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英雄的内心独白 - 读报任安书

发布时间:2019-04-11 21:50:1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悲剧英雄的内心独白

——读司马迁《报任安书》

陆精康

    ()什么是人生的悲剧?悲剧是人底伟大的痛苦或伟大人物的死亡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⑴“百世奇人悬日月,千秋孤愤诉晨昏。”⑵读司马迁《报任安书》,激荡心灵而挥之难去的,首先是这种伟大的痛苦、悲情的人生。

    人生旅途有种种屈辱和不幸。司马迁那个时代,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垂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然而,这种种耻辱比起宫刑,算得了什么!最下腐刑,极矣!”⑶一个字,一个字,将人生的悲剧命运推向了极致!

    “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⑷受宫刑六年之后,司马迁泪洒书函回复故友任安之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煌煌巨著《史记》已在磨难中草成。他以大质亏缺”“身残处秽为代价,成就了功追尼父的千秋伟业,在民族文化史上构筑了一尊悲剧英雄高高耸立的雕像,令后人高山仰止。而我们从《报任安书》中读到的,则是这位悲剧英雄饱含血泪的内心独白,其间浸透着崇高绚丽的悲剧精神。

    ()奇耻大辱——司马迁清晰记起天汉四年(前97)密不透风的蚕室中刻骨铭心的一幕。那是在修撰国史的中途。罪囚司马迁接受了这一生命的重新选择,也开始了人生的一大转捩。

    “诟莫大于宫刑。”“中材之人,事有关于宦竖,莫不丧气,何况司马迁这样的慷慨之士!卫国的雍渠、秦国的景监、本朝的赵谈……君子不耻。这些故事,司马迁是太熟稔了——这更是作为史家的司马迁的不幸。

    传统理念是:士可杀不可侮。不甘受辱视死如归是一种可歌可泣的壮举。司马迁绝非畏死之人,对他而言,活着,实在比死沉重万分!司马迁对自己生命的存在和归宿有着与传统理念未必完全相同的价值判断:人固有一死,或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功成名就,壮怀激烈从容赴死,固然是重于泰山,事业未竟,陷入绝境无谓丧生,则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

异?司马迁之所以减死一等自请宫刑,甘心受辱隐忍不死,是为着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这是司马迁的生死观:人生事业,超越死生。这一选择,无疑是比死更加艰难的伟大的痛苦

这种超越精神的伟大之处在于,绝境中怀有希望,黑暗中憧憬光明,毁灭和失败中迸发出奋斗的勇气和毅力,屈辱和痛楚中保持进取的自信和尊严。不甘受辱而终于蒙诟,常思自裁而终不引决,为的是退而论书策”“曼辞以自饰。这种超越死生超越时空的理念,是人的灵魂的净化、人的思想的升华、人的价值的实现。

    鲁迅早就说过,《史记》背《春秋》之义”⑸。这种超越死生的悲剧精神,是对传统理念的一种反拨。读《报任安书》,不难明白司马迁对悲剧人物生死名节的评判:向令任子胥从奢而死,何异于蝼蚁?”“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⑹也不难理解司马迁对悲剧人物死生去就的质疑: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⑺可以说,司马迁对生死荣辱的看法,极大地丰富了民族悲剧精神的哲学内涵。

    壮哉,悲剧英雄超越死生的理念!读《报任安书》,谁能不为司马迁作出的这一意义非同寻常的生死抉择而倍感欣慰!

    ()“名山事业——司马迁清晰记起元封六年(前110)洛阳诀别的一幕,司马迁的事业发轫于此。想不到的是,这一事业竟要以隐忍苟合,幽于粪土之中的悲剧人生相许。

    出使巴蜀匆匆返归的郎中司马迁满面烟尘,拜倒在太史司马谈榻下。弥留之际的父亲执手洒泪留下遗言: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⑻这是千钧重托,也是时代的召唤。司马迁俯首涕泣立下誓言: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⑼三年后,司马迁承袭父职。五年后,司马迁始修国史。

    一场飞来横祸,差点断送了旷代奇才,夭折了宏伟工程。也许想起了苦心焦思,终灭强吴”⑽的勾践,也许想起了受辱不羞,欲有所用”⑾的季布,刑余之人重新操起了那支如椽巨笔。面对比死更难堪的耻辱,为了实现父亲的理想,完成时代的使命,体现人生的价值,司马迁的回答只有8个字: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可以说,惨痛的际遇和险恶的处境,反而激起了司马迁负重前行的毅力,才产生出震撼历史的鸿篇巨制!

