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2023-10-18 08:52:3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泰州民戏赏析作者:张树俊来源:《群文天地》2010年第14【摘要】民戏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泰州民戏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特色鲜明。不少民戏的文化影响远远超出了泰州的地域范围,特别是如靖江讲经,里下河民间小唱、姜堰的莲湘、泰兴木偶戏等在全国享有很高的声誉。泰州民戏不仅丰富了泰州人民的文化生活,也为外来游客所喜爱。【关键词】泰州;民戏;民俗文化;赏析民戏与其它民俗文化一样是人类在不同的生态、文化环境和心理背景下创造出来,并在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传递、演变成的不同类型和模式的文化。民戏的外延也很大,包括讲、唱、舞、技许多方面,它反映一个地区的精神风貌,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民戏包含着普通百姓的情感和智慧、爱好与情趣,是远去的历史的反映和文化的记忆。泰州民戏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特色鲜明,影响较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1.泰州的民泰州的最典型的是流传于靖江讲吴方言老岸地区的讲经。靖江讲经的渊源可上溯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传扬佛经的梵呗和唱导。当时以歌咏形式传扬佛经教义,至唐代发展为俗讲(即唐代变文)和僧讲,其中俗讲面向普通大众,九世纪上半叶已极兴盛。至宋代,俗讲已成为瓦肆勾栏会伎之一,市井百姓争相围观倾听,堪称盛况。这种讲唱技艺传入靖江大约在元末明初,传说与岳飞有关。南宋初年,大量中原地区的百姓随王朝南迁,也将北宋汴梁瓦舍中的种种表演技艺带到南方,随岳飞队伍南迁到靖江的江淮流民中可能有民间艺人,带来讲唱技艺。后经过靖江民间艺人长期口头加工,至清末达到定型阶段。由于讲经具有可贵的原始性、独特的地方性和鲜明的艺术性,被专家们视为中国民间艺术的活化石。讲经也是一种小规模的群众聚会,所以民间又把它称之为做会。讲经的基本形式为说唱结合,一唱众和,唱腔有平调、单调、含十字、滚龙调、挂金锁、打莲花等,与唐宋变文曲牌相近。讲经道具有佛尺、木鱼、铃具。开讲时,往往由一名佛头、多名客师主讲。农家堂屋、院落里,八仙桌的一面,佛头独坐,其余三面,和佛的人围坐。听经的人或坐或站。佛头每讲一段,末了一句均以高腔长调哼唱,和佛的人则接着佛头的最后一个字拖着长调齐声相和。不仅和佛的人和,一屋子听经的人均可跟着和唱。讲经关键在佛头,据说靖江佛头很多,在讲经发展的全盛时期(约在民国初年),有佛头一百多人,目前约有佛头六七十人,其中年纪大的已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八九十岁,而年轻的才二十多岁。而女佛头的出现,则是近几年的事,目前靖江有近十名女佛头,年龄大多在四五十岁。1984年,中国民间文学权威人士、北京大学教授段宝林带着北大中文系学生到江苏调查实习,发现靖江农民演唱宝卷后,如获至宝。讲宝卷的活动在靖江还保存着,这在全国是极为少见的。经过研究,他们惊奇地发现,这种讲经经文与敦煌变文存在着渊源。