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莱芜市2013年中考化学试卷详解

发布时间:2013-07-17 21:57:3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山东省莱芜市2013年中考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2分)(2013莱芜)20136月上旬,中国将发射“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发射“神舟十号”飞船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在升空时将会发生下列变化,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火箭点火

B

导流槽内的水受热汽化

 

C

隔热材料脱落

D

整流罩脱落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

解:A、火箭点火的过程中燃料和助燃剂发生化学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导流槽内的水受热汽化的过程中只是水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隔热材料脱落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整流罩脱落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A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2.(2分)(2013莱芜)下列有关物质的分类错误的是(  )

 

A

生石灰属于氧化物

B

小苏打属于盐

 

C

干冰属于混合物

D

酒精属于有机物

考点

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

专题

物质的分类.

分析:

根据混合物、氧化物、有机物和盐的定义及组成解答,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有机物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盐是由金属阳离子(铵根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解答:

解:A、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是由钙、氧两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故不符合题意;

B、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是由钠离子和碳酸氢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故不符合题意;

C、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故符合题意;

D、酒精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

解答本题要分析物质是由几种物质组成的,如果只有一种物质组成就属于纯净物.纯净物按元素种类分成单质和化合物,化合物又分成氧化物、酸、碱、盐.

 

3.(2分)(2013莱芜)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倾倒液体

B

稀释浓硫酸

C

称量固体

D

检查气密性

考点

液体药品的取用;称量器-托盘天平;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专题

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

A、倾倒液体时,试剂瓶口与试管口应紧挨着;

B、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将浓硫酸沿烧杯壁慢慢注入水中不断搅拌,并用玻璃棒;

C、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药品时,砝码放在右盘,物体放在左盘;

D、利用空气热胀冷缩的性质检验装置气密性.

解答:

解:A、倾倒液体时,试剂瓶口与试管口应紧挨着,故A错误;

B、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将浓硫酸沿烧杯壁慢慢注入水中不断搅拌,并用玻璃棒,故B错误;

C、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药品时,砝码放在右盘,物体放在左盘,故C错误;

D、先连接好装置,将导管的一端伸入水中,然后用手握住试管的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则证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所以关于实验基本操作的知识是化学考试的重点内容.

 

4.(2分)(2013莱芜)氮化硅(Si3N4)是一种新型陶瓷材料的主要成分,耐高温,常用于制造业、航天领域.Si3N4中硅元素(Si)的化合价为

(  )

 

A

+2

B

+3

C

+4

D

4

考点

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专题

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

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氮化硅(Si3N4)的化学式进行解答本题.

解答:

解:氮元素显3价,设硅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3x+3)×4=0,则x=+4价.

故选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利用化合价的原则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方法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5.(2分)(2013莱芜)空气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B

造成空气污染的气体主要有COCO2SO2

 

C

饼干在空气中变软是因为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D

工业上常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备氧气

考点

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氧气的工业制法.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A、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水蒸气和其它杂质0.03%

B、二氧化碳不是空气污染物;

C、饼干在空气中变软是因为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D、根据各种气体的沸点不同,工业上常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备氧气.

解答:

解:A、空气的成分主要以氮气和氧气为主,氮气体积约78%、氧气体积约占21%,故说法正确;

B、二氧化碳是空气的成分,不会污染空气,故说法错误;

C、饼干在空气中变软是因为空气中含有水蒸气,故说法正确;

D、根据各种气体的沸点不同,工业上常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备氧气,故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考点考查了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及性质、空气的污染、工业上氧气的制备原理等,难度不大.

 

6.(2分)(2013莱芜)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下列有关原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原子的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B

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C

原子在化学变化中能够再分

D

符号“O”可以代表一个氧原子

考点

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A、根据质子数与核电荷数的关系考虑;

B、根据原子中各微粒的质量大小考虑;

C、根据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变化情况考虑;

D、根据符号代表的含义考虑.

解答:

解:A、原子的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还等于核外电子数,故A说法正确;

B、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核外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故B说法正确;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所以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够再分,故C说法错误;

D、符号“O”可以代表氧元素,也可代表一个氧原子,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了解质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的关系.

 

7.(2分)(2013莱芜)如图为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由此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类型是(  )

 

A

置换反应

B

分解反应

C

化合反应

D

复分解反应

考点

反应类型的判定.

专题

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能量变化.

分析:

会从微观变化示意图中看出反应物、生成物的种类,并熟知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定义,例如: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解答:

解:首先根据根据化合物的定义,从微观变化示意图中我们可以知道反应物A是单质,B是化合物,生成物C是化合物,D是单质,而置换反应的定义是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所以不难得知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故答案为:A

点评:

此题综合性较强,不但要求同学们会看微观变化示意图,而且要求对单质、化合物和基本反应类型的定义熟悉才行.

