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之道》〈第一章归敬三宝〉

发布时间:2019-03-14 21:18:2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成佛之道》〈第一章 歸敬三寶

釋厚觀,1999/9/17

1、 歸依:「歸投、依伏(依靠)故曰歸依。歸依之相,如子歸父;依伏之義,如民依主。……依為師,故曰歸佛。憑為藥,故稱歸法。依為友,故名歸僧。」(淨影慧遠:《大乘義章》卷十,大正44654上)

2、 三寶:

(1) 佛(buddha):佛陀、覺者——1、釋迦牟尼佛。

2、三世十方諸佛(燃燈佛、阿彌陀佛…)。

(2) 法(dharma):達磨——1、佛所覺悟的真理。

2、經、律、論等三藏典籍。

(3) 僧(sajgha):僧伽、和合眾,一切凡夫僧、賢聖僧。

3、 (p.2)尋求依怙:「有」海無邊際,世間多憂苦,流轉起還沒,何處是依怙。

此處的「有」,主要是指眾生的生命流轉,是十二緣起中「愛、取、有」的「有」(bhava),不是有沒有的「有」。

「有」:經上說到三種「有」(欲有、色有、無色有),是能引發三界果報自體的存在。(參見《唯識學探源》頁12~13

4、 (p.4)抉擇歸依:

(1) 不求歸依(迷戀世間)p.4~p.8

1. 財富:積聚皆銷散。

2. 名位、權位:崇高必墮落。

3. 眷屬:合會要當離。

4. 生存:有生無不死。

5. 國家:國家治還亂。

6. 社會進步:器界成復毀。

(2) 錯求歸依(歸依外道邪宗)p.8~p.12

1. 鬼神:鬼神好凶殺。

2. 欲天:欲天耽諸欲(※六欲天:四大王眾天、忉利天(帝釋、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

3. 獨梵(大梵天):獨梵依慢住(※色界初禪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

(3) 正確的歸依p.12~p.13

歸依佛、法、僧三寶。

事實:1.梵天王請佛轉法輪(參見《中阿含》卷十九(78)〈梵天請佛經〉大正1547~549中;《長阿含》卷一(1)〈大本經〉大正18~下;《增一阿含》卷十〈勸請品第十九(1)〉大正2593~中)

2.帝釋聽佛說法,免墮豬胎。

五、(p.13~p.19)佛寶

(1) 佛:buddha,覺者。

(2) (p.14~p.15)法身與慧命的統一,就是佛。

1. 法身:正以為——所覺證的正法,稱為「最清淨法界」。

2. 慧命:佛以淨——能覺證的淨慧,清淨覺照的佛智。

(3) (p.15)兩足尊

1. 兩足就是人類,人類中的最尊勝者,就是佛。

2. 兩足是福慧與智慧的圓滿。

(4) (p.15~p.17)三世十方諸佛(普遍歸敬)
本師釋迦牟尼佛(就我們這個世界而言,值得特別歸敬)

※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

(5) (p.17~p.18)一切佛皆三德圓滿

1. 智德:具一切種智,覺了一切法的共相、自相,不但具般若慧,自己得解脫,也能以方便慧讓眾生得解脫。

2. 恩德:悲願深切,普度一切眾生。

3. 斷德:斷盡一切煩惱及習氣。

(6) (p.18~p.19)佛佛平等(三德圓滿)而方便示現差別。(色身、壽命、國土、弟子,正法住世長短…)

六、(p.19~p.23)法寶

(1) (p.19~p.21)三法印

1. 諸行無常(丘井,朽故)

2. 諸法無我(空聚落,寂無人):參見《雜阿含》卷43(1172),大正2313~314上)

3. 涅槃寂靜(彼岸林泉樂)