段宝林教授说:敦煌变文解决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说我们的曲艺文学、说唱文学是从变文开始的,后来的小说、评弹、说书,都是从变文发展来的……靖江讲经是活着的宝卷,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生动活泼的宝卷,这是靖江人民的创造,人民艺术天才、智慧的结晶。”[1]2.泰州的民泰州的主要有三类,一是里下河民间小唱,二是弹唱,三是唱道情。首先是里下河民间小唱。苏北水乡的民间小唱很多,有诉长工苦难的,有谈情说爱的,也有唱偷汉的……一般男人有拉丝嗡子,女的演唱。他们在冬天农闲时演唱,也在夏天纳凉时演唱。夏天,他们会到打谷场,坐在那些准备修油的木船上(木船拉上岸准备修油,洗净后反搁着,船底可坐入纳凉,既凉爽又少蚊虫)。若天气太热,他们还会驾了大船到湖心去戴泊,把船扣在水中央,既有凉爽的湖风,又没有蚊虫叮咬,他们一直唱到下半夜,甚至通宵达旦。冬天演唱,一般在室内进行,每每吃了晚饭,就到演唱者家来,先是闲聊,等拉丝嗡的一到,众人推他坐到太师椅上,他便调琴弦,等叽咕叽咕调好琴,女歌手便走过来,等拉完过门就开声唱起来,通常唱到半夜,还会唱些荤曲儿,如《十八摸》等。这才恋恋不舍地回家睡觉。下河民间小唱歌手都为女性。她们从小心灵嘴巧,口口相传,学会唱几十种小曲,一夜也唱不完。使水乡偏僻小村的群众身心得以愉悦。民间小唱乡土气息浓,农民群众听得懂,所以愿意接受,当然,民间小唱也有一些低级下流甚至糟粕的东西。泰州除了各地的民间小唱外,还有一些弹唱,最突出的是靖江弦八弹和兴化的鼓儿词、锣鼓书和唱道情。弦八弹主要是靖江民间为婚庆渲染气氛的小型丝竹乐队演奏,常用乐曲有《八段景》、《诵腔》、《浪淘沙》、《梅花三弄》等。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群众的需要,现今弦八弹在保留传统曲目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流行歌曲的演奏。道情,亦称渔鼓,是一人独唱或数人合唱的民间曲艺。道情,渊源于唐代《九真》、《承天》等道曲,以道教为题材,宣扬出世思想。南宋开始用渔鼓和简板为伴奏乐器,因此也叫。元人杂剧《岳阳楼》、《竹叶舟》等剧中均有穿插演唱。明清以来流传甚广,题材也有所扩大,在各地民间歌谣相结合而发展成许多种曲艺。它演唱方便灵活,不管春雨秋霜、围炉纳凉,随时可唱。道情的唱腔丰富,雅俗共赏,兼收并蓄,大曲小调皆成腔,具有浓厚的民族、民间特色,深受群众喜爱。道情道具是:情筒、简板。情筒,是用长约一米的圆竹筒做成,竹筒打通内结,一头蒙上皮,一头箍一钢箍。以手指击打皮面,情简便发出嘭嘭之声。简板,系由两根长约二米,手指宽的篾片做成,演唱时,情简抵于左手弯内,右手击打鼓面。左手击打简板,打击一阵后便开始演唱,有时夹有道白,有时全是唱歌。道情到了清代,仅存时俗所唱之《耍孩儿》、《清江引》数曲。而郑燮、徐大椿、金农诸家却起而复活了这个体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载,或创新曲,或循旧调,郑燮道情,传唱最广。[2]在业余文艺宣传里,道情也曾有很多地方以女声表演唱的形式出现,六至八位女演员,各怀抱一渔鼓,唱新写的内容,也颇受群众欢迎。3.泰州的民泰州的民间舞蹈形色多种多样。如泰兴的花鼓,姜堰的滚莲湘仓龙舞跑马舞龙灯河蚌舞牵驴花鼓,靖江的荡湖船龙灯舞小狮子舞秧歌舞等等,而影响最大的当数泰兴花鼓和姜堰的莲湘。欢快、热烈的泰兴花鼓,以红灯作为主要道具,红灯内插上点燃的蜡烛,既可照明,又增添色彩,白天固然能演,夜晚亦可照常演出。