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及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03 16:25:0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新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

1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又名《巨人三传》)和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都是精彩的传记作品。

B. 《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均选自西汉刘向整理编辑的国别体史书《战国策》,用设喻阐述道理是此书的一大特色。

C.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这种传统对联张贴时,上下联分居右左,上联末尾字用平声,下联末尾字用仄声。

D. 谦称多为表示自谦的称呼,如卑职、愚、不才、鄙人等;尊称多为表示尊敬的称呼,如大兄、子、贤弟、先生等。

【答案】 C

【解析】【分析】C.错误,对联尾字为仄起平落。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掌握的能力。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以及称谓、历法、职官、地理、礼俗、文化典籍等。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的介绍和有关的文化常识。

2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迁客,谪迁的人,指降职远调的人。

B. 梁启超在《新史学》中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也。这里说的二十四史指的是从《史记》到《清史》等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

C. 欧阳修,字水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宋代文学家。

D. 我国古代,三十岁称而立,六十岁称花甲,七十岁称古稀

【答案】 B

【解析】【分析】B.有误,《二十四史》指《史记》至《明史》二十四部史书;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文化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3下列各项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赠序,即临别赠言。《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给同乡后学马生的临别赠言。

B. 《天下第一楼》是何冀平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创作的话剧,每一幕都是独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没有密切联系。

C. 中国文化中,是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是酒杯;是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的筹码;是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D.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法国作家雨果的作品,雨果的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答案】 B

【解析】【分析】ACD表述正确。B.错在每一幕都是独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没有密切联系,正确的说法是每一幕之间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前一幕情节成为下一幕内容的铺垫,下一幕也会提及或解决前一幕中未解决的矛盾冲突。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4下列各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分为”“”“三部分。

B. “足下事皆成中的足下是对对方的尊称,类似的还有阁下”“兄台等,而称自己时一般用谦称,如鄙人”“在下等。

C. 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以《绿色生活,美丽家因》为主题,旨在倡导人们尊重并融入自然,追求美好生活。——这句话中的标点符号运用是恰当的。

D. 今日发展中的中国经济,不再是一条平静的内河,而是与全球经济交融激荡的世界洋流,深度融入世界经济链。——这句话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密切关系。

【答案】 C

【解析】【分析】ABD说法正确。C.“绿色生活,美丽家因 ”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主题,不能用书名号,可以改为引号,表述强调。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还考查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以及正确使用标点符合的能力。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要想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熟练掌握常用的标点符号及其用法。答题时,要结合语句内容判断标点符合使用是否恰当。解答此题,学生要掌握常用修辞手法的种类及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常用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反语等,答题时要结合语言环境判断使用的修辞手法是否正确。

5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A. 中国地名中有山阴”“江阴,因为山南水北为阴,所以山阴在山的南面,江阴在水的北面。

B. 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C. 中国岁时节令有所谓三元,即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其中上元节指的是正月十五——元宵节。

D.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首,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答案】 A

【解析】【分析】A.“山阴应是山的北面,江阴应是水的南面。BCD说法正确。故选A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6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我国现代文学家鲁迅在作品中塑造了很多著名人物形象,其中闰土、孔乙己都是其小说《呐喊》中的人物。

B. “扑朔迷离”“刮目相待”“醉翁之意不在酒分别出自《木兰诗》《孙权劝学》《醉翁亭记》。

C. “豆蔻枝头二月初中的豆蔻现在也称豆蔻年华,指的是少女十三四岁的年龄。

D. 古时,用令郎”“令爱尊称对方的儿子,用令尊令堂尊称对方的父亲。

【答案】 D

【解析】【分析】ABC表述正确。D“令爱是称对方女儿的敬词。令堂是称对方母亲的敬词。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掌握的能力。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以及称谓、历法、职官、地理、礼俗、文化典籍等。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的介绍和有关的文化常识。

7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古代的交际用语常有敬辞与谦辞之分,比如惠顾”“垂问”“见教是敬辞,舍弟”“愚见”“拙作是谦辞。

B. “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等都是对中国戏曲现象生动的描述,这种描述反映出中国戏曲场景虚拟化的主要特点。

C. 梅兰竹菊并称为四君子凌霜自行,不趋炎势筛风弄月,潇洒一生剪雪裁冰,一身傲骨分别表现的是菊、竹、梅的风骨。

D. 成语温故知新”“一鼓作气”“熟能生巧分别出自《论语》、编年体史书《战国策》、欧阳修的《卖油翁》。

【答案】 D

【解析】【分析】D一鼓作气出自编年体史书《左传曹刿论战》,表述有误,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和辨析。古代文学文化常识是指古代称谓习惯、敬辞谦称、历法、节气、职官定位、地理、习俗礼仪、古代音律、科举制度、宗法等文化内容的统称。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知识和常识,找到关键词句,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词句,比照辨析正误。

8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垂髻之年:三四岁至七岁。弱冠:男子二十岁。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束发:束扎发髻,男子十五岁。

