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铝业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发布时间:2020-05-08 21:42:2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

专业建设方案

专业名称 机电一体化技术

专业代码 580201

学校名称 山东铝业职业学院

学校代码 13859

学校所在地 山东省淄博市

编制日期 20111014

修订日期 2011年11月30日

第一部分 专业建设基础

一、行业产业背景与人才需求

近几年,尤其是“十一五”以来,中国装备制造业,特别是工程机械产业发展突飞猛进,产业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明显提高;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实力也持续提升。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名副其实的装备制造业大国。2010年,工程机械行业总规模突破4000亿元,中国也因此正式成为全球最大的工程机械市场。此间召开的中国制造业管理国际论坛显示,未来十年内,制造业仍将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且会保持一定速度的增长。

“十二五”期间,山东省制造业将打造现代产业体系、调整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产业区域结构。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做大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四十大类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制造业聚集带、胶东半岛高端制造业聚集区、省会城市群制造业聚集区、鲁南制造业聚集带。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船舶游艇、航空航天装备、机床、农用机械、矿山工程设备、电工电器及仪器仪表等十一大类装备产业,着力提升产业水平和竞争力。

、服务与发展相结合,专业与产业相对接,为山东省有色冶金业、中国铝行业及山东省新型工业化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

多年来,学院坚持“植根机械装备制造业,服务有色金属冶金行业工业化”的办学定位,围绕有色金属冶金行业新型工业化进程、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战略,推进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为区域经济建设输送高技能人才。学院按照“对接产业,工学结合,提升质量”的方针,主动对接优势产业集群,积极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内涵建设。

学院作为首批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积极创新“深度互惠协作”的培训机制和模块化培训模式,积极开展企业员工职前、职中、职后培训,成为中国铝业公司、南山铝业、魏桥铝电集团、茌平信发铝业、烟台恒邦冶炼等多家企业员工定点培训基地。近年来,为上述企业培训车工、钳工、焊工、机修工等工种的中、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3000余人次。

三、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创新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深化和发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式

1、以“职教集团”为依托完善校企合作办学运行机制

山东铝业职业学院牵头组建“中铝职业教育集团”,整合、拓展行业企业和职业教育资源,形成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校企办学模式。为有色金属冶金行业的工程机械、电工电器和零部件等产业相关专业建设提供指导。学院与南山铝业、魏桥铝电集团、茌平信发铝业、烟台恒邦冶炼、潍坊歌尔集团等企共建实训基地、合作共建专业与课程。引进企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到学院授课;企业捐建校内实训基地业设备。

2、创建多样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式。

以有色金属冶金行业为依托巩固了校企合作的根基,在来自企业的丰富的项目资源、师资资源、设备资源的支持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创建和实施了多样化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式。开展了专业双能力即学生职业力和学习力的培养、多循环即教学模式上“工学循环、教做循环和学练循环”、三合一即实施过程中“理论和实训合一、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一、考核和技能鉴定合一”人才培养方式改革的试点与推广,极大地提升了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3、全面内涵建设,显著提升了专业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

“十二五”期间,学院主动适应国家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调结构转方式的新形势,加强全面内涵建设,提升学院服务行业和经济社会建设的能力。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凝练专业特色,打造专业品牌,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工学结合为主线、以人才培养方式改革为抓手、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质量提升为根本,大力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在校企对接、探索系统培养、强化实践育人、转变培养方式、建设教学团队、实施第三方评价等方面进行大胆突破,以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实力、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充足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支撑,办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

四、办学特色

1、校企相融,产学互动

我校为铝行业企业办学,学校与企业是一家,企业的技术人员、能工巧匠、生产现场作为专业的实践指导教师和实习、实训场所,使得机电一体技术专业及其学生能够在企业这个大平台上得到锤炼和升华,学生能够将学到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融会贯通,充分体现我校的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

2、推行“2+1”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人才成长规律和企业培养要求,将理论教学和校内实践教学集中在学生一、二年级完成,自二年级暑假,开始为期半年以上的集中顶岗实习,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企业实际,校企联合制定顶岗实习计划,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与工作岗位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实现专业提升,强化岗位操作技能。培养的毕业生能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胜任岗位工作,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3、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相结合,促进毕业生就业

学校在第二学年末,就积极行动,利用校企合作平台,与企业一起通过面试、招聘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顶岗实习学生。顶岗实习学生到企业后,学校安排专门的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和考核,企业为每个学生配备师傅进行指导。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按照校企联合制定的实习计划,结合企业岗位特点进行顶岗实习,巩固理论,强化技能,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经过顶岗实习,学生加深了对企业的认识,增强了生产实践操作能力;企业对学生有了更深入地了解。实习结束后,绝大多数学生能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或劳动合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历届毕业生均100%就业。

