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像经济学那样思考

发布时间:2019-03-21 13:28:5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一章 像经济学那样思考

一.经济学思考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1.经济学的两块基石:

1)资源是相对稀缺的——无限资源是不需要经济学的。

对管理者的启示:必须意识到任何个人、组织、社会能够拥有或控制的资源是有限的,从而应该为资源选择最佳用途;必须意识到越稀缺的资源其面临的竞争也越激烈。

2)人是理性的——在约束条件之下最大化自己的利益(理性人或理性的经济人包括两层意思:自利及约束条件下的最优计算;理性人一定是物质利益或金钱导向的吗?理性人假设受到的挑战是两方面的;理性人虽然没有刻画人性的全部,但一定刻画了人性中最重要的事实。我们还能为理性人假设提出别的辩护吗?)。

对管理者的启示:自己最了解自己,管理者设计的管理制度应该尊重这一事实,尽可能将决策权交回个体,以充分利用信息,不要以为自己的管理对象是愚蠢的;必须意识到某个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管理的核心就是协调利益冲突;每个理性人对自己是最负责任的,不要轻易指责别人对自己不负责任,管理者设计的管理制度应该尊重、顺应个人利益,而不是违背它。

这是经济学两个最基本的假设,前者可谓经济学的世界观,后者可谓经济学的人性观。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念系统。

2.经济学思考的基本问题:在一个充满着理性人的社会里,如何使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使社会福利最大化,即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这意味着经济学要解决两个基本矛盾:有限资源与无限欲望的矛盾;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与整个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之间的矛盾。

注意:这里所说的福利是指社会或个体从拥有、消费有限资源中获得的满足,与“幸福”一词意思类似。

这意味着经济学必须解决三个基本经济问题: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这是任何社会都必须回答的问题。

3.经济学是研究资源最优配置的科学或研究选择的科学。经济学不是研究如何做生意、发财致富或者搞管理的科学;经济学是站在社会福利最大化这个角度看问题的,而不是站在某个利益集团或个人角度看问题的。

经济学既研究个体如何作出最优选择,也更应该研究社会如何作出最优选择。选择与权衡的根源在于资源的稀缺性,理由就是任何稀缺资源都是多用途的,因此个体及社会必须为资源选择最佳的用途。

二.利益关系的协调是微观经济学思考的主题

1.一个古老的问题:个体之间的利益目标(私利)各不相同,且与公共利益(公益)存在冲突,这个问题在经济领域的基本表现就是个体的自利与整个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之间的矛盾。

2.传统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或通过道德教化;或通过法律、行政等外在强制手段,以促进社会(或集体的)公共利益,它们的共同之处是:限制、约束、甚至否定个人利益。

3.苏格兰启蒙思想家或微观经济学的基本解决思路:看不见的手——即建立一种个人利益相互之间、个人利益与社会(或集体的)公共利益能够自动和谐共存的机制。即顺应与诱导人性来实现公共目标!

一个经典例子:英国囚犯运送安全问题。

例如,在竞争性市场经济的引导下,每个人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与资源最优配置是一致的;例如长期博弈理论。看不见的手最经典的论述来自于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关于看不见的手的若干论述:

通常既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他只是盘算他自己的安全;由于他管理产业的方式的目的在于使其生产物的价值能达到最大程度,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这一场合,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是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关于可以把资本用在什么种类的国内产业上,其生产能力有最大价值的这一问题,每一个人处在他当时的地位,显然能判断得比政治家或立法家好得多。如果政治家企图指导私人应如何运用他们的资本,那不仅是自寻烦恼地去注意最不需要注意的问题,而且是僭取一种不能放心地委托给任何人,也不能放心地委之于任何委员会或参议院的权力。把这种权力交给一个大言不惭地、荒唐地自认为有资格的人,是再危险也不过了”。

“用不着法律干涉,个人的利害关系与情欲,自然会引导人们把社会的资本尽可能按照最合适于全社会利害关系的比例,分配到国内一切不同的用途”

