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间布艺的成就及其对日本布艺文化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4-09-12 23:25:0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我国民间布艺的成就及其对日本布艺文化的影响

王子成

(九江学院外国语学院 江西九江 332005

摘要:布艺既是生活必需品,也是艺术品。我国民间布艺渊源很早,如刺绣在《尚书》中曾有相关的记载。中国民间布艺的影响不仅传承至今,而且还远播国外,其中日本布艺受我国传统布艺影响尤为突出。日本和服的发展可以说是直接借鉴了中国刺绣和印染技艺的,但也有创新。中日两国的布艺乃至整个手工艺,各有特色,彼此可以互为借鉴。

关键词:民间布艺 文化 影响

中国分类号:J 5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580201103-008-03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民族,民间布艺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影响不仅传承至今,而且远播海外。日本是与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其现代布艺手工制品无论是制作技艺还是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意象,都不难发现中国传统民间布艺文化的印记。然而,中国民间布艺的精湛技艺及其所蕴含的优秀文化,在传承与创新方面,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本文过对我国民间布艺技术与文化的挖掘,旨在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民间文化,为现代民间布艺的创新与繁荣,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有益的借鉴。

一、 我国民间布艺发展概况

“布艺,又称布扎,即布上的艺术,是中国民间工艺中的一朵瑰丽的奇葩,它是以布、绸、绢、缎等为主要原料,以民间百姓的生活为题材,用变形、夸张的手法,同时融合、吸收民间美术中多种制作技艺,通过剪、缝、绣、扎、挑、拔、缠、纳、叠、镶等技法来制作的一种布质工艺品”。它不仅具有物质上的使用价值,而且能满足人们精神上的审美需求。

在我国的民间布艺中,最常见的为刺绣技艺。刺绣技艺在民间又称为绣花、挑花,其渊源很早,《尚书》中曾有衣服上绣上絺繡的记载。()、() 絺繡(chī xiù)中国的古语,现代统称为刺绣。“黼”是指古代礼服上绣的半黑半白的花纹;“黻”是指古代礼服上绣的黑青相间的纹样;“絺”为葛布,是用植物茎和纤维编制的一种布;“繡”是指彩色的花纹。东周时,宫廷里又成了专门的刺绣机构。到了汉代,刺绣已经发展成为宫廷的日用品。三国时期吴国的赵夫人在孙权的要求下绣制了“山川地形军图”,此后刺绣便成了闺中绝技。唐元年间广东南海县的民间巧匠卢媚娘,她曾绣出了七卷《法华经》,这是非常了不起的。随着刺绣技术的发展,渐渐形成了数十种流派,其中最著名的有四大名绣,即中国中部湖南省的湘绣、西部四川省的蜀绣、南部广东省的粤绣和东部江苏省的苏绣。

除了刺绣以外还有种类繁多的印染技艺。古代布制品印染技术大致可分为漏染和jiā xié)。漏染是通过动植物染料经过模具的过滤进行染色的技术,民间比较常见。夹起源于秦汉时期,盛行于唐宋,是我国雕版印染、印刷的源头,堪称我国印染技术之母。夹是采用一组纹样对称的花版,紧夹丝织物,浸于靛青染液进行染色的技术,因而夹又被称为缕空型版双面防染印花技术。唐代诗人对夹多有赞美,如曰:“成都新夹,梁汉碎胭脂”(白居易),“今朝纵目玩芳菲,夹缬笼裙绣地衣”(薛涛)。在唐代夹流行于文人骚客中,而且还曾作国礼。其实物残片现今仍被一些世界一流博物馆视为国宝级珍藏品。

贴花是我国古代与绣花、挑花相媲美的中国古代布艺技法。布贴花是用小块的不同颜色布料拼接而成各种图案的刺绣手法,又称“补花”。古代民间有给小孩穿“百家衣”的习俗,即向乡邻收集各种颜色布料拼制童衣,取百家保护、护佑平安之意。

布艺发展至今,其应用非常广泛。从居家墙上挂的布制品装饰,到日常使用的窗帘被套,几乎无处不在。布艺所表现的题材,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非常贴近,其艺术珍品成为我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独特的文化符号,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可见,布艺即是生活必需品,也是艺术品。