4、发挥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作用,校企合作,实现共赢

学校发挥铝行业唯一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作用,积极为中国铝业公司内部和省内外有色冶金行业服务,开展有色冶金行业机电类职业技能培训,订单式培养,项目合作,资源整合共享等一系列合作,实现校企双方互利共赢,教学与生产、社会服务、科研相结合。本专业针对有色冶金行业机电类人才培养条件和水平处于省内及国内领先水平。

五、专业建设现状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山东铝业职业学院办高职教育历史最长久的一个专业,1999开始招生,现有在校生802人,专兼职教师29人。本专业现有教学仪器设备总价值380余万元,大小近500余台套设备可供学生实习实训。拥有山东铝业公司、山东魏桥铝电集团、恒邦冶炼股份有限公司等8家大型企业作为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自2010年起被学院确定为重点建设的专业,无论在政策上还是资金支持上给予一定的倾斜点支持、先行发展

1、“订单式”培养初具规模,就业率较高

从2005年以来相继阳泉煤业、茌平铝业南山铝业索通机电等多家名牌企业签订了“订单式”培养协议,组建了“阳煤班”、“茌平班”、“南山班”、“索通班”,每年为企业“订单”培养人才100多人。同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人才供需关系,提高了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专业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和“订单式”培养的不断拓宽,由此带来了良好的招生、就业势头。近3年来,本专业取新生报到率在学院各专业中名列前茅,学生就业率95%以上

2、教学改革取得一定成绩

多年来,本专业在教育教学改革中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方式,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形成了良好的办学基础。

本专业开展了精品课程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电工电子技术》、《机械制图与测绘》、《可编程控制技术及应用》等3门课程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主编并出版了《机械制图与测绘》、《电工技能实训》、《电工基础》、《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7本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

山东省教育厅举办的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嵌入式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大赛中获三等奖《电工技能实训》教材获山东省高等学校电工学教学研究会等十二届年会教科研成果,第四届全国有色金属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国家级二类)维修电工决赛获总第九名

3、师资结构合理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多年建设,形成了一支年龄、职称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团队共有教师29人,其中专职教师19人,兼职教师10人,专兼教师比为6.5:3.5。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16人,占教学团队的55.2%。专职教师“双师”素质教师达到73.7%,主讲教师均为有多年企业工程实践和教学经验丰富的“双师”素质教师,在本专业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曾主持参与山东铝业公司技术改造项目20项技术服务。

4、校内外实训条件良好,很好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

本专业现有电工电子实验室、金工实验室、CAD、CAM实验室、计算中心等基础课及专业基础科实验室均能满足教学需要。校内专业实训场地主要有钳工实训基地、维修电工实训室、电工电子实训室、电机拖动实训室、PLC控制技术实训、机加工中心、柔性自动化制造系统实训室,现拥有总价值500万元实验实习设备。可以满足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需要。

同时建立了学校多年来非常重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现有挂牌实习单位8个,关系密切的合作单位近20个,这就为学生的顶岗实习提供了保障。同时为学生就业提供了机会。

山东铝业职业学院职业技能鉴定所是山东省内最早建立鉴定机构的院校,本专业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改革试点专业。本专业实训基地是山东铝业公司机电技术应用类员工培训认证基地这就为学生实行双证书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制度。大专学历证书加维修电工、机械钳工等工种高级证成为毕业的必要条件。

5、社会服务能力较强,社会声誉较好,学员经受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结合较好

本专业紧紧围绕有色冶金企业装备技术服务的要求,积极开展了较有成效的社会服务。近3年来累计为山东铝业公司进行员工培训3000余人次,高级工、技师培训500余人次,为有色冶金行业输送人才2000人。学生技能过硬,理论基础扎实、所以到企业上手快,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工作,很多同学以成长为企业的骨干和中坚力量,有些同学成长为企业的中高层领导,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六、问题与不足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随着有色冶金行业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对高职人才要求不断提高,高职教育内涵不断拓展,本专业需要在以下方面进一步完善:

1、创新互惠互赢校企合作机制,进一步拓宽与有色冶金行业企业合作的深度,增强企业积极性。

2、围绕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接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制定课程标准,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完善教学管理与评价,推进中高职衔接。

3、初步形成的“校企互融、教学做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和加强,课程及配套教学资源建设需加大建设力度;高水平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还需要抓紧建设,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亟待提升。

