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改革开放历史地位的几点认识(杜鹏程)

发布时间:2015-12-31 22:44:3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对改革开放历史地位的几点认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与思考

杜鹏程

 

[摘要]  党的十八届三中高度评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5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全会公报对改革开放的历史地位予以高度评价,其涵义十分深刻。35年的改革开放历史及当今中国的发展事实无可辩驳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说明中,对改革开放历史背景、目的和性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强调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旗帜。35年来,我们党靠什么来振奋民心、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靠什么来激发全体人民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靠什么来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靠的就是改革开放。”“面对未来,要破解发展面临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除了深化改革开放,别无他途。这三段话,是对改革开放伟大历史地位和巨大意义的高度概括和精炼表述,这些重要论述,揭示了改革开放岿然不动的历史地位,宣示了我们党坚持改革的决心和勇气,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敢于碰硬、勇于担当的气魄。其含义十分深刻,也是我们深刻理解、评价改革开放历史地位的最基本的依据。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我们党之所以作出改革开放伟大抉择,是多种原因推动的。胡德平在《中国为什么要改革》一书中指出:“中国之所以要改革,原因不止一个,如果说到其中的历史逻辑,就是在“文革”结束以前,广大干部群众就已经受到当时体制的严重束缚,党内外不少同志深受其害,并对这种弊端进行了体制性的深入思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人们不会忘记,三十五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中国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在认真回顾这段历史,深刻总结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和宝贵经验时,胡锦涛同志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上给予高度肯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党和国家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1976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广大干部群众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彻底扭转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局势,使党和国家从危难中重新奋起。但是,这一顺应时势的愿望遭到严重阻碍,党和国家工作在前进中出现徘徊局面。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家建设百业待兴,真理标准讨论热潮涌起。国内外大势呼唤我们党尽快就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政方针作出政治决断和战略抉择。”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读这段讲话:其一,文化大革命刚结束后不久,中国社会百废待兴、百业待举,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国民收入损失了五千亿人民币,浪费了八千亿人民币,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综合国力落后,社会、政治、文化、生活混乱。人民生活水平不仅与发达国家相比甚为悬殊,而且与十几年、几十年前的发展水平相近,甚至高于对方的国家和地区相比也明显落后,差距拉大了。中国将向何处去?这是一个摆在当时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一个最现实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二,从国际环境来看,当时一个以发展经济实力、增强综合国力作为增强竞争力的核心与重点,以科技与创新为发展经济的关键点及核心推动力的时代已经来临。世界大多数国家都认识到发展经济的重要性。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冷战已近末期,前苏联已经初显出冷战中的发展内力不足、体制僵化的弊端。许多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及日本、韩国等中国周边一些国家,在这一时期利用全球化带来的机遇,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加强国际联系,加强改革,制定相应政策,使本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力增强。19781月至19792月的一年间,邓小平相继访问了缅甸、尼泊尔、朝鲜、日本、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美国。这一系列出访,特别是对美国和日本的访问,帮助邓小平完成了对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准确定位,初步形成了通过实行改革开放促进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的战略大思路。197810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邓小平应邀访问日本。邓小平在考察汽车工厂时说:我懂得了什么是现代化。” 在乘坐新干线时有记者问他感觉如何,邓小平沉思后意味深长地说:“给我一种感觉,有人在后面推着你在走。”邓小平在实地考察日本现代化产业的过程中,也为中国现代化建设谋划着蓝图。期间, 197852日到66日,中央还安排由谷牧带队先后出访了法国、联邦德国、瑞士、丹麦、比利时等欧洲国家,对战后欧洲经济的复兴进行系统考察。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中央向西方国家派出的政府经济代表团。这是谷牧第一次出国。归来以后,谷牧将这次考察的感受归纳为三点,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确有相当大的发展;第二,西欧这些国家,对于同中国发展经济关系很感兴趣;第三,在发展对外关系中,许多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我国也可以采用。这次考察成为了中国真正走向改革开放重大决策的序曲。考察团基于以上三个方面的感受,写了洋洋15000多字的报告,即《关于访问欧洲五国的情况报告》,报告真实的反映了中国在结束文化大革命以后,一批计划经济时代成长起来的专家型干部在初次访问欧洲发达国家时的真实观感,在这一报告中提出的很多建议和想法,后来不断被完善、逐渐被采纳,并体现在以后党中央、国务院的文件中,体现在我国改革开放时间中。35年前,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世界形势发展的新特点,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而找到了发展中国的正确道路。

