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痴人”形象研究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2015-11-02 16:42:5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聊斋志异〉“痴人”形象研究》文献综述

历来对于《聊斋志异》各种人物形象的研究可以说是很丰富的,比如有对《聊斋志异》中的儿童形象研究,有对狐妖的研究,还有对《聊斋志异》的传播研究等等,但是对于痴狂形象的重视还是比较少的,目前搜集到关于研究痴人形象的论文有十几篇,大部分研究都将痴狂人物进行了全面的分类,但是对于痴狂人物的精神内涵涉及比较少。这些研究大都立足文本,通过痴人或者狂人的表现特征来解读痴狂的内涵,认为痴狂是一种淳朴的人性,并且认为痴狂是作者情感传达的载体,以此来表达封建社会里人们追求个性解放的美好愿望,同时也寄予了蒲松龄渴望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本综述从“痴人”形象的定义分类、艺术特色进行简要阐述分析,以精神分析法和社会历史分析法为指导,逐步深入分析“痴人”形象和作者和社会的关系,对学界近年来对“痴人”形象的研究进行梳理归纳,以期通过对“痴人”形象的逐步探索,阐释其现代意义,对当下学界的相关研究提出建设性思考。

一、《聊斋志异》“痴人”形象分析

1.“痴人”形象的定义分类

对于“痴人”形象中“痴”的定义,李祎在《论〈聊斋志异〉中的痴者与痴境》中说“‘痴’可以指无知、傻,也可以指一种近于癫狂的精神病态,又引申为对某种事物的执迷、沉醉。”“ 后来‘痴’逐渐被赋予了其他含义,枝生出专一于一事,爱好到入迷的程度的意思。如佛语讲‘迷惑之心,名之为痴’。指对事物沉湎迷醉,仿佛全部身心都投注其中,而罔顾人生或现实世界的其他部分的一种状态。‘痴’者往往执著于生活的某一方面,不顾一切地追求心中所好。” 1

武雨宁在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发表的论文《〈聊斋志异〉痴狂人物的多元解读》中对“痴人”形象的分类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人们把有‘痴’或‘癖’性格的人当作真性情的典型,史无前例地对‘痴’和‘癖’开始肯定,当然这样的思

潮深刻地影响了蒲松龄,创作了很多执着、不顾世俗的真性情的人物形象。在这里大致将《聊斋志异》中方方面面的‘痴’分为三种:感情真挚的情痴、爱物成癖的物痴、自然率真的性痴。”2

翁童在《情痴与物痴——〈聊斋志异〉痴者形象分析》发表自己的看法“一方面在外人看来性痴者其行为不符合社会既定标准,不可理解;另一方面各位痴子不谙世情,唯心是问。这些痴傻疯狂的行为不仅分享了相似的特征,还拥有共同的精神意志:他们以强大的意志去捍卫痴心,使其愤世嫉俗的坚决和坦荡的肝胆之气久久驻留在字里行间。”3

刘云汉在《浊世红尘中的纯真世界—— 透视<聊斋志异>的痴人形象》中评价到“《聊斋志异》中塑造的种种寄寓着真和美的‘痴人’形象,就是蒲松龄理想化的人性的外化,是他理想中的人生境界。这种理想是既虚幻又真实的,是人人心底都可能浮现的最有情趣的生活画面的最精美部分的剪接。”4

从上述研究中可以看出,学界对于“痴人”形象的定义基本上是达成了共识,对以后对“痴人”形象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可能。

2.“痴人”形象的艺术特色

关于痴人形象的描写塑造,吴组缃在《<聊斋志异>的人物描写》说“婴宁的自由天真的形象在篇中一出场,作者就以两点具体的特征的东西介绍给读者: 一是花,一是笑。在开篇,上元节游玩的途中,青年王子服初次遇见她,他就‘撚梅一枝’,‘笑容可掬’,‘遗花地上’,‘笑语自去’。”“作者以细微动人的笔,描写女子所住的庭院房舍,用细微的环境描写来表现人物#这样的自然风物的描写,不只艺术性高,思想性也是高而强的。作者用各种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致,不同的姿容和神态来写她的笑,写她的爱花。”5

刘云汉在《〈聊斋志异〉人物语言论析》中认为“《聊斋志异》语言的另一半特点,那就是作者深深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从现实生活之中汲取了大量活生生的群众性的通俗语言,并将它们融入文言之中,使作品于古雅隽永之余又是那么通俗晓畅,那么富于生活气息。”6

都媛在《浅析〈聊斋志异〉中人物的语言特点》总结了自己的观点“《聊斋志异》中的人物语言虽然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现,但是做到了避免晦涩词语的运用。小说中人物语言的一大特点就是: 作者以民间口语为基础,重新进行润色,

