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江苏省常州市湖塘实验中学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情况调研语文试卷

发布时间:2020-07-06 23:14:2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18-2019学年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实验中学

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学习情况调研

一、积累运用

1. 把文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和加横线字的注音依次填在指定方格内。

我一向固执地认为,是峻秀神奇的中国山水( )育了唐诗、宋词、元曲空前绝后的xuàn( )丽和辉煌,成就了王维、吴道子等震shuò( )古今中外的丹青宗师和绘画巨匠。而中国的山水自然,又是拥裹着风花雪月,浸zì( )着爱恨怨忧的历史境况和人生体验,在平平仄仄( )的诗赋歌咏中,醉人身心;在追求形意神韵的丹青绘画中,张扬魅力。

汉字

注音

【答案】

bǔ zè

【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根据拼音写汉字及给汉字注音的能力。给汉字注音,要注意字母的拼写、声调符号及标注位置、多音字的区别等。根据拼音写汉字,要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避免混淆。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对于形似字、同音字、多音字、易错字,要勤于积累,加强记忆。此题中的“烁”容易写错,“仄”容易读错声调。

2.下列有关名著内容的表述, 错误的两项是( )( ) (3分)

A.飞岛国人用专车把体积巨大的格列佛运到京城献给国王,格列佛温顺的表现逐渐赢得了国王和人民对他的好感,他也渐渐熟悉了飞岛国的风俗习惯。

B.《格列佛游记》第四卷更是以恣肆的笔调,展示了人兽颠倒的怪诞现象。在这个乌托邦国度里,马是理性的载体,而人形动物“耶胡”则是邪恶肮脏的畜生。

C.却说玉帝拆开表章,见有求助之言,笑道:“叵耐这个猴精,能有多大手段,就敢敌过十万天兵!李天王又来求助,却将那路神兵助之?”言未毕,观音菩萨推荐了二郎真君神仙来擒拿孙悟空。

D.《水浒传》中作者采取了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第四十回回以前先讲单个英雄人物的故事,然后百川汇海,逐步发展到水泊梁山大聚义。第七十回以后,写他们归顺朝廷,走向失败。

E.宋江原为山东郓城县押司,因阎婆惜发现宋江私通梁山,趁机要挟,宋江怒杀阎婆惜,逃往沧州。在岳阳楼题反诗被捉,在江州刑场被武松救下后,上梁山落草。

【答案】AE

【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掌握情况。名著知识关键在平时的积累,注意掌握作者、生活时代、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尤其注意掌握具体的情节内容。

A.“飞岛国”改为“利立浦特”;

E.在浔阳楼题反诗被捉,李逵救下。

故选AE。

3. 在南京高校版的“中国诗词大会”上,在以“湖”为题的5分钟写古诗环节中,来自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周林甫以《城中湖》为题写了一首古诗。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称赞该诗“想不到的好”。阅读诗的原作及作者解析说说其好在哪里?(2分)

城中湖(周林甫)

凿破千寻万丈深,野塘移得水仙身。

不知何处城中水,能豢沧溟自在鳞。

作者解析:第一句“凿了很广很深的土地开了一个人工湖”,第二句“从野外的塘子移来了水仙种植”,三四句“不知道哪座城里的水,能够豢养大海里自由自在的鱼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设统一答案,参考:(1)这首诗立意高远。这个湖不会很大,也不会很深,这样鱼儿在湖里面长不大也得不到锻炼,真正的大鱼都在海里。在海里才是自由自在的鱼。任何一个城里的湖都养不了海里的大鱼。真正的鱼在海里乘风破浪。(2)妙用比喻,喻意是同学将来到大风大浪中拼搏,表现了作者希望年轻人积极进取、有拼搏的志向。

【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赏析诗歌的答题步骤:找准赏析的切入点,或修辞、或写景、或含有表现力的词语等;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诗歌表达的意思;最后指出其蕴涵的哲理(意境),或表达的情感。这里不设统一答案,参考:(1)这首诗立意高远。这个湖不会很大,也不会很深,这样鱼儿在湖里面长不大也得不到锻炼,真正的大鱼都在海里。在海里才是自由自在的鱼。任何一个城里的湖都养不了海里的大鱼。真正的鱼在海里乘风破浪。(2)妙用比喻,喻意是同学将来到大风大浪中拼搏,表现了作者希望年轻人积极进取、有拼搏的志向。

4. 仔细观察下边漫画,按要求完成问题。 (4分)