B. 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对世界文学影响很大。其主要作品有《羊脂球》《俊友》等。

C.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尽量做到用语得体,比如:初次见面用久仰,好久不见用久违,中途先走叫失陪

D. 文言文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有自称,有他称(除一般他称,又有爱称、敬称等),如卿今当涂掌事中的是古代臣对君的爱称。

【答案】 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平时考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本题D项中是古代君主对大臣的爱称,故D的表述不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对文学文化常识只要稍加留心,注意积累,完成此题不是难事。

9下列诗句所写内容与传统节日无关的一项是(    

A.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B.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C.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D.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答案】 B

【解析】【分析】A.这两句诗写的是清明节。B.没有写传统节日。C.这两句诗写的是重阳节。D.这两句诗写的是春节。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辨析。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10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 马克·吐温,美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课文《登勃朗峰》也是他的作品。

B. 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其中《父亲的病》一文记录了他在日本留学时的学习生活及他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

C. 剧本是戏剧演出的文本依据,在读剧本时,可以采用梳理主要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关注舞台说明等策略来帮助领悟剧本精髓。

D. 谦辞和敬辞如今仍在广泛使用,例如发表自己的见解时常说拙见,请教他人时多说赐教,询问别人的姓名常用贵姓

【答案】 B

【解析】【分析】B.“其中《父亲的病》一文记录了他在日本留学时的学习生活及他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表述有错误。应改为其中《藤野先生》一文记录了他在日本留学时的学习生活及他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11传统文化和文化常识。

1)古代对于不同的年龄有相应的不同的称呼,下列选项中错误的一项是(   

A.襁褓——未满周岁的孩子

B.弱冠——男子二十岁成年

C.及笄——女子18岁成年

D.花甲——六十周岁

2)选出对传统文化知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孟子,名轲,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B.“亲射虎,看孙郎中的孙郎指孙权;八百里分麾下炙中的八百里原指牛。

C.《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唐雎不辱使命》《曹刿论战》两篇课文都是来自于这部史书。

D.古代在竹简上写字,先以火炙烤竹片,以防虫蛀。因竹片水分蒸发如汗,所以称之为汗青。诗句留取丹心照汗青中的汗青指史册。

【答案】 1C

2C

【解析】【分析】(1C对于年龄有相应的称呼错误。及笄是古代女子满15岁。笄,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2C对传统文化知识表述错误。《曹刿论战》选自《左转》。《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故答案为:⑴C⑵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丰富的民族,例如节气歌、传统节日、经典文学、中华礼仪等都是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的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12古代行为礼仪中,不全属于表示敬意的一组是(  

A. 避讳    避席                    B. 顿首      下拜                    C. 拱手    作揖                    D. 拂塵尾    轼车

【答案】 D

【解析】【分析】D塵尾,是一种于手柄前端附上兽毛(如马尾、麈尾)或丝状麻布的工具或器物,一般用作扫除尘迹或驱赶蚊蝇之用。不是表示敬意的。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常识的辨析能力。考生要注意平时对课内文章和注释内容的识记和积累。

13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雨果,法国作家,被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九三年》、《巴黎圣母院》、《羊脂球》。

B. “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是条件复句。

C. 《三顾茅庐》节选自《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号湖海散人,明末清初著名小说家。

D. 鲁迅先生在其散文集《朝花夕拾》中回忆了许多人,其中藤野先生、阿长、闰土、孔乙己等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答案】 B

【解析】【分析】A.《羊脂球》作者是法国的莫泊桑。

C.罗贯中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

D.闰土,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人物。《孔乙己》是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小说,孔乙己是该篇小说的主人公。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把握以及复句语法知识的辨识能力。解答时关键在平时的识记与积累,包括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等。复句语法抓关联词或看句子内部的关系来判定。

14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们常用数九寒天来指冬天天气最冷的时候。数九是从立冬开始,到立春结束。

B.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尽量做到用语得体,比如:初次见面用久仰 好久不见用久违,中途先走叫失陪

C. 汉语中常用烽烟代指战争,一手足代指兄弟,桃李代指学生,鸿雁代指书信。

D.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写道:莲,花之君子者也。但人们常说的花中四君子是指梅、兰、竹、菊。

【答案】 A

【解析】【分析】这是对文学及名著知识点的考查。名著填写和选择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多,既有文学文化常识,也有作品主题、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写作特色类,还有对作品的品读、分析等。A.数九寒天,就是从冬至逢壬日算起,每九天算一"",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于文学、文体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文体常识要注意各种文体的特点。

15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泛指文学。《沁园春·雪》中的风骚则是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

B. 安徒生是19世纪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他创作童话有160多篇,代表作有《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等。

C.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唐,明清逐步走向僵化,终结于清光绪卅一年,是我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明代后,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典。

D. 古代以山北水南为阳,山南水北为阴。如晴川历历汉阳树汉阳,指汉水北面。衡阳雁去无留意衡阳,指衡山的南面。

【答案】 D

【解析】【分析】古代以山北水南为阳,山南水北为阴应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注意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和评判,注意其语言的表达,仔细的进行判断。

