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解读《蚕姑娘》这篇课文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蚕孵化出来以后生长、结茧

发布时间:2020-04-27 01:10:4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解读

滨海九小二年级语文组 吴怡妲

一、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在学生刚开学不久之后学习,正是春暖花开的时节,因此编者根据春天季节的特点选编了这组课文教育学生要热爱春天。《春雨》《春晓》是古诗。《蚕姑娘》是科学常识。《月亮湾》是写景的记叙文。《快乐的节日》是现代诗歌。内容清新活泼,健康向上,且每篇课文都精心配了彩图,非常适合也很吸引孩子的阅读学习。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的34个生字,认识1个多音字,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观察、研究、昆虫的兴趣,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从小树立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远大理想。

4、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动手操作等能力,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三、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春雨》理解生字“知、当、乃、潜,润,细”这些重点字在诗句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春晓》重点掌握生字的音、形、义,朗读并背诵古诗,难点是在简单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感悟古诗的意境。

3、《蚕姑娘》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蚕的一生。

4、《月亮湾》体会月亮湾的美丽,深化学生的阅读感受。

5、《快乐的节日》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课文插图了解课文词句的意思,感受自己生活的快乐和幸福,并有实现未来理想的愿望。

1、《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包括两首有关春天的古诗。一首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春雨》,这首诗赞美了春雨的善解人意、及时无声地滋润着万物的生长。前两句赞美“好雨”下得及时,好象知道什么季节最需要雨水,春天一到,就下起来了。后两句写春雨的特点:往往在夜间,趁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轻轻地洒落,无声地滋润着万物。诗人用简练的语言,拟人的手法,形象而准确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作用,抒发了对春雨的喜爱赞美之情。

另一首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这首诗描绘的是春天一个雨后早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爱春、惜春的真实情感。前两句写一觉醒来,不知不觉天已亮了,听到四处鸟的婉转叫声。后两句写想起夜里听到阵阵风雨的声音,不知道春花又落了多少。全诗平实自然,蕴涵深厚,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对落花的惋惜

教学建议:

1、 解释诗题,简介作者,提示学法。

让学生知道这是唐代两位大诗人写的关于春天的两首诗。一首写春天的雨,作者是杜甫;一首写春天的清晨,作者是孟浩然。接着提示一下古诗的特点和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告诉学生,古诗为了整齐押韵,便于吟唱,会省略一些词语,有时还颠倒次序(如“啼鸟”),是意思变得曲折、跳跃。我们学习时,要体会这些特点,把古诗读通读懂。

2、初读诗句,学习字词。

针对学生对这两首诗自读的实际状况,分别采用听教师范读、学生借助拼音自读、重点句跟读等不同方式,帮助学生认识生字,读准字音,读顺诗句,读通全诗。注意“随”是平舌音,“润”是翘舌音,“潜、眠”是前鼻音。“乃”声母是n,不要读成l。多音字“觉”在课文中读jue。

3、 指导朗读,领会诗意。

在初读全诗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字、词,借助插图和学生生活经验,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提示,逐句诵读领会,在联想全诗大意。读第一首诗,可抓住“好”、“知”、“当……乃……”、“润”、“潜”、“细”、“无”几个词,提示学生注意:“好”是全诗的中心,其他内容都是围绕“好”字写的,是春雨“好”的具体表现;“知”表现它善解人意;“当……乃……”强调它好在及时;“润”指明它对万物生长的作用之大;“潜、细、无”突出它不好声张、精细可人的品格。在反复诵读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说说诗中的春雨发生在什么时候、伴随着什么、怎样滋润万物等特点,进一步体会春雨之“好”。读第二首诗,可抓住“不觉、处处、啼鸟、多少”等词语,提示学生品味;“不觉晓”,可见春光多么美好,连睡觉都那样舒服,不知不觉天就亮了;“处处闻啼鸟”,可让人感受到鸟语花香、春意盎然的景象;“花落知多少”,又使人觉得大好春光不能永驻,应该加倍珍惜才是。

4、 熟读成诵,体悟意境。

在初步理解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着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可采用师生共读、学生自由读、同桌对读、当众演读、比赛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进入诗的意境,接受诗歌的熏陶,逐步达到熟读成诵。

5、 指导写字。

“乃”第一笔是横折折折钩,一笔写成。“晓”字左右结构,右上角没有点。“随”最后写走之底。

2、《蚕姑娘》

《蚕姑娘》这篇课文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蚕化出来以后生长、结茧、由蛹变成蛾的过程。课文7个自然段,按照蚕的一生作了清楚的介绍。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讲春暖时节,蚕从卵里孵化出来。第二部份(第二—五自然段):分别介绍了四次蚕眠、蜕皮的情形,具体地写出了这一过程中蚕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第三部份(第六、七自然段):讲蚕吐丝结茧,最后变成蛾姑娘的情况。课文配有彩图,形象地再现了课文内容,便于指导学生观察、了解蚕的生长过程。全文结构方式基本相同,清晰醒目,前后贯通,有利于朗读和背诵。特别是文章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和惟妙惟肖的插图,传达了有如孩子般的喜爱之情。