 

8.(2分)(2013莱芜)下列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一定伴有能量变化

 

B

一定能改变物质的性质

 

C

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一定变化

 

D

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和原子个数一定不变

考点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化学反应的实质.

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

A、化学变化中通常会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

B、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有新物质生成;

C、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一定变化;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和原子个数一定不变.

解答:

解:A、化学变化中通常会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因为化学变化中常伴随有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故说法正确;

B、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有新物质生成,因此化学变化一定能改变物质的性质,故说法正确;

C、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一定变化,故说法错误;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和原子个数一定不变,故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

判断物质变化是否发生化学的变化的关键是比较变化前后物质的差别:是只限于物质的状态变化,还是物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9.(2分)(2013莱芜)下列化学用语与含义相符的是(  )

 

A

4个氢原子:2H2

B

铝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Al3+

 

C

2个碳酸根离子:2CO32

D

2个氮分子:2N

考点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A、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B、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

C、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D、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解答:

解:A、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4个氢原子可表示为:4H,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由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故铝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可表示为:,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碳酸根离子可表示为:2CO32,故选项说法正确.

D、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2个氮分子可表示为:2N2,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常见化学用语(原子符号、化合价、分子符号、离子符号等)的书写和理解能力.

 

10.(2分)(2013莱芜)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可以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

 

B

对天然水进行净化的各种处理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是蒸馏

 

C

自然界中的水大多属于混合物

 

D

加明矾能使海水中的盐分沉淀而淡化

考点

硬水与软水;水的净化;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A、用肥皂水可以区别硬水和软水;

B、蒸馏是把水从水的混合物中分离出来,得到纯净的水;

C、混合物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自然界中的水大部分属于混合物;

D、淡化海水的方法有蒸馏法、结晶法、淡化膜法、多级闪急蒸馏法等,其中最常用的为蒸馏法和淡化膜法,而加入明矾只能使水中的悬浮杂质沉降.

解答:

解:A、用肥皂水可以区别硬水和软水,出现较多泡沫的,属于软水,有较少泡沫或浮渣出现的水属于硬水,故A正确;

B、蒸馏是把水从水的混合物中分离出来,得到纯净的水,故B正确;

C、混合物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自然界中的水大部分属于混合物,故C正确;

D、淡化海水的方法有蒸馏法、结晶法、淡化膜法、多级闪急蒸馏法等,其中最常用的为蒸馏法和淡化膜法,而加入明矾只能使水中的悬浮杂质沉降,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了水的有关知识,综合性较强,易出错.

 

11.(2分)(2013莱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常常涉及化学知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洗洁精能清除油污,其过程是物理变化

 

B

划火柴时火柴梗向上,火焰会熄灭,这是因为它接触不到氧气

 

C

食盐是咸的,白糖是甜的,不同种物质的性质不同

 

D

燃煤取暖,是利用了燃煤燃烧放出的热量

考点

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专题

化学与生活.

分析:

A、洗洁精可以使油污以细小的液滴均匀分散到水中,形成乳浊液,其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

B、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C、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

D、燃烧是一种剧烈的发光、放热的化学反应,燃煤燃烧时也会放出热量.

解答:

解:A、洗洁精可以使油污以细小的液滴的形式均匀分散到水中,形成乳浊液,其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属于物理变化,故A正确;

B、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划火柴时火柴梗向上,火焰会熄灭是因为温度达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而不是因为它接触不到氧气,故B错误;

C、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结构,不同的结构决定了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食盐和白糖是不同的物质,所以性质也会有所不同,故C正确;

D、燃烧是一种剧烈的发光、放热的化学反应,燃煤燃烧时也会放出热量,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

此题不难解决,它体现了“化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是化学”的理念,是化学考试的重点和热点内容.

 

12.(2分)(2013莱芜)下列有关氧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黑色固体

 

B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中,可以将铜丝换成木炭

 

C

用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反应才有可能产生氧气

 

D

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是可燃物

考点

氧气的化学性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

氧气、氢气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

A、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木炭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结合压强知识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判断;

D、根据氧气具有助燃性,不具有可燃性分析判断.

解答:

解: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不发出耀眼的白光,只是火星四射,故选项错误;

B、由于木炭与氧气反应,消耗氧气,但同时又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瓶中的压强没有减小,无法测出氧气的含量,所以不能把铜丝换成木炭,故选项错误;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因此用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反应才有可能产生氧气,故选项正确;

D、氧气没有可燃性,不能燃烧,因此不是可燃物,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质量守恒定律以及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是利用了加热铜丝消耗氧气,使瓶中压强减小的原理,才能作出正确解答.

