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政治学与国际问题分析

发布时间:2013-05-12 23:06:3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一.地缘政治学的主要流派:

定义:美国著名学者斯皮克曼给地缘政治学下的定义是“一个国家依据地理因素对于安全政策的统筹规划” 。而另外两名美国学者佩尔蒂尔和潘赛则把地缘政治学看作是“运用地理学为政治目的寻求指导方针的艺术或科学” 。显然,这几位美国学者把地缘政治学视为战略地理学,也就是研究国家的对外政治战略(包括国防和外交战略)决策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英国《牛津英语辞典》(2版,1989)对地缘政治学提出两种解释:“①地理学对国际政治的特征、历史、结构尤其是与他国关系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的研究本身;②在民主社会主义德国发展起来的一门伪科学。”第一种解释是给地缘政治学下的又一个定义,它和美国学者的定义大同小异;第二种解释专指为德国法西斯对外侵略扩张提供理论依据的“地缘政治学说”

丛以上介绍的几个定义中不难看出,地缘政治学实际上是地理和政治的结合体,故又称地理政治学。它把地理因素(如地理位置、国土面积、人口、民族、资源、经济实力及战略军备等)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对外政治决策的一个基本因素;并依据这些地理因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成,分析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及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

是地理和政治的结合体,又称为地理政治学。它关注地理学对国际政治的特征、历史、结构。尤其是与他国关系的影响,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对外政治决策的一个基本因素,并依据这些地理因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成,分析预测世界或者地区范围内的战略形势以及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

1.[]弗里德里希·拉采尔的“国家有机体论”:他第一次系统研究了政治区域,是第一个在对国家的比较研究中系统研究了空间和位置影响的人。正是因为这一点,他被认为是现代政治地理学的创建人。

国家是一个有空间性的有机体。它是人民和土地的统一,具有生长、扩展和衰亡的生命周期。

空间是重要的政治力量,国家必然要为保卫和扩大生存空间而斗争。国家的衰落就是由于对空间观念淡薄所致。一个国家的领土面积象征着它的权力份额。世界强权力量的瓦解和替代过程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在政治地图上就是不同尺度的国家相互组合。

国家的疆界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经常会出现移动或变更的现象。国家存在自然的增长趋势,和生物进化过程中所遵循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样,国家为了生存和强大必然要扩展其领土,如果没有强大的邻国给予有效的反对,它就会越过边界。世界性强国必须占有足够数量的土地,尤其是战略要地。

国家是一个有空间性的有机体。它是人民和土地的统一,具有生长、扩展和衰亡的生命周期。

归结起来,就是三点:国家有机体;生存空间 ;能动的疆界

2.[瑞典]鲁道夫·契伦的扩张理论:他以德国为中心来分析地缘政治问题。

国家的行为类似一个生物体,它应更多地被看成是一种竞争力量。所以,必然的结果就是少数强大的部分吞并弱小的部分,这是竞争中的永恒规律。

国家的力量比法律重要,国家权力决定一切,只有大国强国才能影响大陆及全球的政治。

作为德国的崇拜者,他号召德国人创造全球秩序的新的权力中心,从而维护欧洲中心的稳定。

他发现一个大国所必备的广博、内聚力和易于对外结盟特点,德国一无所具。为此,他强调指出,如果德国要作为一个大国生存就必须向外征服,必须建立一个以敦刻尔克、里加、汉堡和巴格达为基石的广泛的中欧帝国,这一帝国将置于德国的领导之下,柏林巴格达铁路是其中枢。

3.]阿尔弗雷德·马汉的“海权论”:

1)获得海权的充分条件:必须不断扩大生产可供对外贸易的产品;必须要拥有进行海外贸易的大规模的运输船只;必须保障和扩大殖民地和海外基地的控制;必须要有一支海上武装力量来保护海外基地和殖民地与本国的交通线.

