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电影《花木兰》中的色彩与造型及中美文化渗透初探

发布时间:2016-06-14 19:45:2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论迪斯尼动画电影《木兰》中的角色造型并中美文化渗透初探

[摘要] 1998年,迪斯尼经典动画《花木兰》从题材本源、角色、色彩等,多处洋溢着中国传统元素的渗透,美国动画设计师究竟从哪些中国传统美学中挖掘了创作该片的动画设计灵感,并用美国价值取向成功阐释了一个传统的中国古典女性励志传说,本文以美国动画电影《花木兰》为切入点,对影片中的造型设计与角色塑造进行探究和分析。并且从其中初步探索《花木兰》中有关中美文化价值取向的冲突与渗透。

[关键词] 动画电影 花木兰 中国传统美学 中美文化冲突

[正文]

花木兰的故事是中国著名的民间传说,最早关于花木兰的记载来自于北宋民歌《木兰辞》,讲述了少女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出征,勇战沙场,最终载誉而归的故事。1998年美国迪斯尼根据这一故事打造的一部经典动画电影《花木兰》一上映就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迪斯尼公司又一动画经典。该影片不是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模式进行改编的,而是在花木兰这个角色上倾注了大量美国人的想法,从西方人的视觉和审美,再现这一中国传奇故事。虽然故事情节大同小异,电影也极力通过很多中国元素努力打造一个中国化的外包装,但是影片从人物塑造到语言风格无不彰显着西方文化色彩。无论从剧情设计还是语言使用上,这部影片都有很浓厚的美国情怀和特色。影片无论从内容还是表达手法上都渗透着美国文化的特征,其实是借中国元素外衣传递着西方的文化观念。 并且,其跨文化、中西合璧的身份使得这部电影表现出了美国那种自我实现的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矛盾与冲突。当中国观众在欣赏该作品时,不能只看到表面上的幽默风趣的美式表达,更应从跨文化的维度思考中西方文化碰撞时表达方式的特点。尤其是在当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大背景之下,如何从中国人的立场向西方阐释中国传统文化更是动画学习者和从业者的重要职责。

一、迪斯尼动画电影《花木兰》中的角色塑造

1.1《花木兰》中的角色塑造亮点

1.1.1对于木须龙角色塑造的解读

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在中国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中国人对龙有着深厚的感情。龙是古老中华文化的传统精神象征,是吉祥如意的代表,是中华民族精神凝聚力的重要符号,体现中华民族团结向上、奋发图强的民族凝聚力,彰显了中华精神精神内涵和实质,是全世界华人精神的联系和纽带。上下五千年,龙的精神已经渗透到中华民族的方方面面,成为精神的集聚和沉淀,已经成为中国在世界上的象征符号、中华民族在众多民族中的独特标志,中华文化纵横海内外的基本象征。对于中华儿女来说,龙的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符号、一种流淌在炎黄子孙中的情感、一种血浓于水的情缘。

木须龙是这部动画片中独特的设计形象,美国人们都喜欢供养动物作为自己的宠物,木须龙就是以这样的形象和身份出现的。迪斯尼动画片中的动物配角形象总是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每一个动画人物都有一个动物宠物或好友,例如灰姑娘仙杜瑞拉的宠物就是小老鼠葛斯和杰克,白雪公主的宠物和好朋友就是小矮人。在影片《花木兰》中,木须龙的角色也是惟妙惟肖。在西方国家远古神话中,龙是不善良的象征,其形象设计就是身体是蜥蜴,长着翅膀,身上带着鳞片,有蛇的身子,嘴中可以吐火。于是,在电影中木须龙说明自己可以保护花家的所有人的时候,就是利用自己可以在口中喷出口的技能彰显自己的力量,传播西方人对龙的解释。木须龙的形象设计尽管很多都使用了我国龙的传统元素进行设计,但是却缺少中国龙形象的威猛、正义、高贵身影,缺失一条需要别人保护的、力量柔弱的动物,影片中木须龙塑造的形象更像是一条害怕人的哈巴狗。中国文化里龙的高大、尊严、伟岸,在影片《花木兰》里全然不见了踪影,失去了所应蕴含的精神内涵。这条名为木须的中国龙,完全是美国化了的龙的形象,是美国人对中国文化予以加工和改造之后的产物。美国人把中国传统的龙的形象进行喜剧化、幽默化的处理,把一个传统、庄严、崇高的形象戏剧化,导致其最终成为了引人滑稽的小丑形象,然后实现美国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曲解和歪曲的目的。


