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部办公厅 2004年5月13日

发布时间:2012-03-27 13:56:3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352309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关键在于加速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

——徐冠华部长在河南省科技大会上的讲话摘要之一

编者按 在日前召开的河南省科技大会,科技部部长徐冠华作了重要讲话现将讲话要点分三期摘发,供学习参考。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必然抉择和迫切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低、增长质量较差、能源及其他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人口健康与就业、公共安全等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日益突显,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

资源瓶颈将是长期困扰我国发展的严重制约。我国的人均自然资源十分短缺。人均石油可采储量是世界平均值的11%,人均天然气可采储量是世界平均值的4%,人均煤炭可采储量是世界平均值的55%,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值的31%,是美国的1/5,加拿大的1/50。人均耕地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5%,人均森林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5%,人均矿产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可是我国的经济发展一直走着一条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排放的道路。建国50多年来,我国GDP增长了10多倍,但矿产资源消耗增长了40多倍。2003年我国GDP占世界总量的4%,但对钢材、水泥等材料的消耗却占全球总量的1/3左右。我国每创造1美元所消耗的能源,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对煤炭、石油、有色金属等一次性资源及能源的需求量将大幅度增长。根据中长期规划战略研究结果,2020年我国的能源需求近30亿吨标准煤,至少比2000年增长一倍,其中石油消费量将达到56亿吨,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0%。在人口不断增加、耕地不断减少、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到2020年粮食产量只有达到6.5亿吨,才能保证14亿人口的食物需求。如果没有农业技术的重大突破,依靠现有技术根本不可能实现上述目标。

经济的粗放型增长使得生态环境恶化的压力日益增大。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总体功能在下降,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在减弱。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3。全国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8%。我国土地面源污染日趋严重,中东部地区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占灌溉面积的20%。大气污染程度依然严重,酸雨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30%。我国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2003年,我国工业和生活废水排放总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均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二。根据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战略研究的结果,如果保持目前的能源利用率和污染排放水平,到2020年我国资源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是现在的4倍。反之,如果保持现在的环境质量,资源利用率也至少需要提高4倍左右,可持续发展的形势十分严峻。

经济全球化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对我国的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的提高提出了迫切要求。我国虽然已成为世界第四制造业大国,但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仅为美、日、德的5%左右,我国已有80多种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但大部分属于高消耗、低附加值产品,很多产品还停留在简单加工层次,依靠产品规模扩张的潜力十分有限。代表制造业技术水平的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大多数制造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在我国每年形成的固定资产上万亿元设备投资中,60%以上用于进口装备。初步统计,我国光纤制造装备的90%以上、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的85%、石油化工装备的80%、轿车工业装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的70%由进口产品占领。我国高技术产业近年来虽然发展迅猛,但在制造业中的比例仍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更为严重的是,在我国的产业成长过程中,日益被固化在国际产业分工的低端,形成了对跨国资本和国外技术的过于依赖。从长远来看,这不仅使得我国越来越难以获得更大的利润,而且也难以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

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的矛盾日益显露。城乡、地区差距仍在拉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三农”问题更加突出。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的爆发、各类自然灾害和生产及社会安全问题频繁发生、重大疾病患者增加等问题日益突出,也对我们提出了重要警示。在未来15-20年内,我国还将从农村向城镇转移2.8亿人口,平均每年约有1千多万的农业人口要转向非农业生产,加之城市新增人口的就业压力,使我们面临着世界上任何一个工业化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从未经历过的沉重压力。

上述问题充分表明,在新的发展阶段,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沿用传统的外延型、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已走到尽头。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事关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全面发展,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正如温家宝总理在听取我国中长期科技规划战略研究汇报时指出的那样,我国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走一条新的道路,这就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发展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城乡统筹发展的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道路,说到底,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带动和支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所在。温总理的论述,十分精辟地表明,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求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是加速科技进步和创新。

二、科技创新是发展的主要动力,决定着国家命运和民族兴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在近代历史上,世界经济中心从英国、德国、法国到美国的转移以及芬兰、日本、韩国等的迅速崛起,都印证了这样一条规律:每一次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和技术的重大更替,都会形成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和世界性经济强国的崛起,即使是整体科技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也有可能在某些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甚至超越,并最终带动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发展。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世界各国围绕科技创新的竞争更加激烈。不重视创新的国家,很可能面临被淘汰出局的危险。当今世界,尽管全球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科学技术并没有在世界所有国家和民族间得到均衡利用。对于后发展国家来说,正是基于知识发展程度的差异,一些国家持续地快速发展,并走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前列;而另一些国家则未能获得同样的发展,甚至逐步被边缘化。

