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可借鉴“擒贼擒王”之妙计

发布时间:2018-04-04 06:46:5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作文可借鉴“擒贼擒王”之妙计

  杜甫在其诗《前出塞·其六》中写道:“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借鉴中国古代兵法三十六计之“擒贼擒王”,可以在作文写作中横刀立马,高人一筹。

  兵法“擒贼擒王”表述为:“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意思是,摧毁敌人的主力,抓住他的首领,就可以瓦解他的整体力量。这好比龙离开大海到陆地上作战,必定陷入穷途绝境。战争中,要瓦解或消灭敌军,攻击的中心是他的首领或核心人物,只要把他击倒,敌军就会群龙无首。古人“擒贼擒王”的思想还认为,指挥作战要胸怀全局,通观始终,善于乘胜扩大战果,决不能放弃获取大胜的机会。指挥员倘若认为击溃了敌人就是取得了完全的胜利,而不去消灭敌人的主力,捉拿他的军事首领,就如同放虎归山,后患无穷。

  作文如打仗,有的人洋洋千言,却不得要领,甚至一盘散沙,这样的文章显然生命力不强。究其原因,主要就是缺少核心意识,没有抓住关键。一篇好的文章,首先要有一个核心,这个核心就是材料之“王”;其次,文章还要网罗众多材料,并围绕核心之“王”有序展开,这样文章才能旗帜鲜明,纲举目张。

  如何处理要写的材料,擒住其“王”,并扩大战果呢?从以往的经验看,主要有三种切入点。

  

一、明确界定自己的核心概念,奠定立论基础

  如果一篇文章围绕一个概念展开,这个概念就应该是这篇文章的核心之“王”。不难理解,核心概念具体内涵不同,往往导致褒贬两重天。看下面的作文开头部分:

  “一意孤行”,意即不听劝告,固执地照自己的意思行事。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常常自以为是,不调查研究,更听不进别人的忠告,仅凭过时的经验、僵化的教条,就“臆断其有无”,我行我素,强蛮行事,结果把事情办砸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办事一意孤行,实在要不得。

  然而现实生活中有另一种钟情于“一意孤行”的人,却备受世人尊敬和爱戴。他们认定了前进的目标,为维护真理,坚持正义,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私情不能撼,胆敢冒上司、熟人、同乡、同学、知心朋友、亲爱者、老同事之大不韪,其浩然正气委实难能可贵。

  这个开头有很强的针对性,既避开了人们通常理解的“一意孤行”,又为它界定了新的独立的内涵,这样就为下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时候,为了表达一个和别人相对立的观点,不仅要树立自己的观点,还要想办法使对立的观点不能立足。这当中,运用“擒贼擒王”之术,可以快速而彻底地瓦解对方,使自己的观点立于不败之地。

  文章中,“贼”之“王”就是对方观点的立论基础,即最核心的概念,善于从此入手,就能超脱具体内容纠缠,直接触及问题的要害,从而在破立之中,让人心服口服。如辩论“听话的孩子是不是好孩子”,最关键处就是界定听什么“话”,如何“听”,可以说,“听话”的核心概念将决定观点的走向及其成败。

  界定核心概念不仅是立论的需要,也是文章内容具体化的必然要求。也就是说,当我们准备把自己的意图展开的时候,首先要意识到“我在说什么”“我说的核心概念别人肯定能理会吗”,如果没有这种意识,很容易使自己的文章大而化之,让人稀里糊涂。

  如一篇题为《这山望着那山高》的作文,开头提倡 “这山望着那山高”的观点,然后设置分论点:①这山望着那山高,人就会永不满足;②这山望着那山高,人就会精益求精;③这山望着那山高,人就会进取开拓;④这山望着那山高,人就会力争上游。这篇文章中“这山望着那山高”只是一个比喻,或者至多说是一种现象,其具体内涵是什么,作者并没有具体阐述,这种情况使后文内容似乎成为无本之木。

  