又融入了白话口语,所以使读者觉得通俗易懂,同时也将人物的性格特点刻画得活灵活现。”7

通过分析“痴人”形象的语言特点和艺术特色,有利于更好的认识“痴人”形象,对“痴人”形象有进一步的了解和发现。

二、精神分析视角下的“痴人”形象探讨

1.作者生活经历影响下的“痴人”形象

作者的创作和其生活阅历是密切相关的,笔下的人物形象是作者内在的外化。2006年首都师范大学张晓萍发表的《〈聊斋志异〉中的痴狂人物群像研究》对此作出了总结分析小说中痴人们对自我人生价值的坚持和执著,对心仪之人与物的痴迷和真情;狂人们对自我人格的极度自信,对世俗丑恶的极尽抨击和嘲弄,以及他们共同拥有的目无礼法、一派天真的纯真个性。凡此,其生命能源都是蒲松龄本人痴狂个性的延展。对这些形象的塑造和赞美,正是他夫子自道,是他对自我痴狂个性的思考、展现和肯定。” [8]

张振国在《蒲松龄痴狂意象论》说“或许正是因为蒲松龄是这样一位痴情之人, 所以在《聊斋志异》中就有了一系列的情痴形象,如《阿宝》中的孙子楚《婴宁》中的王子服、《连城》中的乔大年、《瑞云》中的贺生等。” 正因为他一生未曾忘怀于科举,所以他在《聊斋》中也塑造了一系列科考成‘痴’的知识分子典型。” [9]

左勇惠在《〈聊斋志异〉痴狂人物形象研究》“蒲松龄科举路上的不幸经历,人生途中的几经风雨,使他以切肤之痛认识了科举制度的弊害,却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同时他也痛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黑暗的社会现实。借痴狂形象抒发了内心的孤愤,寄寓了人生的无奈与悲凉。” [10]

郑秀琴在《蒲松龄的心路历程与〈聊斋志异〉的创作》发表看法“正当盛年的蒲松龄为了养家糊口,和妻子长期分居,再加上屡试不中、生活贫困和塾师生涯的苦闷无聊,只有《聊斋志异》的创作可以暂时缓解他 的心理压力,使他得到心灵的慰藉。学界分析了蒲松龄的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为研究作者后来心理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有利于研究‘痴人’形象下作者的潜在心理。” [11]

2.“痴人”形象下的作者的科举观

有学者对作者笔下“痴人”形象潜在的科举心态进行了总结分析。王富臣在

痴狂与反叛的两极人生——浅析蒲松龄科举心态变迁》中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纵观《聊斋志异》中涉及对科举、考场及对士人的种种描述,蒲松龄以独特的艺术加工形式,通过诸篇中书生文士的遭遇来反映自己的真实境况,并以此来表达其对科举所抱有的复杂情感,同时也深刻体现了蒲松龄一生对待科举考试由痴狂到失落,由彷徨到愤恨再到反思求变的思想与情感变化历程。” [12]

王承丹和徐文蕾在现实·理想·梦幻——论〈聊斋志异〉科举生活的三重世界》表示“《聊斋志异》科举生活的三重世界展示了蒲松龄对科举的关注与批判,其矛盾心态可以说一览无余。”作者一方面鄙视科举,另一方面又醉心于金榜题名的适意与荣光;一方面与篇中怀才不遇的士子惺惺相惜,控诉着‘陋劣幸进,英雄失志’的荒谬,另一方面又忍不住渲染智士仁人科举为报的理所当然。”[13]

王福臣在《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科举情感之纠结》中总结到“《聊斋志异》中对科举、考场及士人的种种描述表达了蒲松龄对科举所抱有的复杂情感,也深刻体现了蒲松龄一生对待科举由期盼到失落、由失望到愤恨再到反思求变的情感交错与渐变历程。” [14]

学界在蒲松龄的生活基础上分析了作家的科举心态,结合作者现实生活中的人生路途,探寻作者的心路历程和创作的潜在关系。

3.“痴人”形象下的作者的爱情观

《聊斋志异》中的痴情男女同时也是作者蒲松龄爱情观的外在表现。学者刘秋娟在《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的至情思想》“《聊斋志异》中的爱情故事情节千奇百怪,匪夷所思,这都是源于蒲松龄至情思想。他希望通过‘至情’发挥出一种神奇的力量,这种力量能够超脱现实,并且能为他书中离经叛道的男女主人公的相爱提供恰当合适的理由,为他们今后的生存开辟一条出路。” [15]

张丽敏在《〈聊斋志异〉婚姻问题研究》中指出“《聊斋志异》关于婚姻问题,关于女性地位,有着比较解放的思想、先进的理念,如《乔女》、《侠女》、《霍女》、《竹青》等等。但是,恰恰是在同一部书中,同一个作者,在同一个问题上,即女性问题上,却表现出矛盾的一面,时而赞美女性的知性美、个性美、叛逆美,时而又板起面孔附庸着吃人的礼教。” [16]