正因为它可以日以继夜地表演,故又名夜火灯。泰兴花鼓起源之初,民间艺人往往以一家、几家或同村一伙人自行组合,春节期间沿门挨户演出,平时多在街头、村头、庙会、集场作广场表演,如逢豪门大户喜庆堂会,则在室内表演。今已有300余年历史,历经四代传承。严格地说,泰兴花鼓是舞蹈,但是,在泰兴乡间,它被老百姓看着是不折不扣的歌舞。因为它既可单独表演舞蹈,亦可边跳边唱。无论是舞蹈本身,还是曲调、唱词,均有完整、圆熟的结构,风格独特,自成一体,极具地方特色。泰兴花鼓的唱词,用泰兴方言演唱,语言朴实,通俗易懂。所唱歌词并不固定,艺人们在演出中为避免歌词的单调重复,可信口编出一些歌词填进曲中,或者唱一些幽默俏皮的歌谣,活跃气氛,愉悦观众。泰兴花鼓通常由6人表演,俗称人花鼓,在艺人不足数或人数偏多的情况下,亦可由2人、4人、8人、12人表演,但数人花鼓最为完美。无论由几人表演,均为男女各半。泰兴花鼓曲调共有三个,一为[花鼓调],二为[跨金索],三为[倒花篮],整个曲调具有浓郁的苏北民间小调风味。音乐节奏明快、跳跃,呈现为一派喜气洋洋的气氛。[3]姜堰滚莲湘是姜堰地区民间舞蹈的佼佼者。关于姜堰滚莲湘的起源,有两个优美的传说。其一,很早以前,在下河一带,一户地主家有个丫鬟叫莲湘,她聪明能干,美丽善良,在地主家每天挑水、烧菜、煮饭,她烧火时用一根竹竿,这竹竿叫吹火棒。冬天很冷的时候,她就用吹火棒边跳边击打身体的各个部位,无意中就形成了一种舞蹈。当时有人看着,觉得很漂亮,就跟在后面学,她就热心地教大家。后来丫鬟去世了,人们为了纪念她,就把这根竹竿叫做莲湘。其二,孟姜女千里寻夫,走到苏中地区,她手里拿着一根乞讨的棍子,一面拄着棍子乞讨,一面用它驱狗。当地村民看到孟姜女打狗棍挥舞得很漂亮,就跟着学起来。两种传说,无从稽考,但它们都说明了滚莲湘在下河一带是有代表性的,特别是在节日或在庙会,滚莲湘都起一种打场子的作用,在乡村演出时都是通过滚莲湘拉开一个场地,然后让其他的节目来表演。姜堰滚莲湘源于地处里下河的马庄一带。滚莲湘民间舞蹈流传在姜堰地区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确切姓名可考的传承人从第二代刘振喜(1840年生)始,第三代顾振邦(1893年生),第四代王长山(1910-1995年),第五代李道功。滚莲湘形式自由,姿态多变,道具轻灵,多配以本地流行的民间小调即兴表演,亦可走村串户随时随地开场表演,因此,深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姜堰滚莲湘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字,其他地区的打莲湘,是用棍子直接打在演员的身上,而姜堰滚莲湘是通过滚击,用棍子打击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身体的各个部位。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姜堰滚莲湘分为上八盘、下八盘。上八盘就是以上身为主,它的击打都是滚击,然后通过上身的柔美动作来体现。而下八盘则不同,它是腿部的动作,是一种刚健跳跃的动作,所以跟其他的莲湘就完全不一样。姜堰滚莲湘的高标独帜还表现在,其中一些技巧是睡在地上滚,击打到最后动作的最高潮叫龙翻滚,就是演员睡在地上通过膝、腰、手几个部位,同时击打莲湘的棒头、棒尾,这样在地上滚动形成一个高潮。姜堰滚莲湘在省内很有影响,第五代传人李道功被誉为莲湘王,他对姜堰滚莲湘的传承、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4.泰州的民泰州民间技艺性的活动很多,有用于表演的,也有非表演的。