(2)一国海权的核心力量:海上武装力量

从整个海权体系来说,海上武装力量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要控制海洋必须建立起一支由装备着大口径火炮的重型战列舰组成的强大海军。它必须保持对敌优势,能够在海洋上积极进攻和机动作战。

3)马汉的影响:他创建的完整的思想新学派海权学派导致了世界各国海军第一主义的兴起。它对20世纪初日本、德国和美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4.[]哈尔福德·麦金德的“陆权论”

如果没有领土根基,海上力量的机动性和扩张将不复存在;历史上,海上力量由于基地被陆上力量所控制而不断被征服;欧洲依靠海上力量为主要手段向外扩张的“哥伦布时代”已经终结;世界边界的封闭导致了新的地理视野;由于陆地通信革命的发生,旧世界之“世界岛”第一次被统一为一个战略单位;

世界岛的核心是由主要大河流域所形成广阔的低地,这些大河向北流入北冰洋,向南注入内陆咸海。这一地区被称之为“枢纽地区”或“心脏地带”,这里通过海洋是“不可到达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海上力量的胜利只是偶然的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真正教训恰恰相反,敲响了陆权拥有反对海权的不断增长的战略机遇的警钟;

在麦金德看来,整个欧亚大陆与非洲是地球上的“世界岛”,它们并未因分别属于三个大洲而被分开,它们不仅在地理上毗邻,而且一起是人类最集中的居住地区,共同形成了一个同质的地理空间。而西半球不过是这个世界岛之外的一个小岛,在幅员比例、人力和资源上都逊色得多。他认为,“世界岛”是世界政治斗争的轴心,是世界强权的真正支柱;其它地区都只是世界政治的附属地带。

枢纽地区:在世界政治中存在着一个恒定的“枢纽地带”。它包括从东欧平原一起延伸到西伯尼亚平原的宽阔地带。中国北方的大部分位于其中,特别是新疆和蒙古西部。其北部为冰雪覆盖、其它三面为水域包围的连续陆地。它的东面、南面和西面是呈巨大新月形的边缘地区,由海路可以到达,包括德国、奥地利、土耳其、印度和中国;再向外是外新月形地区,包括英国、南非、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和日本。

两个推论:A如果德国和俄国结盟,那么,这个世界帝国就有望了;

B假如中国被日本组织起来,推翻俄罗斯帝国并征服其领土,那时他们就会在广大的大陆资源之外又占据了控制海洋的地位——那么,他们必将成为威胁世界自由的黄祸。

心脏地带:麦金德将世界岛分为六个自然区域:欧洲沿海地区、撒哈拉、阿拉伯、沿海季风地区、北心脏地带、南心脏地带。

5.]吉里奥·杜黑的“空权论”

理论假定:飞机在未来战争中将起主宰作用。

飞机在行动和方向上拥有完全的自由;凭借这一新式武器,战争的威力不再局限于地面大炮的最远射程,而可以直接达到交战国所在地方圆数百英里以内的所有陆地与海洋。

主要内容:飞机成为人类战争的新的独特手段,其结果就必然形成一个新的战场;制空权的获得是取胜的关键;空战中进攻作战是最重要的。进攻是唯一可行的防御;攻击敌方的交通要道、供给和生产中心以及居民中心,具有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双重效果;用于国防的资源应分配给进攻性的空军,分配给陆军和海军的资源只要能进行适当的防御就够了。

6.[]豪斯霍弗尔的“生存空间论” 理论:国家经济自给自足

他认为,德国在一战中之所以惨败,根本原因就在于德国政治家和军事人员没有认识到战略、地理和政治的相互关系。

“泛区”的概念:“在空间上寻求显示其自身存在的超民族的全球性思想。”

1941年前的泛区设想:(1)泛美区:南北美洲联合,以美国为主导;(2)泛亚区:从东北来、东南亚至澳大利亚实现联合,以日本为主导;(3)泛欧区:使欧洲与非洲统一,以德国为主导;(4)泛俄区:以苏联的领土加西南亚及印度,以苏联为主导。

1941年后泛区图发生变化,泛俄区已不存在,其原来范围中的南亚与勒拿河以东地区并入泛亚区,其余地区全部属于以德国为主导的泛欧区。

基本观点:A对德国成为世界强国的分析:第一个目标是巩固在“心脏地带”的政治势力,形成一个以德国为盟主,其中包括德、苏、日、中与印的联盟,使“心脏地区”得以统一;第二个目标系对中西欧的控制与非洲殖民地的获得;第三个目标是英美海军。强国必须向海域发展,因此,德国在与苏俄争陆权的同时,必须与英美在海权上决一雌雄。

B对远东太平洋地区开始给予重视。

二:美国的全球战略

1.美国地缘战略思维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1).“孤立主义”时期;2).“门户开放”时期;3).雅尔塔体制时期;4).唯一超级大国时期

2.美国地缘政治学理论的酝酿和初步形成:乔治·华盛顿与“西半球防御”战略;孤立主义、门罗主义、门户开放、世界主义;马汉的“海权论”代表美国地缘政治理论的初步形成。

