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夜城观后感

发布时间:2018-12-16 02:06:5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关于《宇宙与人》看后感

最近看了一个关于“宇宙与人”的视频,这个视频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古时候,科学不发达,人们一直向往着“天上人间”和“天堂”。于是,有了许许多多的故事:嫦娥奔月,仙女下凡,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现在,科学发达了,人们知道那都是古人编出来的神话。但是,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极吸引人的问题。诚然,宇宙是浩瀚的,无边无际的,也是充满幻想的,更是充满着神秘的色彩,等待着人类去探索它的未知世界,去发现它的奥妙与精彩。看了那个关于宇宙与人的视频后,小小地满足了我对宇宙起源探索的渴望,解开了我对宇宙的一些未解之谜的疑惑,也给我带来了对人生的思考! 比起整个宇宙的历史,人的生命是短暂和渺小的,犹如划过夜空的流星一样转瞬即逝,又仿佛沧海中的一粒微尘,来到世上匆匆走一遭,轻轻的来,轻轻的走,挥一挥衣袖,不带来一片绿叶,也不带走一粒尘埃。然而,虽然我们很渺小,也许也很微不足道,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相信并且坚定,我们很重要。所以我们是选择碌碌无为还是选择充满追求,是每个人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一个必须时刻不忘的问题。前者的命运,直如同一颗宇宙尘埃,在生命终结的一刹那,将无声无息地消沉在这无边无际的宇宙之中。人应该对生命充满热爱,对生活充满希望,充满追求,珍惜自己的生命以及组成生命的材料。方可使自己平凡、短暂的生命在瞬息之间迸发出最耀眼的光芒!著名作家林语堂对待人生及艺术的态度也许值得我们借鉴,那是一种以近情为核心,以明理和常识为内容。它反映了一种以“人”为本的“中庸”宇宙人生态度。

也许今天,我们真正在理性上了解了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现在我们知道,我们肉眼看到的满天的星辰都和我们的太阳一样,共同属于一个巨大的物质集团,叫银河系,而不是古代神话中的天庭,世上也没有所谓的“嫦娥奔月”,“仙女下凡”,“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人类的出现,可以说是最终实现了宇宙的物质向精神的飞越,由大爆炸推动的4种力的相互作用,导致了我们幸运地成为宇宙物质运动的最大受益者,拥有这样一个组合得非常完美的体态。人类的最终诞生,是我们星球上最重要的一件事,也许,这也是宇宙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作为地球上的精灵,我们知道了世界是物质的,我们生活在一个美丽的蓝色星球上,我们有着一位共同的母亲,她给了我们生存下来的一切条件。然而我们对待人类母亲——地球,却是很残酷的,你看,到处都是被污染得很严重的河流,被烟雾弥漫的世界,沙漠入侵,地震,海啸,泥石流,过多的人口,过度利用地球上有限的资源,制造大量的垃圾,所有的一切,都对地球母亲造成了很严重的伤害,地球已经不堪重负了,已经伤痕累累了。我们,或许有时候太残酷了,对待地球,是时候反省反省我们对待地球的态度了,是时候爱护地球,保护我们的地球了,不要让它那么不堪重负了。

人类是时候开始行动了!如果我们连自己生存的地球都保护不了,那么我们做任何事都将是多余,我们的人生将会是没有任何意义!篇二:哈佛凌晨四点半读后感

哈佛凌晨四点半读后感

哈佛凌晨四点半>读后感(一)

暑假里,我读了《哈佛凌晨四点半》这本书,让我深有感触。它让我对这世界顶尖名校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本书主要讲了在凌晨四点半,在你还在熟睡中时,哈佛的图书馆却灯火通明,坐满了认真学习的学生,他们在认真地看书、专心地做笔记或者积极地思考问题。他们将自己所有可以利用的时间,都花在了学习上,这种强烈的学习气氛感染着每一位哈佛学子。正如哈佛的一条很有代表性的校训中所说:“假如你想在毕业后,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如鱼得水,并且得到大众的欣赏,那么你在哈佛期间,就不会拥有闲暇的时间去晒太阳!”

在书中,我还学到了任何事都要竭尽全力,而不是尽力而为;拥有热忱,你就拥有了改写命运的能力;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用心跳来计算光阴,而不是让光阴带走心跳??

