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学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

发布时间:2019-01-01 01:24:2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西南交通大学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和四中全会精神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等文件精神,学校在前期对人才培养工作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现就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及改革目标

1、指导思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以学生成长和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弘扬“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的交大精神,秉承“精勤求学、敦笃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的校训,肩负“灌输文化尚交通”的历史使命,继承和发扬“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的光荣传统。以造就“有社会担当和健全人格、有职业操守和专业才能、有科学素养和人文情怀、有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有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的“五有交大人”为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建设交通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一流大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改革目标。顺应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紧密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构建与“价值塑造、人格养成、能力培养、知识探究”“四维一体”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的深度融合,协调推进五课堂建设;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建立社会广泛参与的协同育人机制;完善现代教育治理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改善校园文化环境、搭建智能信息平台。持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创新能力,激发教师内心深处对育人的热爱;改革学生工作模式,激发学生对自我成长成才的渴望。

二、主要任务

3. 探索构建责权明晰、科学高效的治理模式。探索实现教育教学学术与非学术事务分离。建立健全涵盖学科与专业的各级学术组织,逐步形成具有共同学术愿景和发展目标的导师团队、课程团队等教学共同体,强化学生会社团组织的学术责任,科学界定各级组织在教育教学中的责任与权力;优化教师与管理服务人员结构,提高服务质量与效率,切实采取措施减少教师在非学术性工作中花费的时间与精力。健全院校两级管理机制,建立较为完善的权责划分制约机制。强化学院在办学中的主体地位,明确专业负责人、学位点负责人与课程负责人的责权利;完善学校的支持、服务、管理与职能。

4.全面梳理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依法治校。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增强法治意识,建立依法决策、民主参与、自我管理、自主办学的工作机制和现代学校制度,形成浓郁的学术自由之风,形成依法治学、依法行政的工作格局。根据最新法律法规,全面梳理、修订与完善教育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保障教职员工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为教育改革与发展创建良好的法制环境。

5.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确保人才培养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进一步明确学校的根本使命是人才培养,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育教学,教师的第一责任是教书育人。改革教师职称评聘岗位考核制度,鼓励教师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相融合,承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创新性工作。严格执行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实施以教学质量与学术服务为核心的教师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责权利统一的研究生导师动态岗位机制,创造有利于青年导师和优秀导师脱颖而出的良好学术环境教师5%的工作精力要用于参与指导学生课外活动将教学工作量核定方法从以数量为主转为数量、质量与效益并重,探索薪酬分配制度改革。

6. 构建大类培养框架下通识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契机,优化本科生规模与专业结构,建立专业大类培养平台,实施通识教育与专业及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健全以学生学习产出为目标的可持续改进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探索建立跨学科教育机制,积极推进跨学科专业交叉联合培养,支持学生多向度发展。引导学生进行生涯、职涯与学涯规划,探索建立学生个性化发展全方位支持机制。积极推进与国内外著名大学本科联合培养模式,打造校内国际化教育环境,丰富学生就学经历。

7.完善分类培养框架下学术创新与应用创新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战略布局,合理确定研究生教育规模与学科结构;以“目标导向育人、科教融合育人、校企协同育人、国际合作育人”四机制同驱动的育人理念为指导,建立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协调发展、各具特色的分类培养体系;探索建立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机制和跨学科培养特区;完善科教融合机制和常态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深化校企合作,构建行业企业全面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长效机制;持续改进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培养过程,严把学位论文质量关,完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实施学术素养提升计划全面提升研究生的学术竞争力、科技创造力和思想影响力。

8.构建促进学生成长发展、科学高效的学生工作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德育为先,促能为本,文化为魂,安稳为基”的工作思路,加强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辅导员队伍建设模式、学生评价机制和学生荣誉体系,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创新学生工作服务人才培养的路径与方法,学生工作队伍和学生组织建设方式,以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与事务服务方式。科学统筹课外活动,完善实践育人机制。强化教师的教书育人责任,带动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实现全员、全过程育人。统筹推进校园与网络社区建设,完善育人环境实现全环境育人。

