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我的一次“全程体验式”教研经历

发布时间:2018-09-19 15:36:0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教研须摘下“教学指导”的高帽

——记我的一次“全程体验式”教研经历

 

一、活动背景

教研活动是我们每一位一线教师参与教学研究,讨论教学问题,达成教学共识的一种学习形式。传统教研活动往往安排了这样几个程序:1. 教研员确定研讨主题。2.教研员指定教师备课试教,跟踪指导。3.确定时间举行教学展示活动。4.听课教师代表评课。5.专家评课并做讲座。6.教研员小结活动情况。

这样的活动模式优点明显:活动的针对性强,体现出引领者对主题下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的把握;教师评课反应了对课堂展示的认同程度和思考维度;专家讲座带来新鲜的教育教学理念;教研员的小结往往指引教师如何消化吸收活动所得。所以,这种教研活动形式一直很能被一线老师所接受,在各校自主开展的校本教研活动中也常常被采用。

然而,这种传统的教研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整个活动就像一个导演,几个演员和一群观众组成的表演剧。“导演”心中有戏,“演员”亦步亦趋走戏,“观众”懵懵懂懂看戏。

我最近一次全程参与的教研活动,差不多的活动程序,却产生了差得多”的作用。我们不妨走进这一次教研活动中。

二、活动过程

1.确定主题

活动照例先是确定主题。一次,教研员到我校调研时让老师们说说教学人教版教材时的困惑。很多老师说到面对精读、略读课文,在教学时不知该如何区别教法,尤其是略读课文,不知怎么入手教学。教研员记下这个问题并在网上发帖调查,结果发现参与调查的教师有70%以上存在这样的困惑,于是决定开展一次以上述困惑为主题的教研活动。且看该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来历阐述:实验教材安排了精读课文、略读课文、选读课文等,具体教学中该如何从单元整体入手解读各类教材,准确把握不同文本的教学目标,抓住三类课文之间的联系提高教学效率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一线教师。本次活动就以“‘科学解读教材,准确把握目标’之同一单元不同课型比较教学”为研讨主题,通过课堂教学实例展开教学比较研究,就最基本的教学规律达成共识。

这一研讨主题不再是教研员个人思考的体现,它从一线教师的教学困惑中产生,因此,研讨主题代表了大部分教师的心声,定到了一线教师的心坎儿上,具有很好的“群众基础”。这样便能够引起大部分老师的的关注,教学主题真正成为教学研讨的聚焦点和生发点。

2.前期准备

该次教研活动以实验教材六下第二组的课文为例子。确定了主题与研讨学段后,各校便进入了扎实有序的前期准备之中。

首先,各校以备课组为单位组织教师认真研读教材,从单元整体入手解读教材,明确单元教学目标,研讨在精读、略读等教学中如何科学地分解目标,有层次地落实目标,然后备课组推选两位教师将解读达成的共识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实践,其它教师听课并参与讨论,以此检验教材解读的科学性和目标的准确性,教师根据实际学情做出相应调整。

其次,各校教研组汇总整理单元解读稿,连同精读、略读各一份“最佳教学设计”上传到语文研修平台,然后组织组内教师学习上传的稿件并跟帖点评。

最后,根据网上各校教研组解读稿和教学设计的跟帖点评,结合“我最期待的教学展示”网络调查结果,选出教研组公开展示教学,并由该教研组的一位教师汇报研修过程。同时要求各校教研组将单元书面解读稿和教学设计拿到活动现场交流。

从前期准备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个准备的过程其实已经是活动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从个方面有别于传统教研活动:其一,传统教研活动执教老师执教老师由教研员指定,通过反复试教,接受指导,再试教,打磨出一节展示课。之后,以展示课来体现教研员的思考,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本次活动则始终关注每位教师,在学习交流达成共识的基础上以推选的形式定出组内执教老师,然后通过网络点评和调查,选拔出课堂展示的执教老师这种选拔方式告别了教研员的“钦定”,以“公推公投”的姿态出现,代表了大部分教师的意愿,更容易使参与活动的大部分老师产生共鸣。其二,传统教研活动往往只是在通知中说明教学展示的时间、地点、参加对象、研讨主题及活动流程安排,大部分学校仅仅是教导处指定个别教师参与听课。听课教师会对活动安排略有关注,其他教师或许对此就漠然处之了,因此,活动参与面。而本次活动立足全体教师,注重全员参与,从“研读”到“研讨”到“点评”,每位教师都参与其中,始终是学习的主体。

民主化的实践探索活动充分地激发了每一位语文教师的积极性,使每一位老师都成了问题的思考者,思想的实践者,实践的探索者。在这个过程中,人人都是导演兼演员,自编自了一场场精彩纷呈的大戏,一整批小学语文老师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学习共同体。

3.活动展示

本次教学研讨展示活动由我校承办,参加对象为全市小学语文教师代表,活动时间为一天。上午,两位老师在同个班级分别执教精读课文《北京的春节》(两课时)和略读课《各具特色的民居》(一课时),三节课后执教老师说课;下午,先由我汇报我校教研组教学展示课的研讨过程及校本研修的经验,再组织听课教师分组讨论,集体交流,最后教研员小结活动情况