 

13.(2分)(2013莱芜)下列做法不安全的是(  )

 

A

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B

夜间发现家中煤气泄露,立即开灯查明泄露原因

 

C

不慎碰倒燃着的酒精灯,立即用湿布盖灭

 

D

进入闲置的地窖前先进行灯火实验

考点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防范爆炸的措施.

专题

化学与生活.

分析:

A、根据灭火的原理判断,灭火的原理有三个:一是清除可燃物或把可燃物与其它物品隔离,二是隔绝氧气或空气,三是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三者具其一即可;

B、根据煤气属于可燃性气体进行解答;

C、根据灭火的原理进行解答;

D、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解答.

解答:

解:A、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利用隔绝氧气的方法,达到灭火的目的,故不符合题意;

B、煤气属于可燃性气体,遇电火花可能会发生爆炸,所以夜间发现家中煤气泄露,不能立即开灯,应该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故符合题意;

C、酒精着火,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能使酒精与氧气隔绝,又能起到降温的作用,故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因此闲置的地窖内容易聚集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所以进入闲置的地窖前先进行灯火实验,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安全方面的知识,要理解各种物质的性质,要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

 

14.(2分)(2013莱芜)下列有关环境和能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回收处理废旧电池既可节约金属资源又可减少环境污染

 

B

过量使用农药和化肥会造成环境污染

 

C

煤、石油、天然气等都是化石燃料

 

D

为减少白色污染可将废弃塑料就地焚烧

考点

金属的回收利用及其重要性;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白色污染与防治;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专题

化学与环境保护.

分析:

A、根据废旧电池含有金属汞、铅进行解答;

B、根据过量使用农药和化肥会造成水和土壤污染进行解答;

C、根据煤、石油、天然气等都是化石燃料进行解答;

D、根据将废弃塑料就地焚烧会产生有害气体和粉尘进行解答.

解答:

解:A、废旧电池含有金属汞、铅,所以回收处理废旧电池既可节约金属资源又可减少环境污染,故A正确;

B、过量使用农药和化肥会造成水和土壤污染,故B正确;

C、煤、石油、天然气等都是化石燃料,故C正确;

D、将废弃塑料就地焚烧会产生有害气体和粉尘,污染环境,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

环境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与之相关的问题就成为中考的热点之一,望同学们注意.

 

15.(2分)(2013莱芜)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除去CO2中的CO

点燃

B

区分铁粉与二氧化锰粉末

观察颜色

C

区分羊毛与合成纤维

点燃,闻气味

D

除去FeSO4溶液中的CuSO4

加入足量锌粒,过滤

 

A

A

B

B

C

C

D

D

考点

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盐的化学性质;物质的鉴别、推断.

专题

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分析:

A、依据少量的一氧化碳存在于二氧化碳中不易被点燃的原因进行分析;

B、根据铁粉与二氧化锰粉末都是黑色分析解答;

C、依据羊毛与合成纤维点燃后产生的气味不同分析解答;

D、依据锌不但和硫酸铜溶液反应还和硫酸亚铁溶液反应分析解答.

解答:

解:A、不宜用点燃的方法除去CO2中的少量CO,是因为少量的一氧化碳在二氧化碳中可能不能燃烧,一般采用通过灼热的氧化铜来除去一氧化碳,故A错误.

B、铁粉与二氧化锰粉末都是黑色,所以不能用观察颜色区分铁粉与二氧化锰粉末,故B错误.

C、羊毛在点燃时会产生出焦羽毛味,而合成纤维没有焦羽毛味,所以采用点燃,闻气味的方法可区分该两者,故C正确.

D、由于锌不但和硫酸铜溶液反应还和硫酸亚铁溶液反应,所以不能用加入足量锌粒过滤除去FeSO4溶液中的CuSO4,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是一道鉴别及除杂题,解题的关键是利用鉴别与鉴定的基本原则,同时结合相关物质的性质对选项中的物质进行讨论即可.

 

16.(2分)(2013莱芜)饮料中的果味大多来自酯类.丁酸乙酯(C6H12O2)是无色具有菠萝香味的液体,常用作食品、饮料的调香剂.关于丁酸乙酯说法正确的是(  )

 

A

相对分子质量为116g

 

B

20个原子构成

 

C

分子中碳、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362

 

D

氢元素质量分数最小

考点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A、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常常省略不写.

B、根据丁酸乙酯的微观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1个丁酸乙酯分子的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100%,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常常省略不写,故选项说法错误.