1)用简要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名句与漫画蕴涵的哲理一致的是( )

①乱生于治,怯生于勇

②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的歌

③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④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穿着才知道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1)示例:一条正从水里跃出水面的鱼,梦想变成一只空中自由飞舞的蝴蝶。画面的右上方写着:鱼儿一旦想变成蝴蝶,它便苦恼。(意对即可)

2)D

【分析】

1)此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漫画题,读懂漫画、理解其寓意是核心。具体说来,应遵循以下答题思路: 一、仔细观察画面:漫画的重要特点是用笔简洁,但不会缺少人或物的动作、表情、语言等;只有多个“要素”整合起来,才能形成特定情景,从而表现主题思想。所以,画面上的每一个“要素”都对表达寓意起着提示作用。审读试题时,一定要仔细察看画面,注意各个“要素”所提供的信息(比如看看画中有几个人、几件物,看清人物的神态、动作,把握人与物、人与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等)。 二、看画中的语言文字 :漫画为了更好地表达寓意,常配有言简意赅的文字,这对我们领会含意大有帮助。因此,面对一幅漫画,要仔细品味画中文字,认真思考其中隐含的观点。本漫画内容:示例:一条正从水里跃出水面的鱼,梦想变成一只空中自由飞舞的蝴蝶。画面的右上方写着:鱼儿一旦想变成蝴蝶,它便苦恼。(意对即可)

2)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名句和漫画之间关系的能力。读懂漫画内容,思考漫画标点的寓意,理解名句的意思,思考二者之间的关系。

漫画中“鱼儿一旦想变成蝶,它便苦恼”,强调的是做任何事情都不能痴心妄想,应从实际出发,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①项中“乱生于治,怯生于勇”,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不合题意,故不能入选;③项中“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强调的是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也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不合题意,故不能入选;②④两项均强调了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条件,符合题意,故可以入选。故选D。

5. 阅读下面关于极简主义生活的材料,完成相关的探究。(3分)

材料一:1921年,爱因斯坦一度受邀到荷兰莱顿大学执教。学校要给他许多高规格的待遇,他却婉言谢绝。对于他来说,所要的只是牛奶、饼干、水果,再加上一把小提琴、一张床、一张写字台和一把椅子。

材料二:减少器械的使用,游泳、慢跑、俯卧撑、仰卧起坐都是受欢迎的运动方式。过多的装饰与辅助只能成为身体的牵绊,运动时倾听自己的呼吸是最有趣的事情。

材料三:君子之交淡如水,合则留,不合则去,避开利益纠葛,告别逢场作戏。当然,友谊也不用其他的手段来维系,偶尔一句“最近好吗”,也能牵动一颗远方的心。

(1) 请为“极简主义生活”下一个定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除上材料,极简主义生活还可能有怎样的表现形式?请设想某一种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极简主义生活是一种在简单适当的物质条件下,排除世俗的干扰,保持平静心态,追求纯净高洁精神状态的生活方式。(能够写对下定义的格,意思对即可) (2)没有统一答案。例如:追求简洁朴实的穿衣风格;购物不求贵的,只买最贴心的;说话不拖泥带水,用简洁语言表达核心思想……

【分析】

1)此题考查学生给对象下定义的能力。解答此题,在熟悉材料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结合材料的关键段落或句子答题即可。答题格式为:什么是什么。示例:极简主义生活是一种在简单适当的物质条件下,排除世俗的干扰,保持平静心态,追求纯净高洁精神状态的生活方式。(能够写对下定义的格,意思对即可)

(2)此题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课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读懂材料内容,再根据题目要求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答题即可。没有统一答案。例如:追求简洁朴实的穿衣风格;购物不求贵的,只买最贴心的;说话不拖泥带水,用简洁语言表达核心思想……

6. 默写(6分)

(1)              ,并怡然自乐。

(2)醉翁之意不在酒,              。山水之乐,              

(3)              ,君子好逑。

(4)成语“秋水伊人”源之《蒹葭》中的诗句是:                      

【答案】

1)黄发垂髫

2)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窈窕淑女

4)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1)到(3)属于直接性默写题,(4)属于理解性默写题。只要平时既注意记忆、积累,又能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解答本题并不难。名句默写题答题时要认真细致,务必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本题需要注意“髫、窈窕”的书写。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题。(14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①,负势竞上,互相轩邈②,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注释】① 寒树: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② 轩邈: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③ 鸢,俗称老鹰。

(节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7.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词。 (4分)

