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胁迫及植物抗旱性的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14-03-17 10:36:2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干旱胁迫及植物抗旱性研究进展

要:干旱(水分亏缺)是我国北方沙漠化地区植物生长季的主要环境胁迫因子。本文从植物干旱的种类植物对水分胁迫的生理反应抗旱机理植物水分胁迫的研究方法等几个方面探讨植物抗旱研究的进展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和干旱和高温在生理水平对植物光合作用影响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并对以后的相关研究进行了一些分析

关键词:干旱胁迫;植物抗旱性,干旱机制

干早(Drought)是限制植物生长发育基因表达和产量的重要因子[1-4],是气象与环境质量的指标是指在无灌溉条件下长期无雨或少雨气温高湿度小土壤水分不能满足农作物的需要,使作物的正常生长受到抑制甚至枯死,造成减产或无收的一种自然现象一般分为大气干旱和土壤干早[5-6] 。全球干旱半干旱地区约占陆地面积的35%遍及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是一个干旱和半干旱面积很大的国家干旱半干旱的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52.5%,其中干旱地区占30.8%半干旱地区占21.7%[7]植物的抗旱性是指植物在大气或土壤干旱条件下生存和形成产量的能力抗旱性鉴定就是按植物抗旱能力大小进行鉴定评价的过程[8-10]前人对于植物抗旱的研究作了大量的工作并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林业生产提供了理论基础。但这些研究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现有研究结果多数是针对植物某个或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如某些生理或生化指标而这些研究指标只在某一时间范围内起有限的作用用这些具有时间限制的少数几个指标来阐明植物抗旱的途径方式和机理或进行耐旱性评价都难以反映植物的真实情况甚至会使某些最关键的问题被忽略。因此本文对植物干旱胁迫及抗旱性方面的一些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1 干旱胁迫

干旱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世界性难题中国水的问题始终是个大问题水的安全供给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中国的干旱缺水问题目前已引起党中央国务院和全社会的关注中国的水危机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既成事实干旱缺水将成为我国农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

1.1 干旱胁迫的类型及特点

干旱形成有两种主要原因并形成两类干旱。一是土壤干旱。由于连年干旱,雨量过少每年降雨量约在200300mm地下水位又较低,土壤中水分根本不能满足植物生长如无灌溉,作物将受干旱之害。二是大气干旱。植物的水分亏缺是由于蒸腾失水超过吸水而产生的,即使在土壤水分充足的情况下晴天的中午也常常产生干旱。气温高,强烈的太阳辐射显著促进蒸腾;由于土壤干燥,地温低,根的机能低下使吸水受到抑制。都能使植物产生水分亏缺特别是二者同时产生时植物的水分亏缺将更为严重[1-2]。由于植物种类繁多干旱造成水分亏缺的程度很难用统一的标准来划分Hsiao等把中生植物主要是,农作物的水分亏缺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3-4]

1.2 干旱胁迫的因素

引起干早的原因除自然气候因素还有一些其它因素。一是植被覆盖率低,不能有效地调节气候并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二是土壤肥力低,使土壤抗早保水能力差。三是水资源贫乏地下水位下降

2 干旱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干旱胁迫对植物的影响体现在对细胞活性器官和组织功能的影响上。受到干旱胁迫后植物体活性氧增加细胞渗透调节物质变化个体及群体光合作用受到抑制水分利用效率受到影响最终植物个体或群体生长受抑形态发生变化生物量或产量受到影响。为了在干旱胁迫条件下保证生存或保持生物量植物会相应的做出一系列响应如气孔调控,渗透调节和抗氧化防御等抵抗干旱响应以减轻干旱所造成的伤害。本研究围绕上述内容针对作物和牧草的抗旱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农牧业干旱研究和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2.1对生长的影响

