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与教育并重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德育与教育并重

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所教授的不仅仅是那些语文知识,更应该从德育的角度,用一篇篇精美的文章去陶冶学生的心灵,洗涤他们的灵魂。
关键词:德育;教育;语文教学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一直坚信一个观念:语文课堂并不仅仅是那45分钟。
汉语作为母语,具有自然习得的特点。一个人从牙牙学语开始,就接触我们的母语环境,学习母语是一种直觉行为。基于母语这一学习特点,使得语文课的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其他课程的学习都得从“学得”起步,而语文课却不是“从零开始”,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应该教一些什么能使得学生终身受益呢?
一本介绍印度教育家师利?实谛??吧吧教育思想的教科书里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对教育所能谈起的就是,当我们忘记所学但仍在脑内留下印象的,才是教育。因此,到底是什么东西于忘记所学后仍遗留下来的呢?答案是人格。没有

人格,教育便是徒然的。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奉行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标准,那就是我们教育的准则,在教学中注重育人,教育和德育并不是两条平行的轨道,语文课虽然和其他学科一样,只是学生学习的一门学科而已,但是这门学科却具有特殊性,因为学习的载体就是一篇篇课文,一定涉及思想内容、道德判断或审美鉴赏,这些文章渗透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和精神的精髓,是浓缩的“做人的教科书”,我们学生在学习时也必然受到熏陶和影响。语文课上“教书”的过程无不伴随着育人的功能,“教书”和“育人”浑然一体,难以分割。
一、教材文本是育人工作鲜活的资源库
语文课基本上是借助以课文为主要内容的教材来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现在的新课标也加大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引导投入,因此在选择课文上都是文质兼美的作品作为课文进入课堂,让学生品读,“文”这种形式上的美来传递文章本身所蕴含着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种内在的美,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质“上的美,自然达到了教育意义。我们初读课文,也许还在磕磕绊绊地把一些生字生词理清楚、读明白,等到我们读过二三遍之后,我们就会开始探寻心灵的共鸣,打开自己的心扉,去和作者的心灵发生碰撞,进而产生共鸣。这是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要做

到的一项工作,而且要常做常新。
例如学到了《背影》,初读课文,也许有些学生没有什么心灵上的感受,可是对于那些缺少父爱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心中会有一丝的涟漪。可是,当我们读到作者的父亲穿过铁道,为自己的儿子买橘子那一段,那步履蹒跚的背影,那血浓于水般的情怀,便跃然纸上,就在这时,我会让学生放下手中的书本,闭上眼睛,让他们用心去感受这份久违的却时常发生的感情,去回忆和自己的父亲相处时的点点滴滴,我们发现,这种情感,其实在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曾出现过,而且许多孩子直到现在还记忆犹新。他们听着课文的朗诵,想着自己和父亲的故事,对于1314岁的孩子来说,他们很少能够有这样的环境,静下心来去回忆、去感悟,而我们就为他们创造这样的情境。有的孩子真的流下了热泪,而这时,作为老师,能够感受到他们心在流泪,有迟到的感动,也有痛心的懊悔,个中滋味,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老师不会问,也不会让他们与大家分享,只是让他们尽情地释放,把各种感悟留在自己心中最珍贵的地方。
在教学实践中,我让学生读《小狗包弟》时,让他们去感受巴金先生那说真话的勇气,同时让他们写一写自己人生中,最想对谁说对不起,同学们写了很多,有些事情现在看来,已经不算什么,但是他们敢于写出来,就是进步,就是勇敢,就是灵魂的一次洗涤、一次突破、一次飞跃。我让学

生读《包身工》,联系我们身边的农民工,黑煤窑工人的遭遇,孩子们流下了泪水。诸如此类,我们的课文蕴含着丰富的资源,有些课文其实不需要老师去细致的讲授,不必非要讲这里用了什么写作方法,那里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给学生时间,让他们慢慢地,仔细地诵读、品味。而教师在学生有阅读困难的时候,适时地引导、启发、点拨,而不要去刻意灌输什么所谓的“意义”二、语文教师的言传身教是育人必不可少的环节我们的教学其实是如下这些人共同参与完成的:作者――教师――学生,这个模式在现在中国的教育环境下还是占非常大的比重,我曾经在朱晓民先生著的《语文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这本书看到:钱梦龙老师深受他中学国文教师庄乘黄先生的影响;于漪老师也对她的老师在教授《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时眼中噙满了泪水这一幕记忆犹新,我在初登讲台的时候,曾觉得很可笑,老师讲课也能讲哭了。但没过多久,我发现,语文教师的言传身教是多么地重要:我在教授《游褒禅山记》的时候,我讲到了如果要是进入洞穴,看到“奇伟瑰怪非常直观”需要三个条件,那就是志、物、力,我把这个和学生当下学习联系到一起,告诫他们志就是你们的志向,物就是父母给你创造的物质条件,力就是你们的努力,我联系到我在学生时代的种种遭遇,我求学的过程,讲到激动处几次哽咽,当时班级鸦雀无声,课后,学生在班

