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二走向民主的历史步伐第4节近代中国创建民主制度的斗争人民版选修2讲解

发布时间:2017-10-30 18:55:1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近代中国创建民主的斗争

一、教材要求:

1.了解19世纪后半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基本主张,认识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对西方 民主政治制度的反应。

2.说出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斗争的史实,认识中国近代史上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的历史进步性和艰巨性。

3.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内容,说明其对中国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影响。

学情分析: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已基本适应专题式学习,他们思想较为活跃,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理解史料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归纳、演绎、推理及运用逻辑法进行判断能力也有进步,语言表达能力较强。但是学习观,价值观都尚未完全定型,可塑性、叛逆性很强,因此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显得格外重要。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中体西用“的主要观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能够从近代中国人对西学的认识中找到历史进步的足迹。

2.过程与方法:

可借助必修课的相关内容,发动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起步,是伴随着救亡而进行的。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民主思想、民主运动在近代中国产生、发展的艰巨性,体会民主对近代中国的推动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难点:对百日维新的评价。

五、教学过程

师:近代以来受“西学东渐“的影响,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开始探索本国的民主政治体制,以维新派和革命派为代表,今天我们 学习近代中国创建民主制度的斗争。

一、19世纪后半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基本主张

1.背景:(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经济侵略加剧,国内有太平天国运动,清 朝政局内忧外患。(219世纪60――90年代,西学在更为广泛的层面传输,对中国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文化产生了猛烈冲击。(3)继承和发展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2.含义:在维护中国固有制度和论理纲常的前提下,采用西方的科技,从而达到自强、求富。

3.实践: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4.目的:维护中国的论理纲常,加强对本国人民的统治,抵御外敌的入侵。

5.局限:局限于学习西方的器物层面,没有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文化观念。

6.意义: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有利于西方的民主制度与思想进一步传入。

▲近代先进思想的演进

师夷长技以制夷——开眼看世界(19世纪4050年代)

中体西用——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维新变法——戊戌变法(19世纪90年代——19世纪末)

民主共和——辛亥革命(19世纪90年代——20世纪初)

民主科学——新文化运动(20世纪初1915年)

▲认识晚请中国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反应

1.顽固派和洋务派:维护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和伦理纲常,不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

2.维新派(资产阶 级改 良派)

早期: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

康梁: 变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

3.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实行民主共和制

趋势:从拒绝到接受, 从改良到革命,逐渐深化

二、西方民主政治的实践------维新派的维新变法运动

(对西方民 主政治的真正实践是从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的)

1.序幕:公车上书

1)背景

国际大势:发展资本主义成时代潮流

国内局势:

①社会背景 :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甲午战败,不仅摧毁了洋务派的强国之梦,也把维新派推到了政治制度变革的最前沿。

②经济和阶级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壮大

③思想基础:

西学东渐之潮尤其是明治维新 后日本迅速崛起的事实使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知识分子开始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2)导火线:18954月《马关条约》的签订激起各阶层的愤怒。

(3)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及各省举人数百人。

“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

--康有为

(4)思想主张:拒和、迁都、练兵、变法。

(5)变法问题:(a)地位:立国自强的根本。

b)内容:A.治国之法应仿行西君主立宪制度

B.强国之法,推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各项政策

C.教民之法,改革教育制度、科举制度。

▲你怎样看待康有为为代表的“公车上书”?

(6)影响:使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由思想理论的传播发展为政治运动。

(它冲破了清政府“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以一种社会政治力量表现群众性爱国行动的开始,它将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愿望、及挽救国家和民族危亡的各种问题和盘托出,把资 产阶级维新运动由思想传播推进到了政治运动阶段)

2.高潮:“百日维新”

1)背景:

①维新运动逐步推向高潮

(各地维新派人士创立报纸、组织学会、开办学堂来宣传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②民族危机严重(189711月,德国出兵胶州湾,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

1898年康有为 上《应诏统筹全局折》

2)开始:1898611日,光绪帝下诏《定国是诏》

3)内容:在人事、政治、经济、文教和军事方面。

4)评价

进步性: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近代中国人对民主政治的实践迈出了重要一步。

局限性:没有触动封建体制和帝国主义在华特权,也没有实行维新派所倡导的定宪法、设议院君主立宪的主张。

三、民主和专制的较量:

1.推翻帝制:辛亥革命:

1)背景: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清朝专制统治陷空前孤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形势有很大发展(革命思想、革命政党、武装起义)

2)成果:推翻清政府;结束封建帝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过程:创建团体:189411月,兴中会。

组建政党:1905年,同盟会。

武昌起义:191110月,武昌起义,辛亥革命埋葬了清王朝统治。

成立民国: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由理想变成了现实。

颁布约法:19123月,《中国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背景: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这部宪法在什么背景下制定出来的?它的制定有什么目的?其主要内容是什么,体现了哪些原则?该如何评价?

时代背景:(1)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

2)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理论来源:法国的启蒙思想

现实依据: 美国1787年宪法

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B.内容:

①规定国家主权属于人民,规定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平等与自由)和义务。

(体现的是“主权在民”)

②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国家体制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体现的是民主共和国的国体和三权分立的政体原则)

③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扩大议院的权利和严格修宪程序

(政体:总统共和制、责任制内阁)

④确认了保护私有财产和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原则

C.性质和地位: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是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D.意义:

①否定封建专制;

(以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形势废除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②确立 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国体和政体,宣告了民主共和原则的正义性和合法性。

③第一次以宪法的形式提出主权在民的思想,推动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

)一度被视为民国的象征,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反对专制的法律武器。

④为捍卫民主共和制提供了思想武器和法律依据。

局限性:明确规定反对帝国主义,对内则没有规定平均地权。

2.维护共和的斗争

背景:①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与袁世凯相互勾结。

②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暴露。

③袁世凯依靠帝国主义实行反动统治。

过程:①反对袁世凯专权的“二次革命”

②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运动 ”:

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和《第二次讨袁宣言》、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蔡锷组织护国军,“洪宪帝制”失败

③反对张勋复辟的“讨逆运动”:

张勋以“调停”“府院之争”为名复辟帝制,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段祺瑞组织讨逆军

④护法运动:(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

孙中山在广州组织中华民国军政府,借助西南军阀势力举兵北伐,结果失败。

⑤第二次护法运动(为了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

结果:1920-1922;因陈炯明发动叛乱而失败

影响:(1)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反对专制、倡行民主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50814e6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06.html

《高中历史专题二走向民主的历史步伐第4节近代中国创建民主制度的斗争人民版选修2讲解.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