二、 我国传统布艺的类型和特点

以刺绣和印染为例

四大名绣的特色湘绣、蜀绣、粤绣、苏绣为我国四大名绣,它们各有特色。

湖南的湘绣,其原料主要为丝绸、硬锦、软棉、透明纱和尼龙,并夹以彩线来进行刺绣。它以中国国画的意境为创作的源泉,充分发挥了针技。湘绣构图严谨,形象逼真,风格豪放,曾有“绣花花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美誉。湘绣人文画的配色特点是以灰色和黑白为主,素雅如水墨画;湘绣日用品的色彩艳丽,图案纹饰的装饰性较强。后来出现的“双面全异绣”,堪称世界绝技。

蜀绣又名川绣,是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刺绣制品的总称。其材料为柔软的锦缎和彩线。蜀绣特点是用针工整,平齐光亮,丝路清晰,不加代笔,花纹边缘如同刀切一般齐整,并且色彩鲜丽。蜀绣的刺绣方法高达上百种,它在充分发挥刺绣各种技艺的同时,还有着深厚的地域特色。其题材主要为花鸟虫鱼以及人物,而成品多为软垫,床上用品等,深受人们的普遍欢迎。

粤绣又称广绣,相传广绣是由黎族的先民们创制的,先前广绣的工匠大多是广州一带的男子,而前文介绍的绣制《法华经》的卢媚娘则属该流派中的特例。广绣制品主要有衣饰、挂屏、褡裢、屏心、扇、扇套等绣品。在艺术上,粤绣构图繁密热闹,色彩富丽夺目,施针简约,绣线较粗且松,针脚长短参差,针纹重叠微凸。常以凤凰、牡丹、松鹤、猿、鹿以及鸡、鹅为题材。

广绣的另一类名品是用织金缎或钉金衬地,也就是著名的钉金绣,尤其是加衬高浮垫的金绒绣,更是金碧辉煌,气魄浑厚,多用作戏服,舞台寺院庙宇的陈设品,宜于渲染热烈欢庆的气氛。

苏州的苏绣迄今为止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并在明朝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苏绣的风格秀丽细腻,清雅高贵。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对苏绣情有独钟。苏绣以其细腻为特征,比如说精绣时所用的线,细到人的肉眼难以分辨。用如此细线去表现中国传统山水画,其艺术效果今人惊叹。苏绣构图简洁,主题一目了然,制作技艺却十分复杂。苏绣刺绣技法经常运用在旗袍,唐装,真丝单面镜框等衣物上。日本和服上的装饰图案就是采用苏绣的技术,可见苏绣的影响不仅在本国,而且还蜚声国外,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值得我们自豪。

精美的蓝印花布

蓝印花布别名“药斑布”。其起源于秦汉,鼎盛于唐宋,普及于明清。蓝印花布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蓝印花布是指通过碾压染色的蓝白相间的花布;而狭义上的蓝印花布,是指用植物染料,大豆粉,石灰等作为染料,通过纸质模具进行漏染而成的蓝白相间的花布。据文献记载:“宋嘉定安亭镇中有归姓者创为之。以布抹灰药而染青,候干,去灰药,则青白相间,有人物,花鸟,诗词各色,充幔之用。” “药斑布”由此得名。

到了明清时代,蓝印花布已经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产地主要集中在江苏南通。古代的蓝印花布制作工匠把天空的蓝和云朵的白印染到了布匹上,充分体现了东方人优雅淳朴的审美理念。如看见白色,就让人联想起了洁白的云彩和圣洁的雪山,它们给人以纯洁,光明,正义,神圣,明快,简洁的感觉;大海般的蓝色则给人深远,安静,包容,稳重,自然,辽阔之感。可见,简朴的颜色却蕴含着深厚的学问。

三、 我国传统布艺对日本布艺的影响

我国传统布艺对日本和服的影响

日本位于亚洲的东部,是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早在《汉书·地理志》中就有了这样的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随着两国的交往日益频繁,两国人民的友谊不断加深,中国的工艺品越来越受到日本人民的喜爱。从日本的布艺制品发展历史来看,处处都深深烙上了文化交流的印记。现以“和服”名称的演变情况为例,来考察中国传统布艺对日本布制品的影响。

今所见带有日本民族特色的“和服”,在19世纪以前被称为吴服和唐服。与“和服”相对的称呼是洋服,也就是从西洋传进日本的服装。古代日本的吴服,唐服,严格说来,与“和服”是不同概念。为什么日本的“和服”在古代被称为“吴服”和“唐服”呢?