干旱引起植物水分胁迫从而对植物的生长光合作用气孔运动呼吸作用营养代谢激素调节和渗透等产生不良影响进一步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据研究水分胁迫下树木高根茎系生长叶片数叶面积及生物量树冠结构等均受到抑制。Mazzoleni(1988)2个杨树杂种无性系根茎比的研究表明水分胁迫下根系的生物量积累相对较高根茎比较大胁迫解除后根茎比有所下降。也有研究表明水分胁迫下树木的根茎比没有提高甚至有所下降[5]。顾振瑜等在研究年生元宝枫幼苗在土壤干旱胁迫下生长反应时发现随土壤含水量降低幼苗的株高根长茎叶重根重茎粗均随之降低[6]

2.2 光合作用减弱

干旱环境使植物的光合速率受到明显的抑制[7]净光合速率Pn下降[8-10]。随着水分胁迫的加剧不同抗性树种的Pn下降的幅度不同抗旱性强的植物Pn降低的程度比抗旱性弱的小[10-11]。然而郑希伟等对几种林木研究表明侧柏和油松的净光合速率最小但其抗旱性最强[12]。这表明单纯用净光合速率来鉴定植物的抗旱性是不全面的。一般认为水分胁迫下植物光合作用降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气孔关闭切断了外界CO2向叶绿体的供应和叶肉细胞光合活性的下降[13]。水分胁迫时叶片光合作用被抑制是气孔和非气孔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一般情况下轻度或中度水分胁迫时气孔因素占主导作用;严重胁迫时非气孔因素起主导作用。已报道的水分胁迫对非气孔因素的影响包括:RUBP羧化酶活性受抑;乙醇酸氧化酶活性下降;光合磷酸化活性下降与叶绿体结构遭到破坏等,水分胁迫使叶绿体代谢失调叶绿素含量下降,Chla/b增大光系统I和光系统II活性下降[14]

2.3 气孔运动

水分胁迫能够引起气孔关闭。气孔的关闭有利于保持植物体内水分平衡推迟水分亏缺发展到有害或致死程度的时间但也有不利的一面,就是限制了CO2的进入减弱了光合作用。现在普遍认为水分胁迫引起气孔关闭有两种机制,一是由于大气湿度的降低而引起的气孔关闭,称之为前馈式反应又称“预警系统”。实际上叶片发生前馈式反应时叶片其他部位并没有发生水分亏缺从而防止了水分亏缺在整个叶片中发生降低了产生伤害的可能性。二是反馈式反应,由于叶片水势下降而引起的气孔关闭。由于随叶水势下降ABA大量累积因此推断ABA在气孔的关闭中起了重要作用但是详细的作用机理目前尚不十分清楚。

2.4 渗透调节作用

渗透调节(Osmotic adjustmen)t是由Hsiao(1973)Turnet(1975)首先提出的其含义是植物在逆境条件下通过代谢活动增加细胞内溶质浓度降低其渗透势从而降低水势从外界介质水势降低的介质中继续吸水保持膨压维持较正常的代谢活动[15]。目前已知许多木本和草本植物具有渗透调节能力但不同植物及其品种渗透调节能力的大小不同参与渗透调节的物质种类也不同。渗透调节受环境因素影响,并受基因控制。据研究水分胁迫下许多树种渗透势降低渗透调节能力提高。但也有人认为木本植物没有或只有很的渗透调节能力渗透调节的幅度也很有限且常常在几天内消失[16]Jones(1978)指出渗透调节作用一般发生在水分胁迫程度较轻或中度水分胁迫情况下当水分胁迫很严重时渗透调节能力减弱或丧失[17]。水分胁迫下植物的渗透调节能力与抗旱性呈正相关[18-19]。渗透调节的关键是细胞内渗透势的下降而渗透势的下降又以细胞内溶质的积累为主要因素。参与渗透调节的溶质称为渗透调节物质可以分为无机离子包括:K+Cl-Ca2+Mg2+Na+有机物质包括: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有机酸等其中以脯氨酸的数量为主。在正常情况下游离脯氨酸含量仅为0.2-0.6mg/g干重占总游离氨基酸的百分之几而在干旱条件下它可成10倍地增加相对含量可达到30%以上。水分胁迫下植物体内脯氨酸含量变化有3个重要特点:对水分胁迫敏感而且变化幅度大;随外界渗透势或植物水势下降而增加;在一定的外界渗透势或植物水势范围内随时间的延长脯氨酸含量可逐步稳定或有所下降。据推测这可能与植物对逆境条件的适应以及在适应情况下脯氨酸再利用有关[19]

