:哪里……呢?怎么……呢?

  7.不亦……乎:不是……吗?

  8. ……非……欤?:……不是……吗?

  9.宁……耶?:哪里……呢?

  10.顾……哉?:难道……吗?

  11.独……耶(乎、哉)?:难道……吗?

  【表示感叹】

  1.何其: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怎么那么…啊

  2.直……耳!:只不过……罢了

  3.惟……耳!:只是……罢了!

  4. 一何 :何等、多么、为什么……那么……

  5.亦……哉 也……啊!

  6.……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

  【表示揣度】

  1.无乃……乎? :恐怕……吧?、只怕……吧?

  2.得无......耶,得无…乎:大概....吧、恐怕...

  3.……庶几……欤?:……或许……吧?

  【表示选择】

  1.与其……孰若……?:与其……,不如……?

  2.……欤(),……欤(耶)?:…还是……呢?

  【表设问】

  1.何者、何则:为什么呢

  【表陈述语气】

  1.无以、无从:没有用来……

  2.有以:有用来……

  3.有所:有……的(人、物、事)

  4.无所:没有……的(人、物、事)

  5.比及:等到......的时候

  【表示假设】

  1.诚……则……:如果……那么(就)……

  2.否则:如果不……就……。

  3.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4.向使:假如,如果

  5.自非:如果不是,除非是

  【表其他】

  1.得以:能够

  2.俄而:不久,一会儿

  3.而况:何况,况且

  4.而已:罢了

  5.何乃:何况是,岂只是;为什么竟

  6.既而:随后,不久

  7..……之谓:就是,说的就是

  8.乃尔:居然如此,竟然如此,这样

  9.且夫:再说,而且

  10.是故:所以,因此

  11.无庸:不用,无须

  12.所谓:所说的,所认为

  13.谓之: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

  14.无何:没有多久,不久,一会儿。

  15.毋宁,无宁:宁肯,宁愿;莫不是,不是。

  省略句 判断句

  【省略句】

  (2013湖北卷)整展拜起,侧立,不予之一言。

  (2013湖北卷)肃入,对坐,出酒馔,执礼甚恭,且录其居止。

  (2013福建卷)初焉,若高阔可步。

  (2013江西卷)农家苦灯烛之费,送迎以旦昼,用盖以蔽日也。

  【译文】刘整行拜礼后起身,在旁边站立,(廉希宪)不跟他讲一句话。

  【译文】(廉希宪)恭敬地(把秀才们)迎入家里,陪他们坐着,摆出酒食,对待他们的礼节非常恭敬,并且记下他们住的地方。

  【译文】起初,(洞)似乎高大宽敞,可以行走。

  【译文】农家苦于灯烛的花费,送亲迎亲(都)在白天,(就)用伞盖来遮蔽阳光。

  (2012湖北卷)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

  (2011全国新课标卷)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

  【译文】王湛于是和王济一起谈论《周易》,(王湛)分析精微,王济从来没听说过,感叹(叔父)深不可测。

  【译文】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

  【判断句】

  ()有标记的判断句

  1 有动词做判断词的判断句

  (2013辽宁卷)“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乃请以减死论。

  (2012安徽卷)民咸呼舞,以为数十年来所未有,因即河漘([chún] 水边)立石以纪其事。

  【译文】这不过是饥民求食罢了,这应是救济饥荒的法令所要体恤的。”于是请求以减免死罪论处。

  【译文】百姓都称道欢舞,认为这是几十年来所没有的事情,于是就在河岸边立了石碑来记录此事。

  2 "者、也"做标记的判断句

  (2012天津卷)虽子之仇,无异词也。

  (2012四川卷)守臣激变,民则无辜,能止杀以待命,尚不失为良民也。

  (2010江苏卷)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

  (2012湖南卷)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

  【译文】即使是你的仇人,也不会有不同的说法。

  【译文】地方官吏激起变乱,百姓就没有罪,能不杀戮而等待命令,还算得上是安分守法的百姓。

  【译文】让我不因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而焦虑,这是妻子对我的帮助吧。

  【译文】得到这样的人并与他交往,不是损害我,实在是对我有好处。

  ()没有标记的判断句

  (2013广东卷)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2012福建卷)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

  (2008浙江卷)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

  【译文】傅先生是天下(闻名)的贤士,我尚且不能和他做朋友,你是什么人,怎敢直呼其名!

