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发展科上半年工作总结与旅游体制机制改革工作总结汇编

发布时间:2019-04-17 02:07:3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旅游产业发展科上半年工作总结与旅游体制机制改革工作总结汇编


旅游产业发展科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持续推进旅游项目建设及管理工作

1、做好旅游统计工作。一是节假日及旅游黄金周期间,重点上报各景区旅游收入及旅游人数。协同区假日办做好元旦、春节、清明、五一、端午5个假期的数字统计、市场分析、旅游投诉等方面的工作。填报河南省旅游政务网数据系统。编写假期旅游综述,并联系主流新闻媒体发送旅游数字及旅游综述。二是每月统计全区旅游人数和收入数据,常规化完成旅游数据统计总报、月报工作,截至6月底,实现旅游人数924.80万人,旅游收入2.98亿元。三是每个季度填报全国旅游景区管理系统,加强对辖区内A级景区的监督和管理,指导A级景区优质服务规范经营。

2、大力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一是协助景区顺利通过A级景区复核。现有景区10家,其中A级景区6家:黄河富景生态世界(4A)、丰乐农庄(3A级)、黄河花园口旅游区(3A级)、普兰斯薰衣草庄园(3A级)、绿源山水(3A级)、黄河逸园(3A级);备案景区4家:良库工舍、乡河湾、自然界、艺茂国际仓。二是上半年新备案艺茂国际仓1家景区:指导艺茂国际仓文商旅景区、良库工舍按照景区按照标准和要求做好A级景区资料整理、标识标牌设置工作。指导艺茂国际仓新建一个游客服务中心,目前,游客中心主体及功能区划分已经完工。三是做好厕所革命相关工作。对XX--XX年已建A级旅游厕所进行拍照、定位上传至高德地图。其中,按照市局要求将我区新建、改建10座旅游厕所申报情况在旅游厕所管理系统进行填报。四是按照《郑州智慧旅游产业运行监测与公共服务平台项目》要求,完成我区旅游视频会议系统的设备安装调试工作,并已投入使用。

3、旅游宣传形式多样化。通过电视、广播媒体进行宣传,邀请郑州晚报、郑州日报、中国网等媒体走进景区(点)采访拍摄,上半年,电视广播媒体报道5次、网络媒体报道47篇、报刊报道24篇。

4、其他工作。一是参加2018中国(郑州)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做好迎接塞尔维亚、瓦努阿图两个国家共11名外宾的接待工作并圆满完成接待任务,我单位王雪珂同志被论坛组委会授予先进工作者。二是做好惠济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的资料收集上报工作。紧紧围绕省市关于旅游业转型发展的决策部署,向古荥大运河管委会提交《中原市场旅游分析报告》、《河南旅游规划》、《河南省旅游资源调查报告》、《郑州市全域旅游产业提升规划及近期行动计划》等资料20件。三是积极办理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共18份,满意率100%。结合李福顺、禹金丽等人大代表提出的旅游惠民免票建议,我局迅速行动,深入景区调研,组织富景生态世界、普兰斯薰衣草庄园2家景区开展了惠济旅游扶贫惠民,门票优惠等你来活动,景区向持有低保证的游客免收门票,每月向郑州市民提供50张免费门票、200张半价票。

二、多措并举开展旅游宣传促销

上半年,开展文化旅游宣传活动12次。先后举办了首届豫台风情年、2018河南第五届绿源山水新春马戏艺术节、郑州首届国际花海美食狂欢节、首届黄河诗会暨第五届天下诗林大会、惠济区第一届全域旅游宣传周等8个主题宣传推介活动、艺茂国际仓举行中国(郑州)第二届观赏石博览会等。