2.5抗氧化防御系统的抗氧化作用

大量证据表明干旱诱导的膜脂过氧化是造成植物细胞膜受到损伤的关键因素而膜伤害是导致植物组织伤害和衰老的重要诱导因素但植物在水分胁迫时可以动员酶和非酶的防御系统来有效清除自由基保护细胞膜免遭氧化伤害从而有利于其他生理过程的进行[5]。因此植物体内所具有的保护体系及其他一些机制是某些抗旱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所演化出的适应干旱的机制和策略是其能够忍耐长期干旱胁迫的重要物质基础。在水分胁迫条件下植物体内活性氧产生加快而清除活性氧的保护酶系统活性降低抗氧化物质受到破坏导致活性氧积累引起膜脂过氧化使膜结构和功能受到伤害。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对干旱胁迫下植物体内抗氧化防御系统进行了大量研究。现已确定它是由一些能清除活性氧的酶系和抗氧化物质组成,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AsA)它们协同抵抗干旱胁迫诱导的氧化伤害在整个氧化防御系统中SOD是所有植物在氧化胁迫中起重要作用的抗氧化酶[6]。研究表明,在水分胁迫下抗性强的植物SOD等保护酶仍能维持较高活性防止了活性氧积累减轻了膜脂过氧化引起的膜伤害。因此保护酶的活性水平与抗旱性密切相关。

3植物抗旱机理

抗旱性是植物对于干旱胁迫环境的反应。在相同程度的干旱胁迫条件下不同植物会产生不同的外观表现这种表现是多样的。例如,从植株整体来说会表现为减缓生长休眠甚至死亡。而单就叶片来说会表现为萎蔫黄化(褪绿)甚至脱落。生产实践中常常将这些表现用来比较地被植物的抗旱能力[7-8]

3.1避旱性

是指植物在严重的干旱胁迫之前就完成生命周期。这是一种真正的逃避干旱像沙漠中的一些短生植物就属此类型。

3.2 高水势延迟脱水耐旱机理

3.2.1保持水分的吸收

为了保持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植物必须具有深广而密布的根系一般土壤干旱时表层含水量迅速下降而下层土壤含水量相对比较稳定因此增加根系的深度和密度可吸取更多的水分。耐旱性强的植物的一个普遍特点就是根系生长迅速扩展范围既深又广增加了与土壤的接触面和吸收面积[9]

3.2.2减少水分的损失

植物减少水分损失可通过3条途径来实现。一是增加气孔阻力(Rs)和角质层阻力(Rc)Parker(1965)认为耐旱作物比不耐旱作物气孔关闭的更快。由于气孔关闭大大降低了蒸腾因而有利于植物保持水分平衡。一般认为气孔完全关闭后角质层阻力的大小对植物水分的保存以及存活将起决定性的作用。二是降低叶片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这主要由叶片的反射特性及叶片运动决定叶片的卷曲萎蔫以及角度和方位的改变都会降低对光能的吸收。许多植物的叶表面具有柔毛蜡质和盐分结晶物等均能降低叶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三是减少蒸腾叶面积。蒸腾叶面积减少的含意包括:由于干旱胁迫使细胞分裂和伸展受抑而使叶面积维持在低水平;由于干旱胁迫使叶片衰老致死脱落而引起的叶面积的大幅度减少叶面积的下降对植物在极端干旱环境下的适应对物种的保存和延续均有重要意义[10-11]