  【译文】这次游览恰逢适宜的天气,又遇到理想的地点,确实很快乐了。

  【译文】(顾)况,是吴地人氏,自恃有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文(或诗人)。

  名词作状语

  【定义】在文言文某些特殊的语言环境中,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是很普遍的现象,名词活用作状语便是其中之一。一般地说,在古文中,一个名词的后面紧跟着的

是一个动词,构成的不是主谓关系,就应该考虑那其中是否有名词活用作状语的情况了。它不是动作行为的施事者,而是对动作行为起着直接的修辞限制作用,从而担负起形容词、副词的语

法功能,充当了动词谓语的状语。

  【高考例题】(2014·湖南卷)(3)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

  【译文】在树上居住会跌落,在洞穴里居住会生病。【分析】木:在树上,土:在洞穴里。

  【高考例题】(2013广东卷)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

  【译文】如果(他们)不靠(贩卖)私盐来养活自己,一旦像蜜蜂一样聚集做盗贼,那危害就大了。【分析】:蜂聚:像蜜蜂一样聚集。

  【表比喻】名词状语起比喻作用,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可译为“像……那样”。

  【高考例题】(2010全国卷)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 [jué] 火把,小火)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

  【译文】上天已经要终结你们元朝的命,我们明朝确实要取代你们。你们(元朝)就像火把将要烧完,怎么敢和太阳月亮(一样的明朝)争夺光明呢!【分析】:爝火:像火把一样。

  【高考例题】(2002上海卷)峰极危者,必跃而居其颠;洞极遂者,必猿挂蛇行,穷其旁出之窦。

  【分析】:该句中的“猿挂蛇行”应译为“像猿一样悬挂,像蛇一样爬行”。

  【表动作处所、时间】这类名词状语由方位名词充当,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可译为“在(从)……”。

  【高考例题】(2013新课标)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译文】在家闲居,无事从不到州城去。说道当时政事,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分析】:家:在家。

  【高考例题】(2005重庆卷)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

  【译文】侯可一大早骑马直奔富人家,打开木匣拿出田契归还他的主人。【分析】:此句中的“晨”是名词用作状语,可译为“在早晨”“一大早”。

  【表动作趋向】这类名词状语也由方位名词充当,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可译为“向(往)……”。

  【高考例题】(2012福建卷)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

  【译文】天池的水向下飞泻到潮音岩,(人们)接引()来供给厨房。

  【表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或所采取的方式依据】这类名词状语的译法,只要在名词前加上介词“用”或“按”等即可。

  【高考例题】( 2010年浙江卷)吾为德请,财何为也?

  【译文】我为德行而请命,拿钱财干什么?【分析】财:用钱财。

  【表动作行为的频率】这类状语也由表时间名词充当,译义可在时间名词加上一个“每”字即可。

  【高考例题】(2013安徽卷)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

  【译文】南越国中没有人值得(我)同(他)交谈,直到你来,让我每天都能听到过去从未

  【高考例题】(2008全国1)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

  【译文】每天等着吃从东南地区运来的军粮,浙地人民已经困乏,要解救这一患难不如屯田。

  【表对人的态度】这类用法的名词状语所表示的是主语对宾语所持的态度,可译为“像对待……那样”或“当作……一样”。

  【高考例题】(2010山东卷)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

  【译文】申甫进入(隐居)嵩山,又遇到了过去小孩子时见到的道人,(向他)请求(学习)那本领,用对待师长的礼节侍奉他。【分析】:“复”,“故”,“乞”名词用作动词,“师”名词作状语。

  【高考例题】(2008全国1)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

  【译文】兄长为国君时就用国君礼对待他,自己为国君时用兄长礼对待他就可以了。

  【表动作进行方式】

  【高考例题】(2014·湖北卷)民无道,众辱我,君乃释之,何轻我至是耶?