B、丁酸乙酯是由丁酸乙酯分子构成的,1个丁酸乙酯分子是由6个碳原子、12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C1个丁酸乙酯分子是由6个碳原子、12个氢原子、2个氧原子构成的,则一个丁酸乙酯分子中,碳、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361,故选项说法错误.

D、丁酸乙酯中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为12×6=72,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为1×12=12,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为16×2=32,氢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最小,则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7.(2分)(2013莱芜)物质的用途与性质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是(  )

 

A

铜用于制导线,是由于铜有良好的导电性

 

B

氮气常用作保护气,是由于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

 

C

铁制品表面涂“银粉”(铝粉),是由于铝的化学性质比铁稳定

 

D

二氧化碳通常用于灭火,是由于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且密度比空气大

考点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根据铜、氮气、二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和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解:A、铜有良好的导电性,可用于制导线,故选项说法正确.

B、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常用作保护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C、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铝在空气中易被氧气氧化生成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不易锈蚀,故选项说法错误.

D、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且密度比空气大,通常用于灭火,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8.(2分)(2013莱芜)美国科学家卡尔克利特在真空条件下,成功制得盐粒状的“氮5”(化学式为N5),在制取“氮5”的实验中,它曾发生了爆炸,摧毁了实验室的设备.因此科学家认为,如果能让这种物质保持稳定,它可以成为火箭和导弹的理想燃料.有关“氮5”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氮5”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

B

每个N5分子由5个氮原子构成

 

C

“氮5”是一种化合物

D

真空条件下“氮5”是一种气体

考点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A、根据题意,在制取“氮5”的实验中,它曾发生了爆炸,摧毁了实验室的设备.因此科学家认为,如果能让这种物质保持稳定,它可以成为火箭和导弹的理想燃料,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每个N5分子的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C、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

D、根据题意,在真空条件下,成功制得盐粒状的“氮5”(化学式为N5),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在制取“氮5”的实验中,它曾发生了爆炸,摧毁了实验室的设备.因此科学家认为,如果能让这种物质保持稳定,它可以成为火箭和导弹的理想燃料,则可推断“氮5”的化学性质不稳定,故选项说法错误.

B、每个N5分子是由5个氮原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C、“氮5”是由氮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选项说法错误.

D、在真空条件下,成功制得盐粒状的“氮5”(化学式为N5),真空条件下“氮5”是盐粒状的固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单质与化合物的特征等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9.(2分)(2013莱芜)下面是某学生对课本中图表资料使用情况的叙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利用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表,查出元素的化合价

 

B

根据溶解度曲线图,判断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

 

C

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判断金属与盐酸能否发生置换反应

 

D

根据酸、碱、盐的溶解性表,判断某些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

考点

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酸碱盐的溶解性.

专题

课本知识同类信息.

分析:

A、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表分析;

B、根据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分析;

C、根据金属与酸反应的条件判断;

D、根据酸碱盐的溶解性表及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分析.

解答:

解:A、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表只能查出相对原子质量,不能查出化合价,故说法错误;

B、从溶解度曲线图中可以判断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故说法正确;

C、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与酸反应,氢后金属不能与酸反应,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可以判断金属与盐酸能否发生置换反应,故说法正确;

D、据酸、碱、盐的溶解性表,可以判断酸碱盐的溶解性,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或水,因此可判断某些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故说法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跨度,强调了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

 

20.(2分)(2013莱芜)一定质量的镁条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氧化镁.固体质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生成MgO的质量:m2g

 

B

参加反应的Mg的质量:m1 g

 

C

参加反应的O2的质量:(m2m1g

 

D

参加反应的镁和氧气的质量比:=

考点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专题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回答,镁在空气中燃烧是与氧气反应,反应后生成氧化镁,据此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

解:A、由图象可知反应的最后固体质量最终为m2g,该值即是氧化镁的质量;

B、该反应的期初固体的质量即为镁的质量,所以为m1 g

C、由于氧化镁的质量等于镁和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和,所以参加反应的O2的质量:(m2m1g

D、由镁的燃烧的方程式为2Mg+O22MgO可知镁和氧气的质量比为=,利用BC的结论可知镁和氧气的质量比=

故选D

点评:

运用质量守恒定律时,一定不能漏掉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特别是气体物质的质量.

 

二、理解与应用(本题包括5小题,共31分)

21.(4分)(2013莱芜)化学正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得各个方面,如环境、能源、材料、健康等.

1)某空间站能量转化有两条途径:当向阳时利用光电转化器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背阳时利用氢氧燃料电池将 化学能 能转化为 电 能.