3.3 低水势忍耐脱水耐旱机理

3.3.1保持膨压

当水势下降时植物仍能保持一定的膨压对维持生长以及其他生理功能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当植物组织含水量下降时植物能保持一定的膨压就成为一种重要的耐旱机理。在低水势下植物保持膨压主要由两个途径来实现一是渗透调节二是增加细胞弹性。渗透调节的主要作用是在水分胁迫下保持细胞的膨压维持细胞的伸展推迟萎蔫和气孔关闭维持一定的光合作用,从而避免或减少光合器官受到光抑制作用[12]

3.3.2原生质忍耐脱水

植物忍受和适应极度干旱胁迫的能力主要决定于原生质体忍耐脱水的能力。Krame(1983)指出扁桃叶子能干燥到饱和亏缺的70%而不受伤害油橄榄为60%,无花果为25%可见树种间的差异是很大的。关于原生质忍耐脱水的能力称之为耐干性。Hsiao(1973)曾建议把植物含水量失去50%50%以上称为干化这就为评价植物原生质忍耐脱水的能力提供了一般性标准。关于细胞脱水伤害的机理,目前还缺乏足够和确凿的证据。从植物耐旱机理可以看出在植物遇到干旱胁迫时它们首先通过保持水分吸收和减少水分丧失来维持体内的水分平衡进而通过渗透调节和细胞壁的弹性变化来保持一定的膨压以提供植物在干旱条件下继续生长的物理力量。由于植物维持体内的水分平衡和保持膨压的能力总是有限的因此植物最终的耐旱能力还是决定于细胞原生质的耐脱水能力。所以,从更微观的角度去探讨植物的耐旱机理将是今后的方向[12-13]

4 植物抗旱性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干旱缺水对植物的影响从适应到伤害有一个过程。只要不超过适应范围的缺水往往在复水后可产生水分利用和生长上的补偿效应,对形成终产量有利或这就是植物的有限缺水效应。虽然植物有限缺水效应的概念提出较晚但实践中早已有应用。如我国熟知的棉花玉米“蹲苗”控水促进根系下扎水稻无效分蘖期的“烤田”使土壤水分适当亏缺两次轻烤先轻后重, 能有效地控制无效分孽的增长速度对增产有显著作用。早期适度水分亏缺,对米,小麦,向日葵,花生,豆科等植物抗旱性中的补偿效应及其在农业节水中的应用有利于增产冬小麦要获取4500-4950 以上的产量并非要求全生育期土壤水分均应保持充足,其中一段时间的水分胁迫可能对增产有益[14]

有限缺水可能引起植物增产的机理只有一些初步认识尚不能很好定量并具有一定风险。因此使用这种有限缺水效应时要防止不致发展成为非适度水分亏缺的有害影响,其关键在于根据植物种与品种各生育时期对水分亏缺的敏感性及前期土壤水分状况等控制水分亏缺的时间及允许程度。这就要求研究出一套植物与土壤的灌溉指标并针对不同的植物确定其最优灌溉制度与模式实现补偿效应最大。这正是农业节水中调亏灌溉的理论基础[15]

康绍忠等控制性作物根系分区交替灌溉方法,根据根系干旱信号传递(APRI)与气孔最优调节部分根区湿润刺激根系补偿效应等理论提出的一种新的节水技术体系其基本概念与传统概念不同控制性根系分区交替灌溉自 1996 年提出以来,在室内盆栽及大田试验中均取得了明显的节水增产效果,如收获等产量的玉米交替隔沟灌溉比常规沟灌省水13% 。传统的灌水方法追求田间植物根系活动层的充分和均匀湿润而则强调植物根区土壤垂直剖面或水平面的某个区域保持APRI干燥另一部分根系区域灌水湿润交替控制部分根系干燥部分根系湿润以利于交替使不同区域根系经受一定程度的水分胁迫锻炼刺激根系生长及吸收功能的补偿效应及植物部分根系处于水分胁迫时产生干旱信号ABA传输至地上部叶片调节气孔保持最适开度达到以不牺牲植物光合产物积累而大量减少其奢侈的蒸腾耗水而节水的目的。同时还可减少再次灌水间隙期间棵间土壤湿润面积从而减少棵间蒸发损失。因湿润区向干燥区的侧向分运动而减小深层渗漏从而明显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控制性根系分区交替灌溉已在生产中获得了大面积推广。植物补偿效应的存在对其适应干旱逆境有重要意义[16-17]

