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拜年习俗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春节拜年习俗
春节是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也是中国人最喜欢的节日之一,
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春节拜年习俗。
春节拜年习俗的由来 大年初一,人人都早早起来,打扮得整整 齐齐,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关于拜年习俗的由来,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头顶长独角, 口似血盆,人们叫它做“年”。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便窜出山林,掠 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
躲在家里,
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 互相祝贺。
春节拜年习俗的发展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 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 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 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 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 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 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 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 娱乐。

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 “十月
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明中叶陆容在 《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 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 往来,则多泛爱不专 ”。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 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 ‘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在古代,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 宋人周辉在《清 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 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 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 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 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 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 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 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 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 《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 “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 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 年等。 拜年手势“男左女右”的由来 中国自古便有“男左女右”的区
分,这
与中国哲学的阴阳思想有关:
男子刚烈,属阳于左,女子温柔和顺,守阴于右。而拜年的手 势,也有男女之分。
据《礼记•内则》记载,日常结发,男子结左,女子结右。因此, 拜年手势有讲究,男女有别千万不能错。
标准的男子拜年姿势是右手成拳,左手包住,因为右手是攻击 手,包住以示善意女子则相反,但不抱拳,只压手。这和自古“男 左女右”传统一脉相承。如左右手弄反的话,那可是哀拳,报丧、 饶才用。“男左女右”的习俗还和古代人的哲学观关系非常紧密。
在传统文化的概念里,宇宙中贯通事物的两个对立面就是阴阳。 自然界的事物有大小、长短、上下、左右等等。古人将其归类分为大、 长、上、左为阳,小、短、下、右为阴。阳者刚强,阴者柔弱。人的 性格,男子刚强属于阳于左,女子温柔属于阴于右。
右手握拳,左手成掌,对右拳或包或盖,这样的作揖手势是“吉 祥”。 中国古代有以左为尊的说法,作揖时,左手在上,以“左”示 人,表示真诚与尊敬。反之,右手抱左手则为“凶拜”,一般用于丧 礼。
两个大拇指要并齐,不能左手的压了右手,或右手的压了左手。 拜年时手晃三下即可。
春节拜年与忌门 熟人见面头一句:您过年好 ”甭问,这是北 京人、这是春节了。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 4类: 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
祖宗影
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 吃饭、玩耍。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 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 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 况一般不宜久坐,寒喧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 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 如律师、医生等 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枕。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 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 禧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但从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数家庭均不接待妇女,谓之“忌门” 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妇女则须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访, 以拜年的时限可以延长到正月十五灯节左右。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行的,谓之“拜晚年”。 民国后至现在,亲友间相互拜年、晚辈给长辈拜年、同事间互 访,以及团拜、宴会、晚会、茶话会等恭贺新年的形式也很盛行。
春联的起源 春联,起源于桃符。“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 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 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 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 也。”
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 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
“以其非工,自命笔

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直 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幢幢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 “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 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时出现。”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城,观赏笑 乐,他还亲自题春联。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不曾贴春联,便去询 问,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还未请人代写。朱元璋就特地为那阉猪人 写了 “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联意贴切、幽默< 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特别推荐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7b713dca7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d2.html

《春节拜年习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