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自欺,无人能欺?

发布时间:2018-11-03 15:30:2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若不自欺,无人能欺?

关于“忠诚”和“诚信”的来源,“忠诚”是孔子在《论语》当中多次强调的概念,他把它视为人与人交往的基本原则。孔子在《论语》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矣。”意思是人如果不讲诚信,不知道那怎么可以?孔子觉得一个人不讲诚信,简直就是一件很奇怪的事。

但生活当中,我们还是屡屡见到不讲诚信的人和事。也有很多人因为他人的不讲诚信而上当受骗,还有些人是因为自己的不讲诚信而害了别人。以至于“诚信”成为了这个社会上的稀缺资源。

为何孔子视为人之必须的“诚信”成为了当今社会人际交往的稀缺资源呢?我们怎么样才能让“诚信”成为孔子所认为的人之必须?或者人之必备呢?

关于“忠诚”和“诚信”的来源,引用一下明代高僧蕅益大师的两句话:“知自性无邪故忠,知自性无妄故信。”蕅益大师告诉我们,“忠”和“信”都是我们本自具足的东西,因为自性就是我们人的本性、本来面目,或者说,我们的本性和本来面目是不会去骗欺骗人的,你要知道这一点,并且深信它。

所以,蕅益大师认为:诚信是人本来就有,是人的本性,人的本来面目。正因为如此,孔子才会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矣。”意思是人怎么可能不讲诚信呢?不讲诚信,就不可能是一个真正的人。因为人的“诚信”是人与生俱来的东西。

所以,我们要理解,孔子讲“诚信”,并不是对一个人提出外在的要求,而是告诉你内在本来就有的品性。他是让我们认识自己,让我们把内在本质、最初的“诚信”的品性显发出来而已。我们身上有宝藏,不要埋没了它。孔子在《论语》中的很多话,都是本着这样的意思来讲的。可惜,都被我们那些把孔孟之道当学问的人解读成了孔子的谆谆教导和教化。

孔子是因材施教的,你身上没有这样的东西,他不会强求你去具备这样的东西。他说过:“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显然,他绝不是一个固执己见,要求别人的人,哪怕他是为别人好,他都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因为他说过:“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无适”、“无莫”表示孔子对于天下的事,没有必须怎样的想法,也没有必不能怎样的想法,一切都按照义的规定为依据。而“义即是良知”、“良知即是天理”(《传习录》)。

显然,孔子的个性是随缘的,他只按天理、良知行事。而天理、良知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是我们本自具足的东西。所以,他周游列国也罢,弟子三千也罢,他都不是把自己的东西强行让别人去接受,而是告诉别人身上本来就有的东西,你们要看清它,知道它,不要迷失掉。

两千多年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尽管孔孟之道在孔孟在世时,并没有被人奉为至理名言,在其后的历史当中,也时常被后人所诟病,甚至还遭到批判,但两千多年下来,它却一有机会就获得重生。而且,总的来讲。它是中华文化的主脉。

究其根源,是因为他们所讲的东西,是人本身就有的东西。当社会的风向转向我们去看自己的时候,我们大多数人就能看到它的存在。即便社会迷失的时候,大多数人都在向外寻求和攀缘,仍然会有少数有良知的人活在自己的本来面目上,他们也会把孔孟之道传承下去。因为他们从自己身上看到了人人本自具足的东西,这就是中华文化几千年生生不息、绵延不断的原因。

讲了那么多大道理,现实的问题是:为何我们在生活中还是见到了多如牛毛的不讲“诚信”的人和事呢?包括我们自己,也会出现不讲“诚信”的事呢?这与前面讲的“诚信”是与生俱来的观点能否吻合?

我们先看一下别人不讲“诚信”给我们带来的危害是怎么发生的,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我们为什么会被骗的问题。一个人上当受骗了,我们总是把它归结为是别人的问题,说别人是骗子,说别人毫无“诚信”,但我们有想过自身的原因吗?

