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攻略十八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习题含解析

发布时间:2020-02-24 18:17:1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非选择题(50)          

1.(2018江苏南京三模)整顿吏治是商鞅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阅读材料:

材料一 上开公利而塞私门,以致民力,私劳不显于国,私门不请于君。……今恃多官众吏,官立丞、监。夫置丞立监者,且以禁人之为利也。……无宿治,则邪官不及为私利于民。……国之大臣诸大夫,博闻、辨慧、游居之事,皆无得为,无得居游于百县。

——《商君书》

材料二 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於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及(秦国)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朝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

——《荀子·强国》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归纳商鞅为整顿吏治采取了哪些措施。(不得摘抄原文)(3)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商鞅是如何解决官员违法问题的。(2)

(3)据材料三,概括商鞅变法的吏治改革取得了怎样的成效?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吏治建设的看法。(5)

2.(2018江苏无锡期末)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大规模融合,使这一时期的文化更趋于多元走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草原游牧民族打破了“与中国壤断土隔”的文化生态环境的疆域线,进入了与汉文化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于是,胡文化自然而然地转化为一种低势能文化,……与此反观照,汉文化理所当然地成为高势能文化,并充分展现出其优胜性。胡汉文化之间的“社会距离”,产生了胡汉文化质的不相容性。……文化冲突中的对立诸面不可避免地在文化冲突中潜下改变自身原有文化心理结构,从对方吸收于己有用的文化质,从而在调整、适应的过程中趋于一体化。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特别是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摘编自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中国古代文化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人民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6)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文化融合对中国历史造成的影响。(2)

3.(2018江苏苏锡常镇调研一)古今中外有许多涉及教育方面的改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公元1068—1085),王安石创立大学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内、上三等,初入学为外舍生……经年考月试便能逐渐升为上舍生;上舍生毕业成绩优等的可以免试授官,中等的参加殿试,下等的经吏部考试再经殿试后也可授官,从而使学校教育与仕进的结合更加紧密,

——摘编自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1863618,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国务会议提交的《大学章程》,取消了教育部督学对大学的种种干预,恢复了1835年被尼古拉一世取消的大学自治。……1864614,颁布了《关于初等国民学校条例》,其中规定允许社会团体和私人创办小学。……18641119,颁布了《中学章程》。根据这个章程,中学分为古典中学和实用中学(重点学习数学与自然科学)两类。

——刘祖熙《改革与革命》

材料三 维新伊始,先破陋习,特广求知识于世界之卓见,一时取西洋之长,虽奏耳目一新之效,其流弊为轻仁义忠孝,徒以洋风是竞,恐终将招至不明君臣父子之大义亦不可测。此非我邦教学之本意也。是故自今而后,应基于祖宗训典,专一阐明仁义忠孝,道德之学主述孔子。

——《教育大旨》(日本文部省,1879)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一项措施?这一措施有什么特点?(2)

(2)据材料二,概括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教育涉及哪些领域。(3)

(3)根据材料三,概括日本教育改革的特点。(2)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教育改革的认识。(3)

4.(2018江苏南通三模)明治政府推行的地制改革是日本近代化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呈现出与西方不同的个性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日本地制改革始于1869,明治政府将各藩领主所辖版图(土地)和“户籍”(人民)收归中央。伴随着地制改革,政府着手税制革新,新地税的税率固定为地价的百分之三,一律交纳货币,保证了政府财政收入的稳定。由于地税改革,农民有了人身、移居、职业的自由,不再被紧紧地束缚在土地上了。

——摘编自汤晓黎《日本明治政府地税改革探析》

材料二 明治政府地制改革大大增加了只收佃租不事经营的寄生地主的剥削收入。剥削佃租的半封建寄生地主在日本百般受到扶植,拥有强大的势力,对军国主义的一切举措坚决拥护。包括佃雇农在内的上千万农民的生活仍然十分贫困,直接造成了国内市场的极端狭小和资金匮乏。改革后农民的抗争反而更加高涨。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政府实行的地制改革举措,分析这些举措对日本经济近代化的积极影响。(5)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明治政府的地制改革对日本社会长期发展的不利因素。据此请你谈谈从中得到的农业改革启示。(5)

5.(2018江苏南通二模)维新志士们力图通过变法改革现状、挽救民族危亡,其政治实践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阅读下面的材料:

材料 康有为是一个思想家,而不是一个实践的政治家。他对现实政治没有太多的认识,也没有运用过政治权势。他急于求成,毫不考虑变法对其他人的影响。他意识不到,激进的变法实际上是对整个儒家统治的国家和社会的一场战争,包括危及满族八旗特权在内的改革,只会激起来自多方面的强烈反对。除了皇帝外所有的改革者都是汉人的事实,在满族人中间引起恐慌。越来越多的汉人感到,他们的前途在于彻底地推翻满人的王朝,只有来自下层的流血革命才有可能实现。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600—2000,中国的奋斗》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简析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并结合百日维新的改革举措说明戊戌变法的“激进”。(6)

(2)据材料概括戊戌变法失败的深远影响,谈谈你对政治改革基本策略的认识。(4)