与传统教研活动相比较,这次活动的展示过程呈现出了以下亮点

第一,教学展示有特色。三节课采用同个班级,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考验,但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在教学中体现方法的习得和传承,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有效衔接。《北京的春节》的教学中主要学习了“列表格概括内容”的方法,而《各具特色的民居》突显了对上述方法的巩固和运用。在说课时,两位教师也紧紧围绕教材的方法习得和传承来反思教学行为,具有强烈的目标意识。

第二,研修汇报重实践。下午,先由我作题为《着眼整体,着力具体——浅谈文本解读的科学性》的研修汇报。我把展示课的打磨过程和我校教研组的研修过程揉为一体,借助参考资料指出当前文本解读存在的四大误区,然后从“有单元意识,要胸怀全局”;“有目标意识,要精略并行”两大方面阐述整体意识、目标意识的重要性,以此观照两课的教学实况和我校研修活动的开展,互相印证。在全程参与的过程中,我对展示活动的前期准备工作和整个活动的统筹安排有了比较直接的了解,对活动的意图以及各方的努力还有教学中具体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措施等做了综合性的归结,将这些信息汇报出来,无疑对一线教师具有较大的借鉴和帮助

第三,点评讨论齐争鸣。研修过程汇报后,教研员将全体教师分成五大组,把各教研组上交的解读稿分五组分发。各组推选出组长,负责领取解读资料,召集组内老师学习资料,组织教师提取解读要点汇报交流。各小组教师由于有活动前的解读基础加上自己的课堂实践,已经对这两课的教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同时也产生了令人困惑的问题,现在又有其它解读资料激发思维碰撞,因此每个人心里都有了对教材的个性化理解和对课的自我定位,讨论交流的气氛非常浓厚。在组员代表汇报的过程中,有阐述对教材的独到见解和处理的,有给执教老师提建议的,有对研修过程汇报的内容提出质疑的等等,研讨氛围非常热烈,形成了小组思想的交汇流之后,大家就“通过这次活动,我们看精读、略读教学在立足联系的前提下究竟应该怎么区别对待?”这一问题对研讨交流内容做了梳理和补充,最后达成三点基本共识:其一,精读、略读目标既有承接又有区别。精读课为略读课做学习方法的引领和铺垫;略读课将精读课的学习方法巩固和运用。精读课目标比较系统、全面;略读课目标精简、单纯。其二,教学框架方面,精读课着力上挂下联,过程层层铺垫;略读课注重凸显方法,过程粗略开放。其三,教师指导,在精读课中稳扎稳打,反复揣摩;在略读课中引法导法,灵活运用。

4.后续研修

研讨还未尽兴。教研员要求两位执教老师和我尽快把教学内容、汇报材料及相关反思传到网络研修平台,便于老师继续跟帖讨论

研修仍未结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同样,一两节课的研讨无非也是个例子、引子,如何利用好,发挥出主题教学研讨活动的作用是每个教师努力的方向。各校教研组把本次活动的所得所思,及时反馈给老师们,从而实现教学思想的传递。有了“思想”便是“再实践”。各校教研组联系所得的启迪,运用到另一组课文中,进行再解读、再实践、再思考、再提升。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从而能举一反三,那是促使我们一线教师迅速成长的催化剂。

三、活动启示

传统的教研活动,教研员将平时调研形成的思考,归结成一个聚集点,作用于执教教师,以形成一两节研讨课,再以研讨课及相关讲座的引领,以点带面,使听课教师形成共鸣,提高教学的质。这是一种高举高打的“指导式”的教研模式,因为教师们缺乏切身的体会,于是便会形成一种懵懵懂懂的盲目,教学研讨质的提升便必将受到影响。

本次活动的高效,正是因为它脱去了“教学指导”的高帽,换上“全员研讨”的素装。这给我们日常的校本研修带来了许多启示:

切实关注教师的教学困惑。有困惑才会有研究的动力。聚集点来自于教师们的共同困惑,才能引发教师们主动参与的探求欲,使教学研讨具有更为有效的意义。

努力扩大教师的参与广度。只有教师们都参与到研讨活动中来,才能让每一位教师得到“洗礼”,才能真正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

稳步推进研修的系统发展。只有形成扎实、系统的研训序列,才能实现教学研讨向纵深发展。“调研——策划——解读——研讨——运用”稳步推进,教师的教学思维也得到稳步提升。

由此我想,我们需要怎样的教研活动? “‘民’声意义”的研讨主题,“为‘民’服务”的活动策划,“‘民’主平等”的研讨氛围,“‘民’心所向”的教学共识,活动使所有参与教师凝聚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每个人的心门洞开,教学智慧涓涓而出,在和谐的氛围中融为一体,每个人的心田浸润其中,滋生出更多新的教育智慧。我们需要这样的教研活动!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66e22637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4f.html

《记我的一次“全程体验式”教研经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