先以诈骗为例。其实电信诈骗、或者生活当中的一些诈骗案例都证明了,骗子往往利用的是人的贪欲和恐惧。骗子往往会先说你中奖了,奖金有几万,但你得先交个人所得税等等,然后,让你先打几千块钱过去。当然,素不相识就让你打几千块钱,你肯定是心存疑惑的,但那几万元钱的奖金绝对对一般人来讲,还是有诱惑力的。有些人接到这样的电话,不是不假思索地挂断它,而是在想怎样确认这个信息的真实性?

其实,只要你动了确认它真实性的念头,你的中招的概率就很大了。因为它后面所有的设计,都是为你的查证而精心布局的,一般人很难逃脱。也就是说,你真正地被骗,关键点是发生在你去查证它是真是假的念头起来之时。而这个念头为什么会生起来呢?是因为你对他说的那笔奖金有兴趣。这就是贪。

所以,跟骗子斗不是你斗输了,而是你被自己的贪念打倒了。骗子都是专业高手,他们的通话都是精心设计的,而且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你怎么可能斗得赢呢?你唯一的办法是接到这样的电话就直接挂断,你只要不去想那几万块的奖金,就不会跟骗子辨别真伪,骗子所有的设计对你都将失灵。

所以,还是贪念害了自己,相信天上掉馅饼,这就是自欺。所以,凡是被人欺骗的人,都是你的贪念导致的自欺,帮助骗子完成对自己的欺骗。没有你的自欺的帮助,别人是骗不了你的,因为他没有机会骗你。所以,只要你不生贪念,心是安的,活在自己的良知本性上,就无人从贪入手骗得了你。

还有的骗子利用的是人的恐惧心理。如假扮公安、海关、税务等部门给人打电话,让被骗的人缴纳一定的保证金,或者把钱转移到安全账户上。这种被骗的人大多数都是一些经商的人,脑袋瓜子应该不笨,为什么也会上当呢?因为他们接到这样的电话,本是可以置之不理的,但毕竟这些人多少都有一些不太能见光的事,他们心里想,万一接到的电话是真的呢?自己毕竟是有一些事情的,处理不好,麻烦岂不更大?这个万一的念头一冒起来,他就想去核实;这个核实的想法一出来,中招的概率也就很大了。因为,后面又是骗子精心设计的套路了!

其实,破此迷局很简单,政府机关处理这一类的人和事,绝对会把你叫到办公场所来询问的,怎么可能一个电话来处理这些事情?所以,没有必要通过电话辨别真伪,这就避免了进入骗子的圈套。所以,过往自己所犯的错和由此产生的恐惧心理,是这一类人上当的根源。没有这样的错和恐惧来帮助骗子,骗子也没法得手的。

所以,究其根源,我们之所以被骗,主因还是在自己身上,怨不得别人。我们如果活在良知上,不生贪念,不种恶因,坦坦荡荡地活着,骗子又奈你何?别人骗不了你,你不就活在了一个诚实的世界了吗?

所以,诚实的世界不是指你要让这个世界的每一个人都变得诚实,这恐怕是谁也做不到的事。但你可以避免自己不跟不诚实的人和事打交道,或少打交道,你不就为自己营造了一个相对真诚、相对诚信的世界了吗?你的世界你是可以做主的。就像孔子说的:“我欲仁,斯仁至矣。”意思是我想要达到仁德的境界,仁德就会到来,诚信也是如此。

你只要没有贪念,不种恶因,心无恐惧,你就能让自己活在诚信的世界当中。当然,绝对的理想是做不到的,但可以相对地接近。这样,你的抱怨也会少很多,总之知道自己才是诚信问题的根源,这很重要,就像孔子讲的:欲仁才能仁至。你对人的诚信是欲还是疑呢?就是你真想得到吗?那就一定能得到。因为并非人人都是骗子,人大量的时候也并非时时刻刻都在行骗。你的贪念少一点,恐惧少一点,错失少一点,那么大量的时间,你绝对可以活在值得信赖的人事环境当中。

刚才讲的是两个极端的例子,有的人可能认为以此来说诚信不太准确。因为我们毕竟生活工作当中遇到的诚信问题,大量的只跟道德有关,还不至于动不动就上升到法律的高度。

我这里讲一个管理当中的例子。曾经我的一个员工问我说:教授,你相信我吗?因为他觉得好像这一段时间我对他做了一些批评,证明我在怀疑他,怀疑他对公司的忠诚。我拿了一本书放在他面前,我说:这本书代表我相信你。我又拿了一个杯子放在他面前,我说:这个杯子代表不相信你。然后,我告诉他:你刚才问我的问题,我的答案是,我既不是这本书,也不是这个杯子,我说你懂吗?