  1.1.2对于顽皮奶奶角色塑造的解读

电影的中间设计场景,老奶奶提着蟋蟀笼子在大街上奔跑。这个场景和美国文化吻合,在美国文化中老年人都有童心,很多已经六七十岁老年人都在工作岗位上奋战,享受生活,打扮时尚,和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一样。但是在我国传统文化的解读中,老年人都是应该休息享清福的长辈,应该被大家尊重和爱戴,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年轻人就会看做不爱戴长者,称之为不孝。

1.1.3对于蟋蟀角色塑造的解读

与此同时,在电影中对于蟋蟀形象的塑造也不对。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蟋蟀经常出现,但是其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被富家子弟关在器皿或者笼子里面玩耍的工具,并不是什么幸福和幸运的象征动物,更加不可能被老奶奶以宠物形式在鸟笼子中,在大街上逛。

1.2 《花木兰》中所传达的文化冲突与文化讽刺

1.2.1《花木兰》中如何用西方思维阐释东方传奇

迪斯尼动画影片《花木兰》的原型来源于我国民间传统的诗词《木兰辞》。《木兰辞》的中心要旨主要就是为了孝义以及父母恩情,为了集体主义的利益,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意义上不屈艰苦的精神,表现出中华民族个人对于家庭奉献精神。

影片在借鉴《木兰辞》核心精神的时候,最终彰显的核心理念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融入了美国精神以及其文化内涵,尤其在人物刻画上,到处都充斥美国精神的影子,塑造了一部体现美国梦形象的影片。美国梦是美国文化的精华,其主要就是不同意识形态领域美国精神的缩影。在广泛意义上的美国梦就是大家都普遍相信,只要是人们努力奋斗,就能实现自身价值,谋求更好生活。虽然这就是理想主义中的泡影,而且金钱主义之上的思想已经让美国梦没有动力,但是对于美国人来讲,依旧是他们内心深入的梦幻。小人物也能实现自我价值的理念体现在各种文化作品中,因此,美国迪士尼生产的《花木兰》也处处可见美国文化的外衣。

电影中的花木兰一直都在传统社会中生活,是一名安分守己的家庭妇女,其相亲并没有成功,其最终希望可以实现本身价值。不但木兰是这样,其身边宠物木须龙和蟋蟀的理想也是如此。实际上,木须龙不是祖先守护木兰的真龙,蟋蟀也没有幸运意义,但是恰恰是这些看起来并没有“强大能量”和“不能成功”角色在经历了奋斗之后成功的例子,才彰显了美国精神主旨,就是不管在多么不幸的情况下,不管多么不堪,一个人都可以利用自己奋斗实现价值。

因为西方文化的影响,传统东方文化中的花木兰被赋予新的精神。毋庸置疑,电影《花木兰》就是以中华文化的符号来彰显美国文化,以中国为主要的阐述对象,将花木兰精神为主要代表中华形象进行了全新解读。《花木兰》是在中国传统故事的虚实架构下,但是其最终表述的却不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和文化内涵,是对中国传统民间传说的重新解构,彰显了典型意义上的美国文化和西方价值观念形象。

1.2.2《花木兰》中平等主义及中国传统父权社会的调侃

美国迪斯尼画影片《花木兰》的原型是我国古代传统的民间传说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花木兰是以为重孝道,为家庭奉献自我、希望实现自我价值的新女性,本身就具备了女性主义的形象。

迪斯尼对中国花木兰的故事进行了改编和创作,赋予其西方的思想,因此,中国观众在观看电影《花木兰》的过程中会存在很多陌生的感觉,感受到电影中塑造花木兰形象和传统意义中我们熟知的花木兰形象大相径庭。西方国家的女性主义说明,传统女性受到精神和肉体上的痛苦都是来自父权社会的打压,女性要想谋取事实上地位平等,就要打破这种传统意义上的父权制度。男女在社会上的地位是平等的,女性通过自己的聪明智慧以及努力,一样可以获得一番事业。于是,影片《花木兰》中,其本身塑造成了女性主义的形象,影片创作队伍最终在花木兰的身上灌输了女性主义精神,利用加工和创作,让花木兰在父权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追求平等,阐述性别之间的差异并没有如此之大,女性一样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一定的事业,并赢得他人的尊重。在传统的东方文化中,素材和表现的主题都相得益彰。