三、稳步推进五旅融合发展

起草了五旅融合工作要点,明确了五旅各成员单位的工作目标。结合各单位职责,起草了《关于调整惠济区旅游发展委员会成员及其职责的通知(草案)》及《惠济区2018年五旅融合发展工作要点》,提升五旅融合精品旅游线路5条以上,推出文化体验游专线、文物古迹游专线、滩涂文化游专线、花海游专线、农耕游专线、工业体验游专线共18条旅游线路。

四、全力配合生态红线划定相关工作

根据市环保委员会办公室下发《关于郑州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结果征求意见的通知》,积极配合生态红线相关工作,对辖区在生态红线范围内各景区进行普查,并通知景区严格按照文件要求上报相关材料,整合材料报送至惠济区环保局。

五、存在问题

1.全域旅游工作职能部门间的协作效率偏低。目前全区全域旅游的氛围还不够浓厚,机关干部、群众参与性不强。全域旅游是一项时时处处、行行人人都需参与的综合性工程,五旅融合涉及及工业、农业、商业、教育、文化、卫生等诸多领域,亟需成立旅发委,由区四大班子领导进行统一指导,全区党政部门共同参与,更需文旅、农旅、工旅、商旅、康旅各个职能部门进一步认真落实工作责任,明确目标指标、责任主体,密切分工协作。

2.全域旅游亟需统一指导、统一规划。规划是我区全域旅游工作的龙头和根本。为实现我区旅游业发展模式由景区引领向全域发展转变,要尽快出台《惠济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对辖区旅游+”与“+旅游项目进行规划指导,有效推进我区文物保护、旅游开发和城镇建设,避免出现重复性建设以及过度开发、破坏性开发等问题;借鉴旅游先进地区发展经验,整合好惠济特色资源,充分利用好大汉文化等特色文化,发展古城、游园等人文景观,打造新的经济业态。

3.旅游招商条件受限,缺乏龙头项目带动。受土地、规划、交通等条件限制,近几年,旅游项目招商进展缓慢,缺乏品牌、强势旅游项目入驻。现有的旅游企业普遍存在小而散,呈碎片化发展,没有形成规模效应,缺乏与旅游配套的大型旅游娱乐项目;经营主体参与形式较为单一,各景区(点)单打独斗的多,没有形成多种经营形式并存,发挥互补的作用;旅游业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4.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旅游发展缺乏魅力。历史文化、地方文化资源挖掘不充分,对历史文化研究不够,没有将历史文化遗迹与旅游景区建设结合起来,区域内文化元素没有进行系统梳理提炼,文化特色和品牌价值未能很好凸显,文旅融合度不高,景区多为自然生态型,在文化的融入和彰显上做的不够。文化探寻、民俗体验型旅游项目少,特色文化鲜明的旅游纪念品开发不足。

5.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旅游发展缺乏基础支撑。近年来,我区在旅游公共服务方面做了一些工作,设立旅游交通标识牌,新(改)建A级旅游厕所,组织辖区内A级景区积极加入郑州市旅游年卡惠民行列等,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旅游公共服务面向旅游企业、面向游客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依然明显。我区交通基础设施滞后、服务设施急需配套的问题突出,停车场、旅游标识牌、旅游服务中心等设施不完善,还需要通过政策引导、资金补助、标准规范等手段,使惠济旅游硬件环境再上一个台阶。

6.旅游宣介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发展旅游事业,一靠建设经营,二靠宣传推介,而我区目前的推介活动只限于本地区,缺乏省域眼光、全国眼光和国际眼光;当前旅游推介多是一些旅游节庆宣传活动,形式单调、缺少特色,主要停留在游客口碑和熟人相传的阶段,缺乏有效的宣传和推广;惠济缺乏整体形象的包装,宣传口号、logo设计、旅游标识等方面不规范、不统一,未能在宣传推介中体现出惠济特色。