  【译文】老百姓不讲道理,当众侮辱我,你竟然释放了他们,为什么轻视我到这般地步呢?【分析】众:当众。

  【高考例题】(2012重庆卷)①公忿忿面数之曰:“汝食朝廷禄,所主何事,忍委赤子饿虎口耶?”

  【译文】王公生气地当面斥责他说:“你吃着朝廷的俸禄,管的什么事, 忍心将百姓丢弃到饿虎的口里吗?”【分析】面:当面。名词作状语。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实词含义

  【高考文言文翻译基础知识之古今异义】

  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

  1、(2014·江苏卷)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

  2、(2013安徽卷)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译文】尽快跟精通学问之道的人商量并且到古代典籍中验证,老师就不缺乏了。【分析】“知道”,古义:精通学问之道。今:了解明白。

  【译文】我没有从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就比不上汉王!【分析】中国:古义:中原地区。这里名词作状语,从…中原地区,在…中原地区。使:假如。遽:(jù)<>急忙;赶快。

  3、(2013全国新课标卷)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

  4、(2012全国大纲卷)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

  5、【高考例题】(2011年江苏卷)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译文】他的哥哥当时本有声望,却停留在闲散官吏位置上,李揆竟然不加推荐。【分析】引进,古义:推荐、带领入内、引用。今意:从外地或外国引入。多指新品种、新技术或资金等。

  【译文】我在任时就听说警事,担忧夏人一定会乘机侵犯边境,希望挑选将领设防。【分析】实词“盗:侵占”,设备;古义:设置守备。

  【译文】(陈公弼)饶恕了他并流放了他,把其余的士兵全部交给公府左右使令,并且用他们来把守仓库。【分析】“贷”:古义,饶恕

  6、(2011年浙江卷) 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

  72011年辽宁卷)庆礼在人苦节,为国劳臣,一行边陲,三十年所。

  8、(2011年广东卷)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

  【译文】我愿意去安抚他们,不要使(他们)因劳累而产生怨愤隋朝的教训离今天不远,(我们)不能不省察【分析】"" 古义:“教训”。

  【译文】宋庆礼做人坚守节操,是国家的功臣,一去边境任职,就是三十来年。【分析】“所”古义:“左右”。

  【译文】(罗提督)并且邀请文人详细地记载他的事情,(这种胸襟),确实是个非凡的男子汉啊!【分析】“历”与“洵”都是古今异义的词语,分别是“详细地”“确实”的意思。

  9、(2011湖北卷)其后牧儿亡羊,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

  10、(2010湖南卷)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

  11、( 2010安徽卷)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12(2005浙江卷)远者三岁一更,近者一二岁再更。

  【分析】亡羊,古义:丢失羊,求羊,【译文】在这之后牧童丢失了羊,羊进入墓室的通道,牧童拿火把照着寻找羊,不小心失火烧了始皇棺椁。

  【译文】寄身于偏远的地方,只不过是称霸的人的臣子罢了。【分析】:偏方: 偏远的地方。

  【译文】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分析】:“通好”是互通友好之意;“行李”指使者。

  【译文】(任期)长的三年一轮换,(任期)短的一二年就轮换两次。【分析】再,“两次”。

  【高考文言文翻译基础知识之一词多义】

  古代汉语的词语大多是多义的,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常常是翻译题考查的重点。在具体翻译时,我们一定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从众多的义项中选择出最恰当的一个进行翻译。

  1、(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

  2、(2014·重庆卷)是区区者,何难之有?吾侪愿尽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

  【译文】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贺。【分析】罪:<>归罪于。《寡人之于国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这是区区小事,有什么艰难?我们愿意为此尽力,用沿途乞讨得到的钱物,供给先生食用。【分析】“区区”⒈小;少。⒉见识短浅;愚笨。⒊自称的谦词。⒋仅仅。⒌爱慕;思慕。

  3、(2014·四川卷)尚书令沈约,当世辞宗,每见筠文,咨嗟吟咏,以为不逮也。”

  4、(2013江西卷)奚重而不更也?