4、健全由行业、企业(用人单位)、社会专业机构和学生家长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保证体系,校企合作共同制订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标准,形成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用人单位意见反馈和教学质量改进与提高机制。

5、社会服务能力方面,服务能力尚弱,服务面不宽。

第二部分 专业建设目标与内容

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山东省及周边省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体制机制,推进产教结合,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统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重点与节奏,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强化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

切实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职业能力形成为主线,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充分挖掘行业企业办学优势,结合学院实际办学环境与条件,重点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以特色专业建设推动师资队伍、教学资源以及各项教学基本建设,整体规划与合理配置校企教学资源,逐步形成专业优势与特色。

按照“职业定位准确,层次定位准确,培养模式先进,专业特色鲜明,人才质量优良的要求,为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和提高就业竞争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企业为依托、以机电产品为核心”的原则,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成省级特色专业,推动我省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专业建设

(一)总体目标

依据特色专业的建设思路,在现有专业建设的基础上,按照理念先进、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改革领先、师资优化、资源充裕、设备先进、教学优秀的要求,在机械工程系专业群中,建设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院级特色专业。通过建设,使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条件、教学改革、教学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与特色。力争把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逐步建设成为具有省内一流水平的特色专业,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的吻合能力和高质量就业能力。

积极探索与实践高职教育规律,着力推进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建立符合机电一体化专业实际需要的素质、技能、知识体系,并通过核心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完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走专业内涵建设之路,全面推动专业整体建设,使”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改革与建设能够引领全省高职同类专业建设与发展。年建设期满后,成为山东地区高素质技能型机电人才培养基地。

立足装备制造业及有色金属冶金行业,服务山东的新型工业化建设,以推动校企深度合作为重点,积极推进“人才培养联合体”体制机制改革;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系统设计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内容和学时安排,校企共建工学结合课程;校内外实训基地和教学资源库建设为重点,建设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推进“校企相融、产学互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式改革,以“双师素质”教师队伍为核心,建设一只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健全包括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在内的社会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建设广泛开展技术服务,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每年为社会输送300人左右的机电一体化技术高技能人才专业技能合格率达95%,毕业生年终就业率95%以上,对口就业率90%以上,企业满意度95%以上将本专业打造成“机制有突破,就业有保障,资源有共享,行业有影响”的重点专业

(二)具体目标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培养机电一体化专业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工学结合,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

在学院与企业合作体制机制改革背景下,依托中铝职教育集团,联合机械设备制造企业及有色冶金企业、成立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培养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委员会章程,明确企业、学院、专业三方责权利。与委员会成员共建“厂中校”10个,完善顶岗实习运行机制,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专业校企紧密合作局面,实现校企双方优势互补,互利双赢。

2、优化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实现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适应地方经济要求

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全面提升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办学能力。建设新的课程体系;优质核心课程开发;教学资源库建设。

探索“结合职业资格标准实施工学结合教学过程,培养高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与企业合作,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通过对岗位职业能力的调研与分析,按照技术工作领域和企业对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全新的课程体系。组建包括教育专家、企业专家、专业骨干教师在内的课程教学团队,稳步推进3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工作。大力推进教学资源库建设,共享专业教学资源,满足教师教学需求及学生选修课、自主学习等需要。

3、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提升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能力

与企业共同推进以课程教学团队为基本建设单元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工作,努力构建一支结构合理、技术精湛、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双师”教学团队。加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团队的内涵建设,实行“双专业带头人”制,打造一支由“教学高手、技术能手”组成的“双师结构、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通过2年建设,新培养或引进专业带头人2人;新培养或引进骨干教师6人;“双师型”教师达95%;100%专业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时间不少于2个月;专业教师参加国内培训比例达100%,取得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比例达60%;建设一支由30名行业企业专家及技术能手组成的动态更新的兼职教师库,每年从兼职教师库中选择15人左右聘为兼职教师,由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程学时比例达到40%以上。采取外聘、培训进修、挂职锻炼、教学科研等手段,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专任教师有行业任职资格的达到20人、兼职教师中级以上职称达到10人,形成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业教学团队。

5、加强实验实训条件、实训基地建设,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通过校企联合开发,整合原有实验实训室,建设三大实训中心和一个实训室,即:自动化生产线实训室、机加工实训中心、数控技术实训中心、和机电一体休实训中心。扩建原有基地,使实训中心集教学、培训、生产、产品开发技术创新四大功能于一体。建立优质、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依托山东铝业集团,魏桥铝电集团等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辐射周边院校开展实训、培训、技能鉴定。

