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abc理论范文

发布时间:2020-06-23 01:38:1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情绪abc理论范文

ABC理论自我分析

案例

毕业季到来,大家都处于各种压力综合的高压状态,因此情绪都比较浮躁,遇事都不够冷静。有一天A老师找我帮他了一些发票,我非常认真细致地完成了,老师说我很较真。后来选导师的时候我抽签抽到A老师,可是我把名额让出去了。后来该老师和其他同学说“XXX啊,别再给我提她了,较真的很。”以至于我再也不敢去见这位老师。

后来导师选定了,是大三的时候某专业课的一个男老师B。当年上课时他的穿着打扮比较中性化,言谈举止有点女性化,因此大家给他起了个外号“X娘娘”。有一次我们没完成作业,他当着班上同学发了火,一副很讽刺的表情,很讽刺的哼哼了几声,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尖酸刻薄的印象。

前段时间“X娘娘”让我们几个同学帮他校对一些文字,我又非常认真的把每一个细小语病都揪出来,并注明错误原因。其中一处标注“严重语病问题”,写过之后我就后悔了。开会时老师看了我一眼,回去之后我越想越不对,好像老师当时是白了我一眼,一定是不满我昨天的话。再联想,以前A老师认为我太较真了,这次“X娘娘”被我说严重语病肯定会认为我较真的,肯定会和同学们说:“不要再给我提XXX了!”我都可以想象他的那种哼哼的语气,肯定恨死我了。以后毕业论文有问题需要请教,他一定会用鼻子哼哼回答。最后肯定也不会让我论文通过了。我最后肯定比不了业了。真是越想越恐怖,都不敢再去开会了,翻来覆去一晚都睡不着,做事更是毛焦火辣的。

情绪ABC理论分析

A:诱发事件。

我给老师B批注“严重语病问题”,老师B开会时看了我一眼。

B: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 过分概括的评价:认为所有老师都不喜欢较真的学生;认为老师B对所有的事都会出言讽刺。糟糕至极的结果:认为只要有一点不和老师心意就会被老师讨厌,只要被老师讨厌就毕不了业、前途无望了。

C: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

内心恐惧,不敢去开会,晚上失眠,做事毛焦火辣。

认知疗法

改变B——不合理信念。不是所有的老师都不喜欢较真的人,不是老师不喜欢就毕不了业、前途无望了。老师看我一眼可能是我没认真听讲,并不是因为我较真儿讽刺我、讨厌我。我做事认真,老师一定会发现我的优点,好好指导我的论文让我顺利毕业的。

这样一想,我慢慢地没那么害怕了,也开始积极参加会议讨论,配合老师认真做事,得到老师的表扬。

情绪ABC理论(自身案例)分析1 又到一届运动会,我们班进行组织运动员报名。到最后就剩1500米和800米没人报,班里同学经常见我去运动场锻炼跑步。班里同学就起呼喊叫我报名,那是我担心自己不能跑得好名次,当时就找理由拒绝了。在那以后有关班级活动,我都没兴趣不关注。学习上,自己又经常努力投入学习。成绩没有提升反而波动很大认为自己很笨,开始烦躁懊恼,相比别的同学。那些看上去整天不学的考得比自己还高,心里不是滋味,又受到一些同学的讽刺。自己开始对学习失去信心,上课感到枯燥只想用睡觉渡过。最后,没能在期末中取得好成绩,心里无奈又苦楚。

A:担心自己做不好,自信心和决心不够。

B:要跑得好名次,独行拒绝集体活动,学不学都一样的想法。

C:脱离群体,心态消极,成绩下降。

分析:由于担心自己做不好,对自己没信心引发过后脱离群体,心态消极,成绩下降,这些都是由要跑得好名次,学不学都一样的错误认知,不是自己不行、脑子笨。这些负面情绪是由自信心不够犹豫不定造成。