4对管理者的启示:倡导看不见的手是微观经济学的精髓和基本特色之一,看不见的手代表了管理的最高境界和最高智慧,用看不见的手进行管理应当成为管理者的第一选择

“看不见的手”所代表的管理模式必然是可实施的、低成本的,它强调顺应、诱导人性,而不是逆悖人性,即通过诱导、顺应的方式来协调不同个体之间的利益和行为,促进社会公共利益,即建立一种自发秩序,而非强制的、非自然的秩序;这种管理理念也意味着对个人利益和个人决策权的高度尊重。这种管理理念也意味着利益和谐是管理所追求的基本目标。套用麦迪逊以“野心对抗野心”的说法,看不见的手是以私欲对抗私欲。

5)看不见的手也是古老中华文化的传统之一。

看不见的手就是无为而治。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司马迁《史记.列传》)

“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司马迁《史记.列传》)

“首先,斯密假设,作为一个经济人,人的主要心理动机是自利动机。其次,他又假设,由于宇宙中自然秩序的存在,所有个体都会为自己的利益奋斗,这种奋斗最终会增加社会产品的产出量。最后,他总结道,最好的方法是严格地让经济过程自行其是。这种观点被后来称为无为而治、经济自由主义或者不干预主义。”(勒纳,转引自郎咸平等著《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改革》第27页)

二.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

1.个体的(理性)选择或决策

1)例子:消费者在预算约束下最大化自己的效用;企业在生产技术水平的约束下最大化自己的利润;政府最大化自己的统治利益或部门利益。

注意:只有个人才是真正的选择主体,以集体名义做出的选择其实也是由个人做出的,微观经济学认为只有个人在选择,各类组织只是为个人的选择施加了不同的约束规则而已。

2)个体是如何进行选择或决策的:首先依据自己面临的约束条件找出自己的选择空间,即找出自己面临的所有可行的备选对象;对所有可行的备择对象按照自己的偏好进行优劣排序并作出最优选择。

这意味着人们要做出一个合理的选择与决策,就必须:了解自己所处的决策环境、了解每个备选方案的特点、了解自己的目标或偏好。因此,合理的决策总是依赖于充分的信息与明确的目标。

2.均衡:理性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所形成的所有人都不得不接受的最终局面,即在均衡状态下,没有人愿意单方面改变自己的行为或决策。

1)例子:竞争性市场均衡与纳什均衡

(囚徒困境)

2)关于均衡的进一步理解、体会:均衡不等于稳定性

3)对管理者的启示:均衡理念是看不见的手思想在管理事务中的具体运用。均衡思想是经济学对管理以及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之一,管理制度的设计应该以追求均衡(实施)的管理制度作为基本目标,管理制度的实施有没有破坏均衡、能否均衡实施应该是制度设计的基本要求。管理者向经济学学习,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习和运用经济学的均衡理念。

3.福利评价:对均衡进行好坏评价,具体而言,在经济学中,就是评价该均衡是否实现了资源的最优配置

1)资源最优配置的标准:帕累托最优——资源配置的这样一种状态,无论怎样重新调整既定资源的配置都无法使某个人的福利在不损害其他人福利的情况下得到增进。

2)对帕累托最优的进一步理解:它是经济学对效率的准确理解,是现代经济学家对效率的共识;它是经济学评价经济、政治制度好坏的最常用的价值准则,尽管不是唯一的;它意味着根本不存在任何帕累托改进的机会了,因此帕累托最优并不是什么理想准则,而是一个非常底线的准则,它只是要求我们充分利用所有的帕累托改进机会(帕累托改进是指通过调整现有资源的配置,使得在不损害他人福利的情况下,能够增进其他人的福利,甚至人人从中受益);帕累托最优是个人主义及消费者主权导向的。

3对管理者的启示:

帕累托最优应该成为管理绩效评价的基本准则,也应该是管理制度设计的基本要求。

管理者的改革应该尽可能符合帕累托改进模式,以减少改革的阻力和摩擦;社会改革的技巧之一就是将非帕累托改进转化为帕累托改进,这是中国改革的基本智慧之一,这也意味着管理者要具有谈判、协商、妥协精神,这是政治或管理的基本智慧,管理者尤其要鼓励和发展被管理者之间的自愿协商和谈判,自由契约的最大特点就是符合帕累托改进精神

