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民俗介绍

发布时间:2018-06-30 21:16:5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甘南民俗介绍

民俗即民间风俗,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受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起源于人类群众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时代、地域和民族中形成、发展和演变。民俗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往往起到决定性作用。我们对甘南民俗的介绍,重点是以藏族民俗为主,同时兼顾其他民族民俗,分别从生活民俗、岁时节日民俗和娱乐民俗等方面展示和弘扬本土优秀文化。

第一节 生活民俗

一、礼仪

1.献哈达

献“哈达”是藏族人民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婚丧节庆、迎来送往、拜会尊长、觐见佛像、送别远行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献“哈达”是对对方表示纯洁、诚心、忠诚、尊敬的意思。

2.转古拉

藏传佛教信徒,尤其是老年人几乎人人手持嘛呢小经轮,不停地摇转,等同于诵经数遍。此外,藏传佛教的寺院外围或佛殿,经堂的外侧一般都建经轮,村子里也建有嘛呢经轮房。这些经轮的制作的形式、外观、大小,质量均有所不同,但里面一律装佛教经咒,用途都是一样的,因此统称为“经轮”。一般老年信徒平日习惯在清晨的往寺院,用手转动经轮,从右向左绕转寺院。拉卜楞一带称此习俗为“古拉”,原意为转圈。就象城里的老年人早里锻炼身体一样,藏族老人无论春夏秋冬皆要绕转寺院,有的长年累月,持之一恒。

3.“煨桑”

焚香藏语称“桑”,又称“煨桑”,将准备好的香料等物燃于火中,升起香烟,这是高原先民同高高在上的神灵沟通的方式。也许他们认为高高升起的香烟可以直达天上,到达神住的地方,可以将人间的美味传递上去。关于“桑”字,其本意为“清洗 、消除、断除、驱除”等。但同时“桑”也引伸出了祭祀献供之意,甚至在藏语中“煨桑”成了祭祀神灵的代名词。藏族地区几乎每家都要在早上举行“煨桑”活动,在火堆上焚烧柏枝,巴里,糌粑等物,就算完成了祭祀活动。

二、服饰

1.藏族服饰

甘南州农业区的藏族人民,其服饰在日常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不断地演变发展为或华贵艳丽或朴素庄重的独特风格。夏河县的藏族妇女头饰多为碎辫子,她们将头发辫成数十根细辨,下面接上黑色或咖啡色的丝线,一直坠到脚踝;头部还坠有缀 田、玛玻或银碗形饰物的硬布条;部分藏族妇女在头顶脑门处饰有较大的绿松石串;自腰部起有垂及踝部的硬布条,上缀有碗形银质饰物或数行银圆、铜圆,多至数十枚。未婚女子则流两根辫子,饰以缀有数行红珊瑚或蜜蜡珠的红布条。舟曲地区因气候较暖,妇女常着薄而宽大的黑长袍,外穿一短上衣,腰束黑色或蓝色宽幅长腰带,长袍下摆挽在腰带里;裤子很宽,裤口束起,有些还扎裹腿布;头缠折叠成二寸宽的头帕,胸前及上腰部饰有串连的整块珊瑚,胸前经常戴一个直径为26厘米的被称为“欧斗子”的圆形银盘子,上面绘饰有八宝吉祥图案。牧区男性常年在野外放牧、狩猎骑射,动作幅度大,所以其袍子宽大,用羊皮较多,袖子宽且长女袍则紧窄而细长,袖子也是窄而短。男女袍子普遍喜欢用水獭皮镶边,从袍襟、袖口到下摆通常镶五寸左右皮边。比较豪华的女袍,有的镶有一尺多宽的水獭皮边,并在下摆皮边上用水獭皮背部和腹部色彩深浅不同的毛皮拼凑出万字纹、寿字纹,以及十字花、吉祥结等各种图案,既美观又大方。藏族人青睐水獭皮镶边,也出自实用目的,特别是妇女们。水獭皮有着很强的防湿抗潮作用,牧区的妇女们早晨挤奶、背水,往往要踩着高草丛中的露珠,羊皮下摆常常被泡湿,而镶上水獭皮则既保护了衣裳,又增添了华贵之气,故水獭皮镶边也逐渐变成了藏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2.汉族服饰