1)晓雾将 (2)沉鳞竞跃

3)势竞上 (4)泉水

5)横上蔽

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句话。 (4分)

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对【甲】【乙】两段选文内容理解 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两文的体裁都是书信,都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书信,但与一般书信不同,没有问候的套语和日常事务的叙述。

B.甲乙两文都是山水小品文,对“山”和“水”都有极其传神的描写。

C.甲乙两文都写到了猿,目的是为了表现大自然的生机盎然。

D.从写景手法上看,两文写景都采用了衬托和动静结合的写法。

10.情由心生,自然景物往往会触动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两文分别透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7.(1)消散(2)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3)依靠;凭借(4)冲击(5)树枝

8.(1)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2)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9.B

10.甲文作者看到优美的山川景物,不禁发出“实是欲界之仙都”的感叹,传达出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愉悦之情;乙文作者看到富春江的美景,禁不住发出“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的感叹,流露出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分析】

7.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这种题型,解答的前提是对重点文言实词的积累。本题中的两个段落都是课文所学内容,解答时只要根据积累来解答即可。第(1)题中“歇”是“消散”的意思;第(2)题“沉鳞竞跃”需要全部翻译出来,即“沉潜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的意思;第(3)题“负”字是一词多义词,在这里是“依靠、凭借”的意思,它与《醉翁亭记》“负者歌于途”中“负”的意思不一样;第(4)题“激”的意思是“冲击”,古今差别很大;第(5)题“柯”是“树枝”的意思。注意解答的时候不要写错别字。

8.此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这种题型,解答的前提是翻译时要做到符合原意,语言要简洁、优美流畅。翻译时既要注意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还注意落实一些重点词语。特别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及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等。第(1)题中的“与”解释为“参与”, 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奇”指山水之奇异;第(2)题中“窥”这里是“看到”的意思,“反”是通假字,同“返”,“返回”的意思。这些关键词必须准确翻译出来。

9.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和写作手法的理解。这种题型,解答的前提是对文章内容和常见文言文写作手法有一定的了解。如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衬托、动静结合等等。本题中的B项中说“甲乙两文都是山水小品文,对‘山’和‘水’都有及其传神的描写”是不正确的,因为乙文选段中对“水”的描写是不细致的,故选B。

10.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和作者情感理解。这种题型,解答的前提对文章内容了解并能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解答本题,要明确两篇小品文都是借景抒情的,文中的议论抒情句一般都是表达主旨的句子,所以分析时要结合这些句子来解答。甲文中“实是欲界之仙都”的感叹,正是作者对看到的优美山川的感慨与愉悦之情的自然流露;乙文作者看到富春江的美景,禁不住发出“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的感叹,再联系本文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以及避世退隐的意向解答即可。

(二)阅读《飞红滴翠记黄山》节选,完成下题。(13分)

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不同的音响。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我俯身倾听着,分辨着,心神犹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像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这一夜,只觉泉鸣不绝于耳,不知是梦,是醒?

梦也罢。醒也罢。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

11.“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这别有的“滋味”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画线的语句描绘山泉细致入微,请发挥想象力,再续写一个句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我俯身倾听着,分辨着,心神犹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像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中的“融”和“滤”用得好不好,请选择一个进行分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下列对选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选段中“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加横线词“看不见的指挥棒”指的是作者的心。

B.选段中多处运用衬托的手法,如用低处泉声反衬高处泉声的悦耳;用白天听泉反衬深夜听泉的清晰。

C.“泉声浸着月光”中的“浸”就用得很好,它既写出了山中夜晚的寂静,又写出了泉声的清澈、空灵,描绘了泉声与月光交融的美妙意境。

D.文章最后说“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是由于作者听懂了鼎湖山小溪、滴泉、激流飞瀑那优美的歌声,山泉为他注入了一股生命的活力。

15.比较选文画线句与下列写“雨声”的材料,请分析它们的相同点并阐述其妙处。 (4分)

“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选自季羡林《听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具体表现在:(1)万般泉声如一曲奇妙的交响乐。(2)有一种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和生活感慨和生命的诞生、成长、繁衍、死亡的人生感悟。(3)有一种心灵净化和升华的遐思。