教学建议:

1、初读课文,揭示课题,指导看图。题目是文章的窗口,抓住题目,就能引领出整篇文章的思路。课题为什么称蚕为姑娘,它含有亲切的意味。把蚕看成美丽能干的姑娘,表达了作者对蚕的喜爱之情。这样的课题也告诉了我们,文章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来介绍蚕的相关知识。读准“蚕”平舌音

2、细读课文。本课第二自然段至第五自然段构段方式基本相同。教师可具体指导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其余各段可放手让学生自学。学生有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给予指导。

读第一自然段后,要让学生懂得,春蚕是在春天天气暖和时才从蚕卵里钻出来的。课文中的“钻出”一词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蚕从蚕卵里孵化出来的样子。“暖洋洋”暗示出蚕卵孵化所需要的条件。

刚钻出来的蚕是什么样子的呢?又是怎样长大的呢?让学生读第二自然段后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知道这一段有两句话。第一句先写了蚕的样子——又黑又小,接着写了蚕是怎样逐渐生长的。让学生了解蚕吃了几天桑叶就会睡蚕床、脱衣裳——即蚕眠。蚕眠一次就会蜕一次皮,就长大一些。第二句写了蚕眠后的变化。学习时,要读懂意思,了解蚕“吃————————变”的成长过程,同时要掌握这两个句子的表达形式,熟读成诵。蚕要经过几次蚕眠才能上山吐丝结茧呢?让学生自学第三到第五自然段,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又黑又小、又黄又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等描述蚕在四个不同时期外形、颜色的词语,掌握四次蚕眠的有关情况,了解蚕的成长过程。

学习第六、七两个自然段时,要让学生知道课文中“新的房”指的是茧子;“蚕山”通常是指用麦秆等做成的供蚕吐丝结茧的,“茧子里面的蚕姑娘”这时已蚕变成了蛹,最后由蛹变成蛾。

3、指导朗读和背诵。

重点指导学生的阅读情感语气。如春天天气暖洋洋,蚕卵里钻出蚕姑娘。让学生在读的时候,把春天来了和小蚕出生时的喜悦语气读出来。在读睡了四回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就爬到蚕山上,吐出丝来,要盖新的房。这是蚕姑娘的最后变化,要把蚕快要完成它一生的历史使命和就要结束蚕姑娘的日子,那种充满激情的语气读出来。

这样读,能加深同学们对句子的理解,特别是老师对阅读情感与语气的指导,能使学生融情于文中。我把阅读穿插在理解课文中进行。指导朗读应与细读、理解课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课文中说蚕的几次生长变化,分别用了“醒了,醒了”、“成了,成了”、“变了,变了”这些连续反复的词句,表现了人们对蚕姑娘的喜爱和对蚕姑娘的长大、变化感到喜悦、兴奋。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去体会、感悟词句的意思和感情。指导背诵时,可让学生根据本课语言的特点和构段的规律,按蚕的生长变化过程理清文章脉络,用突出相近段式中少量词语变换的方法帮助记忆,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4、写字指导:“桑”上面三个“又”的捺都应写成长点。

在教学生字词时,用猜谜法:15天是半个月“胖”;24小时是1天“旧”;上面的羊没尾,下面的血没撇“盖”。再用部件法学习“蚕”天虫;“姑”女古;“娘”女良;“床”“响”口向,“桑”三“又”加一“木”

建议用三课时。
3、《月亮湾》

《月亮湾》是一篇描写家乡美丽景色的文章,这篇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秀丽的田园风光图,展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派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全文3个自然段,先总后分写了月亮湾的美丽景色。第一段,讲月亮湾是一个美丽的村子。第二、三两段,作了具体的介绍和描写。第二段,先介绍村子前面的小河、小河上的石桥;河水、鱼儿和小桥、绿树、青山的倒影;接着介绍河对岸的“桃树”和绿油油的农田。第三段,介绍村子后面的景物。课文的彩图形象地再现了课文第2、3自然段的内容,可供学生观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体会月亮湾的美丽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兴旺发达的景象。

教学建议:

1、指导看图。先让学生整体感知画面,知道这是一幅农村风景画。然后要求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画面,说说画面上的景物,最后点明这里就是“月亮湾”。

