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中考练习题资料

发布时间:2018-12-23 19:02:3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初中语文文言文中考练习题资料


  复习题 一.文言文阅读: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 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 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故不为苟得了
  ②故患有所不避也
  10.请找出与“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中“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成王封伯禽于鲁       B.告之于帝
  C.熟知赋敛之毒有甚于蛇者乎  D.今诸生学于太学
  11.翻译文中画句子(2分)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12.本文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具体来说是用     这个比喻来阐述    的观点(2分)
  13.文章阐明了“义”的重要性,你认为今天还有坚持“义 的必要吗?为什么?(2分)
  (XX•兰州市)
  二.阅读《鱼我所欲也》选段,完成1416题(8分)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万钟于我何加焉 B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而山不加增 复前行,欲穷其林
C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D 是亦不可以已乎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译文:
  16.简要概括文段中阐述的观点(2分)
  
  三.阅读《鱼我所欲也》(节选),完成第1214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①
  万钟则不辨②礼义而受之③万钟于我何加焉?④为宫室之美、⑤妻妾之奉、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⑦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⑧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①有教材不分段②有教材为“辩”③有教材为逗号④有教材为叹号 ⑤有教材为逗号⑥有教材为逗号⑦有教材为“乡”⑧有教材为冒号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蹴尔而与之 蹴: 2)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呼尔而与之
  14.“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4分)
  四.阅读《鱼我所欲也 》,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史,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被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惠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敏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删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带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拉史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官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见而不受.夸为官宣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幂受,夸为妻要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夸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主: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告子上》)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辟:同“避”,躲避)
  B.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丧:丧失)
  c.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蹴:践踏)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得到)
  10.下列甸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A.相与步于中庭B.苛政猛于虎也
  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D.管夷吾举于士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00分)
  11.把第1卷《鱼我所欲也》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2)此之谓失其本心
  12.根据《鱼我所欲也》的内容填空(2分)
  孟子认为人之“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他通过的_______取舍、箪食豆羹的取舍、_______的取舍等方面论证了“义”和“不义”的存在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c10f8ef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3a.html

《初中语文文言文中考练习题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