7.黄河滩区水源地保护对旅游项目发展提出新要求。《水污染防治法》第六十五条规定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养殖、旅游、游泳、垂钓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活动。我区丰乐农庄、绿源山水、黄河逸园、黄河花园口旅游区、普兰斯薰衣草庄园、黄河富景生态世界6A级景区均在一、二级水源地环保整治范围内,旅游建设项目受到水源地保护的要求,目前已基本停建。部分已建成A级旅游厕所因涉及水源地问题,已经停用整改。

8.五旅融合工作推进困难。一是五旅各成员单位的认识不到位。文、工、商、农、康各部分工作进度不均衡,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克服单纯的任务观点,切实强化工作效率和落实效果;二是土地指标需求不到位。发展旅游建设项目的用地面积较大,导致用地需求增加,土地已成为制约五旅融合深入推进的瓶颈,还需要争取上级相关部门土地政策支持,合理增加建设用地指标,缓解惠济发展旅游用地紧张的局面。

9.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需要一大批复合型人才,尤其是既懂旅游又善于文化创意的高端人才队伍。当前,人才短缺是我区文化旅游工作的一个制约瓶颈,近半年来,由于市、区人才选拔,文化旅游局有14人调离工作岗位,文化、旅游、文物专业执法人员严重不足。人才缺乏导致文化旅游资源未得到有效的开发,未能产生很好的经济效果,补充文化旅游工作队伍迫在眉睫。同时,辖区各企业均向旅游业靠拢,产业融合发展受人才的制约很大,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讲解人员不仅少,而且由于缺乏系统、专业、有效的培训,其专业素质也不尽如人意。

六、下一步工作

(一)以转变思想理念为重点,凝聚力量,形成共抓全域旅游的体制机制

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全域旅游产业开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XX年,我区成立了惠济区旅游发展委员会(以下简称旅发委),受当时旅游发展规模和条件限制,旅发委机构设置和职责分工并不明晰,已不适应目前全域旅游发展要求。所以,下一步首要任务是尽快启动重建和优化调整我区旅发委机构,形成全区上下共同参与、共同谋划、统筹协作发展全域旅游的体制机制,由区旅发委负责研究制定全域旅游工作开展过程中全局性、方向性的重大事项,审核重大旅游项目规划,协调解决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同时,赋予旅游管理部门更多的职能,让其进一步完善旅游发展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行业规划、产业促进、资源统筹、服务监管等作用,大力推进旅游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立足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密切联系全区各旅游企业,提供更加有效的行政指导和信息服务,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围绕全域旅游发展精髓,突出黄河风情、生态体闲、古汉文化,把旅游与生态农业、新型工业、城市建设、美丽乡村结合起来,策划具有惠济特色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

(二)以产业融合发展为重点,创新全域旅游发展新模式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经营单位都要积极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推动文旅、商施、农旅、工旅、康旅五旅融合发展,促进旅游业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转变,推动旅游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各五旅单位明确制定月度、季度或者年度工作完成目标,并严格按照目标推进项目进展。拓展产业融合渠道,做好旅游与现代农业、信息咨询、影视娱乐、会展博览等相关产业对接,发展商务游、康体游、生态游、工业游等特色旅游,搞活门票经济、地产经济和服务经济,形成多点支撑、融合发展大旅游格局。

(三)以提升文化内涵为重点,全面提升全域旅游发展水平

惠济文化是由黄河文化、大汉文化和运河文化凝结而成的三位一体文化:古荥片区重点展示大汉文化、北部特色商业区重点展示运河文化、黄河滩区重点展示黄河文化;其他片区以文化、商业、健康、养老等为载体,大力展示特色文化。精心制作拥抱汉族摇篮·畅享大汉文化等一系列旅游宣介用语,塑造了惠济旅游之魂。出台促进文化旅游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对接待游客人数达到一定数额的文化旅游企业给予相关的奖补支持。鼓励文艺、文化工作者投资参与文化旅游企业经营发展。加强文化旅游的融合,促进形成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打造文化旅游线路,促进旅游+文化发展模式的形成,围绕黄河文化、古汉文化等惠济文化旅游品牌,设计精品文化旅游线路,使惠济文化走进游客心中,展现厚重惠济历史文化底蕴。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建筑、街区,突出惠济文化符号,提升惠济文化内涵。修复、重建城市城墙、运河等历史文化符号,建设特色文化街区、特色小镇,提高惠济文化品味。

