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括

发布时间:2011-10-27 01:22:2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理想国》又译作《国家篇》、《共和国》等,与柏拉图大多数著作一样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用对话体写成,共分10卷,其篇幅之长仅次于《法律篇》,一般认为属于柏拉图中期的作品。这部“哲学大全”不仅是柏拉图对自己前此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而且是当时各门学科的综合,它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等各方面的问题,以理念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

  《理想国》是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

  柏拉图把国家分为三个阶层: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层、保卫国家的武士阶层、平民阶层。他鄙视个人幸福,无限地强调城邦整体、强调他一己以为的“正义”。在柏拉图眼中,第三阶层的人民是低下的,可以欺骗的。他赋予了统治者无上的权力,甚至统治者“为了国家利益可以用撒谎来对付敌人或者公民”

  《理想国》涉及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政治等内容,主要是探讨理想国家的问题。

  《理想国》一书是柏拉图的一篇重要对话录,对话录里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之口通过与其他人对话的方式设计了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即可以达到公正的理想国。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在他的理想国里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他认为现存的政治都是坏的,人类的真正出路在于哲学家掌握政权,也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拯救当时城邦所处的危机。这种信念构成了柏拉图成熟的政治哲学体系的核心。在他的眼里“哲学家”有着特殊的内涵。他认为哲学家是最高尚、最有学识的人,而这种贤人统治下的贤人政体就是最好是政体。所以,只有建立以哲学家为国王的国家才是最理想的国家。这个国家就是存在于天上的模范国家。

  在他看来,哲学家的本质是具有知识,具有智慧、正义、善的美德,只有哲学家才能达到对国家最高理念的认识,即对“善”的把握,而其他人也只能把握“意见”而已。治国作为一门知识,也只有哲学家才能掌握它,进而有资格执政,也就是说只有哲学家才能达到对于国家理念的认识,知道“理想国”应该怎样组织、怎样治理。这样,所谓哲学家执政,就被柏拉图理解为高超的智慧、真实的知识、完美的德行和绝对最高权力的结合。他坚信只有哲学家才可拯救城邦和人民,哲学家是理想国必然的统治者。

  人类追求的正义与善就是柏拉图理想国的主题,他认为国家、政治和法律要朝向真正的存在并与人的灵魂相关才有意义。在《理想国》里苏格拉底刚开始讨论的话题就是“正义”问题,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柏拉图对正义有着多么强烈的憧憬与向往!他认为绝对的正义在神那里,这正好印证了对话结尾的宣言,“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正义和智慧不仅是国家的主题,也可以说是整个宇宙存在的本质,因为国家的起点“就是永无止境的时间以及时间带来的变化”。

  柏拉图的正义表现在爱情上就是节制。在我们很多人看来,柏拉图式的爱情似乎是精神恋的代名词,用来指称那种超越时间、空间,不以占有对方肉体为目的的只存在于灵魂间的爱情。而实际上柏拉图式爱情的真谛指的是一种对节制的崇尚,对善和美的追求。

作、译者简介

  作者:

  柏拉图(约公元前427-347),出身于雅典贵族,曾执教40年。古希腊哲学家,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他一生著述颇丰,其哲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中。

  译者:

  吴献书(1885-1944),出身于苏州一个书香门第。在东吴大学任教数十年,是“东吴元老”之一,也是“东吴名师”之一。许国璋先生曾三度受教于他,并将其誉为“近代中国英语教育界之大师”。

目录

  第一章 财产 公道 节制及以上三者 之敌对 问答中之人物

  第二章 个人国家教育

  第三章 教育中之艺术

  第四章 财产贫困善德

  第五章 婚姻哲学

  第六章 政治哲理

  第七章 教育之实在与影响

  第八章 四种政治

  第九章 正当之政治与不正当之政治二者之乐趣

第十章 生活之酬报

柏拉图在《理想国》(Republic),把政治制度分为君主制、荣誉制、寡头制、民主制和暴君制.他指出,民主制具有最高度的自由.但由于存有致命的内在矛盾,而可能衰退到野蛮的暴君制.柏拉图称之为"背理自由"的问题