4.改革评价方式,实行第三方评价。

建立就业(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社会专业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建全相关制度,构建科学合理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人才培养评价网站,将课程评价、社会实践评价、顶岗实习评价、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并对毕业生毕业后五年的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追踪。通过评价分析,为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及课程改革等提供科学依据,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5.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提升服务社会能力,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

主动适应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服务经济转型发展,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的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和有色、冶金行业,力争每年为地方企业、有色、冶金行业培训鉴定职工达1500人次以上。借助学院技术应用所平台,积极开展与企业技术合作,为相关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持。

保证毕业学生双证书”100%获取率,提高双证书的层次,拓展专业技能考核门类,增加数控系统维修师培训鉴定,扩大社会培训项目。

二、建设内容

(一)校企合作体制与运行机制建设

1、人才培养委员会建设

与山东铝业公司下属企业、科汇电气等企业合作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并从合作企业聘请专家组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委员会。制定校企合作章程及相关制度。校企合作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校企合作有关事项,研讨校企合作途径、方法,提出人才合作共育建议。专业指导委员会负责审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指导“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委员会负责制定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和第三方评价办法,并具体参与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采取理事会运行机制,制订《建设委员会理事会章程》、《建设委员会理事会联席会议制度》等文件,宏观调控建设委员会的运行,合理配置学院、企业的资源,统一协调校企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建立健全理事会、专业建设委员会等组织机构,完善规章制度,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接轨的动力机制、政策机制、保障机制与退出机制,确保建设委员会高效有序运行。

2、人才培养委员会运行机制建设。制订《建设委员会理事会成员准入制度》,积极吸引装备制造企业加入理事会,扩大影响力。在理事会的统筹下。制订《建设委员会理事会成员职责》,规范学院、企业双方责权利。学院利用人才、技术等优势为企业提供“订单”培养人才、员工培训和技术服务,企业利用学院提供的场地(土地、建筑、能源等基础设施条件及管理人员、管理机构),提供设备、技术人员、技术标准,共建共享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训基地。每年举办2~3次人才培养研讨会、校企对接会、同盟论坛等活动,推动建设委员会成员间的需求对接与信息互通。

3、“校中厂”、“厂中校”运行机制建设

“校中厂”运行机制建设。与人才培养委员会企业成员共建“校中厂”,成立校企合作发展工作委员会,负责“校中厂”建设管理运行。采取“筑巢引凤”,校企互惠的方式,即由学院提供生产场地和生产配套、订单培养等服务,企业提供设备、资金等在校内建立工厂和实训室。通过“校中厂”的建立,企业将在土地及基础设施使用、员工培训、项目合作申报、毕业生优先选择等方面得到实惠。同时学院参与企业形象包装、产品宣传,企业共享学院的软硬件资源,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建设1个“校中厂”实习实训基地。“校中厂”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校中厂”为《机电一体化设备维护》、《项目承接与技术服务》、《生产性实训》等工学结合课程的实施提供场所和兼职教师,校企共同指导学生在“真环境、真设备、真产品”条件下完成学习任务,校企双方共同制订监督与评价体系,实施对课程、师资、经费等监控及评价。

4、“厂中校”运行机制建设。在学院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引导下,深化与校外实训基地合作,校企共建“厂中校”10个。重点探索基地共建共享机制,校企双方签订具有法律规范的合作协议,明确合作内容、形式,双方共同履行的责任和义务。在“厂中校”开辟“教、学、做”教学区,《机电一体化设备维护》等课程部分教学项目在车间开展教学;利用企业真实工作岗位、工作环境、工作内容,由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能工巧匠和校内专任教师共同实施教学,实现学校与企业、专业与岗位、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紧密对接,实施合作培养,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共融、共通,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厂中校”还承担顶岗实习课程教学任务,学院与企业共同制订、共同实施学生顶岗实习计划。

5、完善顶岗实习运行机制

校企共同健全顶岗实习领导小组、顶岗实习管理实施工作小组和指导小组等相应管理组织机构,进一步明确职能,分工协作做好顶岗实习的管理、协调、监督、指导工作。完善“顶岗实习管理办法”、“顶岗实习课程标准”、“顶岗实习考核办法”等文件,加强对顶岗实习的指导,使顶岗实习工作更加规范。确定双方的管理人员,定期召开学生会议,定期考评学生,定期互访,定期反馈学生情况,对学生加强金钱观教育、吃苦观教育、敬业观教育,提高学生的适应性,同时做好学生的心理调适、实习意外伤害保险等工作,实现学生管理校企无缝搭接。指导企业定时召开学生会议,把企业的规划与学生的个人生涯规划结合起来,使学生立足岗位学习,接受企业的挑选,教师及时把学生遇到的问题与企业商量解决的办法,双方共同做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