邢玉霞在发表的《〈聊斋志异〉的爱情描写与文人心态》一文中写道“聊斋的爱情描写不仅仅是才子寒士、落拓文人的幻想,也是他们渴望引起重视,渴望

被尊重,渴望改变命运遭遇的跃动的心态。”“他积极热心地赋予女性在爱情关系中的自由,也是达到真正自由的爱情、提高爱情品味的渴望与期待。” [17]

迟丕强和李志强在《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的婚姻道德观》提出自己看法“他主张婚姻应当以男女双方两情相悦、互为知己为基础。他以优美的文笔,赞颂了那些抛开‘理’的桎梏,大胆追求自主婚姻,为爱情而结合的青年男女。” [18]

三、社会历史分析视角下的“痴人”形象研究

在分析文学作品人物形象时,社会历史分析法习惯与将作品和人物形象防止在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之下去观察发现。徐克瑜在发表的《〈聊斋志异〉与清初思想文化价值取向和审美思潮的关系》中提到“《聊斋志异》虽然是一部‘谈狐说鬼之书’, 但它却从各个方面折射出当时社会的各种弊端、世俗的风土人情 和人们的精神追求 ,作为一种审美性的思想和文化精神产品,它不但从各个方面表现出当时社会上人们普遍的思想价值取向和文化观念追求,也反映出当时人们普遍的审美情感、审美爱好和审美追求。” [19]

郑红翠在《〈聊斋志异〉民间性溯源》说“蒲松龄生活的明末清初,是思想界极为活跃、审美观念独放异彩的时代,当时的时代思潮、新兴的市民文学对蒲松龄的创作不无影响,对于其作品中市井风味的形成有很大关系。” [20]

何敏怡在《真性、趣味与寄托——试探聊斋志异与“童心说”之关系》中指出“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一部充满真性真情和趣味,寄托自己真心的集子,其创作理念和李贽理论有不少契合。” [21]

从社会历史角度分析,宏观上把握了“痴人”形象的意义,有利于更完善的认识人物形象,可以更好的研究作家作品。

众学者立足文本,对《聊斋志异》中的“痴人”形象的定义分类的研究已经比较丰富,对“痴人”形象的单个研究也比较完善,但缺失有二:一是大多只研究表象,缺乏具体的理论支撑,比较分散;二是大多只关注到其中一面,或者是研究某一小点,对宏观的研究不够。本人试图以精神分析法和社会历史分析法为指导,在此基础上运用相关知识,对“痴人”形象进行分析,阐述“痴人”形象的潜在涵义。同时探索痴人形象对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对当下提出建设性思考。

参考文献

[1]李祎.论《聊斋志异》中的痴者与痴境,语文学刊,200607

[2]武雨宁.《聊斋志异》痴狂人物的多元解读,四川师范大学,2013

[3]翁童.情痴与物痴——《聊斋志异》痴者形象分析青年文学家,200914

[4]刘云汉.浊世红尘中的纯真世界—— 透视《聊斋志异》的“痴人”形象,名作欣赏,200710

[5]吴组缃.《聊斋志异》的人物描写,中国文化研究,2014

[6]刘云汉.《聊斋志异》人物语言论析,蒲松龄研究,200002

[7]都媛.浅析《聊斋志异》中人物的语言特点,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04

[8]张晓萍.《聊斋志异》中的痴狂人物群像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6

[9]张振国.蒲松龄痴狂意象论,蒲松龄研究,200301蒲松龄痴狂意象论

[10]左勇惠.聊斋志异》痴狂人物形象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2009

[11]王富臣.痴狂与反叛的两极人生——浅析蒲松龄科举心态变迁,蒲松龄研究,201004

[12]郑秀琴.蒲松龄的心路历程与《聊斋志异》的创作,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704

[13]王承丹,徐文蕾.现实·理想·梦幻——论《聊斋志异》科举生活的三重世界,蒲松龄研究,2007 02

[14]王福臣.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科举情感之纠结,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011

[15]刘秋娟.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的至情思想,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3 [16]张丽敏,《聊斋志异》婚姻问题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07

[17]邢玉霞.聊斋志异》的爱情描写与文人心态,蒲松龄研究,200403

[18]迟丕强,李志强.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的婚姻道德观,蒲松龄研究,200002

[19]徐克瑜.聊斋志异》与清初思想文化价值取向和审美思潮的关系,蒲松龄研究,200902

[20]郑红翠.聊斋志异》民间性溯源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2

[21]何敏怡.真性、趣味与寄托——试探《聊斋志异》与童心说之关系,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15e681bb9d528ea81c779b0.html

《《聊斋志异》“痴人”形象研究毕业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