帕累托改进及帕累托最优的确意味着对既得利益的认可,但这通常是管理者迫不得已的、痛苦的理性选择,但帕累托改进和帕累托最优更意味着对个人权益的高度尊重,它又一次告诉我们:判断管理效率高低的基准是以个人利益和幸福的改进为基础的,效率与个人幸福不但不矛盾,而且全体个人的幸福增加才是效率的本质。

(小人知进而不知退——《易经》)

4.微观经济学的又一基本特色:认为一切经济与社会现象均是个人基于自身利益目标进行理性计算以及个人之间互动的结果。从上述框架可以看出,第一部分是研究个体的选择,第二部分是研究社会实际上是如何选择的,第三部分是对社会的实际选择进行福利评价。

三.首先必须了解的几个基本概念

1.生产要素的分类:劳动、土地或自然资源、资本、企业家才能,各自的报酬分别叫工资、地租、利息、利润

2.效用:人们从物品或资源的占有、消费中获得的满足感,是对福利或幸福的基本度量。效用是主观的;效用才是人们所真正追求的东西。

3.经济学的成本:机会成本——一个决策时千万不应该忘记的成本

1)机会成本源于资源稀缺,源于选择,源于权衡,因为要作出选择就必须要有所放弃,即有所得必有所失。

2)机会成本必须用所放弃的机会中价值最大的机会来度量。

3)对管理者的启示:A,没有选择就没有成本,应该从选择角度理解与核算成本,真正的成本来自于选择,具有主观性,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选择的结果,因而一切行为都有代价,只有行为才有成本B,要准确度量管理成本,只能以失去的、放弃的价值来度量,而不能简单地以投入的多少来度量C,不考虑机会成本,就无法准确全面地核算全部成本,就没有办法衡量各种选择和决策是否是最合理的,所谓最合理的选择就是机会成本最小的选择D,机会成本告诉我们:管理、决策、领导的艺术在于学会放弃,只有学会放弃,才会有真正的成功。因此,机会成本是管理者决策时千万不能忘记的成本。

四.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架构: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研究两种不同经济现象的科学还是对同一种经济现象的不同研究视角?

2.微观经济学是从个体决策及其相互作用角度研究经济现象;宏观经济学是从总体或总量角度研究经济现象,分析不同总量之间的关系。二者研究的是相同的经济现象,二者的区分类似于中医与西医。

五.变量、假设、模型

1.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包括两类变量:自变量(或解释变量)、因变量(被解释变量)

2.科学离不开假设,假设当然是“假”的,假设不应问真假,只问合理与否,有用与否,而假设合理与否与研究任务、研究目的有关,一个在某问题下合理的假设,在另一个问题之下可能不合理。

3.模型:由若干假设条件所刻画的、作为研究对象的世界,它与所要研究的现实有关,但是又通过假设去掉了现实中与研究问题无关的细枝末节;模型应该是简明的。

4.命题: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所获得的被解释变量与某个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

5.如何证明微观经济学命题:逻辑证明、实验检验、计量检验。

六.学好经济学的告诫

1.学好经济学必须具备良好的数学基础,但是首先需要的是对生活的敏感与经济学的问题意识。

2.学经济学时特别要注意的事项:千万不要以日常生活中对经济概念的理解替代。许多经济学概念虽然日常生活也用,但是含义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3.(好的)经济学理论并不是一些现成的可以用于施政的结论。它不是教条,而是一种方法、一种智力工具、一种思维技巧,有助于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转引自保罗.海恩等著《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思考题1:经济学在分析现实经济社会现象时认为人们的决策与行为都是理性的,那么为什么现实生活中还有人经常指出他人的决策是错误的呢或承认自己的决策是错误的呢?或者说:理性人的决策会犯错误吗?理性人会后悔吗?

思考题2既然人们的决策都是理性的,那我们还要学习决策理论以及经济学吗?

附参考书目推荐

入门级: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曼昆的《经济学》,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

中级:平狄克等的《中级微观经济学》;范里安的《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

高级:范里安的《高级微观经济学》;Masconell等的《微观经济理论》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0e1c792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0e.html

《第一章 像经济学那样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