2)制作三鲜水饺的主要原料有虾仁、鸡蛋、韭菜、面粉等,其中能为人类提供能量的营养素有蛋白质、 糖类 

3)房屋装饰常用到铝合金、玻璃、涂料等材料,其中属于硅酸盐材料的是 玻璃 

4)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经研究发现不含碳元素的NH3燃烧产物没有污染,且释放大量能量.将NH3燃烧的化学方程式补充完整:4NH3+3O26H2O+ 2N2 

考点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

专题

化学与生活.

分析:

1)氢氧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分析,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2)根据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三大类营养物质分析判断.

3)根据材料的分类进行分析.

4)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据此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推断未知生成物的化学式.

解答:

解:(1)氢氧燃料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故答案为:化学;电.

2)在营养物质中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三大类营养物质是糖类、蛋白质和脂肪,虾仁、鸡蛋提供蛋白质,面粉提供糖类,故答案为:糖类;

3)铝合金属于金属材料,玻璃属于硅酸盐材料,涂料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故答案为:玻璃;

4)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反应物中氮、氢、氧原子个数分别为4126,反应后的生成物中已有氮、氢、氧原子个数分别为0126,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生成物中还少4个氮原子,因此空中应填2N2,故答案为:2N2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燃料电池的能量转化、人体中的供能营养素、材料的分类以及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所在.

 

22.(8分)(2013莱芜)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请回答:

1)从组成角度看:氯化钠是由 钠元素和氯元素 组成.

2)从微粒角度看:氯化钠是由 Na+Cl 构成(用微粒符号表示).

3)从制备角度看:将海水进行 蒸发结晶 可得到粗盐.除去粗盐中含有的SO42Ca2+Mg2+等杂质,常加入过量的①Na2CO3溶液、②BaCI2溶液、③NaOH溶液,三种试剂的加入顺序为 ②③①或③②①或②①③ (填序号).碳酸钠和盐酸反应液能生成氯化钠,工业上不用此反应制备氯化钠的原因是 碳酸钠、盐酸的成本比氯化钠高 

4)从变化角度看:将氯化钠和水在通电条件下反应能生成一种碱、氢气和氯气(CI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Cl+2H2OCl2+H2+2NaOH .高中化学反应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元素的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另一类是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都没有改变的是非氧化还原反应,据此判断上述反应的类型为 氧化还原反应 

考点

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氯化钠与粗盐提纯;盐的化学性质;反应类型的判定;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能量变化;常见的盐 化学肥料.

分析:

1)根据氯化钠是由钠元素和氯元素组成进行解答;

2)根据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进行解答;

3)根据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NaOH溶液除镁离子、BaCI2溶液除去硫酸根离子、而Na2CO3溶液为了除去钙离子以及过量的钡离子进行解答;

4)根据氯化钠和水在通电条件下反应能生成氢氧化钠、氢气和氯气进行解答.

解答:

解:(1)从组成角度看氯化钠是由钠元素和氯元素组成;故填:钠元素和氯元素;

2)从微粒角度看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故填:Na+Cl

3)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所以从制备角度看:将海水进行蒸发结晶可得到粗盐;NaOH溶液除镁离子、BaCI2溶液除去硫酸根离子、而Na2CO3溶液为了除去钙离子以及过量的钡离子,所以常加入过量的①Na2CO3溶液、②BaCI2溶液、③NaOH溶液,三种试剂的加入顺序为②③①或③②①或②①③;碳酸钠和盐酸反应液能生成氯化钠,工业上不用此反应制备氯化钠的原因是碳酸钠、盐酸的成本比氯化钠高;故填:蒸发结晶;②③①或③②①或②①③;碳酸钠、盐酸的成本比氯化钠高;

4)氯化钠和水在通电条件下反应能生成氢氧化钠、氢气和氯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Cl+2H2OCl2+H2+2NaOH,该反应中氯元素的化合价由1价变为0价,而氢元素的化合价由+1价变为0价,所以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填:2NaCl+2H2OCl2+H2+2NaOH;氧化还原反应.

点评:

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要加强基础知识的记忆.

 

23.(5分)(2013莱芜)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1)降雨是自然界中水循环的一个环节,请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这一变化过程 水分子失去能量,水分子运动速率减慢,分子间隔变小,由水蒸气变成液体 

2pH5.6的降水称为酸雨,要检验某次降水是否是酸雨,正确的操作为 在玻璃片上或白瓷板上放一片pH试纸,用玻璃棒蘸取雨水滴在pH试纸上,将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比,若pH小于5.6,则为酸雨.若pH大于5.6,则不是酸雨. 

3)水是常用的溶剂.向20mL水中溶解一定量KNO3固体的操作如下,请根据实验现象和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水的密度以1g/mL计):

ABC中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的是 B ,一定是不饱和溶液的是 A ;当X= 1.32 g时,B中恰好没有固体剩余.