  5、(2013天津卷)而敬恒躬行,与相鼎足,顾未有知之者。

  【译文】尚书令沈约,是当时的文坛宗师,每当看到王筠的文章,赞叹吟诵玩味,认为(自己)赶不上(王筠)。【分析】逮:dǎi<>及;赶上;到。《冯婉贞》:“便捷猛鸷终弗逮。

  【译文】为什么如此严重却不改变呢?【分析】重:<>严重。《狱中杂记》:“情罪重者反出在外。” 更:<>改正;改变;更换。《赤壁赋》:“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译文】而姚敬恒亲身践行,和他们(凌、沈二人)并列,不过没有了解他的人。【分析】顾:<>只是;不过。《荆轲刺秦王》:“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6、(2013全国大纲卷)六月庚子,循晨造南津,命三军入城乃食。

  7、(2013新课标卷2)其牧守稍薄,则又移居,故其迁徙者,盖十余州焉。

  8、(2012湖北卷)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

  9、(2012江西卷)吾意汝岂反者耶,良由官吏污暴所致。

  【译文】六月庚子这天,卢循清晨到达南津,命令三军攻入城中才能吃饭。【分析】造:<>到……去。《谭嗣同》:“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译文】当地州郡长官稍有轻慢,就又迁居,所以他搬迁的地方,大约有十多个州。【分析】薄:bó<>鄙薄;轻视。《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

  【译文】武帝每次见到王济,总是拿王湛来调侃他。【分析】调:调侃

  【译文】我的意思是你们难道是真正谋反的人吗,确实是因为贪官污吏暴政而导致的。【分析】良:确实。

  10、(2011重庆卷) 斥止验问得实,立缚送大帅斩以徇,由是兵卫肃然莫敢犯。

  11、(2011江苏卷)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

  【译文】(江皋)呵斥他们停下来,审问得到实情,立刻捆绑起来送到大帅那里斩首示众,从此驻军纪律严明,没有谁敢危害百姓了。【分析】:句中“徇”的常见义项有:巡行;示众;殉葬;顺从等。根据语境可知“示众”义项最合适。

  【译文】(陈公弼)拆毁几百处惑乱人心的祠堂,强制巫师务农的人有七十多家。【分析】淫:“富贵不能淫”:迷惑、惑乱,“勒” 解释为“强制”比较好。

  【高考文言文翻译基础知识之实词含义】

  1、(2013湖北卷)尔岂亿我为不能耶?顾吾弓差软。

  2、(2013江苏卷)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译文】你难道猜想我不会射箭吗?只是我的箭弓稍微软了点。【分析】亿:<>推测。《旧唐书·李道宗传》:“不可亿度。”

  【译文】现在您背弃本性,抛弃了汉人的衣帽巾带,想要凭借小小的南越和大汉相对抗,成为敌对国家,灾祸将要降临到您的身上了!【分析】捐(juān<>捐弃;抛弃。《乐羊子妻》:“羊子大惭,乃捐金鱼野。”《进学解》:“贪多务得,细大不。”

  3、(2013江苏卷)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

  4、(2012江西卷)学田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鬻?

  5、(2012江西卷)谓其毁诋大臣,失礼体,命左右批其颊。

  6、(2012辽宁卷)从第穆亦有美誉,欲陵折顗,顗[yǐ] 陶然弗与之校,于是人士益宗附之。

  【译文】中书令一职空缺,大将军征询朝臣意见:“合适补任的人为谁?” 【分析】谘:征询。

  【译文】学田用来供给祭祀典礼、培养人才,怎么可以卖呢?【分析】:鬻(yù):卖。

  【译文】皇帝认为他诋毁大臣,失去人臣礼仪,命令侍卫掌嘴。【分析】:毁诋、左右、批其颊。

  【译文】堂弟周穆也有美好的声誉,想压倒周顗,周顗态度和悦,不与他计较,于是人们更加尊崇依附周顗。【分析】从:表示叔伯关系。折:压倒。校:动词,计较。宗:尊崇。

  7、(2010福建卷)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之息,资遣之归。

  8、( 2010年安徽卷)太祖初入关,祥与晋公护俱在晋阳,后乃遣使迎致之。

  【译文】前后几天救了若干人,(并)留在店铺中供他们吃喝,等到洪水平息,资助安排他们回家。 【分析】:肆,是名词店铺;饮食,在句中是动词供给饮食的意思;俟,翻译成等待;资,是动词资助;遣,为动词,遣送,在这里可翻译成安排回家。