级日志中写道:没想到语文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能够讲课讲到哽咽,我们能听得这么安静,我上学这么多年没有遇见过,老师讲古文的时候都是翻译字词,说说文言常识就完了,可是这堂课完全不一样,我绝不会让父母失望,好好学习,父母给了“物”我要用我的“力”去奋斗、去实现我的“志”我没有想到,我的一点“感慨”与“回忆”能给学生这么大的触动,这使得我更加明白了学生语文课上真正需要什么――需要的是交流,需要的是敞开心扉去感悟。三、教学过程同时也是育人的过程
课堂活动是学生体验自身生命价值的过程,对于这一点,语文教师往往有着自己切身的感悟。因为语文课堂承载着太多的人文关怀。语文教学内容不单单存在着知识、技能,还渗透着思想的、政治的、道德的、审美的因素。只有在教学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对是非、好坏、美丑的鉴别和判断能力,提高他们认识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思想水平、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才能够更好地得以培养和提升。语文课的育人是靠潜移默化、熏陶渐染的。上课会出一些非常有争议的问题,这些问题其实是没有正确答案的。但是我希望学生能够享受思考的快乐,能够激发他们参与语文教学活动的热情,能够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求。我现在执教的高二年级,刚刚学到选修课本中的《长恨歌》,当我讲完这首诗后,我让学生谈谈对唐玄宗这个人的理解,有

个男生怯怯地挤出来一句:“唐玄宗这个人也没有那么色啊!”引得全班哄堂大笑,如果换到别的课堂上,这孩子肯定被老师训斥一顿,可是我从孩子的眼中看到了是他的想法,我让他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进而利用课堂上剩余的15分钟做了一个“唐玄宗重色误国Vs唐玄宗爱情专一”的辩论,大家充分说出自己的观点:
生甲:唐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但后来骄傲了,腐朽了,不知道居安思危。
生乙:唐玄宗对于爱情还是专一的,自从和杨贵妃在一起后,再也不爱别人。
生丙:如果唐玄宗和杨贵妃是民间夫妻,他们会很幸福,可惜在帝王之家,身不由已。
生丁:唐玄宗即使和杨贵妃恩爱,也可以把国家治理好,还是麻痹大意,思想膨胀,生活腐败,以至于国家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再比如我在执教高一必修一的时候,对于古文单元《荆轲刺秦王》中荆轲的牺牲到底值不值得;《鸿门宴》中刘邦和项羽的为人,你到底喜欢谁;结合历史的背景,为什么被人们冠以“痞子”的刘邦最后一统天下,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这都是需要我们去引导学生讨论、去理解、去形成他们的思想和理念,当然这里面也需要老师掌握好火候,掌握好大的方向,鼓励学生朝着积极的方向去认识、去思考。

记得我本学期在执教高二必修五一开始,我便把书本后的名著导读中《三国演义》的学习任务给学生布置下去,让学生或是去图书馆借取,或是自己买,或是找亲戚朋友借阅,都要在两个月之内给我通读一至两遍,临近期中的时候,我特意拿出一节课来进行“我来品三国”的读书活动,大家有的是看过易中天品三国的片段,然后又结合自己感受同大家分享,有些学生确实又读出了自己的许许多多的东西,学生的想象发散能力实在不可小觑。
当我看到学生们为了一个答案据理力争的时候,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而在书中寻找答案的时候,我会从学生热烈的学习情绪中感受到孩子们那种自我充实的愉悦感和自我发现的成功感。对于一些学生来讲,讨论的过程,小组合作的过程对他们的影响,往往超出答案本身的影响,讨论中他们的智力因素――凭借知识、技能获取正确答案和非智力因素――学生学习意识、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的品格的培养,在这里相得益彰、受益终身。
语文教师不仅承担着学科知识的教学任务,还承担着特殊的育人工作。我们用一篇篇饱含作者情感的文章,去感染学生,让学生通过文字去阅读、去感悟、去共鸣,用文字和我们教师的努力来塑造学生们健康的人格,使他们成为心智健全的、合格的新世纪的中学生。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第七中学)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c217648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d1.html

《德育与教育并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