无论是旱作农业还是灌溉农业植物一生中经常会遇到各种不同程度的干旱危害,其田间实际生境可用“干湿交替”或“低水多变”描述。旱后复水下植物生理生态功能的恢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干旱所造成的危害甚至达到不减产或增产的效果。然而如果控制不好也会出现有害补偿。因此深入研究植物补偿效应的作用机制影响因素及其调控措施不仅有利于对植物抗逆性的深刻了解而且还能够提供对农业节水管理有用的理论和技术[18]

5 结语

前人对于植物抗旱生理生态的研究作了大量的工作并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林业生产提供了理论基础。但这些研究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现有研究结果多数是针对植物某个或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如某些生理或生化指标而这些研究指标只在某一时间范围内起有限的作用这些具有时间限制的少数几个指标来阐明植物抗旱的途径方式和机理或进行耐旱性评价都难以反映植物的真实情况甚至会使某些最关键的问题被忽略。因此今后对于植物抗旱生理生态的研究应该更为全面加强系统综合的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 FRANCOIS C,GENEVIEVE C,JEAN-CHRISTOPHE B,et al.Molecular and physiological response to water deficit in drought-tolerant and droupht-sensitive lines of sunflower[J].Plant Physiol.,1998,116:319-328.

[2] KAZUO S,KAZUO Y S.Gene expression and signal transduction in water stress response[J].Plant Physiol.,1997,115:327-334.

[3] ELIZABETH A B.Molecular responses to water deficit[J].Plant Physiol.,1993,103:1 035-1 040.

[4] SHINOZAKI K,YAMAGUCHI S K,MIZOGUKCHI T,et al.Molecular resp onses to water stress inArabidop-sis thaliana[J].Journal of Plant Research,1998,111:1 102,345-351.

[5]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气象研究室主编,《北方抗旱技术》,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1-35.

[6] 宋风斌,许世昌,水分胁迫对玉米.光合作用的影响. 玉米科学.1994,3(2):66-70.

[7] 户连荣,郎南军,郑科.植物抗旱性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安徽农业科学.2008,36 (7) :2652-2654.

[8] 黎裕.作物抗旱鉴定方法和指标.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3,11(1):91-99.

[9] 龚明.作物抗旱鉴定方法与指标及其综合评价.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1989,4(1):73~81.

[10] 辛国荣 董美玲,牧草抗旱性研究2水分胁迫下8种燕麦品种的抗旱性综合评价.草业科学.19966(13):31-34.

[11] 柴守玺.小麦抗旱生态分类中适合性具类方法的研究.应用生态报 ,2000 ,11 6 :833838.

[12] 韩建民.抗旱性不同的水稻品种对渗透胁迫的反应及其与渗透调节的关系.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1990 , 1 :1721.

[13] 路贵和.作物抗旱性鉴定方法与指标研究进展.山西农业大学,1999 ,4 :3943.

[14] 芮仁廉.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作为甘薯种质资源抗逆性参数的探讨.江苏农业大学,1990, 4 :5256.

[15] 孙彦.不同草坪草种及品种苗期抗旱性比较.草地学报 ,2001, 1 :1620.

[16] 汤章城.植物生理生化进展.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5159.

[17 王宝山.干旱对小麦幼苗膜脂过氧化及保护酶的影响.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1987 1 :2939.

[18] 王霞.水分胁迫对怪柳植物可溶性物质的影响.干旱区研究 ,1999, 2 :711.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6453a3b168884868762d69b.html

《干旱胁迫及植物抗旱性的研究进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