作为一个小学生的我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要先从点滴做起,竭尽全力地干好身边的每件事;管理好自己的时间,不要让宝贵的光阴在我不经意的时候溜走??

《哈佛凌晨四点半》是一本促进我学习的好书,它时刻激励着我,让我收益匪浅。合上书了,但是凌晨四点半还灯火通明的哈佛校园却一直在我眼前挥之不去?? ——四(5)班 李向阳

哈佛凌晨四点半读后感(二)

寒假我读了《哈佛凌晨四点半》这本书,他让我学会了很多东西,让我对世界名校哈佛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这本书主要讲了哈佛凌晨四点半,图书馆里坐满了许多学习的学生,他们认真的看书,专心地做笔记,或积极的思考问题。除了哈佛图书馆,像餐厅、教室、甚至医疗室都不乏学习的哈佛学子。他们将所有可利用的时间都花在了学习上。那种强烈的学习气氛感染着每一位学子。对他们来说哈佛就像一座不夜城。任何一个可以学习的地方就是一个图书馆,甚至自己有时就是一个移动的图书馆。

看完这本书,我一直在思考,是什么能让哈佛学子如此勤奋学习,我觉得与哈佛精神和哈佛学风有关。在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如果自己不努力,那么,即便是天才也一事无成;每一个奇迹都源于自信;为人处事中,还需多借鉴哈佛学子对事情处风的精神,平时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许会看到哈佛凌晨四点半,除了哈佛的图书馆,还有自己在某处学习的身影。每一次成功的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付出和汗水。希望我们可以更积极学习。这本书让我明白多的是:哈佛不是神话,哈佛只是一个证明——人的意志、精神、抱负、理想的证明。

我希望我可以在新的一学期中,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让父母对我失望,不让我对自己失望。

《哈佛凌晨四点半》读后感(三)

拿到这本书,我并没有急于翻阅。我在猜想书中写些什么呢?可能是描述的是一个个哈佛学子在凌晨四点半孜孜不倦学习的一个又一个镜头。也可能描写的是对哈佛校园凌晨四点半的生活、学习全面的描写。阅读以后,我觉得的我的猜想有失偏颇。 书中的序言部分,描述了哈佛学子的学习场景。在一个普通的凌晨四点半,普通人都在酣睡的时候,哈佛图书馆内,已经坐满了静静看书、认真做笔记、积极思考的哈佛学子。在哈佛,学生的学习是不分白天和黑夜的,即使在半夜或者凌晨,整个校园也是

灯火通明的。如果你走进哈佛的餐厅,很难听到叽叽喳喳说话的声音,每个学生端着比萨、可乐坐下后,往往也是边吃边看书或是边做笔记,可以说,哈佛餐厅不过只是一个可以吃东西的图书馆。看到这里,我由衷的对哈佛学子产生一种敬意。平时,总是抱怨工作太忙,没有时间读书,现在想想而是没有哈佛学子那种废寝忘食的读书精神。时间像海绵里的水一样,如果肯挤还是有的,以后要转变观念,把读书转变为自己生活的一种方式,一种生活习惯。

哈佛是一种象征,最高智慧的象征,最高学府的象征。哈佛学子的专业知识,恐怕不是我们这些普通人所能懂的,所以书中没有涉猎哈佛学子深奥的专业知识,只是告诉你如何在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改变自己,使自己变的优秀起来。

本书趣味趣味性强,通俗易懂。它在告诉你一个道理的同时,都有一个耐人寻味、真实可信的>故事为你讲解,每个故事都会使你的心为之一震,激起你对生活的热情,唤起你的进取心。请看下面的一个故事:19世纪时,一个年轻人中学辍学后来到了巴黎,一度混到贫困潦倒的地步。他找到父亲的一个朋友,希望它能够帮自己找一份工作,使自己能在这个大城市中站得站住脚。

他们在父亲朋友家见了面。寒暄之后,父亲的朋友问他,有学历吗?他说没有。问他有什么技术?他没有回答。问他能干装卸工作吗?他说体力不行。父亲的朋友对年轻人说:”那你先把自己的地址写下来吧,你是我老朋友的孩子,我总得帮你找一份差事做呀。”

