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山东省青岛市2018届高三统一质量检测试题

发布时间:2018-04-11 22:22:2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山东省青岛市2018届高三统一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历来不少人认为,老子是主张高愚民术的,这主要源于对《老子》第三章、第六十五章的不同理解。老子成了主张搞愚民政策的罪人,这实在是一个错误,应该给予纠正。。

《老子 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这段话中,“贤”,敦本作“宝”字。《说文》谓“贤,多财也。”“不尚贤”与 “不贵难得之货”一样,皆指财物而言,不是说不尊重有贤德的人。“虚其心”,民则无欲。“实其腹”,民则无饥饿,当然就会感到满足。“弱其志”,民则无欲望、不争,不受外物之迷惑。“无知”,意谓没有什么意见,能安居乐业,对生活现状感到满意。

可见,老子在这章里是对现实社会中的物欲横流和道德沦丧进行批判,他认为,统治者崇尚财物、炫耀富有,是扰乱人心、造成社会动乱,即“民争”、“民盗”、“民乱”的根源。因此,要坚决杜绝。所以,圣人治理天下,应该消除奸诈智慧和贪婪私心,使民众恢复纯朴的民风,国家才能大治。

老子是否主张搞愚民政策,关键是如何理解《老子》第六十五章中“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也”这句话中的“愚”字。如果仅仅从今天人们对汉字表面的意思去理解,当然是说老子主张愚民政策。其实不然,古汉语的“愚”,与今天我们所说的“愚”,意思是不一样的。“愚之”,实为使民众诚朴、淳厚之意。“明民”,意为启发民众巧智。王弼注《道德经》说:“明,谓多见巧诈,蔽其朴也。愚,谓无知守真顺自然也。”河上公注《道德经》说:“谓古之善以道治身治国者,不以道教民明智奸巧也,将以道德教民使质朴不诈伪也。”高延第认为:“愚之,谓返朴还淳,革去浇漓之习,即‘为天下浑其心’之义,与秦人燔诗书,愚黔首不同。”

所以,老子的“愚之”,不是搞愚民政策的意思,而是主张去除奸智,提倡诚朴。老子认为,由于统治者以智治国,而民众巧以应付,所以,奸伪丛生,天下大乱,即所谓“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这就是“以智治国,国之贼”的理论根据。现实社会丧失了“道”,才出现孔子那一套仁义、礼乐等。

由上可见,老子完全是针对奸诈虚伪的社会风风气,而提出对民“愚之”,即社会回归到诚朴纯真的自然天性。

(选自《国学》,有删减)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说文》释“贤”为“多财”,“不尚贤,使民不争”中“贤”也可如此解释。

B.老子对物欲横流和道德沦丧的批判宗中体现在“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上。

C.高延第认为老子的“愚之”与秦国人“愚黔首”的做法完全不一样。

D.儒家的仁义、礼乐等思想是在奸诈虚伪的社会风气出现之后才出现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折,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针对老子搞愚民攻策这一论断,文章先树靶子,再深层批驳,量后梳理出内涵。

B.文章第四段用较多笔墨阐述“愚”的含义,体现出老子的诚朴纯真的社会立场。

C.文章引用王弼、河上公注《道德经》句子,阐释了老子所言“愚”的真正含义。

D.文章论老子不搞患民政策观点的同时,也让我们从中认识到老子的政治图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人们能够正确理解《老子》的内容,老子成为主张搞愚民攻策的罪人的认识就不会出现。

B.老子认为,座该杜绝统治者尚财、炫富的行为,因为这是扰乱入心、造成社会动乱的根源。

C.如果社会回归到诚朴纯真的自然天性,那么奸诈虚伪的社会风气会随之消除,国家就能大治。

D.老子认为,由于统治者以智治国,面民众巧以应付,所以造成了“以智治国,国之贼”的局勢。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096d34b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7b.html

《语文-山东省青岛市2018届高三统一质量检测试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