影片一开始,木兰为了家人盛装打扮与媒婆见面,脸上厚厚的脂粉遮住了本来的个性。这其中可以透视出一个现实:在当时的社会中,女子是被看的一方,她们不得不盛装打扮,依靠自己的美丽,去取悦未来的公婆和丈夫。可是木兰虽盛装打扮,可还是没能完全遮住自己的个性,惹了一系列的麻烦,惹恼了媒婆。媒婆最后气急败坏地对木兰说“你可以看起来像个新娘,不过你永远不会为你家里争光。”媒婆的话就彻底的否决了木兰通过嫁一个好婆家——这唯一光宗耀祖的方法来为家族争光的可能。木兰搞砸了与媒婆的见面,她感到很对不起家里人,内心很是伤心和苦闷。她知道自己的任性,会导致失去一切,可她还是擦掉妆容,决定“释放真情的自我,让烦恼不再”,做回原本的自我。

战争中木兰因为受伤,暴露了自己的女子身份,于是,一切都不一样了,本应成为英雄的木兰被赶出了军营,一切都只因为——她是女人!传统的社会是一个父权制的社会,男子的权威是不容被挑战的,男人出征沙场,而女人只能在家中抚养孩子。木兰的行为对父权制的秩序构成了极大的挑战,宰相命令李翔处决木兰,李翔欲提剑将她处决但念及她对自己有救命之恩便带领其他士兵离开,,把花木兰丢弃。

    木兰在苍茫寂寥的雪野中突然明白:“也许我不是为了我爹,我这么做,也许只是想证明我自己的能力,这样每当我看到镜子,就会觉得对得起自己。”木兰想成为一个独立的人,真正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证明自己,而不是依附于丈夫或婆家,来争得荣光。这里彰显的是花木兰具有自我保护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其希望和男性一样,可以实现自身价值。而她的这种思索、这种觉悟,是中国传统故事里的花木兰的思想中所没有的观点。这种为了彰显自己能力而从军行为,在封建社会,对于一个普通人物女性来讲,是出乎意料的。因此在迪斯尼的《花木兰》中,塑造的是颠覆传统社会理念的女子形象。这个女子,虽然有着中国女子的外表,但骨子里流淌的却是美国社会的血液,是一个美国化的形象。

木兰跑到京城跟李翔报信却不被相信的情节里,木兰说了这样一句话“你说你相信花平的,木兰就不一样了吗?”这句话反映出了父权制的本质,不论你的功劳成绩,只要你是女的,就会否定你的一切,抹杀你的一切。是的,花平和木兰,只是名字不同,同一个人,她的社会性别不同,遭受的待遇竟有如此大的差异。木兰又和其他人诉说这一消息,可是因她的女儿装扮,没有人愿意听她说。

   木兰最终成就了她自己,而且是以自己身为女子的真实面目和性别做到了这一点,同时也实现了为花家光宗耀祖的愿望。最让人感动的是,木兰拒绝了皇帝赏赐的宰相官位,选择了回归故乡,仍然做回了父母的女儿——木兰。

迪斯尼影片《花木兰》中女性主义色彩鲜明,其从军行为让其摆脱了父权社会中被奴役、被摆布的行为,而走向了独立的成长奋斗之路,最终实现了自我,这就很好地证明了女性可以像男性一样获得成功,甚至有些方面还强于男性,这也是对传统父权制文化的一次重大突破。电影中饱含着强烈的女性中心主义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的决心,木兰本人就是希望实现自我突破、具有强烈反抗意识的女性,其勇敢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自由和理想,有着独立个性以及鲜明女性思想的新女性,这本身就是对传统意义上女性形象的自我突破和颠覆,在重新阐述之后的新女性形象焕发了新的活力和生机。

