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4)

发布时间:2020-03-18 21:53:2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国政治制度史

前言:研究政治制度主要是从政体、国家结构以及国家机构等方面入手。政体即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主要指国家中央与地方之间相互关系的构成模式。

夏、商、周时期:A政体:夏商西周是典型的贵族君主制时期。具有两个显着特征。

1、君主是世袭的。

2、君权受到贵族的限制.

(1)君权受到贵族制约(拥立和放逐、谏诤与诛杀)

(2)分封制对君权的分割。

B国家结构:由分封而奠定的周王与诸侯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这个时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内容。这样的国家结构将整个王朝分成有王直接统治的王畿和由诸侯统治的畿外两大部分组成,王直接统治的范围不过其都城周围的一块地方,对畿外统治在很大程度上要假手与各地诸侯。

春秋战国:A政体:春秋战国是贵族君主制向专制君主制过渡时期

春秋时,天子与诸侯的关系由君臣关系向国与国关系过渡。独立性强的诸侯,加强自己的地位,削弱自己国内的贵族君主制政体。

战国时,各诸侯国纷纷变法,打击贵族,废除世卿世禄,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建立官员任免制度,萌生专制君主制幼芽。

B国家结构:通过战国时期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建立官员任免制度,地方权力逐渐收归中央,君主权力逐渐增强。

秦统一至清末:A政体:专制君主制阶段自秦统一开始至清末结束。这个阶段可以划分为三个发展时期。

(一)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专制君主制发展的初始形态。其政体的表现形式是君主丞相制度。

(二)隋唐宋元是专制君主制发展的第二个时期。其政体的表现形式是君主宰辅制。

(三)明清是专制君主政体发展的第三个时期,其特点是绝对君主专制。

B:这时期的国家结构就是中央集权制,国家权力掌握在中央即皇帝手中。但在某些历史时期,比如各个朝代的后期,容易形成割据势力,影响中央的集权,但是这并不占历史的主流。

附:中国封建社会虽然国家结构比较稳定,但是在各个朝代的表现形式去各有差异,以下是各朝代的地方政治制度。

1 郡县制——秦汉的地方政治制度

◆出现于春秋战国之际,最初互不统属。后郡开始分县而治,于是在县上置郡,形成郡县两级政区。

◆战国后期,各诸侯国除都城外普遍置郡。

◆秦统一六国,将各国都城改为郡治。这样,除秦都咸阳设内史管辖外,郡县制行于全国。

万户以上县置县令,不满万户者设县长。县丞掌文书及仓狱,县尉主治安。

郡设郡守主行政,郡尉主军事,中央派驻各郡的监御史负责监察。

县以下设乡、亭、里。

两汉承秦制。汉郡制沿于秦,只是后来将郡守改作太守,郡尉改作都尉。

汉代大封同姓诸侯王以为藩辅,汉代地方上层机构还有诸侯王国。将当时全国60个郡的3/4分封给诸侯王,中央直辖仅15个郡。

王国境土很广,而体制多仿中央,爆发吴楚七国之乱。汉武帝时,诸侯王唯得衣食租税,郡国并行制名存实亡。

汉代的县制多沿于秦,但也有变动。列侯食邑称侯国,长官称;公主封地称,长官称;少数民族地方称,长官称。至于丞、尉,不论县、邑、道、侯国,都是一样,只秩位高低不等。

2:州郡制——东汉魏晋南北朝的地方行政制度

州起源于汉武帝所建刺史监察制度。黄巾起义后,东汉派中央九卿出任各地州牧,集中一州所辖各郡之军、财、民力。从此,州由中央监察区变为地方行政区。各州均置行政机构和长史、司马、东曹椽、诸校尉等官属僚佐。

魏晋南北朝期间,各王朝大体皆沿东汉末年的州郡县制

3:隋立国后,对地方政治制度大力整顿

撤销郡级机构,以州辖县;同时裁并滥设的州郡,全国并为311个州。隋炀帝即位后改州为郡,进一步并县,使全国有郡190个,县1255个。

地方人事权收归中央。规定五品以上官员由皇帝下诏除授,六品以下由吏部任命;提倡科举考试选官,替代荐举任官制度。

恢复地方军政分治,并规定郡县长官由外地人担任,县令以下官吏三年一调,不得连任。

仿汉监察制度,设司隶台大夫、别驾、刺史等监察大员,分别巡察各地,也按六条问事。

3:道路制——唐代的道制和宋代的路制

唐初有州328个、县1573个。唐太宗贞观八年,派员巡察各州,得罢免或升擢地方官吏,称为黜陟使。后又派员四出,号巡察使。高宗以后,按山川地形分全国为10道,后增至15道,每道派高级京官一人,称巡察使或察使或探访处置使,最终称观察使。