答案全解全析

非选择题

1.答案 (1)措施:不允许私下请托;设置监察官员;不得拖延公务处理;不允许官员外出休闲娱乐。(3)

(2)解决:制定《秦律》;严格执行。(2)

(3)成效:官员忠于职守;不结党营私;行政高效。(3)

看法:吏治建设要有制度保障;吏治建设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特点。(2)

解析 第(1),措施”依据材料一信息“上开公利而塞私门……夫置丞立监者,且以禁人之为利也。……无宿治,则邪官不及为私利于民。……国之大臣诸大夫,博闻、辨慧、游居之事,皆无得为”归纳得出:不允许私下请托、设置监察官员、不得拖延公务处理、不允许官员外出休闲娱乐等。

(2),如何解决”依据材料二信息“鞅新令行於民期年……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制定了《秦律》,并且严格执行律法。

(3),成效”依据材料三信息“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概括得出:官员忠于职守、不结党营私、行政效率高。“看法”结合所学知识从吏治建设要有制度保障,吏治建设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等角度作答。

2.答案 (1)变化:游牧文明到农耕文明。(2)

(2)汉化措施: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改籍贯,实行均田制、三长制、租庸调制。(3)

影响:促进民族交融;推动北魏政权汉化(封建化);促进经济发展。(3)

(3)影响: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促进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2)

解析 (1)1牧马图,2耕牛图,由图1到图2的变化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人民的生产方式变化为游牧文明到农耕文明。

(2)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的汉化措施包括: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改籍贯,实行均田制、三长制、租庸调制。第二小问,汉化措施的影响,由材料中“胡文化自然而然地转化为一种低势能文化,……与此反观照,汉文化理所当然地成为高势能文化,并充分展现出其优胜性”,可知促进低势能文化向高势能文化的转变,推动北魏政权汉化(封建化),促进经济的发展;由材料中“从对方吸收于己有用的文化质,从而在调整、适应的过程中趋于一体化”,可知促进民族交融。

(3)民族融合对中国历史造成深远的影响。从政治方面来讲,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从文化方面来讲,促进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3.答案 (1)措施:整顿太学。(1)特点:教育与仕进相结合。(1)

(2)领域:办学管理机制;办学机制;教学内容。(3)

(3)特点: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与培养忠孝思想相结合。(2)

(4)认识:教育要与现实相结合;教育改革要与国情相结合;教育要培养实用人才。(3)

解析 (1)措施:根据“将太学分为外、内、上三等,初入学为外舍生”得出整顿太学。特点:根据“使学校教育与仕进的结合更加紧密”得出教育与仕进相结合。

(2)领域:根据“取消了教育部督学对大学的种种干预,恢复了1835年被尼古拉一世取消的大学自治”得出办学管理机制;根据“其中规定允许社会团体和私人创办小学”得出办学机制;根据“中学分为古典中学和实用中学(重点学习数学与自然科学)两类”得出教学内容。

(3)特点:根据“一时取西洋之长,虽奏耳目一新之效,其流弊为轻仁义忠孝”得出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与培养忠孝思想相结合。

(4)认识:可从教育要与现实相结合,教育改革要与国情相结合,教育要培养实用人才等角度分析回答。

4.答案 (1)举措: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地税改革。(2)

积极影响:农村商品经济得到发展;为国家工业化提供资本保障;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3)

(2)不利因素:农村阶级矛盾尖锐;导致军国主义基础深厚;日本对外扩张的欲望强烈。(3)

启示:改革要兼顾农民利益;改革要扫除落后生产关系。(2)

解析 (1)第一小问,据材料中“明治政府将各藩领主所辖版图(土地)户籍’(人民)收归中央。伴随着地制改革,政府着手税制革新”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回答即可。第二小问,据材料中“保证了政府财政收入的稳定。由于地税改革,农民有了人身、移居、职业的自由,不再被紧紧地束缚在土地上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2)据材料中“对军国主义的一切举措坚决拥护。包括佃雇农在内的上千万农民的生活仍然十分贫困,直接造成了国内市场的极端狭小和资金匮乏。改革后农民的抗争反而更加高涨”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回答即可。

5.答案 (1)主要原因:维新派缺乏政治经验;改革者心态急于求成;变法策略过于激进。(3)

说明: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废除八股取士;取消旗人特权。(3)

(2)影响:满汉分裂扩大;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2)

认识:政治改革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策略;政治改革要保持社会稳定,减少阻力。(2)

解析 (1)从材料中“康有为是一个思想家,而不是一个实践的政治家。他对现实政治没有太多的认识,也没有运用过政治权势。他急于求成,毫不考虑变法对其他人的影响。他意识不到,激进的变法实际上是对整个儒家统治的国家和社会的一场战争”中可以概括出第一小问的答案。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废除八股取士;取消旗人特权”等方面得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2)从材料中“在满族人中间引起恐慌。越来越多的汉人感到,他们的前途在于彻底地推翻满人的王朝,只有来自下层的流血革命才有可能实现”可以概括出第一小问的答案。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改革要循序渐进、保持社会稳定、减少阻力等方面来得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8a857cd1b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04.html

《习题: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攻略十八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习题含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