《理想国》以探讨正义问题入手[英]A·E·泰勒:《柏拉图——生平及其著作》,谢随知、苗力田、徐鹏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78页:“人们有时问《理想国篇》是否应被视为对伦理学或政治学的贡献。它的主题是‘正义’还是‘理想的国家’?回答是,根据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观点,在道德和政治之间,除方便的区分外,没有区别。公正的法则,对阶层和城邦跟对个人是一样的。不过我们必须补充说,这些法则首先是个人道德的法则;政治建立在伦理学上,而不是伦理学建立在政治上。”,正义在《理想国》中是道德的代名词,“不正义是心灵本身最大的丑恶,正义是最大的美德”⑥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55133页。,而且,正义的人不仅自己的灵魂是平静的、生活是幸福(快乐)的,进而,他如果作为国家的临护者而出现,则会保证“不是为了某一个阶级的单独突出的幸福,而是为了全体公民的最大的幸福”⑥。反之,如果他是不正义的,那么他的生活就不会幸福的,甚至是痛苦的。正基于此,柏拉图一改其先验主义立场,在《理想国》中提出了一种新的解读道德(正义)与幸福(快乐)关系的方式:道德不仅不排斥幸福,而且在更大的范围和层次上,道德与幸福是一致的。

首先,柏拉图认为,人的心灵分为理智、激情、欲望三部分:理智是爱智的,“全力想要认识事物的真理的”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柏拉图:《理想国》,第367367367375377377377362365360361366384页。;激情是爱胜的,“永远整个儿地是为了优越、胜利和名誉”③;欲望是爱利的,“它的快乐和利益集中在‘利益’上”④。因而,依灵魂的哪一部分处统治地位,相应地存在着三种类型的人:哲学家或爱智者,爱胜者和爱利者。但是,固守于理性主义幸福观的立场上,柏拉图认为,“一种紧密连接着永远不变不灭的真实的,自身具有这种本性并且是在具有这种本性的事物中产生的事物”比“另一种事物,一种永远变化着的可灭的自身具有这样一种本性并且是在具有这一种本性的事物中产生的事物”⑤更具有纯粹的实在,更加具有可知性、真实性和必然性,因而哲学家比较地能够获得可靠的真实的快乐,而爱胜者和爱利者的快乐当中必然地混杂着痛苦,他们得到的不是真正的快乐,只不过是真快乐的影子和画像而已。所以,只有理智占统治地位才是正义的。尽管如此,“如果爱利和爱胜的欲望遵循知识和推理的引导,只选择和追求智慧所指向的快乐,那么它们所得到的快乐就会是它们所能得到的快乐中最真的快乐。”⑥爱胜和爱利如果能够得到正义的理智的引导,也能够获得就其各自自身最真实的快乐,进而,“如果作为整体的心灵遵循其爱智部分的引导,内部没有纷争,那么,每个部分就会是正义的”⑦,心灵的爱胜和爱欲部分服从爱智部分的引导,各司其职,那么,它们自身也是正义的,但必须注意的是,它们的正义是依附性的,是在服从爱智部分引导下由爱智部分赋予的。心灵的这两部分“在其他各方面起自己作用的同时,享受着它自己特有的快乐,享受着最善的和各自范围内最真的快乐。”⑧因而,只有哲学家的心灵才是正义的,他们也因此是最幸福和快乐的。

其次,相反,如果激情或欲望主宰着作为整体的心灵,那么心灵就会“永远处在疯狂的欲望驱使之下,因此充满了混乱和悔恨,……必定永远是贫穷的和苦于不能满足的。”⑨这类人的生活里面充满了痛苦、忧患、怨恨和悲伤,是最最不幸的。“如果你善于从整体上观察他的心灵,透过欲望的众多你就可以看到他的真正贫穷。他的生活是一天到晚提心吊胆。”⑩不正义的人不仅心灵上得不到安慰和平静,而且他的生活也是不幸的,充满了痛苦和悲惨。进而,柏拉图认为,“在美德和幸福方面,不同类型的个人间的对比关系就像不同类型的国家之间的对比关系。”也就是说,如果国家失去了正义,恰如那个不正义的人,“最优秀的最理性的部分受着奴役;而一个小部分,即那个最恶的和最狂暴的部分则扮演暴君的角色”,那么,这个国家就充满了恐惧、叛乱、贫穷、动荡不安和苦痛。至此,柏拉图借格老孔之口判定:“最善者和最正义者是最幸福的人。他最有王者气质,最能自制。最恶者和最不正义者是最不幸的人。他又最有暴君气质,不仅对自己实行暴政而且对他的国家实行暴政。”