■开元时始置各道采访使,以六条检察非法,后因边患频增,使边境节度使兼任道采访使,且兼辖州县事务。安史之乱后节度使制行于全国,形成道(方镇)、州府、县三级政区。

府建于唐开元时,相当于州。当时凡属京师、陪都或本朝帝王驻跸地,皆建府以显示其特殊地位。府的行政长官为府牧、府尹、少尹,其下属机构府、州大致相同,均置司录、功曹、仓曹、户曹、兵曹、法曹、士曹、府(州)学等,但府属官吏的品秩比州高。从五代至宋、元,建府地区逐渐扩大。到明代全国已普遍建府,取代唐以前的州。

县级设官,和隋相同。

北宋为改变方镇太重、君弱臣强局面,除收军权于中央外,地方行政机构采取分路而治,成为路府、州、军、监县三级政区。

州的长官知州由中央派遣文官担任,又在各州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各州的公文必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

北宋设监察区,叫作路。每路有转运司,长官为转运使,监察吏治,收纳州、府、军、监所交赋税,送至中央。提点刑狱司,长官为提点刑狱和同提点刑狱,掌稽考一路的司法案件。提举常平司,长官称提举某路常平公事,专管常平仓或兼茶监专卖之事 。

4:行省制——元明清的地方行政制度

行省制源于魏晋时的行台,为中央政权处理军国大事时的临时派出机构。金曾在边境广置行台尚书省。蒙古仿金制,设行尚书省统辖一个大区的路府州县,演变成地方最高政治机构。元世祖中统年间,尚书省并入中书省,地方机构也改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从此,地方政治制度进入划省而治的阶段

行省置丞相、平章、左右丞、参知政事,其行政机构名称和官吏品秩与中枢相等,凡一省军国大事无所不领。行省辖区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北向门户洞开,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这一措施有助于防止地方割据,明、清继承。

明立国后对元行省制加以改革:

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废除与中枢相同的机构与官名,降低其品秩等级。

地方分权,由布政使司掌民政、财政,另设都指挥使司主兵政,按察使司主刑狱,三机构互不统属,各直隶中枢,凡遇重大政事共同商讨。这样三司分立,互相牵制,大权统归中央。

整顿地方机构统属关系,实行布政使司、府和直隶州、县和一般州三级统属。

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废中书省与丞相制,原中书省直辖地区更名直隶,归六部管辖。从此,的机构不复存在,只因各布政使司辖境与原行省相同,习惯上仍以行省称之。

乾隆时总督巡抚制固定下来,大致两三省设一总督,每省设一巡抚,无巡抚省分,由总督兼理。清代共设有直隶、两江、闽浙、湖广、陕甘、两广、云贵、四川八大总督。直隶总督直接负责京师安全,地位比其他总督更重要;两江总督掌江西、江苏、安徽三省军政大权;湖广总督掌湖北、湖南两省军政大权;闽浙总督掌福建、浙江两省军政大权;两广总督掌广东、广西两省军政大权;云贵总督掌云南、贵州两省军政大权;陕甘总督掌陕西、甘肃两省军政大权;四川总督掌四川一省军政大权。另有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等

布政使在明处于省长地位,但清在督、抚成为固定封疆大吏后,布政使失去行政上独立性而类民政财政两厅厅长。都指挥使司随之裁撤。布、按两司一仍旧贯

B:中央制度即丞相制度,中国古代的两对基本矛盾就是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所以各朝各代的官制改革就是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1;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实行三公九卿制。

奉 郎 卫

中 尉 仆

内、

使

三公

 丞相

  承受皇帝之命,辅助皇帝掌管天下的行政的官

太尉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吏;

御史大夫 主要管理记事,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掌管图书秘籍,同时监察文武官吏;侍御史,掌管文书;监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负责监督郡守的御史。

九卿

奉常  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

郎中令  掌管皇帝警卫;

卫尉掌管宫门警卫

太仆;掌御用车马

廷尉 掌管司法审判;

典客:掌少数民族事务

少府:掌税收以及手工制作,供皇室生活需要。

治粟内史:掌全国财政

 2、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三省: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有不可行的驳回。

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

六部: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户部主管户口、赋税等。礼部主管国家礼仪制度。兵部主管军政。刑部主管刑法。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

3、北宋在宰相之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户部、盐铁、度支)使管理财政收入等,分割宰相的财政权。宰相职权一分为三。

4、元代在中央设中书省,御史台,枢密院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

5、明代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各设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

6、清初,中央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六部。为了加强皇权,雍正时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负责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精心搜集整理因文档各种差异性,请按实际需求再行修改编辑调整字体属性及大小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27b4b226e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2b.html

《中国政治制度史(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