年轻人只好写下了自己的住址,羞愧的想急忙逃走时,父亲的朋友一把拉住了他的手臂说:“年轻人,你的字写得很漂亮嘛,这就是你的优点啊,你不该只满足找一份糊口的工作。”受到初步肯定的年轻人,心想:我的字漂亮,写文章也是我曾经努力的方向。|从此,这个年轻人开始奋发向上,刻苦学习。数年后,他就成了法国著名作家。他就是家喻户晓的著名作家大仲马。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要好好的利用自己的优点,将其发挥的淋漓尽致,有了自信,才会对学习更有兴趣,对工作充满信心。对生活充满希望。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是每篇文章的后面都有一道哈佛考考你的题目,当你选中了自己心中满意的答案,得到书中的肯定时,一种自信心就会油然而生。就会勾起你迫不及待往下看的欲望。

所以,这是一本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书。因为,青少年时期正是立志的关键时期。这本书,就像一座灯塔为青少年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哈佛凌晨四点半读后感(四)

寒假里,我有幸读到了秀英写的《哈佛凌晨四点半》这本书,它让我受益匪浅。让我对世界名校哈佛有了一个全新的了解。

这本书是讲,每当哈佛凌晨四点半的时候,同学们不是在甜甜的梦境之中,而是在图书馆认真地看书,他们边看还边专心的做笔记,一个个都是那么的全身贯注、专心志致。不仅是在图书馆里,就连餐厅、教室,甚至医疗室里也能看见在认真学习的哈佛学子。他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他们就像是一个可以移动的图书馆。

看完这些,我不由地联想起了我,我每次只要完成了学校的作业后,就开始玩耍,从没想过再多学一点知识。而哈佛大学里的学生,随时随地都在学习,他们好像从来就没有放松过,总是锲而不舍地学习,就凭这点,让我深感敬佩。

我以后也要想他们一样锲而不舍地学习,虽然我不能随时学习,但是,我也会用课余的时间学习新的知识。我在这里呼吁人们都来学习吧,有句老话说的好: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篇三:自然辩证法-观后感

《家园》观后感

《自然辩证法概论或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课程作业

学生姓名:

院:

业:

号:

二○一三年十月

看这部影片源自于老师布置的作业,没有完整看简介,隐约记得说导演用了15年,走了50个国家进行拍摄,但是当我找了一个周末空闲时间坐在电脑前,按下播放键直到结束观看,或许只能用两个字形容我的心情:震撼!

114分钟内,我的心情从平静到澎湃,思绪从远古拉回现实,感触犹如浪潮一波一波不断来袭。

影片开头的十几分钟,绚丽的色彩、开阔的俯瞰以及那些自然景观形成的抽象图形和线条让我误以为这是一部歌颂地球和谐美好,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风光片——我完全错了。

影片的开头是许多繁星灿烂一班移动的现代社会的名牌,gucci……慢慢的,这些名牌远去了……航拍画面平稳推进,背景音乐散发着神秘气息,旁白用第二人称描述人类的时候,仿佛有一种神明的视角与口吻。当然我们多数人早就被打造成坚定的无神论者了,被问及信仰的时候可以轻蔑地讪笑对方。没有信仰,于是也没有忌惮,相信人定胜天,相信无限的主观能动性。即使偶尔搬出神仙们来,也多是为了些自己的琐碎小事。我们的专注力相当有限,专注于积敛财富,经营舒适生活,追求幸福人生。

当场景从自然变作乡村,变作城镇,最终变成摩天大楼林立的钢筋森林的时候,我一时错觉,仿佛看到科幻片里邪恶力量切入的铺垫。广袤农场上的巨型收割机,拥挤不毛的人工牧场,铺满塑料的温室大棚,戴防毒面具全副武装的工人在喷洒农药,还有匀速摆动的石油开采机——这一切带给我们生存下去的安全感。这些画面令我陌生和震惊,以及反胃,我想起那些科幻题材里毁灭地球的邪恶外星生物了。

生命的长度和广度有限,欲望却从来没有限度,那些表面正当的专注力以耗费一切有可能利用的能源和资源为代价,就应当被称作狭隘和残忍。看似合理的出发点演绎出荒谬的结果。影片叙述,人类为了抵抗饥饿砍伐森林进行耕作,为了填饱更多人的肚子利用石油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农业50%的产出没有用来救济饥饿边缘的贫民而用来生产肉类和制作新型燃料,为了满足食欲耗尽地球几十亿年的积蓄。这很可笑可我一点也笑不出来。