反驳:要跑得好名次——每个人的能力和特长都不一样,不都能做第一,只要尽力去努力,即使失败了也会有人为你鼓掌。

独行决绝集体活动——人活着难免要与人进行接触,接触就必然会发生某种关联。而且有些事是自己一个人做不到的,懂得与人合作才能更好发现自我。

学不学都一样——学习是没有捷径的,学习是要理解,要从问题总结方法经验。学习一定要心思平静,行动和方法来点起波澜。

结论:认识了自身信心不足之后,我开始积极看待考虑事情。人际关系与学习生活随之产生变化。对自己更有信心,学习能够循循渐进,心情更乐观了。

一、情绪的早期理论

『詹姆斯-兰格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分别提出内容相同的一种情绪理论。他们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活动的产物。后人称它为情绪的外周理论。即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詹姆斯提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在他看来,是先有机体的生理变化,而后才有情绪。所以悲伤由哭泣引起,恐惧由战栗引起;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他特别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詹姆斯-兰格理论看到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但是,他们片面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因而引起了很多的争议。

『坎农-巴德学说』认为情绪的中枢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并且强调大脑对丘脑抑制的解除,使植物性神经活跃起来,加强身体生理的反应,而产生情绪。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大脑和植物性神经系统发出神经冲动,从而在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而由植物性神经系统产生个体的生理变化。

二、情绪的认知理论

『阿诺德“评定-兴奋”说』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认为: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

『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和辛格提出。认为:情绪的产生有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一个是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二个是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生理状态、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这可以将上述理论转化为一个工作系统,称为情绪唤醒模型。

『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情绪活动中,人不仅反映环境中的刺激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同时要调节自己对于刺激的反应。也就是说,情绪是个体对环境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因此,人们需要不断的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具体有三个层次的评价:初评价、次评价、再评价。

三、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情绪具有动机的性质。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是以情绪为核心,以人格结构为基础,论述情绪的性质与功能。伊扎德认为:情绪是人格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人格系统的动力核心。情绪系统与认知、行为等人格子系统建立联系,实现情绪与其他系统的相互作用。

1、詹姆士—兰格的情绪理论。该理论认为,情绪是由于某一情境的变化引起自身状态的感觉。

2、坎农—巴德的丘脑情绪理论。该理论认为,激发情绪的刺激由丘脑进行加工,同时把信息输送到大脑和机体的其他部位,到达大脑皮层的信息产生情绪体验,而到达内脏和骨骼肌肉的信息激活生理反应,因此,身体变化与情绪体验同时发生。

3、巴甫洛夫的动力定型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在大脑皮层中执照刺激物的顺序形成了比较稳固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这种系统叫做动力定型,是人学习、习惯和需要的生理基础。

四,情绪ABC理论

如果有人问你,你对自己的情绪负责吗,你可能说:情绪怎么能随便控制呢?有高兴事就乐,有伤心事就悲。这是人之常情嘛。

情绪ABC理论的创始者爱利斯认为:正是由于我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如果这些不合理的信念久而久之,还会引起情绪障碍呢。

情绪ABC理论中:A表示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通常人们会认为诱发事件A直接导致了人的情绪和行为结果C,发生了什么事就引起了什么情绪体验。然而,你有没有发现同样一件事,对不同的人,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同样是报考英语六级,结果两个人都没过。一个人无所谓,而另一个人却伤心欲绝。

为什么?就是诱发事件A与情绪、行为结果C之间还有个对诱发事件A的看法、解释的B在作怪。一个人可能认为:这次考试只是试一试,考不过也没关系,下次可以再来。另一个人可能说:我精心准备了那么长时间,竟然没过,是不是我太笨了,我还有什么用啊,人家会怎么评价我。于是不同的B带来的C大相径庭。

常见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主要有:

1. 人应该得到生活中所有对自己是重要的人的喜爱和赞许;

2. 有价值的人应在各方面都比别人强;

3. 任何事物都应按自己的意愿发展,否则会很糟糕;

4. 一个人应该担心随时可能发生灾祸;

5. 情绪由外界控制,自己无能为力;

6. 已经定下的事是无法改变的;

7. 一个人碰到的种种问题,总应该都有一个正确、完满的,如果一个人无法找到它,便是不能容忍的事;

8. 对不好的人应该给予严厉的惩罚和制裁;

9. 逃避可能、挑战与责任要比正视它们容易得多;

10. 要有一个比自己强的人做后盾才行。

这些不合理的信念,你有过没有呢?对自己的情绪负责了吗?你给自己的理智打几分呢?

内容仅供参考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d4b2406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11.html

《情绪abc理论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