二、 《花木兰》中中美文化价值取向的渗透与冲突

2.1《花木兰》中美式价值观念的渗透

2.1.1 美国式的个人英雄主义

无论是什么影片都有其宣传主题。美国人所拍摄的这部《花木兰》是在中国古典文学故事基础上进行的改编,也是美式个人英雄主义的再现。主要创作团队在意识形态上的不同最终决定了电影拍摄主题的不同。我国观众不能希望美国团队创作的电影最终可以反映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就电影来说,对于电影中正面形象和反面形象的塑造都是栩栩如生的。正面形象,代父从军的花木兰表面上纤细柔软,内心却是无比坚毅。从军之后心里塑造过程都塑造栩栩如生。《木兰辞》中记载的也是这样的。但是《花木兰》中的编剧对于木兰形象和我国传统上的描述相违背,木兰身上表现出了美国自由豪放、自由自在的幸福生活,这也对后面影片中塑造的英雄主义形象奠定了基础。其中,反面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栩栩如生,简化狡诈的形象、刚愎自用校尉,蛮横无理的战争队友,心狠手辣的单方军队,昏庸无能的帝皇,木兰在从军路途中遇到人物都是在木兰从军的途中遇到的不利原因。只有虚幻人物的祖先,麻烦不断、情感真实流露的小木龙可以对木兰进行庇佑和安慰。本身的情节设定彰显了木兰性格,凸显了木兰信心十足、斗志昂扬情节设定、乐观向上、勇敢突破的性格。在木兰面对敌人的时候,凸显了面对英雄冷静、镇定的特点,利用巧妙阻拦敌人,救助队友。后期情节设计也都说明了孤身救助主人的场景来体现了孤身救助英雄的场景,在荣华富贵面前体现出了谦卑的身份,也有美男的追随。英雄电影中常见的因素几乎全部都在。

《木兰辞》讲述中基本都未能提及战争过程中木兰战绩的表现,也未能描述木兰对于战争胜利的作用,但是在电影《花木兰》中,木兰的作用被刻画的细致,特别是在和匈奴交战的过程中,木兰炸掉了雪山,将敌人烟蔓,后来又以身犯险救助皇上,这些都体现了美国文化中个主英雄主义。

电影中塑造英雄成为扭转乾坤关键人物,在影片开始的时候,士兵就给皇上说明了匈奴来势汹汹。皇帝就说明了个人对于战争的关键作用。这是对个人主义的宣扬,中国文化中难见这样对个人作用高于集体的表述。尽管个人英雄主义在影片中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和我国古代文化中巾帼英雄的形象也已经是大相径庭。

个人主义在整个影片中也有凸显。木兰的宠物木须龙在祖先庇护下主动保护木兰。在木兰从军之后就一直保护木兰,最后木兰荣耀回到家乡,木兰龙也是欢喜万分,最终回归了宗祠。木兰龙在和木兰经受磨难的过程中彰显字自己的机制,最终也可以在返乡的时候荣耀,改变自己受到摆布和欺凌的命运,获取祖先认可。这种不希望被别人欺侮和凌辱的思想,勇于实现自我价值,和木兰身上的拼死抗争的价值相一致,都是美国梦精华的体现。

影片《花木兰》一直都彰显了自我的作用,希望可以实现自我价值,从侧面上反映了美国价值和西方文化的实现。《木兰辞》主要就是东方文化的忠孝理念,对于集体以及家人的奉献精神。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理念就是个人从属于社会。弱化了个人利益对于集体利益的服从,典型的事情就是在我国传统的家庭中,每个成员都和整个家庭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果一个成员做错了事情,全家人要跟着一起承担。电影中,花木兰,作为家庭成员之一,为了迎合父母的愿望,为了家里的荣耀,她放弃了自己的梦想,违背自己的意愿去参加宫廷的选妃。对她来说,是否能被选入宫与家庭的荣耀息息相关。所以其不能当选的时候,感到不能面对父母。于是,其希望可以守护家族利益,改变自己就是第一步。当禅于越过中国北部边境时,军队聚集起来要保护皇帝,但是皇帝说:“不用,请你们去保护我的子民”。在这种状况下,皇帝都是心系百姓安危,在木兰父亲要求从军的时候,其没有说不能,对老人来说,这就是保家卫国的时刻,自己死而无憾。

迪斯尼电影《花木兰》故事融入了美国英雄主义,当皇帝知道匈奴来临的时候,其在全城公布,“小兵也能立大功”。皇帝的隐含涵义就是个人能力重要性,在和匈奴战役中,木兰力挽狂澜,救助了木兰,与此木兰个人能力也凸显了,实现自我价值,这也从侧面上印证了皇帝宣扬的个人能力。这个情节的设定,折射了美国英雄主义。美国的个人主义彰显了自我意识,个人作用较大,并且认定个人可以利用自己的权利去争取自己应得,从而坚信自己理念和意志。美国这种文化的特征从侧面上彰显了个人的努力和意志的重要性,而且尊重个人意志和权利。