人类在地球四十亿年后受惠于地球,却在活动的二十万年中,征服破坏。从游牧到定居,在靠水生活,靠自然生活中,不断进化。人类本是一种最没有能力气力的动物,但是他们学会了驯养动物为他们卖命,发明种植与农业,催生城市和文明,挖掘能量,煤矿,石油,天然气。深圳,上海短短十几年沧海变桑田;纽约成为最大的资源剥削的地区。机械化的生产,使得耕种更加依赖资源,驯养动物,和杀虫剂的使用,使得丰收不再依靠土壤的自身条件,亦不依赖于季节冷

暖。畜牧业同样耗费资源,为了饲养更多的牲畜,耗费了更多更多的资源~石油的过度开采,实现la的美国梦,因为那里变成了不夜城;汽车拥挤的北京告诉我们越发达资源需要越大。运输同样需要资源,迪拜的人工岛是全球财富的象征。

座头鲸的捕杀,代表了人类慢慢掏空海洋的步伐,摧毁上帝的恩赐,终有一天海洋里面会无鱼的,水资源会渐渐匮乏的。死海缺水,印度缺水,地下含水层接近干涸~拉斯维加斯是用水最多的奢靡城市,棕榈泉这个绿色沙漠城市的幻影能持续多久?很多水源已经无法出海,湿地,沼泽本是魔法的净化工厂,然而它却在渐渐减少。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本来有风防护林防止水土流失的树林被无情砍伐了,亚马逊森林砍伐了~是的,它们在给工农业让路,哪一天它们会完全消失的。纸张,棕榈油是人类舍本逐末的代表,海地眼睁睁地森林的砍伐,雨水的侵袭;马达加斯加的侵蚀更为壮观;而复活节岛已经荒凉至及,无人居住。我们是该重蹈覆辙还是吸取教训?

没有描述未来灾难的电脑特效,没有触目惊心的血腥暴力。那些实实在在的现世镜头,以及被放大字体的数据资料已经令我陷入绝望。我看到似曾相识的画面,像灾难片科幻片或者恐怖片;我默默地对比自己的年龄和那些资源即将消失的年份,惊恐地发现自己将不可避免地经历那些未知的状况;旁白语速均匀地陈述着人类的行为及其造成的影响,我带着不安愧疚以及无奈,仿佛接受审判。

悲观已经来不及,你必须相信如果如此继续,末日审判的画面将不仅仅出现在《圣经》的诗章里。世界末日不是什么玛雅预言,而是我们一手书写的结局。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你看。

惨象和悲剧就摆在眼前。和谐结束在人类出现之后,野蛮出现在文明璀璨之后。我们批判法西斯主义的灭绝人性,却在对大自然剥削屠杀斩尽杀绝的时候毫无愧疚羞耻。

我们自导自演倾情奉献了这出悲剧,那么是不是也要手牵手肩并肩悲壮地写一篇感天动地的墓志铭然后慷慨赴死呢?上帝又要发笑了。没有人可以逃脱罪责,即使在无意识的状态。这是我们的家园,以大自然为宏观的视角,一切狭隘的民族主义国家观念利益冲突都将失去意义。生态的毁灭必然造成饥荒、贫穷、土地与人口的冲突,以及战争,人道主义危机,复活岛的寓言将会在更大的舞台上重演。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像影片最后说的那样,既然悲观已经失去意义,让我们一起,承担责任,珍惜手中的财富,运用知识和教育的力量,依靠我们的智慧与努力,大胆尝试,积极应对,在极其有限的时间里,创造奇迹,扭转现状。

清晨,有人开始了新的一天,有人开始了新的一生。鸡蛋在热水中翻滚,沙子如细碎流金泻下,锅内蛋清慢慢凝固,像一份感情从生到熟。风过,涟漪已平

3

息,帘外萘靡将至的阳光,注定又是一场花事落寞,我笑。每个人都睁着眼睛,但不等于每个人都在看世界,人们在人云亦云中视而不见,世界就成了一个雷同的模式。法国人对世界总有不一样的观点看法。他们有胶片来记录自己不可思议游戏,当我们坐在电影院前或者拿着破米花守在电视机前时,你一定想不到会看到什么,你一定不会相信所有都是我们赖以生存土地。