通过技术跨越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是后发国家后来居上的一个普遍规律。芬兰曾经是一个以森林资源加工业为主的国家,上世纪70年代开始选择发展通信产业,一举实现了国家的战略转型和经济腾飞,在2003—2004年度全球竞争力排名中位居第一。爱尔兰曾经是以农牧业为主导的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致力于发展软件产业,并由此从一个经济欠发达国家成为欧洲增长最快的国家。20世纪中叶,加纳和韩国具有大致相同的发展水平,同属发展中国家,50年后,韩国已经进入先进工业国家行列,而加纳人均GDP水平基本维持不变。因此,科技兴国的大量事实给我们的民族复兴以深刻启迪。

三、经济科技全球化,为我国充分利用世界已有的知识、科技资源,并在较高的平台上加强创新、加速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

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强了各国经济的相互融合与依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交叉融合,导致重大创新突破不断产生。科学、技术和应用之间的高度融合,逐步形成统一的科学技术体系。科学理论突破和创新,将引起技术革命,进而形成新的产业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成为引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信息技术及产业发展方兴未艾,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是知识型社会的基础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一步融合,将把信息革命推向新的高潮,对经济、社会形态带来巨大变革。随着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干细胞、生物信息学技术等的不断突破,生物技术发展更加迅猛,在未来15年有望形成与信息产业并驾齐驱、充满活力的生物技术产业群。纳米科技在未来10-20年中将取得重大突破,与信息技术、材料技术、生物技术、认知科技的融合,将会产生一系列的重大科技突破,引发新的技术及产业革命。先进能源技术的研究开发继续升温,清洁能源技术及新一代核能技术、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及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突破,将为人类开辟更为广阔的能源利用空间。高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刻融合,促进了传统制造业高技术化。绿色制造将成为制造科技发展的主要方向;生物、信息技术与农业的结合,正在引发一场新的农业科技革命。

四、加速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抉择

新一轮科技大发展浪潮,为我国带来了严峻挑战和大好机遇。温家宝总理指出,经济和社会发展要依靠科技,科技进步要依靠创新,科技创新要依靠人才。我国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有着近3000多万的专业技术人才,拥有一支宏大的创新能力较强的研究开发队伍。我们已经形成了较为雄厚扎实的科技创新基础,有着“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的成功经验,更有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强大优势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中国实现现代化必须充分依靠科技进步,把我国建设成创新型的国家,进而建设成人力资源和科技创新强国,跻身世界经济强国行列。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把我国建设成科技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和经济强国的必由之路。因此,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先导,为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提供有力支撑,是我国科技界的伟大历史使命,也是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时期。科技工作必须进一步突出重点,加强自主创新,实现重点跨越,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撑和先导。

——把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摆在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以开发应用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发展新能源、降低污染排放关键技术为重点,突破能源、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瓶颈约束,为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社会提供支撑。

——科技要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供先导。以信息技术开发应用为重点,加速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和制造业升级。特别是在农业、制造业等关键产业领域,通过科技进步大幅度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提高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形成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科技要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出贡献。立足于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围绕粮食和食物安全、重大疾病防治等事关人民切身利益的关键科技问题,重点攻关、务求突破,为全面提高人民生活和健康水平提供科技保障。立足于全民族科技文化素质的提升,加强科学技术的普及,用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武装人民,培养大批具有现代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

——科技要为国防和公共安全提供有力保障。强化国防及公共安全领域的科技创新,以军民两用高技术为重点,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形成强大的国防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掌握一批国防科技的核心技术,为国家的和平发展建立有效的安全屏障。针对公共安全保障体系的重大需求,全面提高国家抗御和应对重大灾害、事故、案件与突发事件的能力,实现公共安全从被动应付型向主动保障型的战略转变。

——努力实现科学技术的持续和跨越发展。以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为重点,切实加强科学前沿和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夯实科学基础,加强知识积累,为科技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为科技跨越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待续)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2ed82d2c1c708a1284a4494.html

《科学技术部办公厅 2004年5月13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