1783年独立战争胜利到19世纪末这100多年中,美国奉行的地缘战略实际上是一种“西半球防御”战略。其根本目的就是防止东半球对西半球的入侵,从而获得其对北美的支配地位和对西半球的霸权。

3.乔治·华盛顿的原则:

要将美国建成自由进步的伟大国家,最为重要的是应该排除对某些个别国家抱有的永久且根深蒂固的反感,同时对另一些国家则又有感情上的依赖。

为了保卫美国的安全,自由的美国人民必须对外国势力的阴谋诡计和影响有清醒的认识,因为历史和经验证明,外国势力是共和政府最致命的敌人之一。

美国应该与外国发展商务关系,但是要避免与它们发生政治联系,不能与任何外国建立永久的联盟,除非在非常紧急的情况下才可以建立短暂的联盟。对已经订立的政治性条约,虽然应该忠实履行,但仅以此为限,以后不再增加。

由于欧洲有一些与美国无关或者关系非常微小的根本利益,因此,美国不能通过人为的纽带牵连进欧洲的政局变换中去,或者卷进与欧洲为友或为敌的那些通常的结合和冲突中去。

美国独处一方,远离他国。这种地理位置允许并促使美国能够推行一条独特的外交路线,使好战国家既不能从美国获得好处,也不敢轻易冒险向美国挑衅。美国也因此可以在正义的指引下,依照自己的利益,在和平与战争问题上作出自己的抉择。

4.美国地缘政治学理论的发展:

1)斯皮克曼:“边缘地带”理论

他对“地缘政治”的理解:根据地理因素来筹划一个国家的安全政策。它所要解决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在某种地理形势下,要保证安全,最好应该奉行什么样的政策?

他认为,一个国家为了实现扩张的需要,总要寻求进入海洋的通道,支配接近交通要道的战略要点,控制大陆的“边缘地带”。相比而言,大陆“边缘地带”向外扩张时所遇到的阻力是最小的。

他认为对海权国家造成威胁的并非是位于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而是位于“心脏地带”和沿海地带之间的缓冲地带,这一地区在未来的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将不断上升,并成为统治沿海地带的关键地区。因此,他的结论是,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带”是各强国进行占领和控制的核心地区。

所谓“边缘地带”是指欧亚沿海陆地,实际上指的就是欧亚大陆的边缘区,包括欧洲近海地区(苏俄除外)、中东、小亚细亚、伊拉克、阿富汗、印度、西南亚、东南亚、中国、朝鲜半岛及东西伯尼亚地区。

这一范围与Mackinder所称的“内新月形地带”大致吻合,但范围有所扩大。它事实上把“内新月形地带”的覆盖面扩展到了包括波罗的海——黑海西侧的整个欧洲大陆、亚洲的山地中心和整个中国。在它的外面有英国、非洲、东印度、澳大利亚和日本等临近大陆的陆岛。

2)科恩:地缘政治战略区模式理论

他将世界分为海洋贸易区和欧亚大陆区两个地缘战略区。

海洋贸易区包括5个地缘政治区:北美加勒比地区、西欧马格里布、东亚诸岛大洋洲、南美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

欧亚大陆区包括“心脏地带”和东欧、东亚2个地缘政治区。两区之间夹有南亚、中东和东南亚3个区,其中南亚是潜在的地缘战略区,而中东和东南亚处于超级大国的势力范围之间。这两个区域也被称为破碎带。

他认为,随着世界矛盾的发展,两大地缘战略区的分离处可能出现“破碎地带”。如南部非洲、中东和东南亚。1994年后,他对此进行修正,认为“破碎地带”只剩下中东地区,东南亚和非洲的“破碎地带”已不复存在。

提出“战略边缘区”。位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奥里诺科河以南的南美洲的两块大陆及其边缘相临海域,其海陆面积恰占地球表面的1/4。这里,除巴西、智利、阿根庭和南非有一些现代生活的飞地外,其广大地区处于现代经济体系之外,并未享受到对发展过程十分重要的贸易之利。后工业地区也不再把这两个南方大陆看作潜在的世界仓库。这两块陆地在世界贸易总额中只占3%

结论:依据海权和陆权、“心脏地带”和“边缘地带”划分所采取的政策,都是十分武断的和没有实际意义的。它不仅不会给大国带来看得到的利益,相反,可能成为难于摆脱的包袱。