二、面对纷繁复杂现象,善于抓住本质

很多问题,从表面看千变万化,如果把眼光放在表层,不仅难以罗列内容,而且不得要领。这时候,把思维往深处、更深处延伸钻探,找到最核心处的本质,就可处于擒贼擒王的有利态势。围绕本质分析问题,并顺势拓展,不仅能说明现象本身,还可由此及彼,举一反

三,使相关问题一并得到解决。

  如一篇题为《错觉》的作文这样写:

  错觉,天生扎根于未知,未知包含有一切可能,怀疑、阴谋,甚至不怀好意。因未知而抵触,因抵触而更加未知,手足无措之下,错觉的产生成为一种必然,错觉行动成为必然的延续,失败同样笃定成为必然的结果。

  错觉,同样衍生于已知,而且往往知道得越清楚,错觉便越容易产生,恰如庐山,它屹立于斯是人尽皆知的事实,但你越接近它,越深入它,对于它的错觉却如恶魔般,反而越容易产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语道尽了其中的玄机。

  错觉的产生可能有太多的原因,在这里,作者一直挖掘到最根本的层面,这样就能发现规律性的东西。更难能可贵的是,一般人可能认为错觉是未知造成的,作者由此起步却不满足于此,深刻地发现“错觉,同样衍生于已知”。这样的见解入木三分,给人极大的启迪。

  抓住问题的本质,需要一种本质思维,在陷入两难选择时,思考每一种选择背后的实质是什么,这样就能高屋建瓴,找到让人信服的答案。

  如高考作文曾考过一个题目,讨论中国乒乓球队包揽了全部冠军,中国队是不是应该让出一两枚金牌。对于这个问题,讲“让”,或讲“不让”,似乎都能说出一些道理,但要得到读者的共鸣,必须找到问题的本质。我们看一篇满分作文的片段:

  就在又一届世乒赛结束后,不少人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中国应该让出一两块金牌给其他国家。乍一看,似乎此观点正印证了中国传统道德中的“礼让”精神,但仔细一想,体育竞赛本是公平较量,如果真的如此“礼让”,那么公平何言?因此,有的时候我们需要不让。不让,正是对规则的尊重,对公平的维护,对对手的尊重。

  每种游戏,都有它的规则;既然有了规则,每个参与者都应该遵守。只有这样,游戏才能顺利进行。对于体育竞技来说,发挥出自己的实力,公平竞争,就是其首要规则。如果每个人不能发挥自己全部能力,那么对于依靠在不断较量中不断提升的体育来说,又怎么会有更长远的进步?

  作者没有停留在“让”或“不让”本身,而是挖到根子,把“让”理解为中国传统道德中的“礼让”精神,把“不让”理解为对规则的尊重,对公平的维护,对对手的尊重,对体育精神的维护。这样一看,我们就能拨开迷雾,在心底接受作者的观点。

  三、主旨和材料互动,上下同心扩大战果

  对于作文而言,主题是上位的,材料是下位的,主题是王,材料是兵。在构思阶段,观点和材料之间孰先孰后,孰主孰次,实际上是互动的。如果想到很好的材料,可以根据材料确定主题,其策略是充分展示材料的特色处,再不拘成见地得出主题;如果主题是优先的,就要根据主题罗列材料,并找到组织材料的线索,很多时候,当一个线索渐渐清晰时,可能会让我们据此联想到更多更好的材料。

  不管是材料在先,还是主题在先,最终成文时都要把材料凝聚在主题上,使主题句成为全文调度一切的“王”。

  作文如打仗,有的人洋洋千言,却不得要领,甚至一盘散沙,这样的文章显然生命力不强。究其原因,主要就是缺少核心意识,没有抓住关键。一篇好的文章,首先要有一个核心,这个核心就是材料之"";其次,文章还要网罗众多材料,并围绕核心之""有序展开,这样文章才能旗帜鲜明,纲举目张。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cbd2875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17.html

《作文可借鉴“擒贼擒王”之妙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