  【译文】周太祖刚入关时,贺兰祥与晋公护都在晋阳,后来(周太祖)才派遣使者接他们到身边来。【分析】“致”送达之意。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宾语前置】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无”、“毋”、“莫”“弗”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2011天津卷) 皆汲汲于名,而唯恐人之不吾知也。

  【译文】都急切地追求名声,而唯恐人们不知道我。

  (2011四川卷) 一日,携褚币谐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

  【译文】一天,(吕徽之)带上纸币到富人家买谷种,正遇大雪,站在门口,(那家)人不理睬他。

  (2010年天津卷)母归,但见女抱挺树眠,亦不之虑。

  (2008江西卷)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大亦愈知治矣。

  (2007辽宁卷)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

  (2006全国卷)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

  (2004北京卷)古有之,未之思耳,夫何远之有?

  【译文】后母回来,只见女儿抱着院子里的树睡觉,也就不再怀疑她了。

  【译文】我喜爱他,(他)不会背叛我,让他去那里学习,他就更加懂得治理了。

  【译文】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他(的原因),是因为他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

  【译文】从县令升任京城附近的大郡长官,近代从未有过这样的事。

  【译文】古代有指南车,没有思考它,这有什么深远的呢?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2014·重庆卷)是区区者,何难之有?吾侪愿尽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

  (2014·江西卷)又奚为既来而共恶所呼者而迫之耶?

  (2012四川卷)世即用我,而我奚以为用?

  【译文】这是区区小事,有什么艰难?我们愿意为此尽力,用沿途乞讨得到的钱物,供给先生食用。

  【译文】(众鸡)又为何已经来了却一起憎恶(那只)呼叫(它们)的鸡并且逼走它呢?

  【译文】世间即使要用我,然而我拿什么为世间所用呢?

  (2008辽宁卷)陈人欲战,蛮奴撝((huī) 分裂;剖开)之曰:“老夫尚降,诸君何事!”众皆散走。

  (2005天津卷)赵国何求而不得也!

  (2004福建卷)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2004广东卷)不识吾子奚以知之

  【译文】陈国人想要应战,任蛮奴挥手呵斥说:“我尚且投降了,各位要做什么!”众人都四散逃跑。

  【译文】在赵国这片天地上我希望得到什么,难道还得不到!

  【译文】(你)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

  【译文】不知道您凭什么知道这件事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2013山东卷)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

  【高考例题】(2013山东卷)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

  【译文】那些能够冒着每年的严寒而不改变品行的,不是松树吗!因此从前的君子常常借松树来激励自己,推求章三益的志向,大概也是像这样的吧。

  【译文】章三益具有救世的优异才能,当福建贼寇逼近时,他曾经树起旗鼓,磨砺兵器,率众击退了他们,大概是希望建立功业来显露自己。

  (2008全国卷)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

  (2008天津卷)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2005重庆卷)唯巫言是用。

  (2002全国卷)其李将军之谓也

  (2000年上海卷)金玉之贱,人民是宝。

  【译文】近日之事,祸害将要酿成,幸亏陛下英明果断,因而严惩了罪人。

  【译文】这有什么困难呢,只不过是君王不用这样的方法施政而士人不用这样的方法行事的缘故。

  【译文】只听从巫师的话

  【译文】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

  【译文】把金玉看得很贱,把人民当作宝贝。

  【定语后置】

  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

  1、“中心词+之+定语+者”

  (2014·重庆卷)甫抵里闬,亲故之问寒温表庆贺者,肩摩踵接。

  (2014·湖南卷)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

  【译文】刚到达乡里,亲戚朋友问寒问暖表示庆贺的人很多,肩挨肩,脚跟脚。

  【译文】与徐孟祥交往的士大夫作诗来歌咏它,叫我给它作(一篇)记。

  2、“中心词+定语+者”