3)格雷厄姆:“高边疆”理论:这里的“高边疆”系指太空领域。

“高边疆”战略实则指美国要通过开拓和利用空间领域来发展经济和军事实力,从而在美苏的全面竞争中占据战略优势。为了消除苏联军事力量对美国及其盟国现有的和日益增长的威胁,美国需要摒弃“相互确保摧毁”战略;美国要充分利用空间技术优势,把防御系统有效地部署在空间范围内,走向“确保生存”的世界环境,有效地促进美国经济的发展;强调加强美国的进攻性战略力量,部署全球弹道导弹防御系统。

5.美国地缘战略思维的特征

1)基辛格和布热津斯基的地缘政治思想

A.基辛格的贡献:在他看来,“地缘政治”意味着对外政策的非情绪化和非意识形态化,意味着要在现实主义的考虑之上准确地界定国家利益,根据自己的实力和资源来谨慎地维护。

B.布热津斯基的贡献:a.帝国:他说,“我使用“帝国”这个词在道义上是中性的,是用以描述一种从中心向外辐射的政治关系层次体制”。换言之,帝国就是指国际关系中的等级制度、不平等制度,它使所有国家受制或服从于一个或几个政治中心。

b.三条战线、几个方向的几个要害国家:1.三条战线:远西战线,是工业最先进的地区,控制着大西洋的重要出海口;远东战线,其地缘政治的意义在于它控制着通往太平洋的主要出海口;西南战线,即西南亚,这里是重要的产油区。2.要害国家:欧洲的波兰和联邦德国;远东的韩国和菲律宾;西南亚的伊朗、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等。

c.地缘战略棋手国家、地缘政治枢纽国家

地缘战略棋手国家是指“有能力、有民族意志,在其国境之外运用力量或影响去改变现在的地缘政治状况以至影响美国国家利益的国家”。它们是法国、德国、俄罗斯、中国和印度。

地缘政治枢纽国家是指处于敏感地理位置、其潜在的脆弱状态会对地缘战略棋手造成影响的国家。它们是乌克兰、阿塞拜疆、韩国、土耳其和伊朗。

2)美国地缘战略的发展方向:Brzezinski认为,美国的地缘战略目标应该是,以美国为地缘政治核心,促进欧亚大陆地缘政治的多元化,阻止一个占主导地位的敌对的欧亚大国或任何威胁到美国霸权地位的反美联盟的出现。建立一个能够分摊政治责任和进行全球合作的框架。

冷战时期美国的地缘战略以Mackinder的心脏地带学说和Spykman的边缘地带学说为基础,并集中体现在以遏制为基本内容的全球战略上。

地缘战略的实施途径:“杜鲁门主义”的提出;北约的组建;“马歇尔计划”的实施;边缘地带的争夺;军备竞赛

冷战后的重大举措:推进北约东扩;支持颜色革命;实施资源战略

冷战后的地缘战略:1.苏联的解体和冷战的结束打破了传统的欧亚大陆的战略均势格局,美国成为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其在欧亚大陆的影响力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大。美国急于充当世界领袖,填补地缘战略真空;2.欧洲是美国安全的核心和利益中心;3战略向亚太地区倾斜;4控制中东;5稳住拉美;6关注非洲

3)美国地缘战略中的两种思维:马汉的海权思维。麦金德的陆权思维。

3.俄罗斯的全球战略

1 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特征:

俄罗斯国家力量有其可以保得住且极难撼动的“基线(baseline)”,即其范围大体就是从三个波罗的海国家以东到乌拉尔山以西,南至高加索以北。具体说就是东经28度至60度,北纬40以北的范围。俄罗斯国家的扩张只是在这个基线上的伸展,其战略收缩的终极底线则不会低于这个基线。这部分是其国家不可撼动的主权底线,也是国家政治的生存基础。

在乌拉尔以东,东西伯利亚以西的区域(即西西伯利亚、中西伯利亚),属于俄罗斯国家力量能守得住的二级底线。

对俄罗斯人来说,只要能保住乌拉尔以西的战略基线(即一级底线),其国家力量就可能伸展到中西伯利亚地区,继而就能威慑并由此守住东西伯利亚。俄国版图中的东西伯利亚,由于其与位于欧洲部分的经济政治中心太远,属最不稳定的部分,这部分称做俄罗斯国家力量的三级底线。

俄罗斯的欧洲部分是整个国家的基础;失去这部分,俄罗斯国家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但同时,正是俄罗斯拥有中西伯利亚、东西伯利亚的广阔空间,这使其有了广阔的战略纵深,这反而增加了俄国人的反攻力量并抵消了敌国(比如拿破仑法国、希特勒德国以及二战前的日本)从西东两面击垮俄罗斯的难度。