(二)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1、专业与企业对接,校企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下,通过对行业特色、专业人才需求层次、职业岗位能力、职业素质与知识点等情况的调研,找准专业定位和对应的职业或岗位(群),确定职业领域典型工作任务,企业一起共同研讨,形成机电一体化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通过对合作企业机电设备装配、维护维修岗位进行具体分析,对照职业岗位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以职业技能体系为基础,结合钳工、维修电工等职业技能证书要求和学生持续发展需要,考虑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联合优秀中职院校,系统设计中职和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我们制定了如下流程:

图1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流程

(1)根据企业调研,确定职业岗位

通过对山东铝业公司有限公司、科汇电气有限公司等企业技术岗位的分析和企业人才需求调研,与企业专家、教育专家、骨干教师等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进行充分讨论,确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服务机电产品生产一线操作岗位,即机电设备安装调试岗位、机电设备维护维修岗位、机电技术支持岗位。

(2)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将职业岗位标准纳入课程体系,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通过对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总结出所需的职业能力、知识和职业素质要求,设计专业学习领域,并设定相应的一体化课程和必须的单向技能训练,全程贯穿核心能力的培养理念构建系列课程,形成基于机电设备工作过程、并以熟练从事职业活动能力为支撑的专业课程体系。

(3)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设计

企业对一线技术人员的要求是全方位的,不仅要求其有必备的职业岗位能力,还必须有一定的职业社会能力和职业方法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和教学资源建设,明确各自教学重点,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完成本专业完整课程体系的构建。

向职业岗位,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重构课程体系;以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原则,整合、序化课程内容;依据机电类岗位的工作过程设计教学流程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强化、拓展课程内容。课程设置与岗位需求相对接,教学内容与技能培养相衔接,同时满足区域经济和机电行业发展的需要

1)以职业发展为导向,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开发实践课程,校企共建课程标准

以互惠互利作为校企合作的驱动力和基础,探索“基地共建、资源共享”实训基地运行机制。以提升技术内涵,拓展服务功能为目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企业参与实践教学体系设计,除理实一体化课程中包含的实践教学外,还设置包括校内实训、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和身心修养等实践教学课程。并采取分层次、分阶段过关的递进方式进行安排,即学生必须完成前一阶段的实践教学任务并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形成了以“基本实训—校内实训—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为主,辅助身心修养(实践)的“三一式”实践教学体系。

在职业核心能力模块,开设钳工实训、机加工实训、工程机械运行与维护、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项目承接与技术服务等校内生产性实训课程。通过校内的生产性实训,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完成任务,掌握操作技能,使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锻炼。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主要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可以让学生熟悉本专业新技术、标准及工艺流程,拓展知识面,取得实际工作经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爱岗敬业、不怕苦、不怕累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顺利的从学校走向社会。

在身心修养模块,开设有入学教育、职业素质体验与公益劳动等课程,使学生通过实践生产环境体验职场氛围、认识职业岗位,培养职业素质。开设体育和军事训练与国防教育,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团队协作意识,激发爱国热情,磨炼学生意志,促使学生身心协调发展。旨在为学生提供发挥个人潜能、兴趣和爱好的时间和空间。

1:职业核心能力图

2)、建设优质核心课程

按职业成长规律和认知发展规律,序化项目课程,构建职业领域课程平台。明确中高职课程的教学重点,联合优秀中职学校,调整中职课程内容。高职工学结合核心课程见表1。

表1 工学结合核心课程规划表

3)、建设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

通过本项目的建设,在学院专业带头人、企业专业带头人的带领下,专兼职教师开发融“教、学、做”于一体的共享型校企合作课程教学资源,并通过后期建设不断完善。教学资源采取网络开放的形式,供机电一体化专业、数控技术专业、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等相关专业师生共享,提高项目成果的利用率完。构建开放、互动、实时的网络课程,建设10门高职网络课程的“数字化教室”。上传教学视频、教案、讲稿、媒体课件、案例、学生作品、信息文献、图片等教学资料并提供在线浏览与下载。专业教师与学生在专业教学资源管理平台上建立个人空间,实现作业上传与批阅,在线答疑与交流。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教师进行网络辅助,提供良好的条件。教学资源库中建立企业专栏,大量引入相关企业工程案例、企业相关标准、企业文化等,对接企业人才培养需求,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岗位