  (2014·辽宁卷)以书趣光世会兵者五,光世讫不行。

  (2013辽宁卷)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

  (2009上海) 里人疾周者,人其姓名,遂被摄。

  (2004上海)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

  【译文】五次用书信催促()光世聚集军队,光世最终没有执行。

  【译文】(王尧臣)对待别人全都真诚,没有虚假掩饰,他善于识人,常常称誉别人,后来成为当时名臣的他所推荐的人很多。

  【译文】有憎恨沈周的乡人,把他的姓名列入(画工的名单),于是(他)被传唤(去画壁)。

  【译文】如果有像这个老人一样被欺负的人,也一定不会给他马驹的。

  3、“中心词+之+定语”

  (2014·浙江卷)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

  【例题】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译文】这是你们家的宝贝啊,为什么要如此担心呢!

  【译文】高尚的人谁又能让自己清洁的身子,蒙受污浊的外物(污染)呢!

  4、“中心词+定语”

  (2013四川卷)凡所引书,辄加训释,以裁正其义,多儒先所未发。

  【译文】凡是引用的书籍,总是加上注解,用来裁断订正他们的意义,有许多先儒所没有阐发的(内容)。

  (2007湖南卷)从衣文之媵七十人。

  【译文】使七十个穿着华丽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随。

  5、“中心词++定语+者”的结构。

  (2010上海卷)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

  【译文】有争船而互相斗殴至死的桂阳人,(这个)案件长久没能判决。

  被动句 主谓倒装 状语后置

  【特殊句式·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用“为”表被动】

  (14年江苏卷)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

  (12年辽宁卷)后因酒过为有司所纠,帝亮其情,亦未加黜责。

  【译文】至于老师的名称,正被浮薄的世人所嘲笑谩骂,我懦弱胆怯,更是不足以承担了。

  【译文】后来周顗(yǐ)因为醉酒的过失被官吏检举,皇帝谅解他的情况,也没有对他贬斥责罚。

  【用“被”表被动】

  【例题】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译文】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见”表被动】

  (14年四川卷)筠性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与刘孝绰见重当世。

  (10年山东卷) 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

  【译文】尚书令沈约,是当时的文坛宗师,每当看到王筠的文章,赞叹吟诵玩味,认为(自己)赶不上(王筠)

  【译文】申甫屡次凭借他的本领才干拜谒各位公卿,一直不被听从信任。

  (05年广东卷)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

  【译文】朱晖做官很正直,被上司嫉恨,所到之处,他都被人弹劾。

  【用“于”表被动】

  (14年福建卷)君,我辈中人也,勿辱于县。

  【例题】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译文】您是我们这一类的人,不要在县里受委屈。

  【译文】今天那班(原先)爵位显赫的高官一旦犯罪应受惩治(时),有的脱身逃跑,不能被远近的人收留;

  【无标识的被动】

  (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Ⅱ)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

  【译文】淳安公主受赐田地有三百顷,又想强夺任丘民众的产业,因韩文尽力相争才停止。

  (13年重庆卷)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13年江苏卷)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

  (11年江西卷)以数切谏,不得留内,迁为东海太守。

  【译文】名字不可能让人知道,身影不可能被人看见,难道只是江上的老人吗?

  【译文】李丰的儿子李韬被选中娶公主为妻,李丰虽然表面上推辞,而内心不怎么害怕。

  【译文】他多次强硬进谏,(因而)不能够留在朝庭内任职,被贬为东海太守。

  (10年江西卷) 军人敢挟诏以干军制,后不可复治。

  【译文】军人敢于依仗昭命来干预军队制度以后就无法被整治。

  (10年辽宁卷)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

  (10年浙江卷)遂入长安观风化,隐匿名行,惧人见知。

  (10年四川卷)一坐软弱 不胜任免,终身废弃无有赦时,其羞辱甚于贪污坐臧,慎毋然!

  (08安徽卷)罪细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

  【译文】赵良淳见吴国情绪激昂地高谈阔论,料想他可以被任用,向朝廷请示后,留下他来防守安吉。

  【译文】于是(他)来到长安观察风俗民情,不露姓名,隐藏行踪,害怕被别人看见并认出。

  【译文】一旦因为软弱不能胜任(职务)而被免官,就会终身被弃置不用,没有宽免的时候,这种羞辱比犯贪污罪还要严重,千万不要这样!