2、初读课文。揭示课题,提示读准“湾”的字音,知道“湾”的本义是指水流弯曲的地方,在课文中指地名。然后让学生借助拼音轻声练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细读课文。要注意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过反复朗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月亮湾的美丽。第一自然段一句话,关键词是“美丽”,下文都是围绕这个词来写的。朗读时引导学生体会“我”为家乡的美丽而自豪的感情。第二自然段写村前的景色。可让学生对照插图自学课文,然后引导学生看图,按“小河——河上——河里——河岸——农田”的顺序,有条理地口述月亮湾村前的景色。叙述时要抓住“月牙一样”等词语理解月亮湾地形、地名的由来,抓住“鱼儿、小桥、绿树、青山、桃树、桃花、农田”和“一群群、清清、倒映、灿烂、绿油油”等词语赢得学生想象画面,感受月亮湾山清水秀、充满生趣的欣欣向荣的景象。第三自然段写村后景色,要抓住“一片、茶树、欢快、笑声”等词语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想象月亮湾满山茶树茂盛生长的景象,体会人们依靠辛勤劳动,改变家乡面貌的喜悦心情。

4、写字指导。“绕”字右上角不要多一点,“缓”的右边第一笔是撇,不能写成横。

5、练习指导。

第4题,第一组加上“清清的”,就把河水写具体了,“小桥、绿树和青山”倒映在河里就更合理,更生动、更形象。第二组要模仿第一组练习的方法,放手让学生讨论解决。

4、《快乐的节日》

本文是一首诗歌,采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天真活泼的孩子们欢度节日的场面,歌唱孩子们的幸福和快乐,表达了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全诗共4节。第1节写了我们在快乐的节日里,穿着鲜艳的盛装在花园、草地上尽情玩耍。第2节写花儿、白杨树、小鸟向我们祝贺节日。第3节写我们怀有远大的理想,要报答培育我们的祖国。第4节再一次述说节日的欢乐,是全诗情感的升华。这首诗语言朴实,感情浓郁,节奏鲜明,读来朗朗上口。课文的重点是第二、三小节。
  课文还配了一幅插图,表现的是诗歌的内容。那鲜红的队旗,欢快的儿童,飞翔的小鸟,碧绿的树枝。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容易引起学生对美好往事的回忆,这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人物情感无疑很有好处。

教学建议:

1、初读课文。

揭示课题后,让学生借助拼音,轻声逐节连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2细读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本学段的阅读目标“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教学中,抓住一些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感悟。如”像春天一样”,“像朵朵花儿开放”,“点头”,“哗啦啦地响”,“祝贺”,“歌唱”,“希望”等都表现了孩子们的愉快与幸福。抓住这些词语,让学生反复诵读,学生对文章的意蕴就有了清晰的认识。

在教学中,要注意:(1)要适当引导学生弄清每段话写的情景,初步了解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2)抓好朗读,体会思想感情。

3指导写字。“康”最后一笔是捺,不能写成点。“敬”的右边是反文旁。

这个单元四篇课文内容都比较欢快活泼,形象生动,学生比较喜欢。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课文资源,对照课后练习要求,深入浅出地与学生共同领悟其中的美,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发动学生课后查找相关资料,以取得更深的领悟。

练习2共安排了四个版块,内包括学用字词句、写好铅笔字、读读背背和口语交际(讲童话故事)。继续学习如何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要求学生正确地确定独体字的部首。一个字不能明显地地把它分为几个部分,找不出它的偏旁,就把它看成独体字。独体字,一般把它的起笔作为部首“写好铅笔字”注意写好笔画中竖多的字。“读读背背”要求学生积累四个描绘春天美好景象的成语。其中学用字词句和口语交际是重点。“口语交际”是通过举办童话故事会开展口语交际训练。题中的插图提示了交际的内容和交际的对象。教学时,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看图或谈话等方式,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

组员讨论:

黄丹丹:在教学《蚕姑娘》这课时,先让学生上网搜集蚕的图片以及它的生长过程。在教学时,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蚕姑娘生长过程动词。再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万莉:教学《古诗两首》的《春雨》首诗时,拓展了《春夜喜雨》这首诗。让学生在预习时就搜集了几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科组长总结:

孙丽华:每篇课文后面都有练习题。蚕姑娘》课后4题句子的合并是个训练点,可以好好利用月亮湾》课后5要求学生画自己的家乡。可能对可以让学生找一些图片进行介绍。能按一定的顺序介绍即可3月亮湾指导学生先看图,4快乐的节日第4题用部首查字法查“贺、希、勇”,进一步巩固部首查字法。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e762de9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22.html

《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解读《蚕姑娘》这篇课文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蚕孵化出来以后生长、结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