甘南地区汉族服饰与内地汉族的服饰基本一样,但临潭县汉族妇女的服饰却很特别,因其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独特的造型款式和绚丽多彩而声名远播,普遍被人们誉为具有明清时期江南服饰特点的“江淮遗风”。

临潭古称洮州。据记载,名厨,洮州反叛初定后,朝廷下令将南京、安徽、江苏的汉人前来洮州戍边屯田。洮州妇女梳高髻、穿凤头鞋、头戴手巾的习俗颇有江南遗风。临潭妇女喜穿对襟圆领上衣,衣服宽大,衣边镶三层同色或异色花边。在绾起的平鬓上插上簪、钗、钿等银器饰物,鬓角上插一对金玉梅花,耳戴银质耳坠,腕饰银手镯。

3.回族服饰

回族服饰,大体上和汉族相同,但也有自己的特点,一是老年男性喜穿黑色或灰色长衫。二是女戴盖头或白帽,男戴号帽,盖头分三种,老年人为白色,中年人为黑色,未婚青年多戴绿色,并以丝绸和细纱料子为尚。

三、饮食

1.藏族饮食习俗

甘南藏族人家每日34餐,有奶茶、油条、糌粑,还有酸奶、肉饺、肉包、面条和手抓羊肉 等,调剂花样甚多,以肉食为主。

奶茶是藏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它的制法很简单,即把茶叶放入壶内或锅里,添水 加盐煮沸,待茶色变浓加入牛奶,再烧开即成。奶茶可止渴、消食、解除疲劳。

糌粑是安多藏族的主食。它是将炒熟的青稞用手磨加工成面粉,吃时加上酥油、干奶酪和茶 水,在碗里用手拌匀,捏成团状食品。糌粑易于保存,便于携带,吃法简单,味香耐饥。不 管走到什么地方,只要有水就可以吃上喷香可口的糌粑了。

“都玛”茶,相当于甘南藏族的早点。它的吃法是先在碗里放上少量炒面、干奶酪和酥油 ,再倒上茶水。茶水喝完后,将炒面用手指搅着吃。走进帐房,不论生人熟客,热情的主妇 总会向你先敬一碗“都玛”茶。牧区藏族除了象农业区一样吃面条、油饼和包子外,还吃“ 谢特”。其做法是把面擀成薄饼煮熟,捞起后趁热加酥油、干奶酪、红糖,拌匀后即成。它 甜香可口,是牧区常见的待客食品。

手抓肉是藏族比较高级的食品。藏族人民杀牛宰羊,第一顿要吃胸叉肉和血肠、肉肠、肝肠 和面肠。血肠的制法是;把切碎的肉丁、脂肪、调料和血拌匀后灌进小肠,放到开水锅里一 涮两滚。不等肠内的血完全凝固就捞出,捏住两端边吃边吮,味道鲜美。吃血肠有益气补血 的功效,妇女产后一般要宰杀羯羊,吃新鲜肉和血肠,以滋补身体。肉肠也叫油肠,用羊大 肠制做。在切细的碎肉丁里加上调料,从带油大肠的细段往粗段边装边翻,装完后以慢火炖 熟。面肠是用切碎的羊油放入搅拌成糊状并加有调料的面粉里灌制而成。除煮食外,还可将 煮熟的面肠切成段,在火上烤着吃。肝肠灌的是羊的肝脏碎丁,再加适量的羊油和调料煮熟。鲜美脆嫩,吃肝肠能使智力敏锐。初冬,正是牛羊膘肥体壮的时候,家家都宰牛杀羊,储 存冬肉。冷冻储存的方法之一,是采用“吾吉”法。即把羊宰杀后,不剥皮,剖开腹腔将下 水取出拾掇干净,待凉透后用羊肚包好,再装回整腔羊体内缝合,让它自然冷冻起来。它便 于储存和驮运,可以随时取食,肉味和新宰羊肉相比并不逊色。甘南藏族主要吃牛羊肉,偶 尔也吃猎获的野味。吃的方法通常是煮“手抓”。