(四)以完善基础设施为重点,着力提升全域旅游公共服务能力

完善配套的基础设施是发展全域旅游的基础条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要从景区(点)拓展到全域。一是积极推进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加快《惠济区智慧旅游产业运行监测与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建设,启动惠济区全域旅游大数据平台与应用服务中心建设。实现对景区、饭店、旅行社、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导游、公安、交通、环保、气象等不同旅游业态、行业的旅游相关运行情况信息的多源头、多形式采集和监测,有效提升旅游产业运行感知能力;可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搜索引擎、通信基站等多种渠道动态汇聚游客查询、游览、评价等行为数据,通过关联拟合分析定性推测景区/目的地热度、游客属性、产品需求等,还可以及时掌握旅游相关舆情,促进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进一步完善旅游市场监管、服务、营销体系;能够在旅游节假日实时发布景区客流量、游览舒适度、气象及周边交通路况等信息,提升旅游局公共信息服务能力,为游客行程规划提供信息参考。二是配合市旅游搞好旅游年卡运行管理。增加参与旅游年卡景区数量,加大服务网点密度,加强服务人员技能培训,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发挥其旅游惠民便民功能。三是完成旅游交通标识牌、旅游厕所和智慧旅游综合应用平台建设,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支撑。

(五)以整合资金资源为重点,加大全域旅游建设投入力度

政府投入,重点用于文化旅游宣传推介和交通、生态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旅游产业投融资体系,促进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辖区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的对接,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文化、旅游产业,参与重大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实施,在投资核准、信用贷款、土地使用、税收优惠、上市融资、对外贸易和申请专项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培育几个具有核心文化竞争力的文化旅游企业集团,在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大旅游招商力度,制定出台有针对性的产业扶持优惠政策,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优势资本与优质资源有效对接,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拓展旅游产业面,拉长产业链,支持旅游企业和各类金融机构合作,扩大融资规模,形成大投入、大格局、大转型的良性局面。

(六)变旅游发展瓶颈为机遇,整合资源大力发展城市生态旅游

城市生态旅游是城市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城市旅游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新型城市旅游开发模式。最早由加拿大多伦多发展经验作为基础背景,确认了城市生态旅游发展的可行性。城市生态旅游的发展趋势是在城市旅游中注重生态的原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环境保护有更积极的作用。城市紧张的生活节奏强化了市民逃离本位生活的动机,部分居民远离城市,走向自然区域,但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居民在大多数时期仍故土难离,城市生态旅游资源除了一些知名度大的自然或文化景观能够吸引外地游客,更多的是吸引城市本身居民,多为双休日就能够进行旅游的资源,时下,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趋向明显,在对旅游目的地进行选择时,喜欢就近出游,一般不注重旅游点的等级、意义、知名度,而是更注重环境、交通、服务状况等因素,其中以自然景观的吸引力最强。

《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和《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多次提出要构建沿黄生态涵养带重点建设沿黄风情文化产业带积极发展黄河文化生态游2018319日,郑州市环境保护委员会根据环保部办公厅、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印发的《生态红线划定指南》,下发《关于郑州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结果征求意见的通知》,要求我区景区按照要求进行整改。建议借助此次黄河滩区生态整治,将黄河大堤旅游区进行整体规划,大力发展沿黄城市生态游。结合黄河大堤的空间结构,高标准设计空间层次丰富的休闲区及景观带,选用适宜的植被将大堤、道路、景区外环境构造多层次、差异性的景观指引带和观景休闲带,形成湿地、候鸟、植被、景观等多元素、立体化的大生态黄河湿地;结合旅游休闲和游憩开发,将黄河滩地打造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沿黄生态湿地公园,建设游憩区域和夜景休闲区,形成一个市民休闲游憩的重要目的地。 