4) 编写具有鲜明特色的教材

结合我院实际,优化选题,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有教学经验的教学骨干编写一批结合教学改革、在内容体系方面有重大突破、反映先进教育思想和当代科技进步的、有较高学术水平和鲜明特色风格的教材。鼓励教师申报国家级、省部级统编教材,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规划教材、重点教材的编写工作,不断提升我校教材建设的水平层次和竞争力。完成“机械装配工艺与实施、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液压气动系统安装与调试、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等4门基于工作过程、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建设。

2、转变教学模式

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内涵特征分析入手,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核心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把职业素质教育贯穿到教学中, 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大力开展机电产品操作、设计技能大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课程建设思路,与企业合作开发虚拟流程、虚拟工艺、虚拟生产、虚拟运营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将企业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实时传送到课堂,实现校企联合教学。

1)、采用融“教、学、做”于一体的教学模式,革新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结合“基于职业岗位”的实践主导型课程建设,课程教学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整合陈述性和过程性知识、理论和技能,重新序化知识与技能,将课程分为若干个应用模块。应用模块将课程中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内容采用项目分解的方法案例化,每个案例即是一个应用模块,它包含案例所需的知识与技能。

2 “教、学、做”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

在核心课程实施过程中,积极推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将同一门课程分解为若干个项目,每一项目有分解为若干个典型工作工作任务,每一任务中设置若干学习情境,并最终进行综合考评,通过任务的完成使学生在做中学。这种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项目组内和项目组间相互讨论去解决项目实际问题,避免学生“等”、“靠”的传统学习习惯。通过项目驱动、情境教学的实施体现出学生自主、探究、协作的过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应用模块采用任务导入、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根据不同的案例,可由专职、兼职教师分别或共同完成。应用模块在校内生产性实践基地和校外基地完成。通过革新教学手段,在仿真企业现场的教室或真实生产现场,学生每学完一个案例,就可以在真实现场动手实践,这种教师边教、边演示,学生边学习、边实践、边提问的“教、学、做”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实现了教学与生产现场的零距离对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职业核心课程以及实践性教学中,积极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成立学生兴趣小组,开展维修电工、钳工等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拓展学生专业技能;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改造,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如图3)中的应用。

图3:教学过程实现方式

2) “以赛促学”增强学生技能,“以赛促教”提升教学质量

成立技能竞赛组织机构,制定技能竞赛计划,充分调动老师与学生的积极性,采取1:1配套奖励。定期组织钳工、维修电工、可编程控制系统设计、机械零件测绘等职业技能竞赛,将竞赛成绩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测评成绩,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课余时间开放实训室,拓展第二课堂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可编程兴趣小组、维修电工、钳工等兴趣小组等课外活动。针对课程特点,组织学生参加“可编程设计大赛”、“机电设备装调与检修”等技能竞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在两年内获省级以上竞赛一等奖2个。每学期以不同的形式开展学生技能竞赛或作品展示活动一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并指导、鼓励学生参加省级和全国性技能竞赛,锻炼和提升学生的知识与技能。

3)搭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实现校企联合教学

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模式,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破解校企合作时空障碍。与企业合作开发虚拟流程、虚拟工艺、虚拟生产等数字化教学资源,搭建校企数字传输课堂,将企业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实时传送到课堂,使企业兼职教师在生产、工作现场直接开展专业教学,实现校企联合教学。

认真调查、研究、分析产学合作企业教学资源,在充分发挥现有教学资源功效的基础上,对校内教学资源进行整合,相互补充,力争与合作企业形成“厂中校”、“校中厂”的意向性合作框架。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通过校园环境的建设、学生学习生活场所的建设,不断强化企业氛围;通过项目化教学,学做一体的教学形式,强化学生职业意识;通过学生自主组织管理,强化学生主人翁意识;通过引进工程技术人员、工人技师、企业管理人员到学校参与教学、交流,使学生了解企业现状,引导学生转变思想观念;通过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使学生在劳动中锻炼,不断强化产品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组织观念等。从而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

4)改革考评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加强过程控制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本专业实施过程控制、综合评定为主的考评方法,在考评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同时,考评学生的职业和社会素质。在考试考核内容选择方面,既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环节)目标要求,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考核方法选择方面,根据考试科目的特点进行,如在技能操作中,采用项目教学法,以现场训练的结果作为考核的成绩;在机电设备操作中,结合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经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笔试和技能操作相结合的考核,即职业资格考评,取得相应的课程成绩;通过“多元化”考试方法,如采用开卷、“半开卷”的考试方法,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3、打造校企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1)聘请企业专家为校外专业带头人

