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学习“积极心理学”有感
一、几个实验
狗的电击实验
1975年,心理学家塞里格曼用狗做实验。塞里格曼先把狗放进一个笼子里,这个笼子是狗无法逃脱的,里面还有电击设置。给狗施加电击,电击的强度能够引起狗的痛苦,但不会伤害狗的身体。只要铃声一响,就给狗以难以承受的电击。实验者发现,这只狗在一开始被电击时,拼命挣扎,想逃脱这个笼子,但经过再三努力,仍然发觉无法逃脱后,挣扎的程度逐渐降低了。
多次这样的实验后,他们把狗放进另一个笼子,这个笼子由两部分构成,中间用隔板隔开,隔板的高度是狗可以轻易跳过去的。隔板的一边有电击,另一边没有电击。当把经过前面实验的狗放进这个笼子时,铃声响起后,它不但不逃到没有电击的一侧,反而不待电击出现,就倒在地上痛苦的呻吟和颤抖。它本来可以主动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于是西里格曼把狗挪到了另一个更大的笼子里,笼子的中间用隔板隔开,一边通电,边没有通电,但隔板的高度是狗可以轻易跳过去的。西里格曼把另一条从来没有经过实验的对照组狗,和先前的那条实验狗一起关进了通电的一边,当扩音器响起,笼子通电时,对照组狗在受到短暂的惊吓之后,立刻奋起一跳,逃到了安全的那一边。可是那条可怜的实验狗,却眼睁睁地看着伙伴轻易地跳到笼子的另一边,自己却卧倒在笼子里,再也不肯尝试了。
跳蚤实验
根据测验,跳蚤可以称得上是动物界的跳高冠军,因为它跳的高度一般可以达到身体的400倍左右。实验者把一只跳蚤放进了一个玻璃杯里,发现跳蚤立即跳了出来。再重复几遍,结果还是一样。接下来,实验者再次把这只跳蚤放进杯子里,同时在杯子上加上一个玻璃盖。第一次,跳蚤重重的撞在玻璃盖上,但是它不会停下来,因为跳蚤的生活方式就是跳。一次次的被撞,跳蚤开始变得聪明起来了,它开始根据盖子的高度来调整自己所跳的高度。在一阵子以后,人们发现跳蚤再也没有撞到这个盖子,而是在盖子下面自由的跳动。
3个小时后,实验者把这个盖子轻轻拿掉,跳蚤还在那里跳,但是跳的高度已经不再高出玻璃杯的杯口了。
对人测试
1975年塞里格曼用人当受试者,实验是在大学生身上进行的,他们把学生分为三组:第一组学生听一种噪音,这组学生无论如何也不能使噪音停止。第二组学生也听这种噪音,

不过他们通过努力可以使噪音停止。第三组是对照,不给受试者听噪音。当受试者在各自的条件下进行一段实验之后,即令受试者进行另外一种实验:实验装置是一只"手指穿梭箱",当受试者把手指放在穿梭箱的一侧时,就会听到一种强烈的噪音,放在另一侧时,就听不到这种噪音。实验结果表明,在原来的实验中,能通过努力使噪音停止的受试者,以及未听噪音的对照组受试者,他们在"穿梭箱"的实验中,学会了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边,使噪音停止,而第一组受试者,也就是说在原来的实验中无论怎样努力,不能使噪音停止的受试者,他们的手指仍然停留在原处,听任刺耳的噪音响下去,却不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边。
二、“习得性无助”的概念
习得性无助指人在最初的某个情境中获得无助感,那么在以后的情境中仍不能从这种关系中摆脱出来,从而将无助感扩散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这种扩散了的无助感会导致个体的抑郁并对生活不抱希望。在这种感受的控制下,个体会由于认为自己无能为力而不做任何努力和尝试。被认为是人类的一种沮丧表现之一。
习得性无助有这样一个形成过程:频繁体验挫折——产生消极认识——产生无助感——出现动机、认知和情绪上的损害。
我觉得习得性无助实际上是一般动物甚至是人适应环境的一种表现。
三、几点思考与感想
那么容易逃脱的环境,狗连试都不去试一下,却在笼子中绝望的等待痛苦的来临,只是因为他在实验的第一阶段认识到电击终止都是在实验者掌控之中的,自己没有能力改变这种外界的控制,无论做什么都不能控制电击的终止,从而学到了一种无助感,并把这种无助感变成了自己的一种习惯行为。
在生活中,也许有很多人处于这样的“习得性无助”状态,他们曾屡屡去尝试成功,但往往事与愿违,屡屡失败。几次失败后,被“撞”怕了,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不敢再跳,不再用曾经的热情去追逐成功,而是自觉的降低成功的标准。即使原有的一切限制已经消失,他们已经习惯于自我设定的成功高度,不再尝试冲刺新的高度。
随后的很多实验也证明了这种习得性无助在人身上也会发生。
在现实生活中,那些长期经历失败的儿童,久病缠身的患者,无依无靠的老人。他们身上常常会出现习得性无助的特征:当一个人发现无论他如何努力,无论他干什么,都以失败而告终时,他就会觉得自己控制不了整个局面,于是,他的精神支柱就会瓦解。斗志也随之丧失。最终就会放弃所有努力,真的陷入绝望。因习得性无助而产生的绝望、抑郁和意志消沉,是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产生的根源。