9.以通识教育理念为主线,协同推进五课堂建设。深入实施第一课堂改革,推动教学中心从“教师教”转移到“学生学”,推动研究型学习、合作学习;打造第二课堂升级版,构建科学有效的第二课堂教育、培养及评价体系;与企业深度合作,积极推进第三课堂高水平实习实践基地与项目建设;巩固与拓展第四课堂,提升学生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能力;丰富完善第五课堂,加快推进以MOOCsSPOCs为主体的课程资源及数字化教材建设,探索翻转课堂等教学新模式。引入包括校友在内的各类教育资源,建立联动机制,鼓励支持教师积极参与五课堂教育教学实现五课堂的互融、互动、互补、互促。

三、教学改革主要举措

10.改革学生选拔录取机制,提高生源质量,促进生源多样化。以国家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为契机,推进按专业大类招收本科生、按一级学科招收研究生,积极争取教育部政策支持,探索研究生招生名额补偿机制。探索基于统一高考、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及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深化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增大复试权重,探索实施结构化面试考核方式,建立与培养目标相匹配的考查办法和方式,加大“硕博连读研究生”的选拔力度,探索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招生机制。

11.逐步建立与学校办学定位相适应的毕业生多元化发展路径。根据学校发展战略目标,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大幅提升毕业生攻读更高学位和出国留学的比例,激励更多毕业生从事学术研究,为学生更为开放的职业选择奠定坚实基础,逐步实现学生出口由以专业技术人才为主,向学术人才、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相协调的多元化发展转变,将学校打造为“学术大师”、“管理精英”和“产业翘楚”等英才辈出的培养高地。

12. 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与布局。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立足学校的办学定位与特色,主动适应国际国内高等教育最新发展趋势及创新创业教育要求持续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基于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与专业认证结果,综合考虑生源质量、就业率及社会评价,探索建立健全学校主导的学科专业结构动态调整与退出机制;统筹考虑本硕博各层次及各学科专业的学生规模,探索建立健全学校主导的学生规模动态调整机制。

13.探索培养模式改革,支撑多层次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继续深入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完善本研课程紧密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拔尖创新人才、高层次研究型和应用型创新人才等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以詹天佑学院为载体,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茅以升学院为载体开展拔尖创新人才与复合型人才培养试点,探索实施以通识教育为核心的书院制。积极推进跨学科专业交叉联合培养,增大完成双学位以及辅修专业学习的学生比例。探索与国内著名大学联合培养学生的新模式,推进教师互聘、学生互换、课程互选、学分互认。

14. 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推进课程改革。基于学生学习产出为导向,建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持续改进机制,合理规划课内外学时,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时间投入。建立创新创业思想于一体的通识、大类基础、专业核心、个性化四大模块的课程体系。做好通识课程体系建设与通识教育理念下的专业课程建设,探索建设跨学科课程体系。以提升课程兴趣度、参与度、挑战度、获益度和延伸度为目标,大力推进基础课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教学模式改革,逐步实现研讨课、专业课小班化教学。加强课程研讨环节,构建学习共同体,推进探究式、合作式、项目式学习。大力推进新生研讨课建设,4年内实现新生研讨课全覆盖。探索基于MOOCs教学形式的课程改革,实现课堂研讨与在线学习的深度融合。建设一批融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业实践于一体的特色课程群。以核心课程建设为牵引,优化研究生课程体系,提升课程的系统性和前沿性,提高研究生课程质量。

15. 优化实践育人体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突破传统实践教学界限,推进科研成果与实践内容的融合、专业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的融合、教室与实验室的融合。突出能力培养核心,按基础能力、专业能力、综合设计能力、研究创新能力四个层次完善实践教学目标和培养要求,优化实践教学过程。丰富实践教学模式,提升实验项目水平,在不断完善实体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加强虚拟实验教学资源、虚拟教学实验室的建设与应用,扩大实验教学受益面,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统筹设计各类课外实践项目和各级学科竞赛,提升项目和竞赛的深度和水平。