2 俄罗斯的地缘政治思想

A地缘政治学奠基人物及学说:

1)Н.я.达尼列夫斯基:欧洲不承认俄罗斯是欧洲国家,欧洲人认为俄罗斯和斯拉夫人是异已,是产生威胁的源头。俄罗斯在政治、经济和军事利益方面与欧洲对立,俄罗斯不仅不属于欧洲,而且是反欧洲的。

在历史的舞台上,扮演主要角色的主体既不是国家,也不是哪一个民族,而是文化历史形态(文明)。俄罗斯属于斯拉夫历史文化形态,必须以发展和加强“斯拉夫文化历史形态”这一客观任务为基础制定对外政策。

真正强大国家的对外力量总是,由两大元素——军队和舰队组成,这两个元素永远不能相互替代,只依靠海军或只依靠陆军的国家都不能算是强国。

2)в.п.谢苗诺夫--尚斯基:赤道与北纬45度之间的广阔地区可划分为三个沿海区:欧洲地中海与黑海、中国海与日本海和黄海、加勒比海和墨西哥湾。这些地区诞生了人类最辉煌的文明和宗教体系。谁能同时控制上述三个海域或统治这三个海域的民族,谁就是世界的统治者。

俄罗斯大陆控制体系的主要不足是,领土幅员过于广阔,中心区与边缘地带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过大。这种控制体系只有在边缘地区的经济水平与中心地区的经济水平拉平的情况下才有可能维持运转。

认为将国土分为欧洲部分与亚洲部分非常不利于国家的发展与稳定。建议加快推进“俄罗斯欧亚”伏尔加河与叶尼塞河之间的中央区经济发展。

3)Н.я.米留金:为了对抗英国的扩张,必须获得力量均势,建立陆地国家联盟是抵抗英国扩张的最好途径,俄罗斯应该与德国和法国结盟。同时,俄罗斯必须在中亚征服受土耳其控制的广阔边缘地区,消除中亚城邦的封建制,并从中亚对英帝国的立足之地印度构成威胁。

4)И.А.伊利恩:俄罗斯是富有河流、远离海洋的地理有机体,不是可以随意被分割的领土和部落的杂乱组合。其地缘政治状态像是欧亚地区的围墙,也是世界和平和力量均衡的围墙。俄罗斯为了任何“民主”或者“自由”导致俄罗斯国家历史的整体分裂,其结果是俄罗斯的死亡,全世界都会被拖入其中。

B地缘政治学中的欧亚学派:

俄罗斯是位于东西方之间,欧洲和亚洲心脏地区,具有特殊的地理条件、独立的历史和文化地区。它既不是欧洲国家,也不是亚洲国家,而是欧亚超级民族国家。俄罗斯是地缘政治“大空间中的枢纽”,其使命是创建欧亚帝国。

欧亚的大陆气候和远离海洋的地理环境不利于经济发展,在客观上没有机会成为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的平等伙伴,在世界经济的发展进程中面临边缘化的危险。俄罗斯只有建立独立的经济体系并与周边国家发展贸易才能克服经济上的弱势地位。

麦金德的“历史的地理枢纽”理论、俄罗斯传统文化中的“救世”思想,这些是欧亚学派的理论基础。

1)п.н.萨维茨基:欧亚大陆不能只划分为欧洲和亚洲两个部分,应当一分为三,即欧洲、亚洲和欧亚世界(欧亚俄罗斯)。欧亚俄罗斯是一个与欧洲和亚洲鼎足而立的特殊发展空间,处于极端重要的地位。俄罗斯是欧洲的森林和亚洲的草原合二为一的载体,它并不是简单地将两类地缘政治体系叠加,而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特殊价值体系。

2)п.н.古米列夫:在突厥和斯拉夫民族基础上形成的大俄罗斯文明地理上的表现形式是森林和草原的联合,这正是俄罗斯历史的本质。欧亚大陆分为三个区域:亚洲高地、南部地区、西部地区。从历史的经验看,外族对欧亚地区的入侵很少能够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欧亚在精神上是统一的超民族整体,任何领土问题都只能在欧亚统一的基础上加以解决。