这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改革开放历史地位的又一精辟概括。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由我们党在长期奋斗的基础上,由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费尽移山之力,接力探索取得的。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由于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以及我们党缺乏经验,在很长时间内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还没有、在当时也不可能搞清楚。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历经千辛万苦,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也经历严重曲折,为此付出沉痛代价。经过文革结束后两年的特殊时期,历史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是又一次关键抉择:是继续原来的思维模式和已有的体制,还是进行改革?何去何从,这是对执政党的一次不容回避、不容拖延、不容失误的决策考验。正是在这个关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主要标志,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他明确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他甚至说:“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不改革死路一条”。并在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将其上升为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中的一个基本点,作为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基本路线和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指针和明灯。从此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条航船沿着正确航向乘风破浪,奔向成功的彼岸。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春风吹拂下,神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拨乱反正全面展开,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有步骤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走上正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和领导体制得到健全,国家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来了思想的解放、经济的发展、政治的昌明、教育的勃兴、文艺的繁荣、科学的春天。党和国家又充满希望、充满活力地踏上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国的发展及对世界的贡献无可辩驳地证明了: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二、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13亿中国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稳定走上了奔向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蓬勃生机的重要法宝。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们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显示了我们党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勇敢开辟建设社会主义新路的坚强决心。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改革开放与中国发展的关系被从理论上逐步明确阐述、实践上大胆稳步的实施。邓小平提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强调改革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要使这一制度得到自我完善和发展,它的实质目标是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关于对外开放,邓小平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认为搞建设“关起门来不行,不动脑筋,永远落后不行”。“关起门来,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是发达不起来的。”邓小平强调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开放也是改革,改革需要继续开放。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时,对改革开放指导思想也更加明确,指出:我们党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最主要是改革和开放政策。改革是全面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领域的改革;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的开放,对各种类型的国家的开放。在党的十三大上,把改革开放正式写入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作为与四项基本原则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点之一。此后党的改革开放思想内容不断丰富,并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成为中国能够发展到今天最重要的动力之一。在改革问题上,我国进行全面有序、逐步拓宽、稳步推进、不断加深的改革开放事业,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标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在对外开放问题上,正确把握对外开放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对外开放与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坚持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35年来,我们党先后召开7次全国代表大会、48次中央全会,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集中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形成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制定和作出了指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整套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成为我们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成为中国能发展到今天程度的最重要的动力之一。

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中华民族不可逆转地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大道。相比35年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低下状况。经济从“濒临崩溃”走向“世界引擎”。1979—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只有2.8%。我国高速增长期持续的时间和增长速度都超过了经济起飞时期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如今,我国经济发展大跨越,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了由弱到强的历史性巨变。35年,中国经济总量增长142倍,全球排名跃居第二,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至2012年的518942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381元提高到201238420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增长16.2倍,年均增长8.7%。如今,中国不到3天创造的财富,就超过1978年全年。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走向“全面小康”。近十年,中国农村的脱贫人数,相当于一个欧洲大国的人口数量。城乡收入大幅增长,出行越来越方便,生活越来越多彩。2012年末,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移动电话、计算机和家用汽车拥有量分别为212.6部、87.0台和21.5辆,分别比2000年末增加193.1部、77.3台和21.0辆。社会保障从低水平到制度全覆盖。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洒向民生领域,五项社会保险放心保)制度基本建立、逐步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织就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社会保障“安全网”。对外开放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参与更深: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186倍,2012年出口跃居世界第一,外汇储备连续七年世界第一;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更大:20082012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超过20%,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

改革开放保证了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也夯实着人民民主专政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锐意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

