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窑精美瓷器密解与赏析

发布时间:2023-03-12 03:49:5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邛窑精美瓷器密解与赏析
作者:张天琚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0年第05
一、曾经的浩劫
民国初建,伴随着清帝国的垮台,满清贵族的衰落,明清官窑瓷器散失民间。在社会的大动荡,一顶顶王冠落地,一批批新贵产生,导致珍贵古代瓷器流通加剧,新一轮收藏热又蓬勃兴起了。在四川,在成都,为了生计,为了发财,精明的人们发现成都琉璃厂古代陶瓷窑址和邛崃十方堂古代陶瓷窑址是聚宝盆。
1935,一支军队在成都琉璃厂揭开了大规模非法盗掘古代瓷窑的序幕。由于军队严加保密或移防,这次盗掘并不被人们广为知晓。
1936年夏天,驻防邛崃的另一支军队在十方堂窑址开始了更大规模的盗掘:大约56月间,军民齐集三、四百人,在军官们的直接指挥下,夜以继日地疯狂地向古代文明攫取。但见,在铁锹、锄头的挥动之中,一件件精美陶瓷器从地层中露出峥嵘,省内的古董商来了又走,走了又来,生意火爆;在背兜、箩筐的背运之中,一批批精美陶瓷器被搬进船舱,运到成都、重庆、上海……乱挖乱掘,使整个窑区被翻了一个个儿。
完整的器物不仅被挖掘一空,连那些色彩斑斓的瓷片也最终成为成都达官贵人建筑和美化公馆的镶嵌材料。据说,在上海城隍庙,至今人们还能看见镶嵌在地面上的邛窑瓷片。
二、昙花一现的邛窑美瓷
数量巨大的邛窑古陶瓷器还通过成都、重庆、上海……再流散到加拿大、美国、日本……当时,邛窑古陶瓷的盗掘、流散,轰动了中国考古学界、美术界和社会各界,评论邛窑和邛瓷的文章出现在国内外的学术杂志上,新闻报刊的报道更是连篇累牍,邛窑瓷器的彩色照片刊登到当时国内以印刷最为精美著称的《美术生活》杂志上,邛窑古陶瓷器不仅登上上海市博物馆的大雅之堂,公开展出,还先后成为四川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和国外各大博物馆的珍贵藏品。
六十多年后的20014,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四川省文物管理局、邛崃市人民政府联合发起召开的中国邛窑古陶瓷科技考古研讨会在邛崃市热烈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博物馆、考古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集聚一堂,对几十年来邛窑古陶瓷研究的大量成果进行总结和评估;参观、考察了十方堂、固驿瓦窑山等古陶瓷遗址;参观、鉴赏了邛崃市文管所和邛窑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古陶瓷博物馆所收藏的两万多件邛窑古陶瓷出土器物和收藏品。所有这些活动使专家、学者们茅塞顿开,大开眼界,群情激动。包括中国历史博物馆资深研究员俞伟超先生、故宫博物院资深研究员耿宝昌先生、李知宴先生、南京博物院资深研究员张浦生先生在内的众多专家惊讶了,感叹不已,纷纷挥毫泼墨,题词著文,齐声赞颂邛窑邛瓷这一古代蜀人创造的科技和艺术紧密结合的文明瑰宝。
三、宣传的滞后让人们遗忘了邛窑
遗憾的是,多少年过去了,由于邛窑大量精美完整的器物不是经过科学考古发掘出来的,以后对邛窑系各个窑口的正式性的科学发掘又远远不够全面,不够深入,绝大多数窑口没有正式发掘;通过正式发掘出土的为数不多的精品,长期存放在文博考古单位的库房里,极少向社会公众公开展示。加之图书出版、普及宣传的缺失或不足等多方面的原因,直到今天,邛窑及其高档产品的精美程度仍然没有被更多的人们所知晓。
在四川,在成都,甚至在邛崃市,问及邛窑,很多人都知之不多。有几次,有同事听说笔者在研究邛窑,还热心地告诉笔者说,“琼瑶在成都有亲友,可以联系一下,有机会时,琼瑶见见面。真是令笔者哭笑不得!笔者曾经将以邛窑为代表的四川唐宋时期的各瓷窑生产的数十种不同颜色和色调的瓷碟和瓷盘放在一起,拍了照片发到全国各个大型收藏网站上去。许多网友断定不了这些东西的出处,甚至一些在网上被人们公认为鉴定高手的网友对我发的照片中的瓷器也感到迷惑,都是老货”,器形是唐宋的,釉色如此多样,如此艳丽,究竟是哪些窑口的呢?有一个对全国瓷窑都比较熟悉的瓷器版版主发回帖,说我发的瓷器有汝窑的、临汝窑的、哥窑的、龙泉窑的、邢窑的、鲁山窑的、钧窑的、寿州窑的、建窑的等等。