2.1.2 美式文化对父辈的传承思想

2.1.3 探讨勋章的象征意义

影片中有这样一句叙述,I’d have to bring her home with a medal to get back in the temple.只有是英雄才能衣锦还乡。勋章在美国是具有特色的表现方式,奖励是对英雄认可。勋章最早来源于古代时期的欧洲地区,为了给战场上的骑士以荣誉,这标志勋章最初的产生。贵族都彰显标志性意义,贵族都设计了自己标志,制作单位都在盾牌、旗帜上都有印章。例如法国在荣誉勋章,都是在拿破仑时期创建的,原本就是用在战争中立下荣誉勋章的法国人民。而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勋章”是不存在的,皇帝表彰英雄或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人会直接赐予名号、加官进爵或者立碑篆文。 

2.2 反思中国等级观念与美国平等主义

尽管在最近一段时间内中国社会在很多方面都受到美国文化的映射,但是传统意义上的儒家想法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流传久远,最明显特征就是中国家庭在社会中等级观念存在。在家庭中,孩子要尊敬父母和老人,而这种尊敬不是平等的,而是有上下等级的,孩子要无条件接受父母批准,就算父母是错的。父母对子女的未来有选择权利。在电影中,木兰父母私自决定,报名木兰竞选宫中妃嫔,木兰也是为了父母,违背自己良心参加宫廷的竞选。木兰深深知道,如果未能听从父母的想法,在传统社会中就是不孝顺。但是在传统文化之中,这种想法是不可取的。在这种高权利国家里,上级和下级是上下关系,而非平等关系,一个人的地位越高,意味着权利越高。当李翔将军希望自己去战场的时候,宰相当面拒绝了自己的请求,并且说道“将军是你的父亲,但是我可是皇上跟前的宰相”。宰相可以利用自己的职权拒绝将军上战场的请求,但是在宰相受到皇上的圣旨,要求将军出征的时候,尽管其内心是不同意的,但是在有皇上的圣旨,其也只能顺从,因为其心理明白,皇上的权利是超越自己的,皇上、将军、宰相,每个人都有隶属于自己的职权范围,都有自己的等级,下级对上级都应该无限制地遵从。
  但是在美国地区,隶属于低权利的国家,都是提倡在人人平等的社会。托马斯在《常识》一文中,都倡导人人平等,而且认为公民和皇帝都有平等的。在电影中,花木兰以身犯险救助了皇帝之后,皇上对花木兰表示深深敬意,木兰给皇帝拥抱。在我国古代社会,木兰是普通士兵,皇上是天子,皇上给木兰鞠躬这是不可能的,木兰拥抱皇上也是鄙视行为,但是在影片中是对木兰的嘉奖。在迪斯尼影片《花木兰2》中,皇帝命令木兰和李将军护送三位公主去契古王国完婚。在途中,木兰与三位公主聊天,最后与公主成为朋友。这在中国,由于等级观念的影响,公主是不可能和护卫成为朋友的。 
  在美国所有的文化中,平等意识已经渗透进生活中每个方面。无论是父母与子女之间,上司和下属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甚至总统和平民之间都是平等的关系。 

2.2.1中国当下动画电影在当下国际市场上的现状【以《熊出没大电影》《大圣归来》举例进行解读】

大家都说中国动画电影因为一部叫“大圣归来”的国产动画,终于迎来曙光。然而,在我看来,这部电影也许只是让我们可以自豪的宣告,我们的电脑动画制作终于赶上了国际水平。仅此而已。

这的确是部良心之作:一点没有粗制滥造的痕迹。每个人物都是精心设定,动作流畅到位,各种场景无论是长安城还是自然野地和魔窟老巢,简直是恢宏绚烂。构图运镜灯光精美,特效爆棚,连音效细节都很完善。3D效果也是超群,大圣红色斗篷迎风一抖,观众也忍不住抖三抖。把同期一众国产烂片都比到烂泥地里去了。

但是刨去绚丽的视觉外衣,大圣的故事是个典型的Pixar迪斯尼动画套路:友情,自我认识和自我救赎之路。在这条道路上靠不停打怪来通向互相拯救和打终极boss的高潮。可惜人物本身性格塑造和人物关系的确立缺乏细节,不像Pixar能用很多令人信服感动的细节来塑造不同人物个性并且迅速建立起他们的关系。而且,题材上又是一次大圣,不知道孙悟空和西游记还能被我们再用几百年?