回到最原始,回到最初。不用电脑,不用手机,只用眼睛去看,耳朵去听,鼻子去闻,嘴去说。

好,就是这样简单。我们去做吧。

4篇四:哈佛凌晨四点半读后感

通往成功之路

——《哈佛凌晨四点半》读后感 在美国的马萨诸塞州,岿然屹立着一座教育丰碑,它是世界学子心中的理想殿堂,它曾经培养了8位美国总统、33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32位普利策奖获得者,为世界输送了无数位政治家、科学家、作家以及各行各业的精英,见证了整个世界的兴衰与繁荣,它就是美国最为古老、最负盛名的“常青藤8大盟校”之首——哈佛大学。“哈佛大学”四个字对众多学子而言有着致命的魔力,然而进入哈佛是否意味着已经拿到了一张通往成功的门票?《哈佛凌晨四点半》这本书给了我们答案。

《哈佛凌晨四点半》从哈佛精神和学风出发,从勤奋、自信、热忱、执行、学习、创新、时间、自控、理想、机遇等十个方面入手,在简单理论阐述之后,用一个个通俗易懂的哈弗学子小故事,引导广大的读者朋友从改变自身开始,逐渐走向成功之路。虽然本书是写给青少年的成功秘诀,但是书中所阐述的哈佛大学培养社会精英的制胜法宝,同样适用于广大的职场中人。

本书开篇便描述了哈佛一个普通凌晨四点半的场景——这时的哈佛图书馆里面,已经坐满了认真学习的学生,他们认真地看书、专心的做笔记或者积极的思考问题……在这样一个其他人还在享受美梦的时刻,哈佛已灯火通明,只有沙沙的翻书声伴着时间缓缓流淌。书中还多次提到哈佛学子们对于学习孜孜不倦的追求,他们将哈佛打造成了一座不夜城,将哈佛每一处地方都变成移动图书馆。想象着这样

的场景,即使早已远离校园,自以为在职场中奋斗拼搏的我,也热血澎湃,当然还伴随着些许羞愧。像哈佛学子这样前途充满一片光明的天之骄子们都如此勤奋努力,珍惜每一寸光阴,而平凡普通如我,还有什么理由让懒惰、迷茫、随波逐流主导着自己的人生,得过且过着每一天,做着所谓“屌丝逆袭”的美梦?虽然通读此书只需要花费两三天时间,但是却需要花费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时间反思才能有所得,处于现在竞争激烈的职场浪潮中,该如何找到一条通往成功之路,成为真正的弄潮儿,结合书中所讲述的十个方面优秀品质和自己的领悟,我想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为自己的职业设立一座灯塔

我们都知道,一艘航行在海上的船,灯塔即是指引其航向的目标,也是他们在意外迷失方向时求生的希望。反观航行在职场之海的我们,是否也有自己的灯塔,我们是坚定地按照自己明确的方向航行,还是在随便找的一份工作中,在别人安排的职位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打发光阴,仅仅维持着自己的生存?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深深吸引我,这是一位哈佛大学毕业的学生曾经说过的一段非常经典的话:“如果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就不知道自己该去追求什么。如果我不知道该去追求什么,那么我就不得不傻傻地等着、盼着,然后,捡起生活扔给我的一点残羹冷炙。”确实,盲目是人生中的大忌,如果我们弄不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那么也许会在自己和他人的期许中迷失自己,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在我们自以为是的“奋斗”过程中,如无头苍蝇般乱撞,始终得不到我们想要的结果,而在面对困境和绝望

时,也会因为没有支撑努力走下去的目标而早早地放弃,成为大千世界中一粒毫不起眼的尘埃。

因此不管是久经职场的老人,还是初入职场的新人,都需要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设立好自己的目标,这个目标无关乎别人,只在于你希望自己的职业人生将会是怎样一副光景,不管你的目标是技术骨干亦或是管理层或高层,都需要在对自身准确定位的基础上,为自己设立一座或大或小的灯塔,这座灯塔会让你在浮躁、迷茫的职场中能够找准自己的位置,指向成功之路。

坚信做我所爱能有所成

我曾经看过一本关于摩西奶奶的书《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书中的摩西奶奶76岁因关节炎放弃刺绣,开始尝试绘画,在很多人看来,在76岁的古稀之年,已经是大半个身子入土的人,只需要享受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不需要折腾地去实现所谓的个人价值,但摩西奶奶坚信自己最愿意做的那件事,是自己真正的天赋所在,她选择了绘画,并投入了极大的热忱,80岁的她在纽约举办了个人画展,引起轰动,风靡美国,90岁她的作品在美国及欧洲畅销,在101岁去世之时,她已被称为“深受美国人民爱戴的艺术家”。摩西奶奶的故事正应验了《哈佛凌晨四点半》中所言——信心可以产生热忱,而热忱可以征服世界。