四、四川邛窑精美瓷器让人大开眼界
近十几年来,成都地区改建旧城区,兴建新住宅,修城市地铁,筑高速公路,基本建设如火如荼,大量的但又是零星的完整的邛窑器物及其残片陆续面世,其中不少器物还进入了古玩旧货市场。由于笔者长期注意收藏邛窑瓷器,并集中对其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研究,故而收集了数量较多的实物和实物照片。据此完全可以这样认定:邛窑鼎盛时期(晚唐北宋的精细瓷器,完全可以与全国同期各个瓷窑所烧制的精美瓷器平分秋色!这里,笔者不妨提供几张邛窑精美瓷器照片,供读者鉴赏。这些照片所拍邛窑瓷器件件是珍,或许有些还是孤品!每一件瓷器里都包含着有趣的故事。(唐宋邛窑系各色锅盔碟灯盏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这张照片(图一是笔者十几年收藏的结晶!十年前,笔者在翻阅旧文献中,了解到唐宋时期邛窑烧制的瓷器釉色十分丰富。早在唐代,邛窑就烧制成功以铜、铁着色的多色彩釉,到唐、五代时期,釉色计有青绿、青黄、青灰、绿、深绿、浅绿、油绿、灰白、乳白、蓝色、酱褐、黑、黄、米黄、茶黄、菜子黄,深浅不同的色彩近三十几种。据史料记载:“黄者如金,黑者如漆,绿者如玉,青绿苍翠可爱最为贵,棕釉而有花纹,或釉彩如窑变者最难得,其釉水无美不备
一生致力于四川古代陶瓷研究的陈丽琼先生在《四川古代陶瓷》一书中讲到唐代四川陶瓷的釉色,这样写到:“根据发掘的资料,釉色将近数十种,特别是黄色、绿色、青绿色最美。唐宋时期,邛窑真的能烧制如此众多美丽的釉色吗?于是,笔者开始有意识地收集釉色不同的锅盔碟。功夫不负有心人!十几年后的今天,笔者收藏的锅盔碟已成系列,颜色众多,蔚为大观。
这些邛窑锅盔碟灯盏所显示的众多釉色说明邛窑确实是颜色釉瓷器的故乡。(省油灯”——中国古代科技之光
四川生产省油灯的时间横跨唐、宋两代,长达数百年之久,其实用性和科技意义,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影响深远。《中国陶瓷史》关于唐代邛崃窑的记载全文不过八百字,但对省油灯的描述却用了一百多个字。不仅对省油灯的形状作了具体描绘,而且对其节省燃油的科学原理和社会影响也作了表述。
笔者查阅了商务印书馆1915年出版发行的《辞源》,书中有省油灯这一辞条,按其解,“省油灯源于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所写《老学庵笔记》。
载于《宋史》的《老学庵笔记》曰:“宋文安公集中,有省油灯盏诗。今汉嘉有之,盖夹灯盏也。一端作小窍,注清冰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寻常盏为火所灼而燥,故速干。此独不然,其省油几半。邵公济牧汉嘉时,数以遣中朝士大夫。按文安亦尝为玉津令,则汉嘉出此物,几三百年矣。
当年,陆游客居四川的时候,曾担任邛州天台山崇道观的主管,所吟诗歌中,涉及邛崃的达22首之多,对邛窑省油灯耳闻目睹,可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因此,陆放翁对省油灯的描述不仅真实可,而且,“省油灯的光辉也就透过陆放翁声播远扬的名气,撒向了全国各地。正是由于陆游的推崇和宣传,邛窑省油灯的制作工艺才得以传播到全国,而使各地瓷窑竞相仿制。当省油灯全国民众中普遍得到认同时,人们从此有了省油灯不省油的灯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流逝,智慧的人们又赋予不省油的灯新的内涵,不是省油的灯这一概念来表达,很显然这一个包含人文主义内容的概念就不再是仅仅局限在陶瓷灯具和陶瓷文化这个范围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b17dea8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be.html

《邛窑精美瓷器密解与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