最后,在如何保证个人和国家的幸福问题上,柏拉图认为,通过引导和劝说,人们能够认识到正义的重要性以及其对人们幸福生活的保障作用,并能够接受一个有神圣管理的人对他们进行统治。但同时,柏拉图认为,“智慧和控制管理最好来自自身内部,否则就必须从外部强加。”正义不是天然地为公民所具有,为此,必须制订法律作为城邦所有公民的盟友,以之来保证个人的幸福和国家的幸福;必须管教儿童,“直到我们已经靠我们自己心灵里的最善部分的帮助,在他们心灵里培养出了最善的部分来,并使之成为儿童心灵的护卫者和统治者时,我们才让它自由。”换句话说,必须从小在儿童的心灵中培养正义,从而保证他们个人幸福,当给予他们自由后,国家的正义和幸福也得以保障。而在如何教育的问题上,柏拉图认为,必须首先在他们的心灵中培养正义的品质而轻视其他的;在身体的习惯和锻炼方面,以为自己心灵的和谐而协调自己的身体为原则,“不会把身体的健康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把寻求强壮、健康或美的方法放在首要的地位,除非因为这些事情有益于自制精神”柏拉图:《理想国》,第385页。;在追求财富上,注意和谐和秩序的原则;在追求荣誉上,只接受能够使他人格更善的,荣誉若是有可能破坏他已确立起来的习惯的,无论公私方面,都避开它。

至此,柏拉图向我们展示了正义之人不仅心灵是平静的、生活是幸福的,而且如果他作为监国者出现还能保证国家的幸福,其理论上的深刻性就在于,柏拉图认为通过教育和制度建设,幸福是可知的、真实的,最重要的是,是可求的。

但不可否认,就柏拉图道德学说的整体而言,在道德与幸福的对比上,他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了道德,“幸福的人之所以幸福,就在于他们拥有善”③柏拉图:《会饮篇》,《柏拉图全集》第二卷,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47页。,幸福之所以成立,根源在于善,而且,“正因为幸福是以善为目的,追求幸福和追求善是分不开的。”③这正是柏拉图理性主义的幸福观,并且,这种幸福与其说是实在的,倒不如更恰当地说是道德的影子,其本质上是依附性的。虽然这样一种幸福观存在着隔绝现实幸福的危险,但其突出的理论贡献就在于坚持了道德对幸福的主导作用,而这恰恰是孔孟在对“道义之乐”范仲淹晚年徙知杭州,“子弟以公有退志,乘间请治第洛阳,树园圃,以为逸老之地”,范仲淹说:“人苟有道义之乐,形骸可外,况居室乎!”见《范文正公集·年谱》。的论证中所最为彰显的。

《文艺对话集》

本书内容包括伊安篇论诗的灵感;理想国统治者的文学音乐教育、诗人的罪状;斐德若篇论修辞术;大希庇阿斯篇论美;会饮篇论爱美与哲学修养;斐利布斯篇论美感;法律篇论文艺教育。最后还有题解、译后记柏拉图的美学思想等内容,供读者阅读思考。

  本书以文艺理论题材为主,选收《斐德篇》《会饮篇》《理想国》和《法律篇》等八篇对话构成文艺对话集。作品运用苏格拉底式的论辩法,把各方观点都提出来,把其中矛盾剥茧抽丝般地逐层揭露,从而引向比较有说服力的结论。作者把对话体运用得十分灵活,他从日常具体事例出发,以浅喻深,由近及远,去伪存真,层层深入,不但把人自然而然地引到结论,而且使人看到活的思想进程,激发自己的思考。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9854ae819e8b8f67c1cb902.html

《内容概括.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