从大型装备制造企业聘请1名精通机电设备理论、结构和控制,掌握机电一体化领域前沿技术、有影响的专家作为兼职专业带头人,主持制定本专业职业岗位标准、参与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开发,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主持专业顶岗实习等工作。

2)培养专业带头人

通过国内外进修、培训和校际交流等途径,培养校内专业带头人1名,使其精通机电设备设计理论、结构和控制,熟悉机电一体化产品研发,掌握机电一体化专业领域前沿技术,主持本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并与聘请和引进的专业带头人一起,在教研、科研、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技术应用服务工作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共同带动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3)培养骨干教师

每年选派4~6名骨干教师赴国内培训或到合作企业进行专业培训和锻炼,分期分批赴恒邦冶炼股份有限公司、华宇铝电集团公司等企业,在生产和研发部门进行工作,提高研发和实践动手能力,主持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参与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4)培养双师素质教师

建立专业教师轮岗实习制度和“双骨干教师”机制,充分发挥校办实习工厂作为师资培养基地的作用和职教集团的优势,分期分批安排6~8名中青年教师到魏桥铝电有限公司、新华医疗股份有限公司、南山铝业集团公司等企业参与产品开发、工装设计与制造等工作,丰富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参加国内培训机构专业技能培训,使中级或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参与课程和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5)聘请企业兼职教师

从职教集团的相关企业中,聘请一批教学能力较强,有责任心的工程技术人员、专业技师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承担部分课程的教学及实训任务,参与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确保每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至少有2名兼职教师参与。从2011年开始至2012年,每年聘请企业兼职教师3~4位,并对兼职教师进行教育法、教育心理学培训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使其熟悉高职教育特点,提高教学组织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4、实验实训条件与内涵建设

按照“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的总体建设思路,通过新建、扩建、改善校内实训基地,建成设备先进、内涵丰富、配套完整的校内实训基地,同时注重实验实训基地内涵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校外实训基地与学校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科技服务等方面的合作;同校外实训基地联合制订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共同统筹安排学生的教学与生产性实训。实训基地建设突出“能力为本、实践领先、学练交替、重在综合”的改革思想,校企共建具有真实岗位,能完成实际产品生产,能反映当代生产一线新技术应用水平,集“技能与创新训练、职业培训与资格认证、技术服务与科研攻关、新技术推广、省级比赛基地”于一体的综合性校内实训基地。基地具有“教室与企业现场合一,实训设备与生产设备一致”,实现校内学生顶岗实习的特点。

在职业核心能力模块,开设钳工实训、机加工实训、焊工实训、工程机械运行与维护、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项目承接与技术服务等校内生产性实训课程。通过校内的生产性实训,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完成任务,掌握操作技能,使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锻炼。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主要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可以让学生熟悉本专业新技术、标准及工艺流程,拓展知识面,取得实际工作经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爱岗敬业、不怕苦、不怕累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顺利的从学校走向社会。

(1)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本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计划投入92万元。用于扩建工程机械拆装实训室等4个校内实训室。校内实训基地采用两种模式进行。第一种模式是由学校提供场地、设备,聘请企业专家讨论、制定实训室建设方案,开发生产性实训项目,制定实训操作规程,企业提供技术标准、培训项目、兼职教师等。第二种模式由院校提供场地(土地、建筑、能源等基础设施条件及管理人员、管理机构),企业提供设备、技术人员、生产任务、技术标准、原材料等。本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计划见表2。

表2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计划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新建8家深度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建成“厂中校”。校外实训基地能满足学生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时间,满足专任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的需要。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计划见表3。

表3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计划

(3) 实训基地运行与管理

校企共同制定实训基地设备管理、实训教学组织管理、实训基地开放与指导、教师校内实训与企业实践锻炼管理等制度。引入企业文化、企业标准、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丰富实训基地内涵建设。企业参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践教学时间达专业课时总数的50%以上。健全实训基地课余开放机制,实训基地周开放时间12小时以上。

5、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建设

(1)构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反馈体系

以企业(用人单位)、行业协会、社会专业机构、学生家长等作为评价主体,将就业率、就业稳定度、企业满意度等作为评价核心指标,搭建网络信息平台,构建“双闭环”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教学过程质量监控和学生综合素质考核与监控为“内环”,行业企业、社会专业机构、学生家长等第三方评价为“外环”)。

完善以系部为核心,教研室和学生管理办公室具体实施的校内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制。构建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系统和学生综合素质考核与监控系统,形成对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进行全面监控,实时反馈,有效促进薄弱环节做出及时整改。

建立就业(用人)单位、行业协会、毕业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校外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专业与上述各方共同确定评价项目,与研究机构合作建立科学评价指标,分时段收集就业率、企业满意度等信息,为专业的更好更快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改革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