“习得性无助”在我们的学生及老师身上都或多或少地普遍存在着1、有哪些表现?2、原因是什么?3、怎样面对?4、怎样改变?
5、防止出现“习得性无赖”
四、对习得性无助学生的教育措施
1、目标适当,定位合理。
学生、家长、教师的目标要适当,定位要合理。教师要引导习得性无助学生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看到自身的价值,同时塑造自己良好的青春形象。教师可举一些早立志的名人的例子,然后引导学生多想想未来的自己,如让学生说说二十年后的自己等,让学生进行角色定位,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角色不断的修正自己的行为。还可以采取一些励语,座右铭,名人警句,模仿所崇拜的正面的偶像等让学生树立一个健康的青春自我形象。
2、鼓励为主,严格要求。
老师是学生前进道路上的引路人,他们对于学生的评价在学生的心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的情感和态度都会成为学生自我评价的重要依据。要改变学生“习得性无助”的现象,老师首先应该无条件接纳孩子,对于学生的评价应以鼓励为主,对于学生态度应该从欣赏的角度出发,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要相信每一个学生的内心都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在他的内心一定或多或少地滋长着上进的幼苗,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扶植这些上进的幼苗,用它们来战胜学生心中的无助感,扶植他们的信心。当学生学业失败时,不要一味斥责,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更多的帮助,更多的鼓励,需要指出其不足时,应该说:“我觉得这样会更好”,防止激起学生的防御性反应,使教育失效。当学生学业有进步时,要及时赞扬,要引导学生善于比,多和自己的过去比,少和别人的优势比,以激发信心,激发斗志。要注意从学生的优势入手,引导学生的信心从优势向弱势迁移,给学生正面的期待和暗示。
创设健康的舆论环境和宽松的人际环境。教师要在班集体中创设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努力而成功值得鼓励,努力而失败应同样得到鼓励;在付出同样努力时,能力低的学生应得到更多的奖励。能力低而努力的人受到最高评价,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受到最低评价。同时树立良好的学风,班风,利用习得性无助学生的从众心理,依靠集体的力量来逐步改变他们的不良习惯,同时在班级中倡导相互尊重,互帮互助的关系,不歧视打击习得性无助学生,使他们有一个相对安全的心理环境,减少焦虑感,敢于不断尝试和努力。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严格要求,绝不迁就。习得性无助学生避免失败的倾向性强,常常制定较低的目标,以避免失败的体验,也常常以“不会”为借口,逃避任务的完成。教师要严格要求,绝不能随意迁就。事实上教师的严格要求就是一种正面的期待和暗示。教育手段上要刚柔相济,不仅要关爱学生,有时也需要对学生严厉。台湾著名学者曾仕强教授就认为“教育需要有相当的权威性”,教师应为习得性无助学生建立“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然后严格督促,在尊重其自主性的前提下,反复要求。
3、关注过程,淡化结果。
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学习的过程,淡化学习的结果。事实上分数本身并无意义,高分低能的学生并不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能力才是人立足社会的根本,而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展的,过程好了,结果当然也不会差。教会学生关注变化而非重复,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充满变数的过程,每一个阶段的学习都是不一样的,每一科的学习也不一样,教师要告诉学生要因势而变,绝不能一招吃遍天,要注意学习他人经验,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
4、正确归因,坦然面对
所有的学生都会面对失败,但只有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时,学生才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因此,教师要教会习得性无助学生学会接受失败,承受失败,进而正确进行失败归因。教师可列举一些古今中外名人百折不饶的例子,如曾国藩的屡败屡战,爱迪生发明电灯时的上千次失败等,引导学生明白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接受失败,坦然面对是保持健康心态的重要方面。要引导学生在进行失败归因时,要归因于努力与否,同时创造情景,让学生反复体验成功与失败,逐步明白努力对于成功的重要意义。同时在学生失败时要多教给他们方法,在学生有进步时要让他们注意总结有益的经验。
不光是学生会表现出习得性无助,我们老师以及其他的群体都有习得性无助的感受,这是普遍存在的,我们应化消极为积极,变“习得性无助”为“习得性有助”,自我调节愉悦地工作、学习,指导学生乐观积极地学习、成长!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bda3b8e1c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2b.html

《积极心理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