  【译文】罪轻的人尚且不被宽容,罪重的人竟然放过而不问,如果陛下不放逐程伯献,我就不能接受召令。

  【特殊句式·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13天津卷)其母一日见敬恒贸丝,银色下劣,愠甚。

  【译文】他(姚敬恒)的母亲有一天看见姚敬恒做蚕丝买卖,(使用的)银子的成色不好,很生气。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13浙江卷)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

  【译文】哪里会有搜求上费力却得不到人材,制度法令上严密却弊端无穷,(导致)像今天这样的忧虑呢?

  (12年江苏卷)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

  (12年全国新课标卷)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

  【译文】您凭借一个县令就能做到这样,远远比言事官(也可译为“谏官”或“只说不做的官员”)贤能啊!

  【译文】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该给粮食,但哪能对原管辖地区忍心不管不问呢?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11年湖北卷)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

  【高考例题】(11山东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

  【译文】古代埋葬死人,用柴草厚厚地把他包裹起来,将其葬于山野之中,既无封土堆,又不树立墓碑,后世的圣人用棺椁来替代这种情况。

  【译文】(治理百姓的人),不要用刑罚让百姓害怕,不要用强力阻止百姓。

  (10年全国卷)会元遗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

  (08年江西卷)我闻忠善以报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译文】适逢元朝派遣脱脱征集粮饷,拿故意吓人的话威胁梁王,一定想要杀死王祎。

  【译文】我听说过用忠诚善良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用威仪来防止怨恨。

  3、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题】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主谓倒装】

  古汉语中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举例】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

  【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举例】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

  【高考例题】(10年江苏卷)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译文】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人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

  活用为动词 活用为名词 意动用法

  【名词用如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情况下是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副词后面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而已。

  1(2014·天津卷)君条利弊上巡抚张公,公览而击节曰:“此真读书人。”

  2(2014·山东卷)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

  3(2014·辽宁卷)贼张敌万窟穴其间,立绝不与通,故楚粮道愈梗。

  【译文】徐谦尊分条陈述利弊,呈报巡抚张公,张公看了击节赞叹说:“这是真正的读书人。”

  【译文】我们本是商人之家,生养儿子能够继承我的手艺,我的手艺不废弃就行了,()怎么能跟读书人交往呢?

  【译文】盗贼张敌万在这中间建造巢穴,赵立坚决不跟他往来,所以楚州运粮的道路更加阻塞。

  4、(2014年湖南卷)既落成,而天适雨雪,遂以“雪屋” 名之。

  5、(2013年江西卷)古者三十而娶,近世唯农家或然,故壮而须也。

  6、(2012湖南卷)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

  7、(2011山东卷)出令不改,则民正矣。

  【译文】(房屋)已经建成,天上正好下起了雪,于是用“雪屋”给它命名。

  【译文】古时候三十岁娶亲,近世只有农家有的(还是)这样,所以(新郎)已是壮年,长了胡须。【分析】:须:长了胡须。

  【译文】有品行的人,纲常法纪严明,一举一动都符合法令制度。【分析】:行:一词多义,此处指品行;森然,严明的样子;法度,名词作动词,符合法度。

  【译文】(国君)发出的政令不随意更改,那么百姓就会走上正轨。【分析】:此句中的“正”字本为名词,在句中用作动词,译为“走上正轨”。

  8、(2010湖北卷)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

  9、(2010天津卷)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有向池呼鱼。

  10、(2010重庆卷)遂微服单马数仆,不持尺刃,间关林壑百里许,直趋贼所。

  【译文】但是如今当官的不是这样,只是处理公文、办理政务罢了。【分析】:簿书:名作动。

  【译文】后母慢慢穿上它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分析】:衣、利刃:名作动。

  【译文】(查道)于是不穿官服独自骑马带几名仆人,连短刀也不拿,辗转山林沟壑百来里,径直奔向贼寇的住地。【分析】单马、数仆:名作动。

  【形容词作动词】

  1(2014·天津卷)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

  2(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

  3、(2011年福建卷)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

  【译文】因此地方上有崇尚道义的人,完全可以用来弥补朝廷治理的不足,补救宰相等大小官吏的过失,从而对百姓有功。

  【译文】而亲近贤才,屈身交接士人,荐举后辈,虽然位尊年高,一点倦怠的神色都没有。

  【译文】我为你新修那座这亭子,并重新命名为“一柱”,可以吗?【分析】此句中的“新”是形容词作动词“新修”; “题”也是动词为“命名或题名”的意思。

  【形容词、动词作名词】

  1、(2013湖南卷)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

  2、(2013重庆卷)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3、(2013江苏卷)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