可是反观现实,再看看我们自己,我们能否做到每天怀抱热忱工作?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人,特别是步入职场多年的那些老人,他们不是令人仰视的管理层,也不是领导信任的骨干,在企业中找不到

存在感,他们如书中所描述的那些青少年一样,每天早晨起床,一想到要上班,心里满是不快;磨蹭半天到了公司,还是一副没精打采的样子;他们不积极的处理手上的工作,整天抱着手机不停得翻看,或者随意浏览网页,每天昏昏沉沉,只是在领导的督促下被动完成一些工作;等到下班时,他们精神状态一下子就兴奋起来,第一时间收拾好办公桌,守候在打卡机旁,计划着接下来的美食与活动……这样一群人被称为“职场僵尸”。无法想象,如果一个企业充满着这样的“职场僵尸”该是怎样的噩梦。

其实职场不是温室,职场应如战场,既然我们选择在职场上一展抱负,我们就应该坚守在自己最擅长的战斗岗位,乐观积极地面对职场上的人与事,即使遇到挫折,即使通往成功之路崎岖不平,布满荆棘,我们也要将自己的热忱集中于自己的工作,不断地努力与突破,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人生,所谓要成功,先发疯。

学会踏着巨人的肩膀跳跃前行

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曾经说过:“如果我比别人看的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人的一生寿命有限,精力也有限,如果我们要掌握多种知识与技能,不能全靠自己亲历亲为地去探索和验证,即使再天才的人,也需要不断地学习前人的积累与经验,如书中所提到的“其实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天才,如爱迪生、爱因斯坦、牛顿这些伟大的发明家和理论家,他们之所以比一般人有能力,有智慧,那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更爱学习”,还如书中提到的一个名为尼古拉的电梯维修工,他通过每天晚饭前的一个小时的学习,慢慢地积累了丰

富的物理知识,发明了新型例子加速器,最终成长为一名科学家。从这些可以看出,不管我们拥有何种天赋,都需要通过学习来不断地提高自己、完善自己,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人生,逐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再看看书中多次提到的哈佛学子——比尔盖茨,他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然而这些成就并非凭空得来,是他放弃校园爱情,将自己所有的时间放在学习各种软件书籍得来的,他将学习看的比恋爱更加重要,也因此才有了改变一个时代的微软霸占全球。当我们在追求成功的路上时,常常会有人告诉我们“机遇总是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而所谓的有准备的人,毫不与学习有关。人生之路,学无止境,如逆水行舟,当我们因为学习的枯燥与辛苦而停留休息的时候,再回头,会发现原先那些不如你的人早已超越了你。

然而,虽然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但是颜如玉只是别人的颜如玉,黄金屋也只是别人的黄金屋,当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时,并非我们已经成为了巨人,要想取得成功,我们不能躺在巨人筑造的安乐窝中,我们需要创新,推倒阻挡我们前行的那堵墙,坚持思想的独立,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开辟属于自己成功的道路,如书中所提到的达尔文的故事,小时候的达尔文就已拥有丰富的想象力,通过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无数的实例,他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其实很多问题的答案并不只有一个,前方有很多条路等着我们去探索。

其实工作亦如此,职场中的我们可以学习前人的经验,不断提高篇五:桃姐影评

桃花三月:文艺片的春天刚刚来

北国的三月,空气中还夹着阵阵冷意,然而《桃姐》的上映,却为这个乍暖还寒的季节带来不少温暖。不仅如此,电影情节所反映的现实问题,以及超过预期的票房佳绩,都让这部影片备受关注,成为时下的热门话题。

“大美女”桃姐

《桃姐》的开场在候车室,roger是电影监制,经常去外地拍片,各处奔忙。他的家人都移民去了美国,然而每次回家都能吃到可口的饭菜,得到悉心的照料,因为有桃姐——这个十三岁就来他家的佣人,勤恳用心,一干就是六十多年。