改革开放给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外交工作、党的建设等方面赋予了新的生命与活力的源泉,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显著增强。我国社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充满朝气与活力,这是当今时代一个国家最为重要的最为宝贵的财富和资源。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我国能够做一些以前想办而不能办的大事,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项目的建设,航空航天工业、生命科学领域、交通运输、大型工程、水利、道路、城乡建设、科教、国防事业建设等一个个奇迹。从北京奥运会到上海世博会,从三峡工程到青藏铁路,从神舟飞天、蛟龙探海到首艘航母辽宁舰交付,中国人从未如此底气十足。从贫困到小康,从短缺到丰裕,从封闭到开放,13亿中国人意气风发地融入文明现代的新生活,我们离民族复兴的梦想从未像今天这样接近。

35年改革开放的历程证明,中国的发展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令世界惊叹的中国速度,“中国人民的面貌有、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如此深刻变化,我国能在国际社会赢得举足轻重的地位,靠的就是坚持不懈地推进改革开放。”审视当今世界,改革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之道;展望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除了释放改革这一最大红利,别无他途。开弓没有回头箭,停滞和倒退是死路一条。要以强烈的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深刻领会全会精神,更加奋发有为地开拓进取,坚定不移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

三、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不仅在于它已经带给了我们什么,而且在于它开辟了一条引领中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康庄大道。回过头来看,我们就会对邓小平当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这番话有更深的理解了。

2012127日至11日,在全党全国掀起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热潮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到地方考察就选择了改革开放行风气之先的广东。一路上,习近平反复强调,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针对一些对改革开放的责难,习近平同志掷地有声地指出: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20121231日,习近平同志在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朝着党的十八大指引的改革开放方向奋勇前进。这些讲话是极有针对性的,既是对改革开放的高度肯定,也足以表明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改革开放的坚强决心,也向全党全国发出了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的动员令。

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以愚公移山之志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今天当我们以审慎的眼光来梳理改革开放时,就会发现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是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一路进行极其艰难,但中国共产党人上下求索,虽九死而不悔。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以后,历届中央三中全会主要议题都聚焦于改革问题。比如:十二届三中全会研究以城市改革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十三届三中全会研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价格改革、企业改革的方针政策;十四届三中全会研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十五届三中全会全面总结农村改革20年基本经验,作出《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十六届三中全会研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十七届三中全会研究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作出《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由此可以看到,这6次三中全会都是研究部署某个领域或者某个方面的改革,而且都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十八届三中全会研究部署的则不是单项的改革,而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包括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国防和军队改革,是推进所有领域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每一次改革都是一次思想的大解放,都给中国各项工作带来生机和活力。

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改革开放过程中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正如邓小平所预料的“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因为发展往往与问题相伴随。放眼全球,一些国家的“中等收入陷阱”殷鉴不远,断言中国短暂“柯立芝繁荣”的声音时有耳闻;即便在国内,也有人担心我们丧失了改革勇气,甚至患上了“改革疲劳症”“软骨病”。今天的改革再次到了一个紧要关头。一方面,政府职能转变、金融体制改革、反腐制度强化……这些躲不开、绕不过的问题,提醒我们发展还没到开香槟的时候;另一方面,改革本身也面临着“期望值上升的革命”,除了物质利益,人们对公平诉求更加强烈。如何闯关夺隘,更好地回应人民诉求,关系到改革的号召力,也考验着我们党的执政能力。毋庸讳言,与过去皆大欢喜的普惠式改革相比,今天的改革很难让所有人兴奋。无论简政放权,还是调节收入,改革都不可避免会触碰一些固有利益,甚至遭遇某种“利益矩阵”。换句话说,革思想的命、削手中的权、去自己的利,不是每个部门都愿改,也不是每个群体都想改。“触及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然而改革有困难,不改革会更困难。