  4、(2012全国大纲卷)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

  【译文】刘备与诸葛亮不是旧交,又因为他年纪经,(刘备)把他当作一般书生看待。【分析】旧:旧交,另:诸:是兼词,之于。

  【译文】知道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好的,这就是明智的人与世俗的人不同的地方。【分析】:异:不同的地方。俗:世俗的人。

  【译文】魏明帝问附近的大臣“安国”在哪里,附近的大臣用“李丰”来回答。【分析】:左右:附近的大臣。

  【译文】郭浩召集逃亡流落在外的人,开辟耕地,将自己的规划安排发布各地。

  5、(2012全国新课标卷)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

  6、(2011湖南卷)韩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

  7、(2011年天津卷) 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

  8、(2010年江苏卷)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耶?

  【译文】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力未富,应当卧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

  【译文】韩文公的文章,使八个朝代的衰颓(文风)得到振兴。【分析】起:使动用法,“使……振兴”;“衰” 形容词作名词,“衰颓(文风)”。

  【译文】那个人也一定要考虑(或审视)自己没有可以推让的人然后再作序。

  【译文】您所交往的都是当今品德高尚、才能杰出的人,现在竟与这种人喝酒取乐了?【分析】:贤隽,形作名,品德高尚、才能杰出的人)

  9、(2010年江西卷) 因以为人言如此,公不宜典机密,在上左右。

  10、(2010年四川卷)城中薄墓尘起,剽劫行者,死伤横道,枹鼓不绝。

  【译文】于是认为既然人们像这样议论,王德用就不再适合执掌重要而机密的大事,跟随在君王身边了。【分析】:机密:形作名。

  【译文】(长安)城里傍晚时尘土飞扬,(为非作歹之徒)抢劫往来行人,死伤的人横七竖八躺在道路上,击鼓的声音不断。【分析】:死伤:动作名。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一般可译为“认为......”,“以............”等。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1(2014·湖北卷)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

  2、(2009江西卷)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

  3、(2007安徽卷)已而有识者日:“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

  【译文】老百姓有人拉着吴德基的衣襟,以你我相称,(吴德基)也不责怪。

  【译文】天冷非常寒冷,不以博弈为名,客人(您)必然不肯大吃大喝。

  【译文】不久有能辨识古物的人说:“这是五代、宋时的古董,年代很久了,应该小心的把它当作珍宝来收藏,不要使它毁坏。”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1、(2014年四川卷)筠性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与刘孝绰见重当世。

  2、(2013年湖南卷)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

  3、(2011年安徽卷)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

  【译文】王筠天性宽宏敦厚,不因有技艺才能而自视高人一等,而且年轻时就有才华名望,在当时和刘孝绰一起被(世人)看重。

  【译文】然而(彼此)背离到这个程度,也确实是值得奇怪。【分析】怪:值得奇怪。

  【译文】长兄突然听到他这样说,感到很吃惊,说:“既然这样,那么我要考考你。” 【分析】:此句中的 “骇” 为意动用法,应译为“对……感到惊奇”。

  4、(2011年江西卷)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

  5、( 2010年安徽卷)至是重往,百姓安之。

  【译文】越发觉得汲黯贤明,多次向汲黯请教国家和朝廷的疑难大事,对待他比平日更为尊重。【分析】:此句中的“贤”是意动用法,“认为……贤明”。

  【译文】到这次重新往来,老百姓因他的到来而感到安心。

  【分析】:“安“意动词,感到心安。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779af3576a20029bc642dda.html

《文言文句型大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