如传统表演艺术,泰兴木偶戏泰兴木偶属于杖头木偶,俗称三根棒,一棒支撑木偶头部,另两棒操控双手。泰兴杖头木偶是雕刻艺术与操纵艺术的结合体,表演时讲究举功、捻功和步功,操纵时讲究稳、准、正、平,并借鉴了戏剧演员的水袖、碎步、亮相、鹞子翻身等表演程式。泰兴木偶戏已有180年历史。初从安徽传入时,唱腔为徽调,后改为京剧,并逐步发展,形成了平稳刚劲、细腻传神的艺术风格。民国时期,泰兴市木偶戏班最多时达117家,活跃于市井与乡间。1959年,众多木偶戏班合并为3个木偶剧团,曾经到全国各地演出,赢得广泛赞誉。1973年被扬州地区接收,改名为扬州地区木偶剧团。其后,仍有业余剧团活跃在泰兴市农村,代代相传。再如流传在兴化、姜堰等地的踩高跷也是一种竞技表演。踩高跷是淤溪杨庄村的一项传统民间文艺,一度中断几十年。淤溪文化站打听到70多岁的陈树官老人有此技艺,便组织了20多名能唱会跳的男女青年跟他学习。经过一番跌爬滚打,这些青年终于成为高跷的传人。目前,淤溪高跷队除了在庙会、集市表演外,还经常被邀请到周边县市庆典活动上踩街,有的农民家红白喜事也请他们一显身手。淤溪高跷队被邀请到苏州周庄参加第11届国际旅游节。其次是非表演的。如姜堰梅垛的斗七巧。所谓斗七巧,就是通过七巧灯各种图案的变换,寓万事如意,一切顺心于七巧之中,反映当地人们祈求平安富足美满的愿望。再如,兴化大营捏面人、竹泓船艺、孤山泥狗子等民间工艺也长盛不衰。孤山泥狗子是靖江传统民间工艺品,已有数百年历史。该工艺品由孤山风化的岩粉烧制而成,中空,首腹部有孔,可吹出蛐蛐之声,是儿童喜爱的玩具。除了制成泥狗,还可制成鸡、猪、老虎等动物形状。据说,孤山泥狗子可能也是由北方传过来的。如,淮阳泥泥狗上千种,泥泥狗表现的民族文化,可以写一部大书。在尼塑方面,泰州还有在全国有影响的大师,如净因寺的罗汉塑像,是被誉称为泰州艺人三绝(柳敬亭、梅兰芳、吴广裕)之一的吴广裕所塑。《中国美术家名人大辞典》载:吴广裕,清江苏泰州人,在乾隆年间以泥塑佛像而得名,曾任宫廷供奉衔,在泰州塑像作品有:净因寺十八罗汉像,粉面彩身,形状类常人,而嘻笑自然,绝无俗气。吴广裕在泰州的雕塑作品,除净因寺的十八罗汉外,另有南门关帝庙的二马、二夫,南门板桥内土地庙中的二鬼、二差、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二判宫,光孝寺戒坛的二十四诸天像,泰山岳庙的岳飞及岳云像等,其塑工精湛,都是登峰造极的旷世精品。令人扼腕的是,泰州艺术宝库中这些辉煌的艺术作品,都在文革动乱年代被破坏得荡然无存了。吴广裕曾被乾隆皇帝授以宫廷供奉职衔,但他生性非官场中人,无拘无束的不羁生活,虽让他一生未露显达,最后竟穷困潦倒地死于这千年古刹净因寺内,但他的雕塑艺术成就却令人瞩目地载入了华夏艺术史册。参考文献:[1]佚名.靖江讲经,民间文艺活化石”[N].泰州日报,2005-07-07.[2]佚名.里下河民间小唱[EB/OL].http://www.china0523.com/cul/our/20090511/5115_2.html,2009-05-11[3]佚名.泰兴花鼓[EB/OL].[2010-09-26]http://baike.baidu.com/view/2430456.htm.作者简介:张树俊(1957),男,江苏姜堰人,中共泰州市委党校教授,研究方向:历史文化。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4d836ee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2b.html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