3)В.л.齐姆布尔斯基:俄罗斯岛理论

对欧洲区域体系来说,俄罗斯除了客观地理上的“大陆心脏”的作用之外,还是巨大的“俄罗斯岛”。在俄罗斯北部是大洋的边界,俄罗斯西部的斯拉夫民族或国家将俄罗斯与欧洲隔离开来,这就是俄罗斯“岛国”的地缘政治地位。俄罗斯是欧洲国家的口号在地缘战略上没有意义,也没有确定国家的发展方向。历史上,欧洲大西洋与亚洲的联系一直是绕过俄罗斯进行的。俄罗斯是特殊的地缘政治“岛”。“边缘大缓冲带”将俄罗斯与世界上其它力量中心隔开。

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俄罗斯不是西欧文明国家,对于欧洲地区体系来说,俄罗斯永远扮演双重角色,不只是充当地理上地球的“心脏”,而且发挥巨大的“俄罗斯岛”的作用。

3 俄罗斯的地缘战略和地理扩张

俄罗斯第一次兴衰轮回的路线图:彼得大帝俄国从波罗的海崛起,沿东欧向南欧、中亚划半弧直到远东;此后,沙俄帝国便在日俄战争后发生了松动,再从远东返回至南欧,俄国随即回到它崛起的起点波罗的海三国并在此解体。 在波罗的海西岸,俄罗斯人完成了经典的起点和终点的合二而一。

不管形式如何不同,但两次帝国兴衰的路径却是有规律可循,甚至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也正好说明这条不变的弧线(从波罗的海东岸经中东欧南到巴尔干、中亚,再东驰东北亚),同时也是俄罗斯国家扩张能力极限所在,而在这条线上的任何一个节点,都是俄罗斯国家的“命门”所在。

4 俄罗斯的地缘战略调整

1)苏联解体的地缘政治影响:使欧亚大陆中心出现了一个地缘政治真空。俄罗斯历史上最大的逆向地缘政治变动。俄罗斯的出海通道受到钳制。俄罗斯的战略防御纵深大幅缩减。

2)叶利钦时期俄罗斯的地缘战略:最初的地缘战略选择是“一边倒”的亲西方战略;近邻外国,另一个选择;双头鹰政策,“新东方政策”。

3)叶利钦时期俄罗斯的地缘战略:1995年,“全方位”战略概念的提出。

在不放弃争取同西方建立伙伴和合作关系的同时,努力显示和争取恢复俄罗斯作为世界大国的地位和作用,以捍卫俄国家利益。

4)普京时代俄罗斯的地缘战略:

两个主要特征:东西平衡的全方位地缘战略;能源成为地缘战略的重要工具。

稳定弧线理论:即充分利用北约、独联体集体安全组织和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机制,在俄罗斯的西南东三个战略方面建立起一条和平稳定的地带。它反映的是普京主张地缘战略平衡和建立多极世界的政治思维。

4.日本的全球战略

1.地缘政治的脆弱性:

从日本的立场来看,日本是处于一个极其险恶的地缘政治环境。北有俄罗斯的压迫,特别是北方四岛在俄罗斯人手里,其抵近程度可以说闻得到俄罗斯北极熊的味道,使得日本的北部边界对俄罗斯人来说基本是可以视为不见的。西侧与俄罗斯和朝鲜半岛隔日本海相望以及与中国隔东海毗邻;南部则是台湾,但令日本人烦恼的是有一个抵近台湾的钓鱼岛的归属地位不确定问题。只有东面,因为面对着太平洋,特别是面对着和日本十分友好的美国海外领地,因此,还可说是可以放心的一个方面,但遗憾的是,美国的这些海外领地离开日本的距离和其他三面相比远了很多,老话说,远水解不了近火,因此,这个方面也只能说是可以寄予希望而已。对于美国而言,美国西部领土和俄罗斯的东部领土几乎可以说是鸡鸣相闻,因此,俄美之间百余年来的相互不和使得南部的日本不仅直接威胁俄罗斯的勘察加半岛,而且,日本的海空力量可以直接驰援美国的西部领土。当然,如果日本和俄罗斯很友好,那么,日本对俄罗斯有同样的支援作用,勘察加半岛就此可说是固若金汤。

日本本身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岛国。而且,其国土呈面向中俄朝的狭长形状,可以说,就现代战争而言,日本本土基本上可以说是没有战略回旋余地。

5.运筹帷幄,谋及子孙

当今中国外交面临的任务是捍卫国家主权,争取国家统一,谋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为此应当坚决地倾覆任何国家的霸权,促使国际外交权力结构走向多极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争取最大的空间与尽可能有利的条件。