探索多要素、多形式、多途径的评价模式,制定“课程考核标准”,全面推进形成性评价。以学生完成项目质量为主体,将职业道德、工作责任心、团队协作、遵章守纪等纳入评价范围,采用笔试、口试、操作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专老师评价、兼职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

(3)建立顶岗实习跟踪监控机制

制定“顶岗实习课程标准”,规范顶岗实习实施。组建校企联合的管理团队,实施“五定”管理,即确定双方的管理人员,定期召开学生会议,定期考评学生,定期互访,定期反馈学生情况,加强对顶岗实习的跟踪监控。

(4)建设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反馈网络信息平台

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反馈网络信息平台,不仅将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系统、学生综合素质考核与监控系统、校外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系统一起纳入该平台,而且打破时空障碍,在专业与企业(用人单位)、行业协会、毕业生、学生家长之间搭起一座沟通的桥。

6、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1)社会培训

立足山东装备制造业及有色冶金行业,开发适合不同层次需求的钳工、电工技术、可编程控制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等多种形式的模块化培训项目,开展钳工、电工的基本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以获得钳工、电工初中级职业资格证书为目的。与当地政府部门联系,组织剩余劳动力、下岗职工、企业在岗人员到我院进行短期培训或派老师到当地进行培训。计划每年培训人数不少于1600人次。

(2)技术服务

利用专业资源优势,通过企业委托开发和教师下企业顶岗工作等形式,在设备改造、技术应用、产品优化设计等方面开展技术服务,参与行业技术标准的制定和技术创新活动。建设期内完成校企合作项目不少于16项,到款经额达到70万元以上,申报专利1~2项。社会服务能力建设规划见表4

4 社会服务能力建设规划

三、经费预算

学院的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项目实行立项管理,款专用在今后年建设周期内,将相继投入200万元用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资源实习实训条件改善、校企合作、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与数字校园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建设。详见附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预算表5

5: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预算表

附表:山东铝业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预算

第三部分 专业建设进度与预期绩效

一、专业建设进度与考核要点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各项建设内容具体进度见下表。

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进度与考核要点

二、专业建设预期绩效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各项建设内容预期绩效见下表。

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预期绩效

第四部分 专业建设组织保障

为确保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学院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的“专业建设项目领导小组”,下设“专业建设项目管理办公室”、“专业建设项目实施小组”等工作机构,落实人员组成,明确职责和考核措施,使具体建设工作能层层落实、保证项目能如期高质量地完成。

1、学院专业建设项目领导小组

由学院领导班子成员组成,由常务副院长担任组长。

组 长:王春娟

成 员:李峰海王海英王霞周焕启

主要职责:

(1)指导、检查、监督项目建设方案的制定、建设进展情况,监督学院定期进行自查,及时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的问题;

(2)统筹落实项目建设资金,对建设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确保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3)向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报告项目建设阶段进展情况,申请项目检查验收。

2、专业建设项目管理办公室

由主管教学副院长、教务处等职能部门领导及相关企业专家组成。

主任:李峰海(学院副院长)王海英(学院副院长)

副主任:邹润民(山东铝业公司装备部部长)、闫长春(山东铝业公司机动处处长)、佃亮(教务处长)

主要职责:

(1)指导专业项目建设方案的制定,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分析研究并提出调整措施或建议。

(2)为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课程教学改革、实训条件建设等具体工作提供咨询、指导;

(3)论证、审核资金计划,监督资金使用过程。

(4)指导并协调解决校企合作中的问题。

3、专业建设项目实施小组

由专业带头人和系部领导、专业教学团队骨干成员组成。

组 长:贾永臣(系主任)

副组长:穆念强

成 员:袁淑敏高利伟曹春华、许英超张冬梅孟文哲何翠珍韩建芬

主要职责:

(1)制定完善的目标管理制度,明确分阶段建设目标,划分子项目并落实子项目责任人,组织实施项目建设,确保建设进度、建设投资及建设效益;

(2)按照项目建设资金使用的有关规定及学院财务制度,科学合理地使用建设资金,确保专款专用;

(3)定期向学院“建设项目领导小组”,“专业建设项目管理办公室”报告项目进展和阶段性成果;

(4)按照上级主管部门和学院的有关规定,每年按时将上年度项目建设进展、资金使用及建设效益等情况形成报告,上报学院和上级主管部门;

(5)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和学院财务、审计监察等相关部门对项目实施过程和建设效益进行的监督、检查。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fec413a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2d.html

《山东铝业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