12.内容必须是泉水流经树林的某一处场景。如:那悠扬如钢琴者,是泉水流淌于树根之间。

13.融”和“滤”用得好。融,恰当地写出作者全身心的投入,被奇妙的泉声所陶醉,沉浸其中。滤,写出了泉水对作者心灵的净化,“冲走污垢,留下深情”。

14.B

15.(1)都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用比喻能把陌生的声音变为熟悉的声音,把抽象的声音化为形象的声音。(2)都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用排比则能表现声音连贯而下的节奏和震耳撼心的气势。(3)喻体中都有乐器。天籁之声往往有着优美的旋律,就像独特的乐器在演奏优美的乐曲一样

【分析】

11.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重点词语的理解分析能力。做题时,一要紧密联系文章内容,二要联系文章主旨,三要结合写作背景,揣摩作者情感,四要联系具体语境。结合文本和语境可知,这别有的“滋味”具体表现在:1)万般泉声如一曲奇妙的交响乐。(2)有一种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和生活感慨和生命的诞生、成长、繁衍、死亡的人生感悟。(3)有一种心灵净化和升华的遐思。

1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续写的能力。解答这类习题,要先读懂文章以及题意,理解文章主旨,然后进行合理的想像或联想,以便续写成一个完整的句子。内容必须是泉水流经树林的某一处场景。如:那悠扬如钢琴者,是泉水流淌于树根之间。

13.此题考查学生赏析重点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赏析重点词语表达效果可从这些方面思考:具体语言环境、作品背景、关键性词语、所在句子采用的写作手法、文章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和思想等。其答题格式为:重点词语+表达效果+情感。通过分析可知,“融”和“滤”用得好。融,恰当地写出作者全身心的投入,被奇妙的泉声所陶醉,沉浸其中。滤,写出了泉水对作者心灵的净化,“冲走污垢,留下深情”。

14.此题考查学生赏析文本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通读全文,理清文意;然后细读相关词句,品味分析文本的内容、主题、情感、写法等;最后根据题目要求,与题中的各个选项逐一地对照、分析、甄别、判断、选择即可。

通过分析可知,B项解析有误,两个“反衬”应为正面衬托。故选B。

15.此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重点句子的能力。这类题型应先找准赏析的角度,如修辞、描写方法、写作手法、重点词语等;再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这里可以从描写方法和修辞的角度赏析,其答题格式为:修辞(描写方法)+表达效果+表现了/赞美了什么。如(1)都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用比喻能把陌生的声音变为熟悉的声音,把抽象的声音化为形象的声音。(2)都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用排比则能表现声音连贯而下的节奏和震耳撼心的气势。(3)喻体中都有乐器。天籁之声往往有着优美的旋律,就像独特的乐器在演奏优美的乐曲一样。

(二)阅读小小说《含泪奔跑的少年》,完成下题。(13分)

在他的记忆里,他从未离开过生养他的大山。他今年初中毕业了,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县城的重点中学。在城里,他这个年纪还是个孩子,还要在父母面前撒娇。然而,他俨然是个大人了 ,就在他初中毕业的这个暑假里,他尝到了冷也尝到了暖。冷暖过后,他仿佛一夜成人。

父亲在他初中毕业后第一个星期,突遭车祸,留下他和母亲相依为命。肇事司机也在车祸中死亡,父亲的死没有得到任何赔偿。母亲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症,走路一瘸一跛的,生活勉强能够自理。

起初,他和母亲商议着辍学,但母亲坚决不同意。为了下学期的学费,为了以后的生活有个着落,母亲决定带他到县城谋生。

进了城,他才知道,城市人山人海,高楼林立,但这些繁华不属于他们。沉闷的空气里弥漫着炙热的气流,一阵风袭来,也闻不到熟悉的稻花的香甜。母亲在城市边缘,租了间铁皮房,用木板搭了张床,然后找两块红砖架个小铁锅,算是在城里落下了脚。母亲从工厂找到店铺,从店铺找到垃圾收购站,可没有人愿意收留一个瘸子。无奈之下,母亲做了个烧烤车,还给他钉了个刷皮鞋的木箱。

每天,他们从铁皮屋里出来,一个推着车,一个挎着刷鞋箱。趁着昏黄的路灯还没有熄灭,他们匆匆地赶到市里繁华的公园门口,占个地,摆个摊。等到公园里的最后一拨人散去后,他们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回家。他心里其实有一万个不愿意,可是为了读书的梦想,他又能够说些什么呢。