1.反对霸权、破坏单极世界与统一祖国:如何看待美国的霸权?中国不应该仅仅关心美国对中国到底抱有什么意图,因为美国的意图将随着中美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决策者首先要关心的是美国对中国到底有多大的优势,这种优势有可能对中国造成多大的伤害。因此中国外交唯一严肃的主题就是如何使用一切手段来抵消这种优势。
2.中国的地缘政治处境和周边国家联盟体系:目前客观存在的中美俄大三角关系这个格局是美国强加给中俄两国的,就如同当年的中美苏三角关系是苏联强加给中美两国的一样。对于中国来说,这个三角关系是自然存在的,是美国强加给中国和俄国的,并不需要中国去主动建立。中国的一切外交斗争的目标就应该在这个三角关系中争取主导地位,但是目前这个关系的主角是美国,这也是中国目前面临的一个现实威胁。限于实力,中国在可以预见的一段时间内还不可能在中美俄大三角关系中去充当主角,只可能另辟蹊径进行战略迂回和削弱美国的相对优势。为此中国需要两个三角关系即中俄印大三角关系与中俄日大三角关系,来对中国的全球战略进行支撑,以抵抗美国的压力和防止美国抢得先手,在中国的邻国间推行挑拨离间,分而治之的战略。
3.中国的全球外交框架:在一九九八年,世界各大国之间的双边关系的框架基本建立起来了。中俄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中法之间的“全面伙伴关系”、中美之间的“建设性伙伴关系”、美俄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以及俄法之间的“优先伙伴关系”。同时,法美之间的关系是同属于大西洋联盟的政治军事联盟。这四个大国之间的全部六种组合关系都已经浮出水面,这样看来,站在中国的立场上,中美俄大三角关系与中法俄大三角关系都是一个客观的存在,是中国外交斗争的两个互相依存与互相影响的框架。中國政府的一切全球性和战略性的外交行动都必须在这两个框架内来考察与进行。

4.中俄联盟是中国外交的基础与底线:对于中国来说,保全俄国的世界大国地位,支持俄国在三个战略方向上的存在,有利于分散美国对中国施加的压力,有利于缔造势力均衡的外交格局,有利于中国在其间纵横捭阖,防止外交局面彻底失控。

5.中俄印、中巴印和中俄伊关系:1.中国当然应该继续发展综合国力,保持对印度的全面优势,但是没有必要引起印度的敌意。当然,要形成中印之间的亲密合作的关系缺乏充分的粘合剂,仅仅依靠中國政府的善意表示或者让步还是不够的。因此必须把俄国拉进来,才能够形成稳定的三角关系。俄国外交界也有过一种提议,建立中俄印三角联盟,这是完全可行的外交格局,对于中国来说利多弊少。(苏)俄印关系在地缘政治上本有共同遏止中国的考虑,但现在俄国跟中国已经建立了有效的联盟关系,中国两面作战的噩梦基本消除.(2)同时,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三个国家互为邻国的现实是不可改变的,中印关系不能回避中巴关系和印巴关系,中印巴小三角关系也是一个客观存在。三国间的任何误解和冲突都会被其他国家利用,因此中国必须防止美国在在中印巴三国间挑起和扩大矛盾,应该尽力调解克什米尔问题,使之在公正合理的条件下解决。(3)同时,为了斩断美国伸在中亚的黑手,中国必须与伊朗和巴基斯坦加强战略合作,可以考虑将伊朗和巴基斯坦拉入“上海合作组织”中。形成三足鼎立的均势,这样才能够结束中亚地区无穷无尽的争端与内战,使得某些国家不必借助宗教极端势力来扩展国家利益,防止美国在中国的战略边疆地区扇风点火,趁机插足。
6.中俄日、中美日和中美台关系:1)中俄日大三角关系的建立有待决策者去推动,但是中美日三角关系却是一个客观存在。必须预先营造好中俄日大三角关系的框架,在日本国家地位发生剧烈变化时刻,就可以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而且不至于发生不可挽回的破坏性后果比如说一场世界大战。(2)为了避免中日之间维持太过于紧密的关系,避免日本对中国产生依赖性或者相反中国对日本产生依赖性的局面。必须保持日本作为一个真正的世界大国的地位,把它放到一个开放式的框架中去,这样中国便可以以利用日本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冲突来为中国的国家利益服务。(3)目前的中美台小三角关系也是一个客观存在,台湾实质上享有一个国家的战略地位。统一台湾并不是一个内政问题,实质上已经是一个国际关系的问题。