我们党从来都不回避矛盾和问题,几十年来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回首35年历程,中国的改革何时轻松过?哪个改革不是迎难而上?当小岗村农民签下“生死契约”,当市场经济改革顶着“姓社姓资”压力,这些今天看来习以为常的事情,当初是何等艰难,背后又是何种勇毅!“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如果没有一种战略眼光,没有一种使命意识,没有一种英雄气概,昨天的改革不会为今天奠基,今天的改革也难以为明天铺路。

“改革就是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经过30多年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的渐进式改革,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前,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我国改革已从点到面、由浅入深,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所谓攻坚期,就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分外艰巨,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都需要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就像战场上要攻克最后的坚固堡垒,必须一鼓作气,不可退缩,不可迟疑,不可松劲,原地踏步、停滞不前不仅不能突进,而且可能前功尽弃。所谓深水区,就是下一步改革将不可避免地触及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和利益矛盾,牵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在越来越深的水中前行,阻力会越来越大,必须识得水性、迈稳步伐,否则难以达到胜利彼岸。还要看到,随着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我国发展进程中还不断产生过去没有遇到过的新问题。当前,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一些有识之士高呼:改革正在过大关。吴敬链在媒体记者采访时曾谈到:中国经济社会矛盾几乎到了临界点,如果不能靠稳健有序的改革主动消弭产生这些矛盾的根源,各种极端的解决方案就会赢得愈来愈多人的支持。所以,中国克服社会弊病、避免历史悲剧的正道,在于全面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这就是说,要排除特殊利益的干扰,推进市场化的经济改革和法治化、民主化的政治改革,铲除权贵资本主义的基础,并使公共权力的行使受到宪法法律的约束和民众的监督。除此之外别无他途。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说明中指出:当前,国内外环境都在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比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等。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深化改革。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当前,新问题与老问题相互交织,国内国际因素相互影响,各项改革措施相互关联,需要解决的问题错综复杂。正是基于对改革所处时代背景和现实条件的准确判断,十八届三中全会特别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改革面临的矛盾越多、难度越大,越要坚定与时俱进、攻坚克难的信心,越要有进取意识、进取精神、进取毅力,越要有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勇气,坚决打赢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为了更好地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要求,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国深化改革开放的战略任务,十八届三中全中全会着眼于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总部署和总动员。《决定》强调,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全会部署的15项改革任务中,6项是经济、占了所有改革任务的40%。之所以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中央在总结改革开放经验、准确把握国内外大势、统筹考虑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基础上作出的科学判断和重要决策,是我国基本国情没有变、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三个没有变决定了经济建设仍然是全党的中心工作,必须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先导,发挥其牵引作用,为全面深化改革创造条件、提供动力。特别是在政府和市场关系、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改革司法体制和运行机制、健全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和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等重大问题上,全会在理论上有一系列重大创新、在政策上有一系列重大突破、在操作上有一系列重大举措。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比如,在改革方向强调: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改革方法上,强调: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辨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同时也要继续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在改革范畴强调: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要更加注重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在改革前提上强调,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必须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只有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能具有坚实基础。要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在改革时间上,强调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越繁重,我们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越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善于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张,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为深化改革开放夯实群众基础。习近平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要积极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对深化改革开放的强烈呼声和殷切期待,凝聚社会共识,协调推进各领域各环节改革,努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总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历史地位的概括,既是一个关于历史地位的评价,又是一个今后发展指向,同时也是对现实方针政策的阐明和强调。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变革,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一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必须牢牢坚持改革开放这一伟大战略方针,排除种种干扰,克服种种阻力,明确方向,坚定信心,把改革开放事业传承下去、发展下去,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作者单位:山西焦煤集团公司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C].北京:人民出版社

2.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3.        习近平:关于《中国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

4.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5.        胡锦涛: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程》 刘海涛 编著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7.        《厉以宁经济文选》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8.        吴敬琏:《中国经济社会矛盾几乎到了临界点》原载于《财经》杂志

9.        《谷牧回忆录》 中央文献出版社

10.   胡德平《中国为什么要改革》

11.   人民日报关于“凝聚全面深化改革的力量”系列社论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42ae51576eeaeaad0f33098.html

《对改革开放历史地位的几点认识(杜鹏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