大多数的日子,他就蹲在母亲的烧烤车边给人刷皮鞋。一天,他看到很多人在公园里玩耍,他心动了。他知会了母亲一声,便走进了公园深处。偏偏是这一天,城管突然来巡查,公园门口所有的小摊小贩一窝蜂地溜走了。走路一瘸一跛的母亲因为跑得慢了些,被城管逮了个正着。在和城管的纠缠中,烧烤摊被推倒了,烧得红彤彤的木炭倒在了母亲腿上,一股焦肉的味道让好心的路人愤怒了,城管见势不妙,很快怏怏离去。这天夜里,一对苦难的母子推着车,走着回家的路上。闪烁的街灯照在清冷的马路上,留下一对孤独的含泪的影子,一长一短地走着,成了一道痛苦抽搐的风景。

劳碌了一天的母亲,迷迷糊糊地睡着了,而他却怎么也睡不着。他看着母亲腿上被烧焦的皮肤通红一片,有些地方还留下了水泡。他用手触碰了一下,感觉连心的痛。所有的委屈化成了泪水,从他的眼里流到了嘴里,涩涩的。

时钟已经指向了夜里11点多,他还是睡不着。为了赚够学费,他和母亲除了一日三餐外,其它的开支减了又减,实在要买点什么,也是选一些地摊货。而刚刚,母亲连一盒烫伤膏也舍不得买,硬说擦点酱油就好了。这样一想,他的心更痛了,他失去了父亲,他不能再失去母亲了。他穿好衣服,走上街,向附近的药店跑去。

他跑进药店的时候,药店准备关门了。他很快选定了一盒26元的烫伤膏,他把烫伤膏攥紧在手里,就在掏钱的时候,他才发觉自己只是带来了今天全部的劳务费15元。他站在柜台前犹豫了很久。  

“你到底要不要买啊,我们要关门了。”店主催促他。

“要的,要的,只是……只是,我没有这么多钱。”他吞吞吐吐。

“明天来吧。”

“哦不……我欠你11元钱,可以吗?我明天下午一定还。”他快急哭了。 

“那……”  

“求求你吧……我妈妈她……”他心底的那点坚强终于崩溃了,泪雨滂沱,他把自己和母亲的遭遇说给了店主。  

“那,你把药拿走吧,不够的钱,算是我资助给你的吧。”店主说,“快些回家吧,不要让妈妈等急了。”  

母亲的腿上的伤很快就愈合了。他也如愿在县城读完高中,考上了省城的一所大学。

当他和母亲要离开县城,打算到省城继续谋生的时候,他整理好铁皮屋里所有的行李,突然一张药费单抖落了出来,他露出了笑容,他知道,上面写着——这个世界很冷也很暖,冷暖之间,我不能只是流泪,我要做一个含泪奔跑的人。

(选自《时文选粹》,略有删改)

16.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小说开篇写到“就在他初中毕业的这个暑假里,他尝到了冷也尝到了暖”,这在文中起到了总领全篇的作用。

B.“城管巡查”导致母亲脚受伤一情节,在小说中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为后文主人公看到城市的“暖”做了铺垫。

C.第7自然段中“他”用手触碰母亲被烧焦的皮肤和水泡,感觉连心的痛。这说明他理解了母亲生活的艰难,也流露出他深深的自责和对母亲麻木、不敢斗争的痛心。

D.小说中细节描写十分突出,把这些细节串联起来,就展现了“少年”艰难成长的历程,也集中体现了文题“含泪奔跑”的含义。

17.品读文中的画线句,并分析其内涵。 (3分)

沉闷的空气里弥漫着炙热的气流,一阵风袭来,也闻不到熟悉的稻花的香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结合选文内容分析母亲的性格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章结尾说“这个世界很冷也很暖”,文中哪些人的言行给少年带来了温暖?请结合文章内容选取两处具体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6.C

17.这句话是自然环境描写。“沉闷的空气里弥漫着炙热的气流”,写出了少年初到县城的不适应,他感到燥热、陌生、恐惧。“也闻不到熟悉的稻花的香甜”,表现了少年对乡村生活的怀念和留恋。

18.(1)母亲带他去城里挣钱上学可以看出母亲爱护子女、自立自强、忍辱负重,吃苦耐劳;

2)他和母亲商议着辍学,但母亲坚决不同意,可以看出母亲目标远大,意志坚定;

3)父亲去世后,母亲承担生活的重担可以看出勇于担当;

19.(1)母亲让少年感到温暖。母亲虽身患重疾,但为了让儿子能够继续求学,毅然决定离开家乡,去县城、省城谋生。家庭变故、生活窘迫困顿、高强度劳动、突遭烧伤……母亲毫不退缩,她顽强坚韧,最终帮助儿子实现了“读书的梦想”。无声母爱,是少年一生珍视的温暖。