16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诸侯的封地叫,卿大夫的封地叫

B. 庠序:古代圈养牲畜的地方。商叫序,周代叫庠。

C. 河,古代多指黄河。江,古代多指长江。

D. 萧墙:国君宫门内正对着门的照壁。

【答案】 B

【解析】【分析】ACD说法正确。B错误,古代的地方学校。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故答案为:B

【点评】这道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积累。文化常识包括称谓、历法、节气、职官、地理、文化典籍等。文化常识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记忆也比较难,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平时可将这些知识积累成册,经常复习,增加记忆的牢固性、准确性,这样考试时才能准确答题。

17下列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楷书,它率意灵动体式变化多端,达到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

B. 张老师在书房里挂了一幅对联,上联是经霜更知秋水明,下联是历劫方显钢骨硬,李老师说上下联挂反了。李老师的判断是对的。

C. 九月初九是重阳节,按照传统的习俗人们通常会去登高,然后喝一些雄黄酒,到了晚上还会一起去赏月、猜灯谜,活动丰富多彩。

D. 小明在家不爱学习,妈妈教导他说:我今年40岁了,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了,我知道学习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你要改正啊!

【答案】 B

【解析】【分析】A项错误,《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B项正确。

C项错误,赏月、猜灯谜不是重阳节的习俗。

D项错误,知天命表示年龄五十岁。故答案为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这些常识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如:姓名称谓、天文地理等,非常容易记混,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记多练,才能在考试的时候正确答题。

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辩论是智商的交锋,也是情商的考验。站在辩论场上进行唇枪舌战时,既要耳聪目明、能言善辩,也要保持良好的仪态风度

B.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文中的纪年历法,是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就是俗称的阳历

C. 《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当友人怒骂非人哉时,七岁的陈元方回应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是针锋相对的应对典型。

D. “宋词是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按风格可分为婉约派豪放派

【答案】 B

【解析】【分析】B项错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文中的纪年历法,是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是帝王年号纪年法。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和考查对口语交际知识的掌握。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19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为弘扬中国的礼仪文化,学校准备举行以礼文化为主题的活动,请你参加。

1)【礼貌用语我知晓】从括号中选出恰当的词语填入横线。

你被评为校礼仪之星,学校委托你去呈送邀请函,邀请市礼仪专家梁教授来校讲座。刚见面时,你会说:梁教授,①________(久违、久仰)大名!

呈送邀请函时,你会说:梁教授,敬请②________(莅临、光临)指导!

临别时,梁教授赠你一本书,你会说:您的大作一定认真③________(阅读、拜读)!

2)【礼节习俗我评说】家里来客人时,妈妈总喜欢给客人夹菜以表示热情。这种待客礼节你赞成吗?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 1)久仰;莅临;拜读

2我赞成。中国是礼仪之邦,热情待客是中国人的传统礼仪,客人来了帮其夹菜,正显示出主人的热情好客,能让客人感觉亲切、温暖。

我不赞成。主人不知道客人的喜好,如果客人不喜欢吃,又不好拒绝,会觉得尴尬。

【解析】【分析】(1久违指好久不见,是久别重逢的用语;久仰指早已仰慕,是与人初次见面时说的客套话,符合此处的语境,故选久仰莅临指光临、来临,多用于下级对上级,光临的一种褒义词,符合此处语境。光临的敬重程度不够,故选莅临阅读指一般性读,拜读是读别人作品或书信的敬词,符合此处语境,故选拜读

2)此题是一道开放题,针对这种说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的观点定然不会相同,有赞同的,也有否定的。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依据。赞成的,从热情待客的角度作答。不赞成的从来客的喜好或卫生的角度作答。

故答案为:久仰;莅临;拜读

⑵ ①我赞成。中国是礼仪之邦,热情待客是中国人的传统礼仪,客人来了帮其夹菜,正显示出主人的热情好客,能让客人感觉亲切、温暖。我不赞成。主人不知道客人的喜好,如果客人不喜欢吃,又不好拒绝,会觉得尴尬。

【点评】中国是礼仪之邦,来往称呼接洽往往使用敬辞。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在人们日常交际,特别是书信往来中往往要运用到。敬辞经常与谦辞联系在一起。谦辞是表示谦虚的言辞,一般对己。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一般对人。

谈自己的观点是开放性试题,要注意开放而有度,要言之有理。

20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对人的年龄有特殊的表达,如黄发垂髫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既加冠加冠指男子20岁时举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B. 《送东阳马生序》中今诸生学于太学中,太学是古代学校名称,一般设在州府所在地,是州府的最高学府。就读于此的学生由朝廷供给粮食。

C. “往来无白丁”“臣本布衣中的白丁布衣都是对普通老百姓的特称。除此外,还有”“黎民”“庶人”“黔首等称呼。

D.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指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有残疾不能做事的人。

【答案】 B

【解析】【分析】B项,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一般设立在在京师。

故答案为:B

【点评】这道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这些知识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分类识记,答题时能准确地再现这些知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8099cba74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a1.html

《新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