日本“吴服”起源于中国的三国时期。古代中国的东吴和日本有着比较频繁的商业往来,因而纺织品和服装的制作技艺也就被传到了日本。所以当时的日本人将中国传入日本的服装称之为“吴服”。更准确地说,吴服是以蚕丝为原料制作的高级服装,而与之相对的原料是棉,棉制服装在日本则被称之为“太物”。在飞鸟时代(中国的唐代),日本贵族们穿的衣服从花纹到式样都和传统的“吴服”不一样,而是模仿唐朝时的中国服装,所以那的“和服”被称为“唐服”。后来吴服和唐服的概念渐渐混淆,如今日本许多“唐服”和“吴服”的服装店都被统称为“吴服屋”。

日本的平安时代(中国的唐末宋初),由于长期的战乱导致中日两国国交断绝,日本文化便进入了高度本土化的时期。那个时期也是日本的自我孤立期,“和服”从此渐渐地形成了现在的样式。

中国蓝印花布在日本的传播

上文所及中国式丝织“和服”是古代日本人的高档服装,而用蓝印花布制作的“和服”则成为近现代日本人的高档服装。蓝印花布在近现代的日本非常流行,基中以传统文化人和艺术家为突出。如日本名作家川龙之,他在年轻时曾周游中国各地,他对中国蓝印花布艺的喜爱可谓情有独钟,所以他在自杀时还身穿麒麟纹和仙鹤纹的蓝印花布衣。再如日本著名的剧作家,中日友好人士久保麻纱,她也是非常喜欢中国蓝印花布的文化人。20世纪50年代,她在中国各处游历,收集了很多有关蓝印花布的资料和作品,先后在上海和东京开创了中国蓝印花布馆,志在对中国蓝印花布做一番深入的研究,以期掌握印染技艺的历史文化,并使之在的时代继续创造新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她曾在回答记者问题时说了这样的话:“我们现在的人关于蓝印花布的详细了解早已模糊,关于花纹样式的概念也都混乱不清。这样的古老事物,你只有知道它的由来和对它有深入的研究才能正确的利用”。

由此可见,中国布艺制品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对日本人的生活,经济以及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 中日传统布艺传承创新给我们的启示

中日两国的布艺及其制品都具有较长的发展历史,但从两国布制品手工艺的一些传承情况来看,却不容乐观。

先以我国的刺绣为例。我国现今的刺绣产业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日常用品,旅游纪念品和观赏用品。传统的手工刺绣由于追求商业价值,进行批量生产,导致片面追求经济价值而缺少文化内涵的情况,如绘画构图单一化,产品形态千篇一律。过去的研究者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刺绣的历史和技术层面,很少去注意它的艺术性。现在刺绣的发展,如果在观念上不加以改变,艺术上不加以提高,文化内涵上不加以丰富,技术上不加以改进,我国的传统刺绣技艺发民前景堪忧。再来看看日本有明绸展状况。有明绸是日本名贵丝织品,而天蚕丝则是有明绸刺绣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材料。饲养天蚕的农家曾在战争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但美丽的天蚕丝的价值后来再次受到重视,并于昭和48年(公元1973年)再次面世。但现如今,只有10多户养蚕农家提供有明绸原料。这些生产有明绸的农商,通过复杂的制作过程制作出来的物品拥有极大的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唯一的缺点就是花费大量的时间而无法提高量产。像这样的投入大而效能低,普及和发展就自然到了莫大的限制。

由此可见,中日两国传统布艺的传承和创新都有成就也有不足。在中国,传统布艺的现代厂商更多的关注产量和经常效益,而忽视了本民族的特点,这不利于中华民族优良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也不能适应或满足当代人对古朴,自然的审美追求。而日本的传统布艺,由于太重民族性而忽略了产量,这也不利于其文化的普及,最终亦不能达到维护其民族特点的目的。这两种情形表面看起来各自相反,而实际结果都是一样的,即让本民族的特点在前进途中走向衰落甚至消亡。

因此,笔者以为,中日两国的传统布艺要有所发展与创新,就必须处理好民族特点与时代特点的关系,处理好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关系,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在我国,由于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的整体浮躁,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布艺却越来越少,走遍大街小巷,几乎很难看到穿蓝印花布衣物人们的身影。而今社会铅华洗尽,人性呼唤着回归自然时,传统质朴的美也将变得越来越有吸引力,中国的布艺也必将迎来一个蓬勃发展的春天。

本文通过对中日两国传统手工艺特别是布艺的发展情况的分析和对比,希望能以此唤起人们对两国宝贵文化遗产的重视,并使之得到应的传承和良好的发展。中国和日本传统手工艺类繁多,内涵丰富,意蕴深厚,彼此可以互为借鉴。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eceee5176c66137ee06199e.html

《我国民间布艺的成就及其对日本布艺文化的影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