7.建立中法俄大三角关系才能够真正动摇美国的霸权:中国为什么要与法国全面合作?其原因是法国是各大国中目前唯一有实力同时也有充分的愿望与美国进行全面性竞争与对抗的国家。中国、俄国与法国大三角联盟将使得法国在世界外交斗争中起到一种中枢的作用,这将有利于法国提高战略地位,有利于减弱美国纵横捭阖的空间。

8.法国外交的特点:法国的历史就是一部以弱抗强、由弱转强和扶弱制强的历史,极大地促进了全世界各国的政治自由。法国跟中国一样,是唯一的愿意以赔本或者非经济非商业的方式来推广本国文化的国家,中法两国是文化至上主义的民族(在某种程度上,俄国也是如此)。

9. 欧洲统一与中、法、俄三国的关系:对于中国、法国和俄国来说,欧洲的和谐与安全在于适当与合理的分割,而不在于统一。欧洲太富强了,统一起来,对于全世界各国来说都是一个噩梦。欧洲的统一使得中国的外交回旋余地减少,使得法国丧失独特和重要的作用,使得俄国面临更严峻的选择。对于俄国来说,它面临的问题是要加入欧洲还是要与欧洲全面对抗。

10. 欧洲以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对中、法、俄三国最为有利:东南欧地区的联合对于法国、俄国和中国是最为有利的,因为这样才可以在欧洲造成三足鼎立的稳定态势,遏制德国的优势与称霸意图,防止美国在这个地区兴风作浪。对于中、法、俄三国来说,最理想的欧洲格局就是既不四海一统又不天下大乱,不要过分庞大,也不要过分复杂。

11.中国的战略边疆地区——东南亚各国:中国作为一个大国,需要一个势力范围。东南亚各国是最自然和最合理的选择,因为中国在拉丁美洲寻求势力范围,是染指美国的禁脔,在非洲大陆寻求势力范围,是染指欧洲尤其是法国的禁脔,这都不利于中美和中法关系。

12.以缔结多种三角关系来争取国家利益的最大化:综合上述,中国全球外交的最佳方案就是同时去缔结三个大三角关系,中法俄、中俄印与中俄日。只要能够实现一个,就是大胜利,就必将有利于其他两个大三角关系的缔结。

13. 关于外交战略的经济基础和经济目标诸问题:1)中国当前经济发展战略的诸多弊病(2)中国对外经济战略的目标应该是相对削弱美国的优势,击破发达国家的联盟。(3)关于国际经济和国防工业合作问题:经济合作并不仅仅是中国与发达国家间的合作。不发达国家之间的合作事实上更为重要,而且这种合作一般不会导致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全面控制。(4)关于全球化、超国家的经济组织和人口过剩问题:中国政府应该马上行动起来,在一切世界性组织的讲坛上,高举人道主义与和平主义的旗帜,反对任何形式与内容的高科技恐怖主义,制止种族清洗和人口灭绝的计划,促进一切弱势国家和民族的大团结,这对中国外交有极大好处的。
总结:归根结底,中国的国家利益不要过于分散,因为中国的军事力量无法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对中国的国家利益加以保护。中国只有走区域合作的路线,走传统的联盟外交的路线,严密地保护本国的利益,削弱对手的优势。将区域化作为中国外交的努力方向。终结美国的霸权,建立各民族国家力量均衡基础上的新的均势,这将最大限度地符合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附录: 抗争、妥协与合作的艺术
中國政府不是为了对抗美国而与美国对抗,而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促进国家利益的最大化。中国当然不应该将与美国对抗的政策僵硬化,中國政府尽量缔造一个有利于中美合作的框架,不使两国关系彻底破裂,这是完全必要的。中國政府的唯一目标就是促进本国的利益最大化,为此可以与美国合作。当然,如果美国对中国心怀不轨,中國政府就应该坚决无情地与之抗争。中国和美国在什么情况下能够妥协与合作呢?当然就是其他国家取代美国成为世界霸主或者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消失的时候,其标志就是美国彻底放弃干涉中国统一大业,是美国彻底放弃台湾,是美国放弃围堵、遏制与“和平演变”中国政策的时候,如果没有这几个标志,就意味着美国的地位还不够虚弱,还是中国的头号战略对手,还有能力对中国造成最大的破坏,因此中国就必须继续大力推行均势外交以削弱美国的优势。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f5aa5fef90f76c661371a99.html

《地缘政治学与国际问题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