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南地区村落丧葬习俗探析

发布时间:2018-09-29 21:23:1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鲁西南地区村落丧葬习俗探析

  摘 要:丧葬习俗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社会活动和文化行为。丧葬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村落文化的展现。以鲁西南山区村落丧葬习俗为例,对传统村落的丧葬习俗作全面的论述,探析传统丧葬礼仪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鲁西南;村落;丧葬习俗;探析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5-0164-02

  丧葬习俗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社会活动和文化行为[1]。它是社会文化的内在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村落文化的重要内容。丧葬习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特定区域的文化特质,本文拟以肥城的某个村落为研究对象,试图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做出自己的一点结论。

  一、田野概况

  肥城地处山东中部、泰山西麓,地理坐标为北纬35°53′~36°19′,东经116°28′~116°59′。东与泰安市岱岳区接壤,西与泰安市东平县、济南市平阴县为邻,南与泰安市宁阳县、济宁市汶上县隔河相望,北与济南市长清区以山为界。全境南北最长48公里,东西最宽37.5公里。属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暖。年日照时数为2 607小时,年平均气温12.9℃,无霜期200天左右。平均降雨量659毫米。境内地势北高南低,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中部隆起地带为丘陵山地,北部是康汇平原,南部是汶阳平原。自然形成了平原、山地、丘陵等多种地貌形态。肥城1992年撤县建市,总面积1 277.3平方公里,辖11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605个村(居)民委员会,户籍人口98.58万人。

  二、丧葬习俗

  丧葬礼俗发端于原始社会,历经周秦礼制规范、儒释哲学与民俗地融入,在中国历史文化积淀中,形成了一种信仰体系、一种信仰文化[2]。《荀子?礼论》:“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人们把死后的葬礼看得十分重要。肥城传统村落的村民遇到亲人去世的“白事”时,一般都要为亡者举行纷繁复杂的丧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入殓穿衣。在人的弥留之际,儿孙应守候在他的身边为他送终,这表示死者是有福气的。老人临危,将其移至明间,安置在放好的床上或席上,以免把魂隔在屋里。一旦咽气,就由近亲同辈为其穿上准备好的“送终衣”。人之将死,他们很讲究这些衣服是否合体。前几年,有个姓于的老太太已到弥留之际,用含糊不清的言语向她的儿媳要寿衣来看,儿媳不给她看,老太太一口气没上来,大家以为她已逝去,着手给她穿衣服,但见老太太又睁开眼,手里扯着衣袖说衣服不合适,随即咽气。这大概就是人们对未来世界的重视,要穿得体体面面地离开人世,前往另一个未知世界。穿好衣物之后,以火纸掩面,白布盖身,然后烧“倒头纸”,以示“赴阴”。此时家人放声痛哭,哀悼亡者。

  2.报丧。人死后,儿子到本族长辈及外祖母门上磕头,是谓“跪门”,以求帮助料理丧事。一般村子里有专门的治丧小组,治丧小组的头人会与丧主商议须报丧的亲戚朋友等,报丧人前去丧主的亲友家报丧并告知发丧的日期。自人死之日算起,第三天是正式的发丧日期。凡与死者或死者家人有关系的亲戚都会前来吊唁。发丧日期不能更改,亲戚必须按期参加丧礼。死者女儿家要最先通知,女儿要哭至娘家“讨服”。

  3.火化。人死之后,穿好寿衣,就要立即火化。若故者为女性,要等娘家人来“验尸”后才能去火化,为避免过度伤心,死者的近亲一般不去火葬场。火化回来,死者的儿女跪迎骨灰,将骨灰盒放置在灵堂之上,烧纸进香,直到发丧期间,儿子寸步不离地守着,焚香不断。

  4.开丧。早晨八点,随着哀乐响起,丧礼正式开始。子女要为死者戴孝。孝子须戴“孝帽”,白布束腰,趿拉着覆着白布的鞋,手执缠有白纸条的木棍,即“哀杖”。孝子弯腰垂首,以示哀痛。女儿、儿媳扎白布头巾,是谓“塔头”。吊唁的宾客到来后,由死者的儿女、孙儿辈组成的孝子队要出门叩头迎接,男宾客到灵前叩头作揖,女宾客象征性地哭两声,而后到一旁歇息。男女宾客吊孝时,孝子们也要哭灵。亲友吊丧要付礼钱或送青纱幛、花圈。同村的人一般要付“人情”钱,以示帮忙。女儿家除了办鸡、鱼、肉“三牲祭”之外还要支付一笔礼钱,用以办丧事之用。在出殡之前,会先在院子里举行祭奠仪式。放一张太师椅,置死者骨灰盒与灵位,焚香烧纸,然后按远近亲疏的原则,宾客一一上前作揖叩拜,以示对死者的追思。

  5.出殡。死者的长子扛着灵幡走在前面,在家门口围成一圈,中间是火盆,围着火盆左转三圈,右转三圈后,长子摔碎一个瓦盆,俗称“摔老盆”,表示死者永远走出了这个家庭。送葬队伍由四部分组成,走在最前面的人抬着太师椅,椅子中间放着骨灰盒,接着是抬轿子、拿纸牛马的人(亲者逝去,子女为其扎“摇钱树”、“金童、玉女”、“纸轿”、“车马”、“房子”等。送殡至墓地时在坟前焚烧,以祈故人在阴间不吃苦受穷)。第二部分是孝子队,第三部分是花圈队,最后是送行的亲友队和一些看丧礼的围观人员。送葬的行程行至一半,队伍停下来,在此逗留片刻,是谓“送盘缠”,烧掉一件死者的衣服、一沓黄纸钱,纸轿子、牛马和一两个花圈后继续行进。到达埋葬的墓地,再行送别礼,太师椅上骨灰盒前,孝子孝女分列两旁,孝子俯首呜咽,孝女无所顾忌地大哭。中间的部分是供亲友行礼磕头的地方。礼毕后,开始埋葬骨灰盒,最后修成一座坟茔,坟头压上新的黄纸,灵幡插在坟上,至此丧礼结束。

  6.五七、三七、百日、周年祭。在这些特殊的日子,亲人均带供品到坟前祭奠。按照本地风俗,丧礼后三天是所谓的“五七”,亲友再次前来吊唁,这次的规模比发丧当天要小很多,只在中午前去坟前烧纸叩头即可。三月之后是“三七”,这次仅由死者的儿女孙辈前来烧纸吊唁。之后的三年里,每逢清明节、阴历十月一日的“鬼节”这两天,儿女都要到坟前为亡父亡母烧纸钱,一次都不可缺,否则不吉利。

  三、丧葬习俗反映出的村落文化

  丧葬习俗是一个地区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地区的文化特点,通过对鲁西南地区丧礼活动的描述,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认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b10f11d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46.html

《鲁西南地区村落丧葬习俗探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