灰白的头发,熟练的脚步,桃姐走过一家家菜摊,到了常来的那家挑挑拣拣、与摊主聊天,回家烧菜做饭、整理涮洗,照顾少主人的起居生活,照料可爱的小狗卡卡??这就是她简单重复的工作,也是生活。然而几十年如一日,她无怨无悔,照料这户人家四代人的生活。影片略去了桃姐几十年的人生,而从桃姐中风发作后,进入养老院作为契机展开叙述,她与少主人roger之间的主仆情谊也据此缓缓展开。

roger忙碌事业,无力照顾桃姐。但却对这个为自己家庭服务数十年的老佣人充满了感恩,桃姐在他眼里不仅仅是一个看着他出生到长大的佣人,更像妈妈一样照顾着自己,朴实无华,无怨无悔。他抽空去养老院看桃姐,跟她翻照片整理共同的回忆,也带桃姐去看电影的首映,搀扶着桃姐亲切幽默地叫她“大美女”。

扣人心的《桃姐》

桃姐年过七旬,善良却又固执。辛苦付出一生,却不愿意在老年的时候成为主家的负担。既然自己帮不上多少忙,也不要带来拖累,就住进了老人院里。当一辈子佣人,是勤勤恳恳的佣人;来到老人院,也尽力做一个自理的老人。她目睹了那么多孤独的老人,有的生活无着甚至没有亲人问询,有的无法自理需要护工喂食,有的头脑糊涂互相拿错假牙,有的子女不合推脱养老责任,还有的,白发苍苍的母亲还要费力照顾生病的女儿??世态种种。

繁华热闹的铜锣湾,华灯灿烂的维多利亚港,明星云集的热闹红馆,商铺林立的皇后大道——香港是自由港,是不夜城,是购物天堂,也是桃姐以及众多普通人生活的地方。再美再绚烂的香港,也一样存在各种问题,人口老龄化就是其中不可避免的一个。如桃姐般善意的老人,不愿成为家庭的负累,默默在养老院终老离去。

然而养老院就可以解决问题吗?名目众多的收费项目,品质参差的住宿条件,缺失关爱的孤独环境,以及节日里作秀般的各式探访??让老年人难以适应,难以招架。他们渴望的是与家人一起生活的温暖和惬意,是天伦之乐,是团圆之情。

电影没有给出太多答案教我们如何善待、孝敬老人。子女不可能为了照顾老人而放弃工作,也不能一味打拼而忽视了家中需要关爱、需要温暖的老人。两难的处境下,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们,活得实在不轻松。

文艺片《桃姐》

电影《桃姐》呈现给观众的感觉,一如主人公桃姐那样朴实简单、善良执着,还透露着一丝丝的倔强和勇敢。影片取得的不错口碑与票房,也让片子和主人公一样在大片横行的年代里,绽放出文艺片独特的风景:小而坚韧。影片中,桃姐得到了主家几代人的敬重和爱护,得到了养老院其他老人的关心和帮助;剧场外,《桃姐》受到了影评人的肯定以及观众的褒奖,获奖多多,好评如潮。

文艺片真的迎来它的“大”时代了吗?文艺片制胜的法宝何在呢?

观众并不是冷漠的。好莱坞的外语片阵容很强大,特效很精彩,引人注目;投资数亿计大片制作精良,噱头十足,令人期待;还有商业巨制、谍战风云、商战爱情、时尚剧情??吸引投资商的热情,吸引赞助商的资金,也希望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吸引越加挑剔的观众的眼球和品位。就是在这种大环境里,许鞍华导演的最新作品《桃姐》于38日登陆内地银幕,并且拿下不俗战绩,当天内地就创1300万的票房,刷新了文艺片票房纪录。

《桃姐》刷新的不仅是一些记录,还有人们几时忽略了的脉脉温情,唤醒了人们心中久已尘封的往事历历。也许我们没有这么勤劳朴实的佣人桃姐,没有如此难能可贵的主仆深情,但是谁不是父母所生养,谁不该尽孝心去赡养把自己养大的亲人!

有人说,这部影片想要带着妈妈一起看,因为好久不曾陪伴家人;有人说,看过影片就出去给远方的父母电话,让他们多注意身体,自己真的想常回家看看。

想到就去做到吧,带着你的家人朋友,去看看这部电影,在这桃花三月。

桃花三月始盛开,我们也期待文艺片的春天悄然而至,暖人心田。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f4dfec76edb6f1afe001f51.html

《不夜城观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