涅槃在一切離欲中最尊最勝,故說「離欲尊」。

※參見《雜阿含》卷四十三(1172)大正2313~314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有四蚖蛇,凶惡毒虐,盛一篋中。時有士夫,聰明不愚有智慧,求樂厭苦,求生厭死。時有一士夫語向士夫言:汝今取此篋盛毒蛇,摩拭洗浴,恩親養食出內以時。若四毒蛇脫有惱者,或能殺汝,或令近死,汝當防護!爾時,士夫恐怖馳走,忽有五怨,拔刀隨逐,要求欲殺。汝當防護!爾時,士夫畏四毒蛇及五拔刀怨,驅馳而走,人復語言:士夫!內有六賊,隨逐伺汝,得便當殺,汝當防護!爾時,士夫畏四毒蛇、五拔刀怨,及內六賊,恐怖馳走,還入空村。見彼空舍,危朽腐毀,有諸惡物,捉皆危脆,無有堅固。人復語言:士夫!是空聚落,當有群賊來,必奄害汝。爾時,士夫畏四毒蛇、五拔刀賊、內六惡賊、空村群賊。而復馳走,忽爾道路臨一大河,其水浚急。但見此岸有諸怖畏,而見彼岸安隱快樂,清涼無畏,無橋船可渡得至彼岸,作是思惟:我取諸草木,緯縛束成筏,手足方便,渡至彼岸。作是念已,即拾草木,依於岸傍,縛束成筏。手足方便,截流橫渡。如是士夫,免四毒蛇、五拔刀怨、六內惡賊,復得脫於空村群賊,渡於浚流,離於此岸種種怖畏,得至彼岸安隱快樂。』我說此譬,當解其義。比丘!篋者,譬此身色,粗四大、四大所造,精血之體,穢食長養,沐浴、衣服。無常變壞危脆之法。毒蛇者,譬四大——地界,水界,火界,風界。地界若諍,能令身死,及以近死;水、火、風諍,亦復如是。五拔刀怨者,譬五受陰。六內賊者,譬六愛喜。空村者,譬六內入。善男子!觀察眼入處,是無常變壞;執持眼者,亦是無常虛偽之法。耳、鼻、舌、身、意入處;亦復如是。空村群賊者,譬外六入處。眼為可意、不可意色所害,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為可意、不可意法所害。浚流者,譬四流——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河者,譬三愛——欲愛,色愛,無色愛。此岸多恐怖者,譬有身。彼岸清涼安樂者,譬無餘涅槃。筏者,譬八正道。手足方便截流渡者,譬精進勇猛。到彼岸婆羅門住處者,譬如來、應、等正覺。如是比丘!大師慈悲,安慰弟子,為其所作,我今已作,汝今亦當作其所作!於空閑樹下,房舍清淨,敷草為座,露地塚間,遠離邊坐,精勤禪思,慎莫放逸,令後悔恨,此則是我教授之法。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2) (p.21~p.22)正法即涅槃,微妙不可思議:善、淨、常、安樂。

正法:從智慧的境界說。

涅槃:從智慧證入正法而得真自由說。

(3) 古仙人道(古佛修行的常道)。

七、(p.23~p.28)僧寶

(1) 僧:僧伽(sajgha),和合眾,是有組織有紀律的團體。

(2) 佛憑什麼來集結僧眾:

1、 法是人生的正道,究竟的涅槃——佛以此感化大眾,共同為人生大事一起來修行。

2、 法是律法制度,契合於人生正道的規制——佛本著自他共處的完善法則,制為規章法度來組織大眾。

(3) 依法攝僧的根本特色:

A、和合:事和與理和。(※參見印順導師《佛法概論》p.20~p.24

a. 事和(六和敬)

1. 見和同解(思想)

2. 戒和同遵(戒律規制) 和合的本質

3. 利和同均(經濟)

4. 身和共住

5. 語和無諍 和合的表現

6. 意和同悅

b. 理和:理和同證,是佛弟子證到的真理(法或涅槃),內容是彼此完全一致的,通於在家出家的聖者。

B、安樂。

C、清淨。

佛制戒律以法攝僧十種因緣

1. 攝僧

2. 極攝僧

3. 令僧安樂

4. 折伏無羞人

5. 有慚愧者得安穩住持

6. 不信者能信

7. 正信者得增益

8. 於現法中得漏盡(盡智)

9. 未生諸漏令不生(無生智)

10. 正法久住

(參見印順導師1.《佛法概論》p.18~p.20

2.《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p.196~p.202

3.《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175~p.179

(4) (p.24)僧伽:眾中尊。

A. 自修身心清淨來說:僧伽是使我們得安樂得清淨的殊勝因緣,是陶賢鑄聖的大冶洪爐。

B. 利他宏揚佛法來說:僧伽是指推動佛法、住持正法的集體力量。

(5) (p.25)歸依「僧寶」應有的態度:

1. 敬僧:內心的誠敬;語言文字的讚歎;身體的禮拜;四事供養。

2. 莫呵僧:見有不如法的僧人,可以向僧團提出意見,讓僧事僧決,切勿隨便呵毀僧伽全體,或者呵毀一人或少數人。

3. 莫衡量僧:勿妄生分別,說長說短,應平等護持。

「如破金杖為二分,二俱是金」(參見《四分律》卷43〈拘睒彌犍度〉,大正22883~下)

爾時阿難邠坻,聞拘睒彌比丘鬥諍誹謗,共相罵詈,互求長短,口如刀劍,從拘睒彌來舍衛國,與五百優婆塞俱詣世尊所,頭面禮足卻坐一面白佛言:拘睒彌比丘鬥諍誹謗,共相罵詈,互求長短,口如刀劍,從拘睒彌來至舍衛國,我等當云何?佛言:應聽二部語如上,若有檀越布施應分作二分,此亦是僧,彼亦是僧,居士如破金杖為二分,二俱是金。如是居士布施物,應分為二分,此亦是僧,彼亦是僧。