2)药店店主让少年感到温暖。在少年极度尴尬、无助之时,好心店主的善言善行,既解了少年的燃眉之急,更让他心生暖意,感受到了人生的希望。

3)“好心的路人”让少年感到温暖。路人的挺身而出,既解救了母亲,又让母亲、儿子在极端痛苦无助时得到了一丝安慰。

【分析】

16.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情节分析、主题理解、艺术特色等角度分析判断。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注意结合语境。

C第7自然段中“他”用手触碰母亲被烧焦的皮肤和水泡,感觉连心的痛。这说明他理解了母亲生活的艰难,也流露出他深深的自责和对母亲麻木、不敢斗争的痛心。该选项论述有误,没有对母亲麻木、不敢斗争的痛心。ABD三项分析正确。

故选C。

17.本题考查学生对环境描写句的内涵。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判断画线的句子是哪种描写类型,然后根据句子的特点结合全文的内容进行分析。本题的画线句子是自然环境描写,可从环境描写的作用入手,进行分析。环境描写常见的作用有:交代故事发生、发展的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突出人物形象和深化文章主旨等。文中的画线句是自然环境描写。结合这句自然环境描写,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解答。这句话是自然环境描写。“沉闷的空气里弥漫着炙热的气流”,写出了少年初到县城的不适应,他感到燥热、陌生、恐惧。“也闻不到熟悉的稻花的香甜”,表现了少年对乡村生活的怀念和留恋。

18.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准确和全面,人物形象的概括主要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信息来提取整合。另外,还可以根据情节、环境、作者的客观介绍等方面的信息来提取概括。根据本题的要求,必须有内容,有形象特点。(1)母亲带他去城里挣钱上学可以看出母亲爱护子女、自立自强、忍辱负重,吃苦耐劳;(2)他和母亲商议着辍学,但母亲坚决不同意,可以看出母亲目标远大,意志坚定;(3)父亲去世后,母亲承担生活的重担可以看出勇于担当。

19.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文章内容理解重点句子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文章内容,其次要找好理解重点句子的突破口(关键词),然后结合内容整合作答。理解这个句子的关键在于理解“冷”“暖”的含义。这里的“冷”“暖”不是指温度的高低,更多的是人情冷暖,心灵所感受到的冷暖。给少年带来了温暖的可由母亲、路人、药店老板来思考作答。任选其中两处即可。(1)母亲让少年感到温暖。母亲虽身患重疾,但为了让儿子能够继续求学,毅然决定离开家乡,去县城、省城谋生。家庭变故、生活窘迫困顿、高强度劳动、突遭烧伤……母亲毫不退缩,她顽强坚韧,最终帮助儿子实现了“读书的梦想”。无声母爱,是少年一生珍视的温暖。(2)药店店主让少年感到温暖。在少年极度尴尬、无助之时,好心店主的善言善行,既解了少年的燃眉之急,更让他心生暖意,感受到了人生的希望。(3)“好心的路人”让少年感到温暖。路人的挺身而出,既解救了母亲,又让母亲、儿子在极端痛苦无助时得到了一丝安慰。

三、作文(40分)

“醒”,一个有温度的文字:山朗水涧,万物苏醒;声声叮咛,爱的唤醒;点滴感悟,心灵觉醒;鉴往知来,警醒你我……醒来,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姿态,是一种成长。

请以“醒来”为题写一篇作文。

说明:① 要有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② 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③ 不少于600字;④ 请勿透露考生个人信息

【答案】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醒来”,一般不应理解为“睡醒了”的意思。“醒来”中的“醒”主要是“觉醒”、“觉悟”、“醒悟”的意思。“睡而不醒”是指那段不觉悟的日子。“醒来”可以是自己觉醒,也可是别人叫醒,甚至是敌人打醒,醒来以后有了新思想踏上了新征程。可以写自己的成长感悟:青春无限美好,有追求有梦想,但也有叛逆、迷茫、冲动、鲁莽;一次触动,给自己带来思想转变,让自己从迷茫中、误解中、浮躁中醒来。曾经的不谙世事,经过成长,终变成后悔、自责、愧疚。可以写一个国家的兴衰,如我国由睡狮到如今的中国梦;也可以写一种观念的认可,如原来对环保的忽视到如今的重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53210dd67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e4.html

《2018-2019学年江苏省常州市湖塘实验中学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情况调研语文试卷.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