“手抓”肉熟而不烂,鲜嫩可口,吃时一手持刀,一手抓肉。所以叫手抓。

酸奶是夏秋两季的日常饮料。其做法是,将新鲜牛奶煮沸,倒在容器中,待牛奶不烫手 时加入酸奶酵母搅匀,放在温度适宜的地方,几小时以后,牛奶凝固成嫩豆腐状,即成酸奶。饮用酸奶有镇静、催眠、开胃、补气的作用。

酥油是从牛奶中分离出来的奶油,营养价值很高。牧区吃糌粑、“都玛”都离不开它。牛奶提取酥油后的液体叫“达拉”,可以用来制干奶酪,也可饮用。

蕨麻是藏族人民喜欢吃的食品。每到秋末,人们去挖蕨麻,晒干后储存。比较普遍的吃 法是将大米和蕨麻熬成粥,并加糖和酥油,称“蕨哲”。只把蕨麻煮熟,加糖和酥油液,也是群众喜食的美味,将蕨麻炒熟后与干奶酪一起磨碎,用糖和酥油液拌匀,倒在圆形浅底器 皿中,以红枣镶嵌在表面,凝固后就成了“星”。它是甘南牧区藏族的糕点。

2.回族饮食习俗

甘南的回族以小麦、玉米、青稞、马铃薯为日常主食。油香、馓子是各地回族喜爱的特殊食品,是节日馈赠亲友不可少的。民间特色食品有酿皮、拉面、大卤面、炒肉面、牛头杂碎、臊子面等。多数人家常年备有发酵面,供随时使用。回族饮料较讲究,凡是不流的水、不洁净的水均不饮用。忌讳在人饮水源旁洗澡、洗衣服、倒污水。回族也喜饮茶和用茶待客,盖碗茶很有名。

第二 岁时节日民俗

甘南藏族的节日有春节、六月会,四月佛月节,五月 端午节和十月燃灯节。其中最热闹 的是春节和六月会。

  每到春节前,人们都赶制节日的新装。腊月十九这天,牧民要抖去帐篷 上的烟尘土,农业区的藏族人民要清扫房屋庭院,粉刷墙壁,张贴年画,人们把这天的大扫 除看作是“送瘟神”。腊月二十四日,家家泥抹锅灶,清洗灶具。接着准备酒肉、糕点、糖 果。除夕下午,在庭院四周和其他所有高低不一的墙头上,每间隔1尺左右放一块拳头大的 冰块,装点庭院。傍晚全家欢聚一堂,吃“除夕饭”,这顿饭吃的越多越好,它预示在新的 一年里,能过上更美满幸福的生活。除夕之夜,家家灯火辉煌,鞭炮声此起彼伏,歌声悠扬 ,人们往往是通宵不眠。凌晨23点钟,男女老少穿上新装,摆上美酒佳肴,儿孙们向老人 依次叩头拜年。喝罢年茶,老人们整装安坐,等待着前来拜年的人。怀揣“祝新春”酒瓶的 青年人和欢跳雀跃的孩子们,成群结队,走家串户地去给全村的邻居亲友拜年。每走进一家,大家就齐呼“新年好”,主人家也同时回应“新年好”。接着小辈们向长者叩拜,向长者敬酒,长者为晚辈们赠“长寿吉利,人畜两旺”的祝愿词,赐坐赏酒,表示感谢。到有老年人的家中拜年要尽量多坐一会儿,多与老人寒暄,使老年人高兴快乐。初一那天,人 们又要带上糖果和自做的点心之类的礼物到亲友家拜年。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要邀请左邻右舍、至亲好友喝年茶、吃年饭、饮酒唱歌。甘南藏族还喜欢把婚礼、姑娘成年礼,婴儿剃发礼、高龄老人的祝寿礼等安排在春节期间,所以从正月初一到十五,几乎天天都有“宴会”。村与村的射箭比赛也在这时举行,那热烈的射箭场面和隆重的庆贺宴会给春节增添了欢乐的气氛。