16. 强化科研平台建设,提高学生科研能力。整合“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11工程”建设以及高水平实验室体系建设已有成果,建设以国家级科研基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龙头,以省部级基地为骨干,以个性化实验室群和学科平台为基础的大类学科或多学科共享的多功能、开放型创新实验实践平台。充分利用社会优质资源,“政产学研用”深度合作,建设“有共建计划、有导师指导、有项目支撑、有经费保障”的协同育人基地,构建社会广泛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长效机制。在科研实战和现场实践中锻炼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17. 进一步加强学生学习指导,关注学生成长全过程。通过学涯、职涯与生涯规划,引导大学生追寻学习、工作和人生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加大对学生专业选择的指导,逐步放宽学生专业选择自主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探讨成立学生学习中心分析研究我校学生学习风格与特点,开展学习策略、认知方法、时间控制、海量信息处理等方面的指导,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效率、时间管理能力以及信息素养加强学生的学习过程管理,实现对学生学习成长过程的全面监测、分析、评估、预测与干预,完善学业预警机制,加强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支持与指导。研发大学生数据档案平台,全程跟踪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参与课外活动情况,为学生成长提供分析与咨询服务,并以终身学习理念为导向,进一步探索对毕业校友的延伸咨询服务。

18. 加强创新创业与就业指导教育服务。把专业培养、创新创业教育、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指导结合起来,将创新创业与职业生涯发展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拓展导师资源库,建立一支专兼相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加强西南交通大学创新创业俱乐部建设,通过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活动,丰富学生创新创业的知识和体验,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与就业能力。积极应用各种媒介形式特别是新媒体形式,广泛宣传创新创业的政策,推送业界最新资讯,形成“鼓励创新、勇于创业、宽容失败”的校园文化。改进学生创业指导服务,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中心的各项职能,助力大学生创业项目落地;加大资金投入,支持创新创业教育,探索制定各项扶持政策和服务措施,重点支持大学生到新兴产业创业及互联网创业。

19.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融通中西,提高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能力。与世界一流高校开展教育教学全方位合作,将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手段与方法、课程计划、教材、课程内容等有机融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支持各学科专业积极开展与国际一流学科的定向合作,推动国际学位、学历互认。利用中国铁路“走出去”历史机遇,依托我校优势学科专业,打造全英文教学的学科专业与课程模块,支持轨道交通优势学科海外办学、招收留学生和联合培养。借力利兹学院等国际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营造融中西优秀文化为一体的国际化教育环境。设立专项基金,提升有海外学习和国际学术交流经历的学生比例。

20.突出美育与体育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积极推进艺术教育和体育教育模式改革,激发学生对艺术和体育运动的兴趣。支持学生开展各类艺术活动,坚持引入各类高雅文化艺术进校园活动,打造高端学生艺术团体,提升学生的品味与艺术鉴赏力。开展“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活动,让运动成为习惯,全面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培养学生健康向上、崇尚公平正义、勇敢面对困难、不断超越自我的积极生活态度。

四、学生工作模式改革主要举措

21. 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开展青年学生研究,巩固阵地建设,创新方法路径,提高学生党建的科学化水平,增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2 构建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职业化辅导员队伍制定《西南交通大学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划》,明确辅导员队伍建设定位和工作职责,坚持“专兼结合、以专为主”,深入推进辅导员队伍“磐石计划”,严把进口、分类培养、强化考核、拓宽出口,打造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形成队伍可持续发展机制。

23.创新学生组织建设模式。充分利用网络和新媒体平台,改革和创新班级建设方式,大力加强班级建设。加强学生会、研究生会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会研究生会坚持不懈地用中国梦筑牢同学共同思想基础、务实有效地服务同学全面发展、合理有序地表达和维护同学正当权益,实现学生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引导和支持学生社团健康发展,增加学术科技类社团比重,不断提高学生社团水平,服务学生个性发展。系统构建学生骨干培养体系,大力推进精英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学生领导力培养。

24.构建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的学生事务服务体系。学生成长发展为根本,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筹建学生事务服务中心,根据学生学习与生活需求,对学生进行分类支持与主动服务。对于需帮扶学生,通过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学生学习中心,开展学业策略支持、心理帮扶、生活支持等,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对于适应良好的学生,搭建学业发展平台、职业发展平台、个性发展平台、跨文化视野发展平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25. 构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防御体系。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人格养成中的基础性、关键性作用,依托高品质课程集群传播人格教育先进理念,依托朋辈教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依托网络教育扩大人格教育的覆盖面,依托实验实训开展心理调适技能培训,开发学生身心潜能。建立心理危机三级防御体系,即针对危机个体开展危机排查与干预针对问题人群开展心理咨询与督导,针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从而切实加强学生健全人格的培育,全力解决学生人格发展问题。