爾時毘舍佉無夷羅母,聞拘睒彌比丘鬥諍誹謗,共相罵詈,互求長短,口如刀劍,從拘睒彌來至舍衛國,與五百優婆私俱詣世尊所,頭面禮足卻住一面白佛言:拘睒彌比丘鬥諍誹謗,罵詈,互求長短,口如刀劍,從拘睒彌來至舍衛國,我等當云何?佛言:應聽彼二部所說如上,若有布施衣物,應分為二分,此是僧彼亦是僧,如破金杖為二分,彼此是金;若有布施衣物,應分為二分,此亦是僧,彼亦是僧。

八、(p.27~p.29)三寶類別

甲、 世俗事相(事相)

A.化相三寶

1. 佛寶:釋迦佛

2. 法寶:佛所開示的教說(四諦、緣起、涅槃等)

3. 僧寶:隨釋迦佛出家的凡眾、聖眾。

依釋迦佛出世的化相三寶,進一步歸向十方一切佛、正法、一切賢聖僧。

B.住持三寶(釋迦佛滅度後)

1. 佛寶:玉、石、金、銅、木彫、土塑、紙畫的佛像。

2. 法寶:三藏經典或古今大德的法義。

3. 僧寶:出家眾。

佛滅後,依此住持三寶而歸向於真實的三寶。

乙、 勝義真實(理體)——真實的歸依處,無漏性清淨

A.無漏功德(不與煩惱雜染相應,也不為煩惱雜染緣起)

a.依聲聞法來說:

1. 佛寶: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2. 法寶:正法或涅槃。

3. 僧寶:四雙八輩等有學、無學的無漏功德。

b.依大乘法來說:

1. 佛寶:是無上(四智)菩提所攝的一切無漏功德。(※四智: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妙圓鏡智)。

2. 法寶:正法或涅槃。

3. 僧寶:菩薩(含攝聲聞、辟支佛)的無漏功德。

B.清淨法界

1. 佛寶:究竟圓滿所顯的最清淨法界(攝得體相業用)。

2. 法寶:遍十法界而不增不減,無二無別的法界(或名真如、實相等)。

3. 僧寶:少分顯現的清淨法界。

(p.29)清淨:離垢清淨、本性清淨。

1. 無漏的有為功德——稱為清淨(離垢)。

2. 無漏的無為功德——不但是離垢清淨,在雜染中也還是本性清淨的。

九、(p.29)依俗契真,事理無礙

※歸敬於世俗事相的住持三寶,依此進向勝義真實的三寶。

1、 若只歸依世俗 易流於形式的崇拜。

2、若專重於勝義 →易執理廢事,也非一般所能明了。

十、(p.30)歸依儀式

A、先要懇切懺悔,生恭敬心、清淨心。

B、於歸依本師前,依師長教導。

C、自立誓願:

1. 盡形壽歸依佛,兩足尊。

2. 盡形壽歸依法,離欲尊。

3. 盡形壽歸依僧,眾中尊,乃至命終,護生。

十一、(p.30)供養三寶

A.以至誠心、恭敬心來供養三寶。

1. 供養佛:禮拜、讚歎、供養香、華等莊嚴具。

2. 供養法:書寫、印刻經典。

3. 供養僧:供養衣、食、坐臥具、醫藥、日用雜物等。

B.最上的供養:依從如來的法教,聽從僧眾的指導而切實奉行。

十二、(p.31)憶念歸依三寶之功德:

1. 成為佛弟子。

2. 是受戒的基礎。

3. 滅輕業障。

4. 能積集廣大福德。

5. 不墮惡趣。

6. 人與非人都不能嬈亂。

7. 一切好事都會成功。

8. 能成佛道。

十三、(p.31)歸依三寶:能得安樂(有為的安樂)與安穩(無為的涅槃)。

十四、(p.32)歸依的體性:以信願為體。

A.三寶是真正的歸依處,能因它而得種種功德。

B.做一佛弟子,信受奉行,懇求三寶威德加持攝受。

十五、(p.32)將自己的身心歸向三寶,依彼三寶的威德而得到救濟。

A.能歸依:佛弟子,立定信願,懇求三寶的攝受救濟。

B.所歸依:三寶,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威力,加持攝導佛弟子,引導其邁向至善的境 地。

十六、(p.33)歸依的真正意義

A.他力(表層意義):信賴他力的攝受加持。

B.自力(深層意義):以他力攝受為增上緣,進而歸向自己(自心、自性)。

1. 佛:自己有佛性,自己能成佛。

2. 法:自己身心的當體,就是正法涅槃。

3. 僧:自己依法修持,自身與僧伽為一體。

※「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參見《長阿含》卷2(第2經)〈遊行

經〉,大正115)

《楞嚴經》卷一(大正19109上)

十七、三歸依文

A.巴利文:BuddhaM saranaM gacchAmi(我歸依佛、或我以佛為歸依處)

DhammaM saranaM gacchAmi(我歸依法、或我以法為歸依處)

SaGghaM saranaM gacchAmi(我歸依僧、或我以僧為歸依處)

B.大乘:「自歸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發無上

自歸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歸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六十華嚴》卷六〈淨行品七〉,大正9430~431上)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e52f547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a3.html

《《成佛之道》〈第一章归敬三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