  初八那天,是赛牛节。牛的角上要裹上绫绸,尾上要扎上布花,牛背上还要绑上名贵褥子,用缨毛拴上美观的笼头。骑手们身着氆氇褐衫,或水獭皮镶边的皮袄,头戴狐皮 帽,脚穿高筒靴,胸前佩宝刀,手中握短鞭,袒露右臂,来参加初八的赛牛节。赛前,对参加比赛的骑手总是用大茶杯敬三盏暖酒以壮胆力。赛牛者每4人为一组,分若干组。指挥者两人,一人从起点发号,一人在终点定名次。当第1名、第2名、第3名分别跑到终点时,亲友们争先恐后献哈达、长红,敬美酒。哈达横挂在牛角上,长红横搭在牛背上,以表示优胜者的喜悦。有的地方,初八那天,进行赛马。赛马会相当盛大而又十分热闹。凡参加的骑手,事先到会址借屋,扎帐篷,安锅灶,备酒肉。每34匹马1组,分5组、6组不等。每组预赛的第1名再参加最后决赛。赛的时候,观众在跑道两旁围成两道长墙,骑手按组比赛;当头马跑到终点地时,庆贺者要为骑手挂红、搭彩绸、献哈达,亲友女眷把绣包挂在马的眉心及鬃上。

  正月十五日,是酥油花节。大约600多年前,酥油花首创于西藏拉萨。经过几百年的漫长岁月,在喇嘛、艺人的不断钻研、改进下,“酥油花”的艺术性不断发展,、提高。人物的容貌神态和禽兽的飞姿走势无不栩栩如生;花瓣的纹理、树叶的脉络、山岭的摺叠更是维妙维肖。酥油花的内容也一年比一年丰富。除了取材于宗教故事的“目连救母”、“天女散花”、“智美更登”、“益超那姆”、“顿月顿珠”、“诺桑王子”等传统酥油花 外,又陆续创作了“唐僧取经”、“天仙配”、“白蛇传”、“嫦娥奔月”、“文成公主进藏”、“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题材的酥油花。尤其令人惊叹的是《文成公主进藏》主体油塑,以唐朝长安的宫殿和拉萨大昭寺为背景,200多个人物穿插其间,再现了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进藏的历史画面,歌颂了藏汉人民的甥舅情谊,反映了藏汉民族团结友好的共同愿望。

  五月端午节,民俗谓纪念伟大诗人屈原的粽子节。这时正值号称国色天香的牡丹开放之际,家家在大海碗中,献上几枝牡丹,并酹酒说:“酒醉的牡丹,火烧的芍药。”认为这样可以延长花时。家家牡丹,蓬荜增辉。甘南藏区不产菖蒲,则以杨柳及花插门代之,吃菜包子,饮青稞酒。孩子们用水洗全身,以防“五毒”。

  四月十五日,是释迦牟尼诞生及圆寂的节日,这天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转经朝佛,并聚集在一起念六字真言。在这个月中都要朝佛念经,磕长头,禁止屠宰牲畜,积功德,并祈祷丰收。

  每年农历六月中旬,草原上羊肥奶浓的时候,都要举行一次传统的群众性的文艺体育盛会。它的名称不同,有的叫六月欢乐节,有的叫六月仙乐节,有的叫六月歌咏节,有的叫六月浪山节。盛会开始,人们穿上华美的服装,带上食品,到绿草如茵的草原上,或葱郁的树林里,扎下白帐篷,过上37天的欢乐节。节日期间,要举行对歌、射箭、赛马、 摔跤等文体活动,而以对歌最吸引人。在对歌会上,男女歌手引吭高歌,对答如流。对歌的内容广泛。对歌一般从下午开始,到半夜结束,有时甚至通宵达旦。优美感人的歌声,引来许多听众,把歌手围得水泄不通,直到对歌结束才尽兴而散。

  十月廿五日,是燃灯节。是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圆寂日,在这天晚上甘南各地寺院和百姓家的屋顶上要点燃无数的酥油灯,以纪念宗喀巴。

  总之,甘南藏族传统的节日很多,地区性的节日更不计其数,内容繁杂,这里只能大体介绍主要节日的活动内容和时间。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3d9da4f2e3f5727a5e962f6.html

《甘南民俗介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