片子做得太满。全片都在打斗,走出影院的时候,眼前全是飞来飞去的身影,耳朵里全是东西被砸烂的隆隆低频,很多时候心想,怎么又要打起来了啊,甚至希望大圣快点放大招干了boss吧,太累了。画工精美,处处都是绚烂的场景和色彩,但是虚实对比不够,视觉疲劳。想要借鉴致敬的元素太多,造成格调不统一:打起来觉得是漫威,卖萌起来觉得是Pixar,大圣一说话觉得是周星驰,大Boss一出来觉得是宫崎骏,大Boss一变身觉得是哥斯拉。音乐最糟糕,什么都想试试,一会中国风,一会久石让,一会又是中国风(向大话西游致敬),一会感觉又出现了谭盾(客栈打斗那场全是鼓点)。最要命的是中间三人开始一段伟大友谊之旅时居然出现了汪峰!!!心里大叫WTF!这种歌曲在片中的运用是要向狮子王和宝莲灯致敬么。

大家都用“燃”这个形容日漫的词来褒扬这部影片。但是我没有感受到我小时候看国产动画片时常感到的“美”。

60年代,美影厂的老前辈用中国独特的美学创造了独一无二的中国动画。那是一种诗意传统又变化多端的美。大闹天宫是我记忆里中国动画最高的丰碑,是我小时候最沉迷的美。那个孙悟空,蜂腰柔肢,红脸黄衣黑靴,盘腿鼓腮吃仙桃,醉了脚踩云朵踉踉跄跄,力战天兵时嬉闹顽劣四两拨千金,动作身段行云流水。无论是形象,动作,语言,甚至细微的表情都把孙悟空塑造得丰满立体。可贵的是,这种塑造感觉一点也没有用力过度。那时候也没有3D和电脑动画,不用9头身的人物身材比例,充满力量的肌肉线条,和强烈夸张的透视,照样可以做得很“燃”。直到今天,我每次看到二郎神那个出场,都会激动得起鸡皮疙瘩。大家不妨找来看看。孙悟空和二郎神各自变身斗法那段,从天上到地下,从河边到枝头,有轻有重,有急有缓,创新极了也美极了,比现在只会拳拳到肉配上杜比环绕强劲低音的搏击不知高明多少倍。现在的孩子看大圣归来,看到的是暴力美学。我们那时候看大闹天宫,看到的是整个中国几千年来的美。直到今天,许多人都还能几笔就画出大闹天宫里的孙猴子,托塔李天王和二郎神。但是现在的孩子看完大圣归来能或者愿意去画电影中的人物么。

高潮过后,阵阵悲凉。大圣归来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原创动画电影。这只是一部按迪斯尼模版交出来的精美功课。学生离毕业不远了,可我们其实曾经是师傅啊!

2.2.2 如何取精去粕继承和发扬中美动画艺术的美学价值【以武侠游戏《剑侠情缘网络版叁》举例】

结束语:【有关如何做出适合全年龄市场动画的反思】

迪斯尼影片《花木兰》尽管都是来源于中国影片中花木兰本人历史题材以及相关人物设定,但是在主要情节设定以及语言方面都进行颠覆性尝试。从主要人物性格设定的过程中,对人物的设定、刻画以及故事情节描述和喜剧特色都彰显了美国文化的内涵以及影视特征,但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却一直存在。这是一次成功的以中国元素为外包装进行美国文化营销的商业运作,是一次对中国文化的商业消费。针对中西方不同文化的不同,可以更好地弘扬中华文化,同时还要依靠我国影视动画的不断发展。利用其它民族的民间传说进行本土化传递,然后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传播是现阶段影视作品重要的表现方式。这部影片的成功也对如何通过中国电影传递中国传统文化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强化对于《花木兰》这种动画的注意可以提升动画相关工作者跨文化能力,也是对于我国动画和民间传说的传播。动画工作者们要体现出较强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不但为国内的动画学习者提供准确、权威的影片素材解读,同时要将中国传统东方文化的宣传主动权利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

参考文献:迪斯尼动画创意手法研究 张静 【知网】

创意,动画的灵魂——迪士尼动画创意分析 阮方 【电影评介】

动画电影:叙事与意识形态 陈晓云 【上海大学报】

从《花木兰》到《功夫熊猫》看好莱坞眼中的中国文化 移星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美、日百年动画形象研究 李涛 【知网】

论传统艺术在现代国产动画形象中的缺失 孙建平 张付兰 【知网】

中国传统图形设计研究 焦振涛 【装饰与艺术】

也谈中国传统造物的象征寓意 贺伟 【北京服装学院报】

试论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的理论转型 康宇 【知网】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aca87e1580216fc710afd22.html

《动画电影《花木兰》中的色彩与造型及中美文化渗透初探.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