考点

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溶液的酸碱度测定;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空气与水.

分析:

1)根据在物理变化中分子的变化进行分析;

2)根据PH试纸的使用方法分析回答;

3)根据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定义、溶解度的含义计算分析.

解答:

解:(1)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蒸汽的温度降低时,水分子失去能量,水分子运动速率减慢,分子间隔变小,从而水由气体变成了液体就形成了降雨;

2)检验降水是否是酸雨,应使用pH试纸.测定时,在玻璃片上或白瓷板上放一片pH试纸,用玻璃棒蘸取雨水滴在pH试纸上,将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比,若pH小于5.6,则为酸雨.若pH大于5.6,则不是酸雨;

3)在B溶液中,有未溶解的KNO3固体,一定是KNO3的饱和溶液;由溶解度曲线可知,在20°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克,由溶解度的含义可知,在20mL水即20g水中能溶解6.32g,所以,A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由于在B溶液中已溶解了5g硝酸钾,当X=1.32g时,B中恰好达到饱和没有固体剩余.

故答为:(1)水分子失去能量,水分子运动速率减慢,分子间隔变小,由水蒸气变成液体;(2)在玻璃片上或白瓷板上放一片pH试纸,用玻璃棒蘸取雨水滴在pH试纸上,将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比,若pH小于5.6,则为酸雨.若pH大于5.6,则不是酸雨.(3BA1.32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与水有关的知识,熟悉水的微观构成、会用pH实质测定雨水的酸碱度,准确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的定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4.(6分)(2013莱芜)归纳总结是化学学习的常用方法.

1)甲+HClNaCl+H2O,甲物质可以是 NaOH  Na2O (填两种不同类别物质的化学式).上述转化中,属于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NaOH+HCl=NaCl+H2O 

2)乙在空气中燃烧生成CO2H2O,请写出符合条件的一个化学方程式 CH4+2O2CO2+2H2O 

3ABCDE都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BDE均为氧化物,常温下B为固态,D为液态,E为气态;ABC中均含有同一种金属元素.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生成物略去).

写出下列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BC CaO+H2O=CaOH2 

CA CaOH2+CO2=CaCO3+H2O 

考点

物质的鉴别、推断;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常见物质的推断题.

分析:

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1)盐酸能与碱或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酸和碱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

2)含有碳和氢元素的物质在空气中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3A高温能分解生成固体B,则A可能是碳酸钙,生成的B为氧化钙;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水是液态,故D是水,C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钙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E是气体,故E是二氧化碳.

解答:

解:(1)盐酸能与氢氧化钠或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氢氧化钠和盐酸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故填:NaOHNa2ONaOH+HCl=NaCl+H2O

2)含有碳氢元素的物质燃烧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例如甲烷,故填:CH4+2O2CO2+2H2O

3A高温能分解生成固体B,则A可能是碳酸钙,生成的B为氧化钙;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水是液态,故D是水,C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钙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E是气体,故E是二氧化碳,代入框图,推断合理;

B是氧化钙,D是水,C是氢氧化钙,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故填:CaO+H2O=CaOH2

C是氢氧化钙,E是二氧化碳,A是碳酸钙,氢氧化钙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故填:CaOH2+CO2=CaCO3+H2O

点评:

本题为框图式物质推断题,完成此题,关键是找准解题突破口,直接得出有关物质的化学式,然后根据物质的性质结合框图推断得出其他物质的化学式.

 

25.(8分)(2013莱芜)人类生活生产离不开金属,不仅因为其物理性能优良,还与化学性质密切相关.

1)态被称为“21世纪金属”,呈灰色,能在氮气中燃烧,熔点高.钛和钛合金是新型的结构材料,主要用于航天和航海工业.上述描述中属于钛化学性质的是 能在氮气中燃烧 

2)某小组用图所示装置对铁生锈的条件进行探究.4min后发现A中铁钉表面灰暗,B中铁钉依然光亮,对比AB现象说明:决定铁生锈快慢的一个重要因素是 氧气的浓度 

3)工业生产常用10%的稀盐酸来除铁锈,写出除锈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Fe2O3+6HCl=2FeCl3+3H2O ;实验室用浓盐酸配制10%稀盐酸时,用到的主要仪器有 量筒、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4)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金属位置越靠前,越容易失去电子.CaMgK三种金属失去电子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KCaMg ,如图是三种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据此推测金属失去电子能力的强弱除与最外层电子数有关外,还可能与 电子层数 有关.

考点

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酸的化学性质;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专题

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

1)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质的化学性质;

2)铁生锈的条件是铁与氧气、水共同作用的结果,对比AB两图,就是空气与氧气的差别;

3)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它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配制溶液所需要的仪器主要有量筒、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4)熟记金属活动性顺序才能解决此题.