旅游体制机制改革工作总结

今年是我县全面深化旅游体制机制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全县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一年。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旅游强省建设的意见》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旅游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进旅游强市建设的意见》,积极策应全市三山一江旅游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我县旅游三年大决战实施步伐,我们严格落实责任,强化工作举措,形成部门协调合作、上下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一、主要措施

(一)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一是完善旅游管理部门行政职能。进一步完善旅游管理部门职能,申请设立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加强旅游质量综合管控和标准化体系建设,保障全县旅游市场平稳有序运行。酝酿成立风景区管理办公室,加强对景区的保护与开发,推动景区可持续发展。二是转变旅游管理部门行政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下放旅游行政管理权限,推进旅游管理部门向服务型机关转变。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加快旅游市场化进程。适时成立县旅游行业协会,强化旅游协会行业服务职能和行业自律功能,发挥行业协会在旅游市场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二)深化旅游投融资体制改革。依托县旅游发展总公司,探索建立健全旅游投融资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和景区、酒店、旅行社、交通运输、旅游商品等企业参股入股,以资本为纽带,统筹旅游资源整合和产业化发展,努力将其打造成全县旅游开发建设投融资平台,并促进其融入市旅游投资股份集团公司。推进旅游全领域开放,制定旅游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引企力度,吸引大型企业或旅游产业集团和民间资本投资开发经营旅游景区、旅游产业园、旅游商品研发基地;支持旅游企业采取项目特许权、经营权、旅游景区门票质押担保等方式扩大融资规模;支持集体与个人以物权入股方式参与旅游开发经营;鼓励金融机构对符合融资授信的旅游企业和重点旅游项目实施贷款优惠,开展中小额旅游按揭贷款业务。

(三)推进旅游经营机制改革。策应创建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以创新旅游扶贫机制为核心,准确把握原中央苏区政策扶持机遇,大力促进融入国家旅游扶贫示范区建设。在白沙、水南及库区沿岸乡镇先行先试,探索建立贫困地区、革命老区、生态屏障区三区一体旅游扶贫开发模式,加快构建全县旅游扶贫村镇、景区、产业体系。探索旅游景区景点经营新模式。对接融入全市三山一江旅游战略,规划实施全县旅游景区景点联票制度,实行统一市场营销、客源组织、售票管理,促进景区经营市场化。探索景区景点通过合资、独资、租赁、承包、托管等方式出让景区经营权,推行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离的经营模式。

(四)推进旅游营销机制创新。一方面,推进智慧旅游强化营销合作。建设旅游网、微信、微博等旅游电子商务载体,打造网络查询、门票预售等服务功能为一体的远程营销平台,实现传统营销向智慧营销模式的转型。积极参加省市举办的旅游推介活动,加强与三山一江县市(区)尤其是、、县等周边县区的协作,开展抱团式联合营销,实现旅游资源共享、客源互送,促进区域旅游一体化,实现环中心城区旅游经济圈。加强与康辉、中旅、中青旅等龙头旅行社和自驾游协会的营销合作,在景区品牌推广、旅游活动策划、客源组织输送等方面实现双赢。另一方面,设计精品线路开拓客源市场。整合全县红绿古旅游资源,精心包装设计旅游线路。着力推出井冈山下庐陵文化游、历史文化名村游、库区水上休闲游、伟人故里红色景区游等专题线路。在积极开发周边县市区客源市场的基础上,瞄准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等国内重点旅游客源市场,组织开展旅游宣传推介活动,拓展目标客源市场,扩大生态文化休闲旅游品牌效应。