    司马迁与笔下那些叱咤风云的悲剧人物心心相印。乞食吴市的伍员、蜷曲茅厕的范雎、服刑骊山的黥布、受辱淮阴的韩信……此时,毕生心血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司马迁复书任安,那些垂范后世的悲剧人物又一个个向司马迁走来。厄于陈蔡的孔子,双目失明的左氏,断去双足的孙膑,流放沅湘的屈原,死于非命的韩非……“弃小义,雪大耻”⑿,忍辱负重自奋立名,真正实现人的价值,

司马迁无愧于父亲的嘱托和时代的召唤。《史记》这座丰碑,建立在司马迁忍辱负重的身躯之上。

    壮哉,悲剧英雄忍辱负重的毅力!读《报任安书》,谁能不对司马迁直面逆境的坚韧不拔由衷钦佩!

    ()面折廷争——司马迁又清晰记起天汉二年(前99)长安宫廷负屈衔冤的一幕。郁结心头多年的愤懑,流淌笔下,如滚滚波涛涌动而来。

    李陵兵败。太史令司马迁见汉武帝惨怆怛悼,怀着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的良好愿望,为李陵辩护。龙颜震怒。汉武帝竟以沮贰师”——诋毁那个寸功未建的天子宠臣贰师将军李广利——为由,诏令下狱。司马迁与李陵本趋舍异路并无私交,只是出于公心,方挺身而出。呜呼!怀抱忠诚谏言无忌,换得的却是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垂,幽于圜墙之中的严厉处罚!

    “款款之愚”“拳拳之忠明主不晓:这是对制造冤狱的明主的愤怒抨击!公卿王侯闻李陵连战克捷,皆奉觞上寿,悉李陵战败陷没,则媒蘖其短:这是对落井下石的朝臣的愤怒揭露!司马迁深幽囹圄”“交游莫相救,左右亲近莫为一言:这是对炎凉世态浇薄人情的愤怒控诉!

    一个字,司马迁久蓄于心,如今,再无顾忌,泼墨写出。一生与汉武帝相终始”⒀的司马迁,在与帝王的关系中演绎着他的悲剧人生。作为一个不虚美不隐恶的良史,司马迁充分肯定过汉武帝的文治武功。班固微文讥刺,贬损当世”⒁的评判是失之公允的。汉武帝之过——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执迷方术笃信鬼神、制造冤狱刻薄寡恩,司马迁的评价是实事求是的。汉武帝之遇司马迁,

其实不过是以倡优蓄之。史家的良心和责任终究触动了逆鳞:汉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于是大怒,削而去之。于今此两纪有录无书。”⒂“削而去之的文字埋入了历史的烟尘,而今,司马迁奋笔疾书,冲决为尊者讳的藩篱,拂去明主头上的光环,又一次将汉武帝刻薄寡恩制造冤狱的形象公诸于世,发出了惊世骇俗不平则鸣的愤怒呐喊!

    这是当年抗争的延续。汉武帝是否继续滥施专制的淫威,司马迁是否因《报任安书》有怨言,下狱死”⒃,历史的记载相当含糊。然作书次年,即征和三年(前90),司马迁的行踪从历史上消失,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的确是一桩难以破译的历史疑案,这桩疑案自然又加浓了司马迁人生的悲剧色彩。

    壮哉,悲剧英雄愤激抗争的勇气!读《报任安书》,谁能不为司马迁面对专制暴虐的英勇无畏击节赞叹!