解答:

解:(1)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质的化学性质,例如可燃性、还原性等,故答案为:能在氮气中燃烧;

2)铁生绣的条件是铁与氧气、水共同作用的结果,对比AB两图,就是空气与氧气的差别,故答案为:氧气的浓度;

3)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它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配制溶液所需要的仪器主要有量筒、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故答案为:Fe2O3+6HCl=2FeCl3+3H2O 量筒、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4)根据所学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和题目的已知条件“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金属位置越靠前,越容易失去电子”,可知CaMgK三种金属失去电子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是K

CaMg;根据题目所给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发现MgKCa少一个电子层,故答案为:KCaMg;电子层数.

点评:

此题综合考查学生对金属有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中考考试的热点.

 

三、实验与探究(本题包括2小题,共21分)

26.(4分)(2013莱芜)掌握常用仪器的特征和用途,有利于开展化学学习和研究.请从下列常见仪器示意图中,选择适当的字母序号填空.

1)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的仪器 A 

2)过滤时所用到的玻璃仪器 BDF 

3)用排水法收集一瓶氧气需要用到的仪器 EHI 

4)溶解、过滤、蒸发操作中都用到的仪器 D 

考点

用于加热的仪器;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选用.

专题

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

根据实验室仪器使用规则去做此题.

解答:

解:(1)量筒、集气瓶等仪器不能加热,烧杯不能直接加热,需要垫石棉网,试管是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的仪器,故答案为A

2)过滤时所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漏斗,故答案为:BDF

3)用排水法收集一瓶氧气需要用到的仪器有:水槽、导管、集气瓶,故答案为:EHI

4)溶解时需要用到烧杯、玻璃棒,过滤时需要用到铁架台、烧杯、玻璃棒、漏斗,蒸发时需要用到酒精灯、蒸发皿、玻璃棒、铁架台,所以在溶解、过滤、蒸发操作中都用到的仪器是玻璃棒,故答案为:D

点评:

认识实验室中一些常见的仪器,并知道它们的一些用途和用法是很有必要的.

 

27.(7分)(2013莱芜)某同学利用“多米诺骨牌”效应,设计了如图气体制取与性质验证的组合实验,打开A中分液漏斗的活塞,很快看到E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且溶液由紫色变红色.请看图回答问题:

1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H2O22H2O+O2↑ B中白磷不燃烧,原因是 温度没有达到白磷的着火点 

2CD中看到的现象分别是 C中液面下降  D中有液体进入且产生气泡 

3)用化学方程式表示E中颜色变化的原因 CO2+H2O=H2CO3 ;用F装置收集气体的依据是 气体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考点

氧气的制取装置;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专题

综合实验题.

分析:

1)由题意知,反应物双氧水,生成物水和氧气,反应条件为二氧化锰做催化剂,故可书写其化学方程式;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B中白磷不能够燃烧的原因;

2)氧气流进入C,气压增大,则把盐酸压入D和石灰石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3)二氧化碳气体进入E,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紫色石蕊遇酸变红色;用F装置是向上排空气法,适合收集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

解答:

解:(1)由题意知,反应物双氧水,生成物水和氧气,反应条件为二氧化锰,故反应的方程式为:2H2O22H2O+O2↑;B中白磷没能够燃烧的原因是白磷虽然与氧气接触,但温度没有达到白磷的着火点;

2)氧气流进入C,装置内的气压增大,则把盐酸压入D中和石灰石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因此观察到的现象是:C中液面下降;D中有液体进入且产生气泡;

3)二氧化碳气体进入E,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紫色石蕊遇酸变红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F装置收集气体是向上排空气法,适合收集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故收集气体的依据是气体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故答案为:(12H2O22H2O+O2↑;温度没有达到白磷的着火点;

2C中液面下降;D中有液体进入且产生气泡;

3CO2+H2O=H2CO3;气体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点评:

本题是一道综合性的气体制取、收集、性质的考查,解决本题需要掌握氧气的反应原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及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及可燃物燃烧的条件等知识.

 

28.(10分)(2013莱芜)在学习盐的性质时,某组同学将碳酸钠溶液和一瓶标签破损的溶液M(如图)进行反应,有白色沉淀产生,过滤后得到澄清滤液.同学们对该实验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探究一 M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1)【提出猜想】该组同学认为M溶液的溶质有两种可能:①是 氢氧化钙 ,②是CaCl2

【收集资料】CaCl2水溶液呈中性.

2)【设计实验】同学们设计了如下方案并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M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 酚酞 

 溶液变红 

猜想①正确,碳酸钠与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CaOH2=CaCO3+2NaOH 

探究二 过滤后澄清滤液中会有哪些溶质?