他当时没弄明白,因为在他的概念里头,相信的反面就是不相信,不相信的反面就是相信,而且必具其一。其实,这种思维方式往往是很多人在工作当中轻信别人的承诺,而后又失望的原因。我们要放弃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错在哪里呢?错在对人的执着上。

我后来对那位员工说,我说:我不对你做可信还是可疑的评价,所以我既不是那本书,也不是那个杯子。我只看你最近做的事:事情是好的,就该表扬;事情是不好的,就该批评。我批评你,并非基于你的可信还是可疑,而是基于你的事情。最后我把他近期的事情一件件展开来说,并且把最终的数据拿来归总。他不再吭声,接受了批评,开始检讨自己。

当这个下属搬出一个我信还是不信他的问题时,如果我说信,毫无疑问,我对他批评的力度就会减弱,不利于他改正自己;我说不信,这又会激化矛盾,我们的注意力都会离开我希望他改正的事情上,批评就会变成争论,没有结果。所以要回到就事论事的原则上,任何事情你都能就事论事,以此来作为你与人相处的原则,你又怎么可能上当受骗呢?

因为,你不去轻信别人的言语承诺,你会仔细看清他做的每一件事情,别人不诚信的言语就能被你避开,或得到你的及时提醒和纠正;你工作当中遇到的不诚信的人和事,不就会减少很多吗?所以说到底,你轻信了别人,是因为你不去跟进检查别人所做的事,你也没有一套机制帮你去跟进检查、督促别人做事的细节、过程和结果。你把所有的希望都像押宝一样地押在这个人的“诚信”上,你当然会屡屡失望,这是你偷懒和缺少方法所导致的,怪别人干什么呢?

人是天生就乐意讲诚信的,因为这样活着的人内心坦荡、充满阳光、无忧无虑。但如果他在一个企业看到别的人可以通过不诚信的手段,轻而易举地获得信任,得到利益,他就会效仿。因为他讲诚信别人也不信,讲了也不会更有好处,而不讲诚信的人却大行其道,他就很容易同流合污。

所以,我们必须营造讲诚信有利的企业文化。方法就是把大家的注意力引导到事情上去,要关注事,而不是整天谈论人。然后,把每件事情的标准、检查、责任都明确清楚。我们欧博把这称之为管理的三要素。事情好坏有个客观的标准,我们就可以派人跟进、检查。检查的结果一定要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上,好的表扬,奖励责任人;坏的,批评、处罚责任人。每一件事情都与具体的责任人挂钩。言而无信的人、或言而不行的人、言而未果的人,自然无处躲藏,企业就会养成言必行、行必果的管理文化,诚信自然就会越来越多。

我们说诚信是人的天性,不代表诚信会自然而然、处处显现,还是需要机制保障的。因为人的良知经常会被人的私欲所引导。我们要靠机制做保障,让人心回归本来面目,诚信就会成为人们乐意为之的美德。

诚信是人的天性,但是它也要通过人自身的修行,才能处处显现的。这就是孔子讲的“克己复礼”的意思。孔子赞扬人的天性,也就是天理,这个天理在社会的表现就是“礼”。但它是要通过人的修行来达成和回归的,这个回归的过程和方法就是“克己”、“修己”。而企业的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是确保企业的每一个人能够“克己”、“修己”的制度保障,当然老板在这套机制当中,必须起示范带头作用。

所以不论别人怎样对自己,我们都要本着诚信的心态来对人。因为我们本来就乐意这样,这会让我们活得轻松。别人对我们不讲诚信的言行,我们怎么规避呢?减少贪念,少种恶因,检查事情,建立责任机制,营造诚信文化就会达到“我欲仁,斯仁至矣”的境界。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a42f18b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d0.html

《若不自欺,无人能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