    ()泪洒书函。现在——征和二年(前91)仲冬的一天,中书令司马迁正把他一生的血泪化作浓浓墨迹书写在青青竹简之上。原本为回绝任安推贤进士请托的一封信,不意竟一气呵成三千余言。

  完全是借题发挥。郁结多年的情感——哀、怨、怒、愤,司马迁诉诸笔端倾泻无遗。其文疏荡,颇有奇气”⒄,的确,《报任安书》中回荡着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奇气。这股奇气,源于蓄积已久的内心感受,弥散于字里行间,其幽怨、其郁悒、其激愤、其慷慨,种种情感,如天风海雨,向读者袭来。

    “感人之文,莫先乎情。”⒅“动而见尤,欲益反损谁为为之?孰令听之?”——何其幽怨!亏形为扫除之隶乃欲仰首伸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哉!”——何其郁悒!如今朝廷虽乏人,奈何以刀踞之余荐天下之豪杰!”——何其激愤!偿前辱之责,虽被万戮,岂有悔哉!”——又何其慷慨!蘸血带泪的郁悒慷慨之情,滋生于黑暗现实,郁积于肺腑胸腹,一经触动,泻如江河,读之令人荡气回肠,泪湿衣襟!

    冥冥中驱动司马迁那支健笔的,是悲剧英雄屈原。屈原正道直行,却忠而见疑,信而被谤,屈原怀瑾握瑜,却放逐沅湘行吟泽畔:一篇《屈原贾生列传》,就是沟通他们精神世界的桥梁!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⒆《报任安书》又何尝不是自怨的产物,罹忧的产物!前人评此书:其感慨啸歌,大有燕赵烈士之风;忧愁幽思,则又直与《离骚》对垒。文情至此极矣!”⒇评得何其准啊!

    壮哉,悲剧英雄郁悒慷慨的情感!读《报任安书》,谁不掬同情之泪!谁不生激昂之情!

    ()这是《报任安书》中惟一的一段描写。描写的是李陵及其将士喋血沙场的最后一战: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然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自流涕,沫血饮泣,更张空 ,冒白刃,北向争死敌者。司马迁为什么要以浓墨重笔极力描写陷入绝境的汉军将士的殊死拼斗?为着展示悲剧人物的崇高美。

    其实,一部《史记》,悲剧英雄何止百数。伯夷绝食首阳的潇洒,荆轲诀别易水的悲壮,伍员头悬吴门的凄烈,屈原纵身江流的瑰丽,项羽自刎乌江的从容,李广转斗大漠的雄迈……司马迁将自己全部的爱、怜、愤、怨、恨,以至满腔的血全部的泪融注笔端,谱写出一曲曲英雄悲歌。

    《报任安书》昭示人们,这些悲剧英雄,是司马迁生命情结和客观历史交融渗透的结晶。一方面,在这些悲剧人物身上,司马迁倾注了自己的满腔血泪生命情感,另一方面,司马迁又从他们身上汲取了英雄气质悲剧精神。

    而且,司马迁留给读者的,是通过反衬出美,通过苦难显示出崇高,通过毁灭展示出希望。从而歌颂光明,鞭笞黑暗,扫除污秽,预见将来(21)

    因此,《报任安书》体现的悲剧精神——超越死生的理念,忍辱负重的毅力,愤激抗争的勇气,郁悒慷慨的情感,是民族精神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证明自己的人格尊严,净化自己的心灵世界,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化逆境为动力,引磨难向奋斗,转悲创至崇高,这,就是我们从悲剧英雄司马迁的内心独白中读出的人生意义。

──────────

    ⑴鲁迅《再论雷锋塔的倒掉》

    ⑵季镇淮《题司马迁》

    ⑶司马迁《报任安书》。下引文出此不注

    ⑷⑸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⑹⑿《史记·伍子胥列传》

    ⑺⒆《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⑻⑼《史记·太史公自序》

    ⑽《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⑾《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⒀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

    ⒁班固《典引序》,见《文选》

    ⒂《三国志·王肃传》

    ⒃葛洪《西京杂记》卷六

    ⒄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⒅白居易《与元九书》

    ⒇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评语

    (21)紓紜矠《马恩选集》第4346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0e6c286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28.html

《悲剧英雄的内心独白 - 读报任安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