五、支撑保障体系

26. 构建教育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以专业认证理念为指导,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从学校、学院、基层教学组织三个层面,明确评价主体、责任主体和工作主体,确定涵盖培养方案、课程、实习实践、毕业设计(论文)、学生学习与发展支持等五个质量保障环节,建立质量标准,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与实施方案,完善评估结果的反馈机制,注重持续改进效果的跟踪,并将评价结果作为教学资源配置的主要依据,构建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基于人才产出与培养目标的契合度、过程管理与保障体系的匹配度、质量跟踪与反馈机制的有效度,构建“培养目标过程管理质量跟踪资源配置”四位一体的研究生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坚持学位论文重点审议制度,严把出口关。建立科学的涵盖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分流-淘汰-退出机制,完善各类研究生的学位退出及梯度授予机制。

27. 科学合理配置教育教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学院目标定位为导向,统筹与优化教育教学资源配置,配置基准实现以学生规模为主向规模与质量并重转变。逐步推进教育经费与资源的管理重心向学院等二级单位转移,完善校级经费与资源使用的评价、反馈与闭环控制系统建设。根据人才培养需求,顺应教育理念与教学范式的变革,完善、调整、改造教学基础设施(包括教室、实验室、工作间、研究室、网络设施、体育设施等),不断加大对公共教学资源的投入(包括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强化管理,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提高资源利用率。

28. 改革学生评价机制和荣誉体系。改革学生荣誉体系,建立完善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学生评奖评优制度,统筹各类奖助基金,以多样性和流程再造为重点,激发学生主体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完善学生资助体系。按照有利于吸引优质生源,推动学术创新,调动研究生、导师和培养单位三方积极性的原则,完善研究生奖助学金构成体系、配置体系、评选评价体系和研究生创新基金等资助体系,鼓励并支持研究生潜心学术研究。

29. 持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支持教育教学创新。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使教师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术风范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示范者与引路人。以学校实施“人才强校主战略”为牵引,充分发挥教师发展中心作用,提供专项资金,与国际一流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开展全方位合作,引入国际最新教育理念,强化教师和研究生助教培训,帮助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加大教育教学研究基金投入,支持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创新实践,重点支持一线教师的课程改革,强化教改项目的过程管理与教改成果的课堂实践。支持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大学、企业等机构进修学习、学术交流,跟踪学科前沿,拓展教师的国际学术视野,提升教学与学术水平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健全校院两级教师教学荣誉体系,完善评奖制度,实现优秀教师与优秀教学团体评选及表彰活动常态化,加大对优秀教师的宣传力度,使“热爱教育、热爱教学、热爱学生、热爱学术”成为教师的自觉追求。

30. 强化育人文化环境建设,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以文化育人为引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设高雅学习生活环境注重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与人文精神培育,提倡阅读经典,加强人文素养和学科专业底蕴,努力营造学术思想自由、挑战权威、鼓励创新、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学术生态环境。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加强建设交大原创特色文化,打造文化素质教育高端品牌和新媒体平台,营造崇德尚美、和谐包容、创新进取的文化氛围,形成热爱学习、崇尚学术、追寻高雅、追求真理的育人文化环境。

31. 加强信息平台建设,提升管理服务水平。以“数字化战略”为牵引,建设涵盖“智能辅助教学、信息互联互通、服务协同共享、运行管理高效”的智慧型教学信息化平台。推进管理信息一体化、教学资源数字化、教学服务网络化、人才培养信息数据化四项基础性工作。支持学生个性化发展,促进师生交流与互动,强化学生自主式和研究型学习,实施人才培养过程的精细化管理,助力学生成长与校友文化发展,构建质量监控与决策辅助大数据系统。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702788df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e6.html

《西南交通大学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