【提出猜想】猜想一:NaOHNa2CO3;猜想二:_____;猜想三:NaOH

3)【实验验证】同学们针对“猜想一”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样于试管中,滴入几滴稀盐酸

没有气体产生

“猜想一”不成立

他们的实验结论是否正确? 不正确 ,理由是 溶液中氢氧化钠能与加入的少量盐酸反应,即使溶液中有碳酸钠也可能不产生气体. 

4)【继续探究】设计实验方案确定滤液中溶质的组成.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分别取少量滤液于AB两支试管中,A中加入CaCI2溶液,B中加入 Na2CO3 溶液

A中产生白色沉淀,B中没有沉淀

“猜想一”成立

 若A中没有沉淀,B中产生沉淀 

“猜想二”成立

 若AB中都没有沉淀 

“猜想三”成立

考点

缺失标签的药品成分的探究;盐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科学探究.

分析:

探究一 1)根据碳酸钠的性质和部分标签的内容进行猜想;

2)根据氢氧化钙或氯化钙溶液的酸碱性分析设计实验,根据反应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探究二【提出猜想】根据碳酸钠与氢氧化钙的反应及反应物的量分析猜想;

3)根据氢氧化钠、碳酸钠能与盐酸反应分析实验的结论;

4)根据碳酸钠与氯化钙的反应、氢氧化钙与碳酸钠的反应完成实验.

解答:

解:探究一 1)有标签可知,溶液为钙的化合物溶液,能与碳酸钠的反应可能是氢氧化钙或氯化钙;

2)由于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氯化钙溶液呈中性,所以,设计实验如下;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M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酚酞

溶液变红

猜想①正确,碳酸钠与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OH2=CaCO3+2NaOH

探究二【提出猜想】由于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由于反应的量不同,所以,过滤后澄清滤液中会有的溶质可能是NaOHNa2CO3NaOHCaOH2 NaOH

3)由于溶液中氢氧化钠能与加入的少量盐酸反应,即使溶液中有碳酸钠也可能不产生气体.所以,他们的实验结论不正确;

4)由于碳酸钠与氯化钙的反应生成沉淀、氢氧化钙与碳酸钠的反应生沉淀,所以,设计实验如下: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分别取少量滤液于AB两支试管中,A中加入CaCI2溶液,B中加入Na2CO3溶液

A中产生白色沉淀,B中没有沉淀

“猜想一”成立

A中没有沉淀,B中产生沉淀

“猜想二”成立

AB中都没有沉淀

“猜想三”成立

故答为:探究一 1)氢氧化钙;(2)见上表;(3)不正确,溶液中氢氧化钠能与加入的少量盐酸反应,即使溶液中有碳酸钠也可能不产生气体;(4)见上表.

点评:

本考点探究了物质的组成成分,解答本题关键是在分析过滤后溶液中溶质成分时不仅要看生成物中溶质,还要看反应物是否有剩余,检验钙离子可以用碳酸根离子来考虑,检验碳酸根离子,可以用钙离子检验.本考点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四、分析与计算(本题包括1小题,共8分)

29.(8分)(2013莱芜)铜镁合金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常用作飞机天线等导电材料.欲测定合金的组成(其他元素忽略不计),进行如下实验:取铜合金20g放入烧杯,将280g稀硫酸分4次加入烧杯中,充分反应后,测得剩余固体的质量记录如下.请计算:

次数

1

2

3

4

加入稀硫酸质量/g

70

70

70

70

剩余固体质量/g

18.2

16.4

14.6

13.2

1)合金中铜、镁的质量比.

2)所加稀硫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考点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专题

综合计算(图像型、表格型、情景型计算题).

分析:

1)根据铜不和硫酸反应而金属镁和硫酸反应生成氢气进行解答;

2)根据金属镁的质量求出稀硫酸的溶质的质量即可求出所加稀硫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进行解答.

解答:

解:(1)剩余固体的质量为铜的质量,所以铜的质量为13.2g,金属镁的质量=20g13.2g=6.8g,合金中铜、镁的质量比=13.26.8=3317

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与70g稀硫酸完全反应消耗镁的质量为1.8g

设与1.8g金属镁反应的稀硫酸的溶质的质量为x

Mg+H2SO4MgSO4+H2

24 98

1.8g x

x=7.35g

所加稀硫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100%=10.5%

答:所加稀硫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10.5%

点评:

本题难度一般,但综合性强,以信息给予题的形式考查了金属的化学性质、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等,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961af655acfa1c7aa00cc4f.html

《山东省莱芜市2013年中考化学试卷详解.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