(五)推进旅游行业管理机制创新。加快旅游标准化体系建设。积极做好旅游统计工作,建立准确详实的旅游数据库档案。制定并完善旅行社、导游、景区(点)、农家乐、旅游交通和旅游接待单位等行业服务规范和质量标准。强化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资格认证。积极引导开展3星级以上星级宾馆以及4A级乡村旅游示范点的评定工作。加强旅游监管体系建设。建立政府主导,旅游、公安、交通、工商、文化、卫生、环保、质监等部门联动的旅游市场监管体系。加强对涉旅企业的监督管理,促进旅游企业诚信合法经营,维护旅游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加强旅游安全管理,严格落实安全责任制,防止各类旅游安全事故发生。完善旅游咨询投诉平台,加强对游客服务质量的全程监管。

二、改革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科学合理设置旅游管理机构,统筹整合涉旅部门,适时成立县旅游发展委员会,由单一的行业管理转变为综合协调管理,形成责、权、利相统一,人、财、物相匹配,规划、建设、管理相衔接的高效运作机制,构建旅游产业发展大平台。

(二)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与上级旅游主管部门、旅游院校等的合作,依托井冈山经贸学校开设旅游专业课程,办好旅游职业教育,强化对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积极培育本地优秀导游、讲解员,组织管理人员到旅游业发达地区学习,提升经营管理水平,不断加强实践锻炼,提高业务素质和能力,加快优秀旅游人才培养步伐。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进一步对接融入全市三山一江旅游发展战略,以库区资源为依托、山水文化为积淀、有序开发为原则、创建4A景区为目标,坚持红、绿、古结合,做大做强景区项目建设。着力打造全国知名的吉文化旅游胜地、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力争到20**年,旅游接待突破2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15亿元,实现三年翻番。

(一)突出重点,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一是做大做强库区水上项目。启动库区游客集散中心和生态汽车旅馆综合开发等项目建设,启动、、广场项目的包装与推介招商。规划库区岸线景点布局,开辟库区水上画艇、游艇等水上游乐项目,形成一条集休闲观光、娱乐体验为一体的精品旅游线路。

二是做精做细燕坊古村景点。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完成村4A景区的创建任务。按照历史文化型古村落及生态园林型规划,围绕燕坊古宅牌坊、雕刻楹联、古韵民俗的特点,重点实施二十栋大院修复、商旅古道建设工程,打造出燕坊古村建筑与文化遗迹相连的独特景观。

三是做优做美旅游区。按照宜游、宜赏、宜居要求,对进行保护性开发。全方位整治乱建、乱葬、乱采、乱伐现象,完成云隐禅寺藏经阁、荷花池、镇山宝塔等工程建设,做好漂流线、瀑布观景点、森林游乐园的项目规划设计,进一步提高旅游品位。

(二)加大宣传,积极拓展客源市场。

一是抓好电视报纸等媒体常规宣传。继续在中央和省、市主流媒体上进行广泛宣传,进一步提高旅游知名度,提升市场竞争力,全力塑造吉文化旅游品牌形象。

二是抓好网络宣传。在中国旅游网、旅游网、旅游网、旅游网等网络媒体上,通过图片、文字、视频资料、博客、论坛、微信等形式及时发布旅游资讯、旅游线路等信息。

(三)优化环境,着力提升服务质量。

一是抓好旅游安全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开展旅游市场专项治理活动,规范旅游经营行为。重点抓好景区森林防火、宾馆消防安全、食品安全和旅游车辆等特种设备安全运行,确保旅游安全零事故。

二是加大旅游队伍培训力度。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旅游业务培训,举办导游员技能大赛和服务人员岗位大比武等活动,以赛促学,全面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提高旅游管理服务水平。

三是紧紧抓住旅游大发展的良好机遇。充分利用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抓住省、市支持旅游大发展契机,用足用好旅游政策,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全方位支持,推进我县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62e26e5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95.html

《旅游产业发展科上半年工作总结与旅游体制机制改革工作总结汇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